一個騙子造就的超級工程,屹立兩千餘年不倒,如今還成為中國象徵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吞併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為維護和鞏固空前龐大的帝國,秦始皇陸續採取一系列國防建設和邊防守備措施,其中就包括大規模修建萬里長城。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大將蒙恬奉命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南地,其後築起“西起臨洮,東止遼東,蜿蜒一萬餘里”的長城。自秦始皇築長城之後,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一個騙子造就的超級工程,屹立兩千餘年不倒,如今還成為中國象徵

秦始皇嬴政劇照

眾所周知,長城是世界上持續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西周時期開始,此後歷代加以修築延伸,時間長達2000多年,分佈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5萬多公里。在先秦時期,各諸侯國修建長城僅僅是為了守護自己的城池,但在秦朝建立後,長城的作用主要是用來抵禦匈奴。將先秦各國的長城連在一起,勢必消耗難以想象的人力財力,自然就需要徵發大量徭役,而這也成為後來秦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一個騙子造就的超級工程,屹立兩千餘年不倒,如今還成為中國象徵

秦長城遺址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先後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到當時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為修建長城,無數徭役累死病死,然而秦始皇修長城的決心卻沒有絲毫動搖。就這樣,長城在累累白骨之上修建而成。很多人會認為,秦始皇的手段雖然有些過激,但畢竟是為國為民之舉。然而後世史家關於秦始皇修築長城的動機卻有不同看法,一些人認為他是聽信了方士的欺騙之言,最後做出了這一決定。晚年時,秦始皇的腦海中只有兩件事,一是希望自己的帝國能延續千秋萬世,另一件就是渴望長生不老。

一個騙子造就的超級工程,屹立兩千餘年不倒,如今還成為中國象徵

匈奴劇照

追求長生不老的秦始皇,身邊常有一些方士向其提供建議和指導,其中最有名的當屬盧生。盧生是一個方士,替秦始皇遠赴海外仙山尋訪,求找擁有長生不死藥的仙人。一次,盧生從海外回來,沒有找到仙藥,為逃避罪責,他便謊稱帶回了一本名為《錄圖書》的讖書,其中提到“亡秦者,胡也”。秦始皇一聽,聯繫到當時的內外形勢,認為秦國的最大威脅乃是北方的胡人,於是令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然後因地形築長城。

一個騙子造就的超級工程,屹立兩千餘年不倒,如今還成為中國象徵

秦將蒙恬劇照

那麼,修築長城起到作用了嗎?很顯然,秦朝並未因為修築長城而避免覆滅,況且長城的作用也不可能那麼“神通廣大”,無外乎就用來抵禦北方民族的入侵而已。在漢朝初年,匈奴趁中原戰亂之際,便直接越過秦所築長城,和漢朝軍隊以戰國秦、趙、燕長城為界對峙。可以說,修建長城不僅勞民傷財,而且在抵禦匈奴上起到的實質作用也不像想象中的那麼大,秦朝當年耗費這麼多的人力物力去修長城,其實是弊大於利的。“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僅僅是匈奴畏懼蒙恬和他麾下的三十萬大軍而已。

一個騙子造就的超級工程,屹立兩千餘年不倒,如今還成為中國象徵

八達嶺明長城遺址


誰也沒有想到,當初方士的一句話,居然造就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奇蹟,也造就了令世人為之嘆服的宏偉建築。萬里長城自修建的那天起,就成為中華民族大一統的象徵——兩千多年來,任何人都無法從認識上割裂萬里長城,因而也就無法割裂中華民族。長城對中國人來說,乃是意志、勇氣和力量的標誌,象徵著中華民族的偉大意志和力量,是每個中國人的驕傲。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秦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