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佔優,後天桀驁——阿富汗“帝國墳場”養成記

縱觀阿富汗近現代史,英國、蘇聯、美國等世界頂尖強國不但沒有達成征服阿富汗的戰略目的,反而在此地損兵折將,得不償失,阿富汗也因此被稱為

“帝國墳場”。那麼,一個小小的阿富汗為什麼能成為帝國墳場,讓世界大國屢屢在此折戟呢?

先天佔優,後天桀驁——阿富汗“帝國墳場”養成記

左為英國首相蘭姆、狄士累利和喬治,右上是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右下美國總統小布什。五人都曾入侵阿富汗

阿富汗近現代史:中央一觸即潰,地方掀起反抗大旗

第一次英阿戰爭期間,英軍不費吹灰之力就推翻了多斯特·穆罕默德國王的統治,並扶持了一個傀儡國王登基。一般情況下,這種擊敗並控制敵國統治中樞的行為標誌著戰爭的勝利,但阿富汗的情況卻不一樣。在多斯特和他的姐姐的走動下,大量阿富汗人拿起武器開始打游擊戰爭。

游擊隊雖然沒有在短時間內終結英國人的統治,但也給他們造成了不小的麻煩,四處都有英國人遭遇不測的消息傳來:一位英國太太和她的護衛遭到襲擊;幾十名英軍在喀布爾山口被殺;一名英國軍官甚至在喀布爾市區內遇刺,兇手卻逃之夭夭。儘管英軍多次試圖剿滅山區中的反抗力量,卻迷失在連綿的山脈和成百上千的鄉村部落中間。

就連英國議會都認為阿富汗簡直是一頭吞金獸,於是停止了對親英部落的補貼,結果導致這些部落迅速倒戈。隨著多斯特之子阿克巴的出現,阿富汗人找到了領導他們反抗英國人的領袖,令英國在阿富汗的處境雪上加霜。

先天佔優,後天桀驁——阿富汗“帝國墳場”養成記

經過再三考慮,英軍和隨行家屬終於在1842年1月6日開始了“喀布爾大撤退”,準備離開阿富汗,但卻在路上遭部落武裝襲擊,除一名軍醫逃脫外,其餘人無一生還

第一次英阿戰爭的結果印證了外界對阿富汗的普遍看法:這是一個僅保存著現代國家皮囊而無實質的王國,中央的潰敗並沒有對地方力量造成太大的影響。也正是因為中央與地方聯繫的脆弱,讓阿富汗逃過了中國和印度兩個東方大帝國淪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命運。

此後兩次英阿戰爭,英國人同樣沒有吃到好果子。以第二次英阿戰爭為例,亞庫布國王毫不猶豫地倒向了英國人,民眾卻沒有服從國王的淫威,而是拿起武器再次發起游擊戰爭。他們往往伺機攻擊英軍,得手後馬上在村民的掩護下撤入山區,搖身一變成為老實恭順的農民、牧民。甚至有一次,英軍統帥羅伯茨陷入包圍圈無法脫困,等援軍到來時阿富汗人已經無影無蹤了。

先天佔優,後天桀驁——阿富汗“帝國墳場”養成記

19世紀的英國士兵

同樣的情形在20世紀70、80年代再次上演,所變化的僅僅是交戰雙方使用的武器和侵略者的身份。據美籍阿富汗裔歷史學家塔米姆·安薩利記述,蘇聯人根本沒有辦法從軍事上和思想上徹底控制阿富汗:

(政府派遣的、到鄉村宣傳共產主義的)工作隊離開之後,“聖戰”武裝很快就能奪回局面。在他們的煽動下,村民們紛紛昂起鬥志,他們要趕走這幫外國來的惡魔,為親人報仇,奪回失去的土地。

不止思想宣傳工作成果寥寥,軍事行動也加劇了村民對蘇聯人的反感,而且沒有對隱匿在重巒疊嶂中的游擊隊造成太大影響:

他們(反抗軍)不與蘇軍正面衝突,唯有遇上有利時機,進入有利地形時,才會選擇出擊······一轉眼,“聖戰”武裝就鑽進了地下灌溉水渠或山洞,消失得無影無蹤。

坦克部隊只能留守城市······對方的移動速度實在太快,飛機(指噴氣式戰鬥機)無法瞄準,更別提火力打擊。

儘管阿富汗中央政府眨眼之間就被摧毀,但蘇聯為消滅山區的由農民、牧民、外國志願者、宗教分子組成的游擊隊而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最後不得不退出阿富汗。


先天佔優,後天桀驁——阿富汗“帝國墳場”養成記

入侵阿富汗的蘇軍

至於美軍的遭遇也與英軍和蘇軍高度相似。從2001年10月挑起戰爭開始,美軍及其盟友只用了一個月就把塔利班趕出了喀布爾,奧巴馬也在2014年宣佈阿富汗戰爭結束。但事實上,直到今天美國也沒有從阿富汗擺脫出來,包括但不限於塔利班武裝等反抗軍仍然給美國的政府、軍隊和民眾施加了巨大的壓力。

先天優勢助力後天發育:帝國墳場養成記

從地理位置看,阿富汗向南可進軍印度洋,向北可進入中亞遏制俄羅斯,同時還連接著中國和西亞。誰控制了阿富汗,誰的影響和勢力就可以輻射大半個亞洲。正是看中了阿富汗橋頭堡的潛力,英國、蘇聯、美國等國先後出兵,意圖直接或間接控制阿富汗。

不過阿富汗之所以能在歐美強敵面前堅挺,靠的是數不清數量、理不清利益的部落武裝。這些部落武裝之所以能夠擁有比正規軍更有效的戰鬥力,得益於阿富汗獨特地貌的加成。

先天佔優,後天桀驁——阿富汗“帝國墳場”養成記

阿富汗地貌

從地貌特點看,阿富汗絕大多數領土位於伊朗高原,興都庫什山脈、蘇萊曼山脈、帕羅帕米蘇斯山脈等崇山峻嶺構成了阿富汗以高原丘陵為主的地形。全國只有北部與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的小片國土以及西南與伊朗接壤的一部分國土是平原。多山的地形雖然對中央集權不利,卻有助於部落割據和地方武裝的壯大。

雖然艾哈邁德·沙阿·杜蘭尼早在1747年就被阿富汗各部長老推舉為國王,但由於通訊手段落後,交通工具原始,崇山峻嶺又使聯絡問題更為嚴重,國王始終沒有確立起對全國的絕對控制。杜蘭尼王朝(阿富汗王國第一個王朝)時期,各地部落對國王臣服的標誌是上貢,因此王國始終沒有一個確定的邊界(這一點和中國古代很相似)。在這種背景下,地方部落並不依賴中央朝廷而生存,部落甚至可以拒絕臣服中央,然後憑藉在地方上的強大實力和有利地形遊離在王國之外。

因此,統一王國的建立並沒有改變阿富汗部落自給自足、自力更生的傳統。而且在古代歷史上,波斯人、希臘人、阿拉伯人,巴特克利亞王朝、大月氏和貴霜帝國都曾征服或想要征服阿富汗,用一句比較常見的句式來說就是:阿富汗人自古以來就有被侵略與反侵略的傳統和尚武習武的精神。

因此,阿富汗難以征服的內部要素已經集齊:複雜的地貌特點,不掣肘於中央的地方勢力,尚武習武的傳統。


先天佔優,後天桀驁——阿富汗“帝國墳場”養成記

阿富汗國父艾哈邁德·沙阿·杜蘭尼


先天佔優,後天桀驁——阿富汗“帝國墳場”養成記

杜蘭尼的陵墓

沒錯,這只是內部因素,還有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並不是侵略者實力的不夠。事實上,英國、蘇聯、美國,在當時都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強國,其一舉一動極具擴張性,因此,為了遏制其勢力的發展,他們的對手都會想盡辦法支援阿富汗的反抗勢力。

英國在19世紀發起兩次英阿戰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俄國控制的中亞和自己控制的南亞中間建立一個傾向於自己而非受制於俄國的緩衝國。因此俄國雖然沒有直接派遣軍隊和英國硬碰硬,但外交上和武器上的支援還是很多的。

蘇聯發起阿富汗戰爭,無論從意識形態、地緣政治還是單純的反戰思想看,遭到世界抨擊都是很正常的。當時,不少國家對蘇聯入侵阿富汗的行徑紛紛予以譴責,甚至為此拒絕參加1980年在莫斯科舉辦的第22屆夏季奧運會。

先天佔優,後天桀驁——阿富汗“帝國墳場”養成記

莫斯科奧運會開幕式節目。這次奧運會只有80個國家參加,中國拒絕參加

除此之外,歐美國家、穆斯林國家還或明或暗地給予反蘇武裝以資金、武器、情報、訓練、人員方面的支援。在武器支援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國提供的

“毒刺”式防空導彈。這款導彈攜帶方便,只需要簡單培訓就可以上手。1986年9月25日,“毒刺”取得了它在阿富汗的第一個戰果:一名游擊隊員用它擊落了蘇軍一架“雌鹿”式武裝直升機。

此後“毒刺”便一發不可收拾,在戰爭中擊落了兩百多架蘇聯軍機,徹底粉碎了蘇軍在坦克和噴氣式戰鬥機無法執行反遊擊任務時用武裝直升機對付游擊隊的計劃。

除此之外,還有大批境外志願者在得到外國訓練和資金、武器支持後前往阿富汗參戰。其中最著名的一個人來自沙特阿拉伯,叫本·拉登

先天佔優,後天桀驁——阿富汗“帝國墳場”養成記

“毒刺”式防空導彈

地貌特點和尚武傳統造就的阿富汗部落武裝在外國人的支持下給侵略者造成了巨大的傷亡代價,使侵略國的戰爭成本不斷增加,進而對國內政治、輿論產生負面影響。在侵阿戰爭期間,蘇聯耗費了450億盧布,美國則損失了上萬億美元,而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大。羊毛出在羊身上,巨大的財政和政治壓力也是促使侵略國無法完成既定戰略目標的原因。

結語

有人對“帝國墳場”這個詞不屑一顧。的確,阿富汗古代史上曾被多個國家征服,用這個詞來形容阿富汗似乎有失偏頗。但是,從英國侵阿戰爭、蘇聯侵阿戰爭和美國侵阿戰爭來看,“帝國墳場”顯然適用於19世紀中期到今天的阿富汗。而且討論這一現象的重點是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怎麼看待這種情況,“帝國墳場”一類的外號沒有太多的爭論價值。

中國有“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諺語,阿富汗正是這樣一個國家。貧瘠、狹小、居於內陸、地形不平的國土限制了阿富汗經濟的發展,“亞洲心臟”的地理位置又引來了無數外國野心家的垂涎,但上蒼又賜予了它崇山峻嶺作為捍衛自己獨立的武器。這既是阿富汗的不幸,也是阿富汗的幸運。

先天佔優,後天桀驁——阿富汗“帝國墳場”養成記

阿富汗末代國王查希爾

當今世界對阿富汗的未來看法不一,或積極或悲觀,作為遠離骯髒複雜的政治鬥爭的普通人,只能祈禱這個千瘡百孔的國家能夠早日迎來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