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張時期的瘋狂,日本海軍後條約時代的戰列艦設計

1922年8月17日,華盛頓海軍條約正式生效,日本海軍的“八八艦隊”計劃多數遭到廢除,除了兩艘長門級戰列艦得以保留外,赤城號和加賀號改裝為航母,天城號在地震中損壞,最終被拆解,土佐號淪為海軍試驗的靶艦。此外,華盛頓海軍條約還規定,必須在條約締結10年後才能夠建造現有主力艦的替代艦,其次,新造艦的排水量不得超過35000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16英寸,而且主力艦艦齡需至少20年以上才能為其建造替代艦。

擴張時期的瘋狂,日本海軍後條約時代的戰列艦設計

昭和14年12月5日,改裝為高速戰列艦的比叡,與金剛號同為日本海軍中最老舊的兩艘戰列艦

而根據上述條約內容規定,放眼望去,在日本海軍內也僅剩一級軍艦滿足這一需求,這就是日本海軍在1915年向英國訂購的金剛級戰列巡洋艦了。1932年和1933年,金剛級的前兩艘金剛號和比叡號將相繼滿足這一條件,可以為其建造替代艦,所以這一建造計劃被稱為“金剛代艦”,1928年,日本海軍艦政本部就開始對該型艦進行預設計。

金剛代艦設計方案

1927年,日本海軍造船官藤本喜久雄作為技術顧問參加了在日內瓦舉行的海軍裁軍會議。隨後晉升海軍造船大佐,出任艦政本部第四部主任,當時他僅有39歲,金剛代艦的設計自然而然也就交到了他的手上。藤本喜久雄的設計方案被稱為“艦政本部方案”。另一方面,藤本喜久雄的對頭平賀讓在海軍高等技術會議上對該方案提出了質疑,並以私人身份提供了另一個截然不同的設計方案,該方案被稱為“平賀私案”。這兩個方案也體現出了藤本喜久雄與平賀讓設計理念的激烈衝突。


擴張時期的瘋狂,日本海軍後條約時代的戰列艦設計

藤本案的最終設計,可見其採用了平甲板佈局,而且主體已經有了大和級的一絲影子


以藤本喜久雄為首的一系列年輕設計師喜好先進技術,同時在節約重量上很有一套,其代表性作品為特型驅逐艦。但是這種設計理念的缺點也是很大的,那就是艦艇結構強度不足,再加上藤本喜久雄任職設計主任期間,正值海軍假日期間。軍令部往往提出大量不合理的要求,導致這一時期的艦艇設計堆砌大量武裝,導致艦體重心過高,復原性不足。而平賀讓為首的一派設計師則更為偏向保守的設計,善於應用大量成熟技術,其方案成熟穩健,但是相對也過於保守。


擴張時期的瘋狂,日本海軍後條約時代的戰列艦設計

平賀案的最終草圖,可見其裝甲帶設計極為緊湊

在艦政本部方案中,金剛代艦採用了平甲板設計,與此前八八艦隊中主流的橋樓設計,採用平甲板艦體,同時搭載三座三聯裝炮塔,採用前二後一佈置。同時該艦還為無條約時代的改進預留了空間,可以通過延長艦體在艦艉再佈置一座炮塔,成為一艘擁有12門16英寸主炮的戰列艦。除此之外,該艦還放棄了此前日本戰列艦慣用的炮廓副炮設計,改成了更具前瞻性的炮塔副炮方案。

擴張時期的瘋狂,日本海軍後條約時代的戰列艦設計

平賀案的最終設計,使用兩座雙聯裝炮塔和兩座三聯裝炮塔

平賀讓的金剛代艦設計方案也十分激進,而且有多個設計方案,最終定型的是兩座雙聯裝炮塔和兩座三聯裝炮塔的方案,該方案的設計深受英國海軍重點防禦思路的影響,將動力系統,武器和上層建築統一佈置,與大和級的設計頗有幾分類似但是更為激進,艦上的主要結構都被塞進狹窄的主裝甲帶內,而主裝甲帶的長度僅佔到整個艦體長度的44%。

擴張時期的瘋狂,日本海軍後條約時代的戰列艦設計

平賀案設計模型,該型艦的裝甲防護水平在當時來看是極為驚人的

得益於這樣的設計,平賀讓私案的主裝甲厚度達到了驚人的381mm,而且呈20°角傾斜,防護性能十分強大,不過正是因為其主裝甲帶十分狹窄,動力艙佔用了巨大的空間,導致其防雷隔倉是當時戰列艦中最狹窄的,面對魚雷時十分無力。而平賀讓的金剛代艦設計方案也為日後的改進預留了空間,其炮塔座圈都是按照460mm主炮大小設計的,一旦無條約時代來臨,該艦可以直接換裝四座460mm雙聯裝主炮炮塔。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金剛代艦的兩種設計方案都已經擺脫了八八艦隊的設計,而平賀私案的設計尤為亮眼,預計其建成後,不論是火力還是防護,面對美國的新式戰列艦都不至於落下風。然而就在該型艦被交給大藏省進行預算審批前,1929年4月22日,一紙倫敦海軍條約的簽署,讓這兩種方案全部無疾而終。

大和級的幾個未成方案

由於華盛頓海軍條約和倫敦海軍條約的有效期都止於1936年12月31日。所以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和意大利於1935年12月9日召開了第二次倫敦海軍軍備會議。在此期間,由於日本野心不斷膨脹,認為該次會議中對日本海軍的限制太多,所以在1936年1月便宣佈退出該項會議,同時意大利也表達了不滿,沒有在該項條約中籤字。正因如此,日本海軍在1937年1月1日就已經迎來了無條約時代。

擴張時期的瘋狂,日本海軍後條約時代的戰列艦設計

昭和16年9月20日,吳海軍工廠內即將完工的大和號

而在1936年,蠢蠢欲動的日本海軍就已經開始謀劃新一輪的造艦計劃了,該計劃被稱為丸三計劃,是日本進入無條約時代以來的首個大規模造艦計劃,日本計劃在1937年到1941年內完成12艘戰列艦,12艘大型航空母艦和28艘巡洋艦,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兩艘大和型戰列艦和兩艘翔鶴型航空母艦。

擴張時期的瘋狂,日本海軍後條約時代的戰列艦設計

菊水特攻作戰中,拼命躲避美軍艦載機的大和號,可見其艦橋和煙囪周圍密密麻麻的防空火力佈局

而在條約時代,日本艦政本部也接連發生動盪,第四本部設計主任藤本喜久雄由於友鶴事件和第四艦隊事件受到牽連,鬱鬱而終。而由於性格倔強得罪多人的平賀讓重新回到設計舞臺,當時大和級戰列艦的設計交由藤本的繼任者,第四部基本計劃主任福田啟二主導,而平賀讓也作為技術指導參與,在此期間,大和級戰列艦出現了多達18個設計方案,經過曲折的最終演變,才變為最終的大和設計案。


擴張時期的瘋狂,日本海軍後條約時代的戰列艦設計

大和號戰列艦的A-140A方案,其主炮炮塔布局類似於納爾遜級


首當其衝的就是在1935年4月的海軍高等技術會議上的四個方案,其中A-140A案採用了柴油機和蒸汽輪機混合動力方案,以保證軍令部要求的續航力和最大航速。A-140B案則是全柴油推進方案,A-140C方案則是B案的縮小版本,排水量58000噸,航速僅有26節,而A-140D方案則進一步削減了裝甲,使得其排水量縮小到55000噸,航速則提升到29節,類似於高速戰列艦或戰列巡洋艦的設計思路。

擴張時期的瘋狂,日本海軍後條約時代的戰列艦設計

大和號的A-140B2方案,採用了前二後二的揹負式炮塔布局

由於上述方案中的A案排水量巨大,其餘方案在航速和防護水平上有很大的不足,所以上述四個方案全部遭到廢止,同時軍令部也有所妥協,其要求在火力和防護能力上力壓美國的新型戰列艦,而在航速上不再要求此前不切實際的30節,妥協為26節~28節,隨後,艦政本部又相繼拿出了A-140G、A-140G1、A-140G2等三個方案,基於A-140A案減少了最大航速和續航力,其中A-140G方案仍然被認為過大,要求縮小,而A-140G1、A-140G2兩個方案的主炮佈局類似於英國海軍的納爾遜級戰列艦。隨後的A-140F案到A-140K案都按照軍令部的新要求設計為主炮全部前置佈局。

擴張時期的瘋狂,日本海軍後條約時代的戰列艦設計

建成後全力公試的大和號,廢棄了不切實際的柴油機動力

1935年夏天,軍令部為大和級設計案做了最後一次修正,放棄主炮全部前置佈局,採用前二後一的保守方案,隨後艦政本部設計了A-140F3和A-140F4方案,其中的A-140F4方案被最終確認,也就是我們看到的大和級的最終設計方案,1935年11月,艦政本部開始對A-140F4方案進行詳細設計,水線長度增加到253米,標準排水量增大的65000噸,該方案被稱為A-140F5方案,1936年3月,大和級的設計正式廢除了柴油動力,統一改用蒸汽輪機,這也就是A-140F6方案,也就是大和級戰列艦的最終案。

大和後續項目設計方案

1937年,大和號和武藏號相繼批准建造後,日本海軍又在1939年的丸四計劃中批准了兩艘大和級戰列艦,分別被稱為110號艦和111號艦,主要修改是在輪機艙的雙層底基礎上在增設一層25mm鋼板,使得輪機艙擁有三重底防護,增大了其背魚雷擊中後的防護能力,而輪機艙覆水器部分由於結構過大,沒有增設三層底防護。此外,在設計過程中發現,大和級的防護水平存在過剩問題,而且增設三層底防護後,110號艦和111號艦的排水量勢必將有很大增長,所以為了補償增長的排水量,新戰列艦的主裝甲帶和水平防護減少了10mm,炮塔正面裝甲減少了20mm。

擴張時期的瘋狂,日本海軍後條約時代的戰列艦設計

最終被改裝為航母的110號艦信濃

另一方面,大和號戰列艦和武藏號戰列艦下水時曾有意換裝威力更強的九八式65倍徑100mm高炮,也就是秋月級防空驅逐艦的主武器。然而由於預算問題,不得不搭載老式127mm防空炮,所以新批准的兩艘戰列艦在一開始就預留了搭載九八式100mm高炮的空間,兩艦甚至準備廢棄副炮,搭載整整40座八九式127mm防空炮。不過隨著二戰開始,航母逐漸取代了戰列艦的位置,110號艦信濃號被改裝為航母,並在1944年11月28日被擊沉,成為最短命航母,而111號艦還沒來得及命名就被拆解了。


擴張時期的瘋狂,日本海軍後條約時代的戰列艦設計

大和改的預計高炮佈局,其使用的98式100mm炮塔與秋月級驅逐艦上的有顯著不同

此外,在1942年的昭和十七年艦船補充計劃,也就是丸五計劃中,還批准了一艘改大和型戰列艦,該戰列艦編號為797號艦,該型艦直接放棄了側舷副炮的設計,改為搭載12門九八式雙聯裝100mm高炮。艦橋上的防空指揮所也進行了再設計。另一方面,797號艦還強化了水下防護能力,輪機艙改為全面三重底防禦,重新設計了防雷隔倉,然而這艘戰列艦隨著戰事的吃緊為航母讓路了,最終也沒有建造。

超大和型戰列艦的設計預案

丸五計劃中擬設計一型110號艦和111號艦的後續計劃,被稱為超大和級戰列艦,該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為64000噸,搭載三座45倍口徑510mm雙聯裝主炮,另一種說法是,該艦的基準排水量高達88000噸,全長達305.70米,很顯然這種設計放在當時是毫無實際意義的。

擴張時期的瘋狂,日本海軍後條約時代的戰列艦設計

日本畫師高荷義之為超大和型模型繪製的封繪,當年筆者還趁模型打折購買了一盒

丸五計劃中的B65超甲巡計劃


擴張時期的瘋狂,日本海軍後條約時代的戰列艦設計

超甲巡想象圖,作為一艘類似戰列巡洋艦的戰艦,其主要職責是帶領水雷戰隊在夜間作戰


該型艦源自於日本海軍的丸五補充計劃,其基本設計理念為金剛級的後續計劃,替代四艘老舊的金剛級,作為夜間作戰中水雷戰隊的旗艦。而該型設計對標的是美國的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該型殲排水量約為32000噸,搭載三座雙聯裝310mm50倍徑主炮,該型主炮為吳海軍工廠設計,整個主炮塔炮座與重量都與長門級的410mm主炮類似,未來可以換裝長門級的主炮炮塔,作為戰列艦決戰時的快速戰艦使用。

擴張時期的瘋狂,日本海軍後條約時代的戰列艦設計

超甲巡設計線圖,可見該型艦的主裝甲帶設計

該型艦為了達到33節的高航速,犧牲了部分防護能力,其主裝甲帶只能防禦重巡洋艦級別的火炮,此外該級艦還著力提高了防空能力和水平防護能力,然而隨著日本海軍在中途島的慘敗,丸五計劃也變成了以補充航母為主的改五計劃,B65超甲巡計劃也隨即告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