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的德国,装备,军人素养,纪律都比它的对手强大很多,为什么在二战中输了?

空无2269


这个问题讨论了好久了,其不变的核心原因:就是美国强势入局

美国参战不仅给苏联强大的后备援助继续对抗德国,也让早已无力招架的英国稳住了阵脚。

美国在北非入局,导致德军战线开始“坍塌式”溃败。

美国在西线登陆,夺取德国制空权,使得德国彻底丧失主动权。

美国强大的国力全面碾压德军,让盟国士兵吃得饱、子弹足,全线助力盟国士兵。

等等一些美国的贡献

这里是还得强调一下剩下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盟友选择日本和意大利,特别是意大利,都是一个错误,两个都是根本带不动的队友,如果当初选择美国和英国,世界将是另一种格局。

保密与间谍的工作严重失误,德国和日本的密码被盟国破译,却长期浑然不知,导致德军在战场处处挨打,节节败退。间谍给德国盟友们带来的灾难不可估量。

没有彻底打败英国,就开辟第二战场,英国从开始到二战结束,每时每刻都是一个离自己家很近的一个深水炸弹。

德国统治过于残忍,很多德战区国家不服希特勒,地下反叛力量也是异常凶猛。尤其是驱逐大量犹太人,使得德国丧失了很多优秀的科技人才。



前线分析


纳粹德国前后动员兵力大约在1700万左右(占全国男性人口的40%左右)。此外德国还有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伐克等众多仆从国,共计有300多万人的仆从军。在入侵苏联之前,1941年德国武装部队8484000人,其中125万文职人员,空军168万,海军40万,党卫军15万,陆军500万(其中一线陆军380万人,后备军120万人)。再加上当时德国强大的工业,可以说是无比强大。那么纳粹德国为什么输了呢?

根本原因:

战略上陷于两线作战,德国国土面积和人口使它不可能同时应对多个强大的敌人。历史上菲特烈大帝时期普鲁士因为四面受敌差点亡国,后来的一战也是因为未能彻底击溃东西线的任意一线而失败。二战德国的失败主要体现在以几个失误上。

1.急于攻打苏联。

2.真正的猪队友:日本,日本偷袭珍珠港导致美国直接参战,二战均势迅速打破,美国的参战使整个战争形势迅速向盟军方面发展。纳粹德国实力再强,和美国比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3.战争政策,德国对大多数被占领的国家实施的是非常严苛的政策,不能及时吸收转化占领的人口和物资。

次要原因:

1.俄国冬天比其他欧洲国家都寒冷。德国大批精锐冻死冻伤。而且,当春天来临时,融化的雪水混杂泥土。德军没有应对经验,十分不利于德国的装甲部队战术的实施。

2.苏联军队勇于献身的精神,二战中苏联总兵力是当之无愧是第一名,真正的装备不够,人数来凑。

3.残酷的民族政策将苏联群众推向了斯大林一边(其实当时很多人憎恨斯大林)。德国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深渊。

诺曼底登陆

4.双线作战分散了大量德国人力物力资源。而且美英的战略大轰炸使得德国武器产量严重不足,这是非常致命的。后来在空战中,尽管德国空军非常优秀,但是招架不住人家数量多啊。

英美轰炸德国本土

5.人口有限,德国当时只有约7000万人口。显然无法应对持久战。

6.武器生产方略错误。德国偏爱威力大质量高且很贵的武器。虽然生产出来的东西都非常具有革命性和创造性。如导弹,虎王,喷气式战机。但新研制的东西往往都需要很多年才能成熟。无法在战场上立即显示出威力,希特勒急于求成,反而适得其反。

总之德国的失败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德军及其领导者在战争中泯灭了人性,失败是纳粹德国最终的归宿!


浅议轻谈


抛砖引玉,简单聊一聊二战时的德国的先胜后败。

闪击战

提到德国,各种游戏电影里表现最多的是什么?

装甲师。

坦克这个东西说白了就是一辆汽车不是?一辆可以扛着炮塔行进的汽车。

德国为什么那么喜欢造坦克?这要从地缘上解释。

德国与法国一样都是海陆兼备的国家。但是,德国传统的出海口太过狭窄,舰艇出去很容易被敌人搜索到。所以,德国的海军一直都比较弱,即便是造出先进的战舰,也会因为没有广阔海域被敌人揍的满地找牙。

因此,德国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没有发展日本那样的航母战斗群。而是优先发展陆军和空军。于是就出现了装甲师以及装甲集团军群这种恐怖的东西。因为对于德国,陆地远远比海洋重要。

问题来了,说到工业设计,法国也不弱。怎么没怎么抵抗就挂了?

战略思维的问题。

这是苏联军事家图哈切夫斯基的大纵深战役理论。讲的是经过多兵种配合,如何在敌人的防线上撕开裂口,后续部队如何跟进,把所有防御的敌人超过去,然后切断他们的后勤,从他们的背后发动进攻。换个德国名字,就是著名的闪击战。

历史从一站发展到二战,飞机、航母、坦克的不断改良,火力、机动性、防护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使战争形态发生了巨变。但是,法国这样的国家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巨变。仍然试图通过一条静态的防线取得胜利,所以法国虽然有先进的装备,但是很快沦陷。

法国没有败在装备而是败在战略。客观的说法国二战时的战略方针还不如中国。这样一支军队还想在二战后恢复越南殖民地?

千古张伯伦

英国首相张伯伦因为绥靖政策千古留名了,不过不是英名。是他真的天真吗?

不全是。

大英帝国在二战前还是个世界霸权。这不假。可是大英帝国的统治已经日薄西山了。他们怎么办?当然是要维持他们的统治。为了维持他们的统治,他们必须对欧洲强权德国采取守势。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抽出力量维持大英帝国在亚洲庞大的殖民体系——从上海到印度,乃至海湾地区。所以大英帝国是不愿意和德国对峙的。德国对于欧洲列强的可怕之处在于德国总是在欧洲扩张,等于直接要端列强的老窝,张伯伦的政策实际上遵循英国传统的欧洲均势战略。但是英国的侥幸心理被德国利用了。德国获得了战略机遇期。

先赢是纸

上回书说到德国利用了英国的均势战略,迅速扩张,占领了整个西欧。可是,问题来了。

树敌无数,枪打出头鸟。

德国一下子把全世界的目光都吸引过来,德国可以两线作战吗?对于任何国家来讲,两线作战都是噩梦。意味着他无法从容调配自己的资源,理论上至少有一半的军队无法投入进攻。

德国的初始设定是通过海狮计划登陆英国,可是他失败了。实际上以德国的海军力量,也不可能成功。这个时候德国居然希望通过击败苏联促使英国屈服。

德国主动开辟了东方战线。这一招……怎么说呢?

总体战、世界大战

到了德国侵略东线之时,世界大战开始联系起来。

日军方面,外相松冈洋佑一直希望的——日德苏意大联盟从此成为泡影。苏联被挤下水了,一开始闪击战进行的很顺利,那是因为闪击战的弱点还没有暴露出来。西欧地区面积狭小,一场数百公里纵深的战争就可以灭亡一个国家。但在东线,德军将要面对数千公里纵深的战场,可以说是另一个级别的战争。

闪击战的弱点是耐力差。速度优势会因为距离的增加而不断削弱。装甲师啊,汽油、弹药、维修…随着路况不断恶化,德军的后勤保障越来越难。最终,他们来到斯大林格勒城下。

斯大林格勒的巷战,让德军重回一战模式,巷战是立体攻防战,坦克在城市中就是活靶子。

结盟与宣战

日军偷袭珍珠港后,几乎大部分德军将领都反对对美国宣战,这等于在东线尚未胜利时重启西线战场。可是德国还是坚持对美国宣战,自行重启西线战场。非常仓促,因为日本事先并没有通知德国,日本要对美国宣战。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德国预先知道日本要偷袭珍珠港呢?

细思极恐。

德国当时的潜艇几乎完全没有针对美国。如果德国预先知道日本要偷袭珍珠港,德国的潜艇部队就可以预先埋伏在美国东海岸,在珍珠港遇袭美国手忙脚乱之时将美国大西洋舰队尽数勦灭。到了那时,美国海军东西两线同时遭到重创,美国会怎么办?

美国会撤掉太平洋地区的防御,退守西海岸。因为美国的战略是欧洲优先,所以他必须放弃太平洋,死保大西洋。

日本会占领珍珠港,同时,南下澳大利亚。将整个太平洋地区的资源控制住。但是,日本并不会进攻美国,日本的国策中没有占领美国这一项,最多会占领澳大利亚。这个时候,德国潜艇也不会在太平洋海域作战,美国登陆欧洲很可能会推迟。直到美国研制出核武,才会开始反击。但是核武的生产能力有限,破坏力太大,道义上说不过去,不可能像常规武器那样频繁使用。

动员极限

到了战争后期,德国东西两线全面开战,动员能力已经达到极限。再强大的军队一旦达到极限状态,战斗力很快就会下滑。 同盟国空军力量则地毯式轰炸德国的工业区,德国的军事优势是建立在工业基础之上的,当他们的工厂停工,前线也将无力抵抗。


有时聊人文历史


我是北派说书人,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回答不尽人意,欢迎大家用砖来拍,回答顺了您心意,欢迎点赞关注。

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方战场上的那些故事,那可是数都数不过来,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方战场上的主角,德国总是那么的灿烂,要说起起初的德国的装备,军人素养,纪律确实是数一数二的,但是后期的纪律就不怎么样了,和当时东方战场的日本一样,起初这两个国家开始入侵东、西方的时候,纪律还算不错,毕竟是侵略战争,在当时你要做好不干扰民众,但是随着战争的深入,革命的兴起,难免会让人压抑的厉害,毕竟嘛拉仇恨的,后来这两国之间对于被侵略国,经常做一些泯灭人性的事情。激起了被侵略国的全面抵制,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之中。

当然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原因在于德国的战争消耗太大,战线拉的太长太大,再加上几个猪队友的拖累,不输才怪。


北派说书人


非常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您所谓的强于对手是指一对一的吧,但是德国挑起的可是世界大战。西边的对手是英法联军,美国先是背后支持后来直接参战;东边是战略纵深长的谁去谁迷路的苏联,更何况还大自然武器酷寒的冬天。当然德国也有帮手,比如意大利。可是意大利太菜了,它连埃塞俄比亚都办不了。

然后,咱来看看德国所谓的优势怎么消失的。西路战线,法国是不行,抵抗势力直接被德军撵出了大陆,但是德军面对英吉利海峡也只能望洋兴叹了,始终没有踏入英国本土一步。

东边的苏联,一开始当然也不是德军的对手,一路“吃着火锅唱着歌”就达到了莫斯科。但是战线太长了,火锅供不上了,苏联红军也急眼了,跟德军死磕。俄罗斯的冬天一来,德国坦克也要猫冬了。

最后,随着战争的消耗,德国军事物质难以为继,优势荡然无存。德国四周都是敌人,而它的对手们都各自还有后方源源不断的输送物质。

总之,德军在二战初期确实军事实力强劲,令对方闻风丧胆,但是随着战线拉长,德军的实力被化整为零,并且已经没有了后方,难以为继。


中原一条虫


二战中的德国军人表现很是出色,德意志战车让对手生畏,军事人才辈出,优秀指挥官曼施坦因,善用装甲车的古德里安,“沙漠之狐”隆美尔等等,德军在这些名将的指挥下如虎添翼,野心勃勃,妄图称霸世界。然而,声势浩大的不正义战争终被反法西斯联盟剿灭,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战线太长,扩展太快,来不及消化。

德国战火从欧洲烧到苏联和非洲。德国人口有限,在短时间称霸欧洲,又入侵苏联和北,占领了许多土地,这些土地又需要分兵把守,让本来人口不多的德军,感觉兵力乏匮,战线拉长,导致兵力密度降低,局部战争人数不能集中,几十万的德军,进入广袤的苏联,更显的兵力稀疏,漏洞百出。

二、盟友不给力,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意大利军团负责搞笑,不拖德军后腿就不错了,日本队友一点不默契,德军从西线搞苏联,好歹你从东面搞一波,让苏联两线作战啊,日本可能被朱可夫打怕了,在东线不敢有所作为,要是拿出点偷袭珍珠港的勇气来,苏联不好过,德国有可能不会陷进苏联的战争泥潭。

三、苏联的大雪让德军苦不堪言。德军计划在冬季来临之前,结束斯大林的统治,德国显然低估了苏联广袤的地盘给苏联红军巨大的战略纵深,拖到冬季,苏联依托东道主优势,战略大反攻。

四、美国的介入,战争开始美国坐山观虎斗,大发战争财,没想到被猪队友日本偷袭珍珠港,让美国找到出兵的理由,巴顿军团开赴欧洲,诺曼底登陆,直捣黄龙。蒙哥马利从北非反攻,一时间,德国腹背受敌,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总的来说,德国发动的战争不正义,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虽然德国有优秀的军人,但是抵挡不住世界人民的反抗。


饕餮中国


以下为个人观点:

1,连着干三个国家,其中两个还是怪物,一个苏联,工业强;一个美国,财大气粗,耗都能耗死,更别提英国捣乱和占领国的反抗运动。

2 ,战略失误,在没干掉英国时急着打苏联,结果被苏联反杀了。

3,猪队友,意呆利不给力,日本到处惹人,惹欧洲和亚洲国也就算了,还惹的是美国这种有钱国,给美国参战的理由,然后德国就惨了。

4,德国装备的量产能力不如美苏,虽然像虎式这种打的谢馒头和T34七荤八素,但很容易被钢铁洪流压死。更况且有些武器德国在量上干不过这俩,质上也干不过,比如伽蓝德对98K。

综合国力是影响战争的关键因素,德国虽然有强大的装备,杰出的将领,训练有素的士兵,但两个肉山同时耗着,战败也是合情合理。


基辛勒德


从军事角度看,德军是因为进攻苏联的决策性错误导致自己失败,因为德国面临和拿破仑一样的问题,就是苏联寒冷的冬天,是一个抵得上百万大军的武器。但往深的去说,德军失败是败在工业能力和资源上。二战时期,表面拼的是军事,实际比的是工业能力和资源储备。苏德交战,如果仅仅是苏德,那获胜的也许真是德国,可是,苏联的背后有美国英国的强大无偿援助,要知道,美国的工业能力是世界最强的,而且本土没有被战火波及,无数军事物资被运往苏联,虽然美英也很讨厌苏联,但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美英的援助在很大成度上缓解了苏联前期的压力,为苏联重新恢复实力赢得了时间(苏联有厚实的工业底子和雄厚的资源)。




历史小权


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因素是国家综合国力,二战时综合国力主要看工业生产能力。美国、苏联、英国等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工业生产力、人口总数等方面远远超过德国、意大利、日本等轴心国,尤其是美国的工业生产力尤其强大。德国在装备、军队素质、纪律方面确实强,但这些只能使它在战争初期获得优势,一旦战争进入相持阶段,那么战争拼的就是钢铁和石油了。举个实例,其实在苏德战场,自始至终在战损比上,德军一直占优,也就是说包括在战争后期,苏军在战斗中损失一直比德军大。但这不影响苏军的步步推进。德军坦克被击毁一辆少一辆,而苏军被击毁5辆,补充10辆。这就是现代战争,仅仅迷信武力没用。要想未来战争中取胜,蒙头发展经济才是王道。


历史老师88


记得前段时间看的纪录片👆🏻当时在希特勒闪掠波兰后不久.情报发现前苏联军工异常强大.每天生产的飞机.坦克数量居然超过德国.分析苏联很可能会攻打德国...于是在石油还剩下三个月储备.毅然决然的数百万军队悍然对苏联发动闪电战.陷入苦战.被举国之力的苏(美国也支援资源)联击败.甚至还反击打入德国柏林...

跟日本偷袭美帝珍珠港类似,被逼无奈先动手的,,,总结朋友不够.能源不够.生产力不够.兵哥哥也不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