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日本人缺乏戰略頭腦?

明月清風詩有畫




嚴格的說這句話是不準確的,並不是每個日本人都沒有戰略頭腦。當然在整個日本侵華的過程中,日本政府確實沒有長期的戰略規劃,甚至連戰略目標都左右搖擺。

雖然日本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打敗了清政府,10年後又在日俄戰爭中擊敗了俄羅斯,從而奠定了自己在亞洲的霸主地位,但日本政府要人的頭腦還是比較清醒的,他們明白以日本狹小的國土和奇缺的資源,是根本拿不下中國的。

在這樣的前提下,日本政府沒有吞併中國的計劃。當然,日本政府的想法是千方百計佔中國的光,如果能多佔領一點中國的土地,那是再好不過了。


因為日本是君主立憲的國家,國家權力掌握在政府手中,但日本天皇不甘心當傀儡。日本天皇就在背後支持日本軍部反對政府,甚至還發動中下級官員反對軍部,這就是日本軍隊中經常以下克上的原因,因為他們背後有日本天皇撐腰。

這就導致日本國內長期發動政變和軍事政變,導致政府更替太頻繁。政府首腦和軍部首腦的輪換,導致日本國內外政策的變動頻繁。根本就沒有辦法保持一個戰略能夠完整的去執行幾十年,所以這就顯得日本好像沒有戰略級的人才。



日本關東軍中的特務頭子河本大作炸死張作霖,日本政府毫不知情,事後處理起來就非常被動。九一八事變的操盤手石原莞爾原本是試探性的進攻,竟然因為張學良的不抵抗,變成了全面勝利。日本關東軍才正式出兵佔領了全部東北,日本政府再一次無奈被動的支持了日本軍部。

石原莞爾是一個非常有戰略頭腦的軍事指揮官,作為日本軍事界的天才,他明白日本根本就沒有辦法完全吞併中國。因此他為日本製定的戰略就是把東北作為日本的戰略資源供應基地,然後再南下攻佔華北地區,把上述區域徹底化為日本領土後再吞併中國,最終佔領東南亞,統一亞洲。戰略的最後一步就是日本代表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代表美國決一死戰,最終建立日本在全球的霸主地位,這就是所謂的最終戰爭論。


這個戰略思想本身是非常對路的,以日本的國力,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內徹底解決掉南京國民政府,滅亡中國的目的不可能短期內實現。但石原莞爾在當時的日本軍界職務太低,沒有什麼話語權,自然沒有人會重視他這個戰略。

因為日本的軍部要接受日本天皇和日本政府的雙重領導,這就導致日本軍部內部派系林立,鬥爭非常激烈。當時的皇道派主張對蘇聯作戰,統治派又主張對中國作戰。雙方的鬥爭最終導致了1936年的226兵變。石原莞爾在這場鬥爭後,升為參謀本部作戰部部長,他再一次提出了經營東三省,對中國長期作戰,逐步蠶食中國的戰略構想。但這次的日本已經陷入中國戰場而不能自拔了,進退兩難。



這時的日本軍部再次分裂,以石原莞爾的不擴大派和以陸相杉山元的擴大派再次就對華戰爭產生了不同的意見。日本對華戰爭的節節勝利,讓他們幻想短期內能夠結束戰爭。石原莞爾根本就控制不了當時的形勢,只能看著抗戰全面爆發。

日本和德國簽訂共同反共協議後,1939年,日軍又發動了諾門坎戰役。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中,日本戰勝了強大的俄羅斯,他們以為這一次同樣可以勝利。萬萬沒想到的是,蘇聯紅軍經過這麼多年的建設,已經成長為現代化的軍隊,最終以慘敗而告終。


日本政府根本就沒有想到,對華戰爭會進行的這麼不順利。日本國內的資源也被消耗的差不多了,這次的日本政府為了獲取更多的戰爭資源,冒險發動了珍珠港事件,開始進軍東南亞。

用石原莞爾的話來說,這是一場註定會失敗的戰役,雙方的國力和軍力根本就不對等。但對於當時的日本人來說,退出中國是不可能也沒辦法接受的。繼續打下去,就必須尋找更多的戰爭物資,比如石油和橡膠,鋼鐵等。



從以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日本在侵華戰爭中,根本就沒有做長遠的戰略規劃。在前期只是冒險成功,然後就認為消滅中國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在日軍陷入中國戰場而不能自拔的時候,日本的問題比中國更嚴重。中日雙方都缺乏戰略物資,但中國是落後國家,對石油鋼鐵和先進武器的依賴性非常弱,再打個10年20年都沒問題。而日本就根本扛不住了,他們沒有能達10年、20年的戰略物資儲備。

這時沒有做長期戰略規劃等的弊端就出現了,日本就只能被動的去尋找更多的戰略物資來支持戰爭的進行。甚至當中還發了神經病去打了蘇聯,因為被揍得屁滾尿流,才最終作罷。大過頭來又對美國發動了珍珠港事件,把當時的世界連大鍋都得罪了,當然對於日本來說是不得已,但是這就註定了日本失敗的必然。

因此我們說不能說日本國內沒有具有長遠戰略思想的軍事人才,而是說因為日本國內錯綜複雜的政治和軍事形勢左右了日本國內外的政策,讓戰爭朝著沒有人能夠控制的方向發展。當然,這對當時的中國來說是好事,如果日本把力量集中在一個點上去發動對華戰爭,中國的抗戰就會難打的多。


新知傳習閣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為何戰敗呢?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近藤邦康認為,東京大學教授近藤邦康公開宣稱:我很佩服《論持久戰》。日本被中國打敗是當然的,這樣的以哲學為基礎的宏遠戰略眼光,日本沒有 。

羅援說,日本是有它的優良傳統,但是日本也有它的劣根性,毛主席講日本沒有哲學,就不會產生戰略家,但他有陰謀家,從抗日戰爭爆發整個歷史過程,不是僅僅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九一八事變之後還有很多事件,七七事變之前還有很多事變。

日本沒有哲學,就不會產生戰略家。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意識形態的最高形式。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哲學,如同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一樣,哲學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日本學者中江兆民在著作《一年有半》中提出“日本沒有哲學”的觀點,“沒有哲學的人民,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沒有深沉和遠大的抱負,而不免流於淺薄;沒有獨創的哲學就降低一個國家的品格和地位。”

日本缺乏戰略家,戰略要有全局,日本則特別看重局部。造成的直接後果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幾乎打贏了每一場戰役(太平洋戰爭後期除外),可是輸掉了整個戰爭。它太看重勝負,於是只有小勝,沒有全勝。

石原莞爾被人視作是日本少有的戰略家,其實是超級妄想狂,石原幻想“人類最後的大戰爭”是“以日美為中心而進行的世界大戰爭”,石原認為未來世界的衝突是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衝突,作為東方文明代表的日本不可避免地要和作為西方文明代表的美國要進行一場所謂“最終的戰爭”,以此來決定人類社會的走向。為了“以戰養戰”、持久作戰,以取得決戰勝利,必須佔領中國東北作為日本的戰略資源供應基地。他的軍事戰略思想直接指導了日本關東軍發動的九一八事變和侵佔中國東北。

石原莞爾策劃九一八事變,完全是張學良成就了他的成功,而轟動日本軍界。九一八是陰謀的勝利,是僥倖的勝利,想通過經營東北蠶食中國最後與美國決戰,不過是痴心妄想而已。

日本沒有像中國老子孔子等世界級的思想家和哲學家,都是些實用主義的山寨哲學家,明治維新之前以中為師,明治維新之後以歐為師,誰強大就跟誰,影響最廣的思想家是福澤諭吉,一邊學習西方,一邊想著怎麼侵略中國,思想級別太低。

日本是一個多地震、缺乏資源的島國,那裡的人們有強烈的危機感,缺乏戰略易走極端,日本的妄想家特別多。豐臣秀吉被認為是日本“大陸政策”的鼻祖。他明確提出先佔領朝鮮半島,進而侵佔中國的戰略。他的想法成為日本的戰略文化遺產。從19世紀末到1945年,日本一直試圖完成這個古老的方案。

日本是冒險主義者,痴心妄想和德國瓜分世界,全面侵華,結果自己給自己挖了個墳墓。日本喜歡冒險,賭徒性質,甲午戰爭挑戰大清成功,日俄戰爭挑戰俄國成功了,軍國主義無限膨脹,真以為自己天下無敵,石原莞爾就夢想什麼人類最終決戰,只是日本軍國主義者沒石原的耐性。狂妄叫囂什麼“三個月滅亡中國”,僅在上海淞滬會戰就打了三個月,中國人抵抗意志已經不是那個就知道賠款割地的大清朝了。

1939年,日軍發動諾門坎戰役,還以為今天的蘇聯還是沙皇時代那麼熊,結果被揍得鼻青臉腫。然後日本就發神經專摸老虎屁股,奇襲美國的珍珠港。日本的愚蠢行為把希特勒都氣瘋了,據說,當時希特勒在辦公室內曾經對著電話大罵,日本人就是一頭豬;也有記載是,希特勒罵日本是一頭沒吃飽的笨牛,愚蠢的笨牛。

希特勒沒理由不罵日本,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戰友。美國是當時全球綜合國力最強的國家,工業生產能力是日本的10倍,日美開戰日本沒有任何勝算,這一點日本的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就曾警告過日本內閣,並且極力反對南下招惹美國,主張北上和德國一起夾擊蘇聯,日本軍方腦子發熱偏偏喜歡找死。

日本缺乏戰略家,但是不缺陰謀家。從豐臣秀吉到田中奏摺,“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費勁心思想霸佔中國。根據一位經歷過二戰的年邁老兵講述,當時日本軍隊對中國的熟悉程度簡直是出乎所有人的想象,我國有多少城市、村莊,每個地方大概有多少人都是瞭如指掌,這些竟然在日本的地圖上都很清晰的標註著。可見日本為侵略中國所做的精心準備細緻到什麼程度。

德國是最具哲學頭腦的國家,沒有德國,世界哲學史根本就沒法寫,湧現出康德尼采馬克思叔本華等等哲學大師。德國也有失去理智的時候,在希特勒的忽悠下發動世界大戰,德國徹底反省歷史在全世界贏得尊重。日本總喜歡玩陰謀,對待歷史不死心,一不道歉二不反思,今天參拜靖國神社,明天修改歷史教科書,軍國主義陰魂不散。

日本沒有哲學,缺乏戰略頭腦,總想著侵略別人。日本是個很精緻的民族,一個廁所都要搞出那麼多話語,只可惜缺乏戰略眼光,心術不正,缺乏遠大抱負,一有點錢就嘚瑟喊什麼《日本可以說不》,結果被美國收拾得一點脾氣也沒有。


非常道畢延河


就是這些“缺乏戰略頭腦”的日本人,愣是欺負中國五十餘年!

就是這些“缺乏戰略頭腦”的日本人,從我國東北打到西南,21個省市慘遭日寇欺辱,6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曾被日本人踐踏!其中,全部淪陷的省份多大9個:臺灣、遼寧省、吉林、黑龍江、熱河、察哈爾、河北、山東和江蘇,總面積達300多萬平方公里!而日本本土的面積才37.8萬平方公里。。。

就是題主說的“缺乏戰略頭腦”的日本人,抓住了朝鮮戰爭和美國產業轉型的機會,在二戰戰敗後,只用了二十年(1968年),就成了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等到八十年代初期,日本GDP總量甚至超過了蘇聯,經濟實力在世界排名第二。

1988年左右,日本人的人均年收入超過美國,達到我國人均年收入的100倍!那時候,我國買東西還在用“票”。一直到1993 年,我國才結束買東西用票的生活。

我們現在站在“上帝視角”,點評二戰時的日本人“沒有戰略頭腦”。這麼做,真是有些阿Q。沒有美蘇參戰,我們能打這麼快贏的勝利嗎?再回到70多年前,讓你指揮當時的中國,也無法破日本人的局!

當時的日本人,不需要類似“上帝視角”的戰略規劃,他就是吃定了貧弱落後的中國(以及東南亞)。而且,“炮兵轟,步兵衝,永遠不變的散兵線”,小鬼子楞把強大的美軍都給打出菲律賓了。你說氣人不!?麥克阿瑟也只能學灰太狼喊一句“我還會回來的”!留下7萬美軍任由日本人蹂躪!

而且,美蘇這樣的國家是沒有正義可言的。如果羅斯福是“張伯倫”,日本人搞定了美國,二戰走向還真不知怎麼樣。

最後,就是那些沒有戰略頭腦的日本人,愣是將讓只有防衛權利的“自衛隊”擁有了“航母”!而且,一搞就是兩艘!其海上常規力量已經達到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水平!你說氣人不。

日本人從二戰戰敗到現在的崛起,只用了75年,你說,它有沒有戰略頭腦?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日本缺少深謀遠慮的智囊人物。

其實也不是沒有,只是他們通常不受重視,不能成為軍方核心領袖。

這和日本軍隊的特點是分不開的的。

日本是個強調團隊合作的民族,比較排斥獨狼這種人物。

從孩子開始,如果有孩子特立獨行,智力和才幹遠遠超過別人,就很容易被孤立。

這樣的孩子,要麼最終掩飾自己歸入團隊,要麼就是一生遊離於團隊之外,進入不了高層。

久而久之,日本高層都是一群才能過於常人,但算不上大牛的普通人。

日本軍方的中將、大將不可謂不多,然而多是志大才疏的庸才。

他們擅長打一個個戰役,打的還很精彩,但缺乏把握國家和軍隊的大局,不能預測到國外尤其是世界走勢5到10年以後的變化。

而大家看看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蔣介石甚至希特勒,都具有這種高瞻遠矚的能力。

同時,日本軍方內訌太多,包括內閣在內更換太頻繁。

大家看看:

林內閣(1937年2月2日—1937年6月4日)林銑十郎

第1次近衛內閣(1937年6月4日—1939年1月5日)近衛文麿

平沼內閣(1939年1月5日—1939年8月30日)平沼騏一郎

阿部內閣(1939年8月30日—1940年1月16日)阿部信行

米內內閣(1940年1月16日—1940年7月22日)米內光政

第2次近衛內閣(1940年7月22日—1941年7月18日)近衛文麿

第3次近衛內閣(1941年7月18日—1941年10月18日)近衛文麿

東條內閣(1941年10月18日—1944年7月22日)東條英機

小磯內閣(1944年7月22日—1945年4月7日)小磯國昭

鈴木貫太郎內閣(1945年4月7日—1945年8月17日)鈴木貫太郎

整個抗戰時期,就更換了10個內閣,很多內閣還不到1年,如何能夠決定國家長遠規劃。

所以,抗戰開始就是為了佔領平津,隨後莫名其妙擴大到佔領華北,然而又擴大到佔領上海南京,最後竟然變為佔領全中國。

到了抗戰陷入持久戰,又不能冷靜分析,進行部分撤兵收縮戰線,反而又去南下進入東南亞法國殖民地,最後乾脆和美國開戰。

整體開來,簡直是莫名其妙,自取毀滅。


薩沙


說到這個問題,有一個人就不得不提了,他就是日本二戰時期的天才戰略家石原莞爾,我們可以通過石原莞爾的經歷來分析一下日本為何在某種程度上缺乏戰略頭腦。

石原莞爾是策劃滿州獨立的罪魁禍首,當年他的主張是“佔領中國東北作為日本的戰略資源供應基地,然後繼續南下佔領山西,並逐步佔領我國及東南亞,最終日本作為東方文明的代表將與西方文明的代表美國進行最後的決戰”,這就是他的“最終戰爭論”,可以看出來,他對我國的態度和其他日本人並無二致,都是主張侵略,但與日本主流主戰派不同的是,他希望以一種相對平穩的姿態來逐步蠶食中國,而不是對我國發動全面戰爭,因為他知道,想要短期決戰,解決大陸和蔣介石政權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實關於對華政策,日本高層一直都有分歧,像最初的皇道派和統制派之爭,後來的“擴大派”和“不擴大派”之爭,皇道派主張對蘇作戰,統制派主張對華作戰,由於兩派的激烈矛盾導致了1936年的“二二六事件”,事件過後,皇道派失勢,統制派控制了內閣,在此次事件中,石原莞爾雖然不是統制派,但他堅守崗位,嚴厲鎮壓皇道派少壯軍官的叛亂,最終得到統制派的好評,成為參謀本部作戰部部長,之後石原莞爾迎來了最輝煌的時刻。在任上,他再次提出了經營滿州,對華長期作戰,逐步蠶食我國的戰略構思,但對於他來說很不幸的是,七七事變發生了。

關於對華政策,當時的日本陸軍高層分為了以石原莞爾,河邊虎四郎等人為首的不擴大派和以陸相杉山元等人為首的擴大派,事變發生後,石原莞爾第一時間以參謀本部作戰部部長的身擴份向日本在華駐屯軍下達了“為防止事態擴大,應避免進一步使用武力”的指示,並希望“事變能不動用國內師團而就地解決”,但這個命令很快就遭到了杉山元等擴大派以及在華日軍的不滿與抵制,此時的華北形勢已經不是石原莞爾所能控制得了的,自甲午戰爭後,日本人積聚了四十多年的侵華野心在這一刻被完全釋放出來,他們大部分人都認為孱弱的我們根本不是自己的對手,於是日軍高層悍然決定向華北派兵,對此石原莞爾“極為苦惱”,但此時的他也根本決定不了什麼。

這時候的日本有幾人能像石原莞爾這般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後,石原莞爾黯然離開日本來到滿洲,他希望能在這裡將滿洲建立成一個具有完整工業體系的日軍後方基地,可是日本高層卻對此不以為然,石原莞爾的理想又一次破滅了。

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但按照石原莞爾最初的設想,此時的日本還遠遠不具備能和美國一較高下的實力,對此他評價到:“如果說這場戰爭需要1萬元的話,英美實際上有100萬元,而日本只有1千元,這種差異只能用戰略來彌補,而不能用什麼‘化不可能為可能’的口號來彌補。在戰略上除了尋找敵方的弱點之外,還必須認識到我方所擁有的條件、戰法、戰士、特定兵器及其他戰爭手段的優點。只有依靠這些優點才能擴大敵人的弱點。”但正如七七事變後一樣,日本從上到下大部分人都被一時的勝利衝昏了頭腦,沒有人願意接受石原莞爾的觀點。

但歷史證明,石原莞爾這種人才是最危險最恐怖的敵人,設想一下,如果當年日本軍方能按照石原莞爾的主張侵略我們,那麼日本人的勝算會不會大很多?而像石原莞爾這種頂級戰略家得不到日本高層的重視也是日本在二戰期間整體戰略不具備前瞻性的最主要原因,日本不是沒有戰略家,而是太自大,輕敵之心太嚴重。

但對於我們來說,石原莞爾不被重視是非常值得慶幸的事情。


鹹魚閒聊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先舉一個戰略上成功的例子,再反過來,對照一下日本的做法,就知道:日本為什麼會失敗了?

先說歐洲的英國:英國在歐洲的地理位置有點尷尬,英倫三島孤懸於歐洲大陸之外。所以,有智慧的英國政治家們很早就制定了英國的戰略,那就是:決不允許歐洲出現“一強獨霸歐洲”的局面。所以,拿破崙時代,英國聯合德國(那會兒還叫普魯士)抗法;希特勒時代,英國聯合法國抗德。這種左右逢源、得心應手的政治平衡能力,確保了英國在歐洲不可替代的地位。



再說亞洲的日本: 在亞洲,日本本來也有像英國那樣超然的地理優勢,孤懸於東亞大陸之外,但是,日本歷代都沒有出色的政治家,幾個世紀以來,日本既不聯俄抗中,也不聯中抗俄,而是獨自對抗東亞兩強—— 中國與俄羅斯。

日本地處東亞,地狹人稠,自然資源惡劣。周邊國家很少,只有俄羅斯、中國、韓國、北朝鮮這麼四個。這些國家基本上都對日本敵意甚濃!俄羅斯,本來就是一個軍事沙文主義強國,與日本一直有過節,直到現在,俄日之間,仍然有領土糾紛。

中國,與日本之間有世仇,近幾十年來,中國致力與改善外部環境,專注於經濟建設,但中日關係一直都是面和心不和,有時候,連“面和”都做不到。韓國、北朝鮮,與日本之間是血海深仇,他們之間的仇恨一點兒也不比中日之間小。



強敵環伺,日本又騰挪空間狹小,對海洋的依賴性極大。但是,日本的政治家們不僅不在亞洲尋求盟友,反而隔著太平洋與美國結盟。這是多麼愚蠢的戰略佈局啊!

所以說,由於幾百年來,日本缺乏有戰略眼光的政治家,導致了在亞洲的地緣政治格局上,日本是一個沒前途的國家。


臨時客


日本人的特點就是賭國運,明明是個帝國主義國家中物質最貧乏的一個,卻偏偏喜歡招惹大國,以小博大,不過還真博贏了幾次,甲午戰爭贏了清朝,日俄戰爭贏了俄國,但至此日本人的好運就到頭了,接連被蘇聯和美國暴打。

日本佔領東三省後,扶持溥儀做了偽滿洲國的皇帝,作為日本在東三省的代理人。外蒙古獨立後,成為了蘇聯的勢力範圍,滿蒙邊界劃分問題不斷,時常有些許小摩擦,但都不是什麼大問題。



但是這個時候日本不好好經營偽滿洲國,徐圖南下,反而在中蒙邊界不斷挑釁,簡直是在作死的邊緣瘋狂試探,日本此舉本意在挑戰蘇聯的耐心,而且當時的關東軍對自己的實力還是挺有自信的,可能是之前的日俄戰爭影響的吧。



蘇聯人也不客氣,你不是作死嗎,那就好好打你一頓。以蘇軍和日軍為主的雙方在諾門坎擺開架勢,打了一場戰爭,以日軍退卻雙方言和而結束。戰爭結果雖然是蘇聯損失更大一點兒,但是卻迫使日軍改變了“北進”的策略,在日軍的心裡留下來心理障礙,不敢再打蘇聯的主意,即使後來希特勒強烈要求日本一起夾擊蘇聯,日本也是按兵不動,給了蘇聯喘氣的機會。所以在後來的戰鬥中斯大林才敢調遠東二十個守備軍前往歐洲,扭轉了歐洲乃至世界戰場的局勢。



日本拒絕了希特勒後,轉頭就去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氣的希特勒大罵愚蠢,因為他知道美國的戰爭潛力,日本是在玩火自焚。如果日本當時答應跟德國夾擊蘇聯,蘇聯撐不住會被擊垮,中國戰場也是岌岌可危,那整個歐洲、亞洲都成了軸心國的地盤,就看美國人會不會及早參戰吧,如果不會,世界都是他們的了。


歷史伶俜者


抗戰時期曾擔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的李宗仁曾這樣說過:“日本究系島國,民族眼光短視,胸襟狹隘,政治軍事領袖皆有志大才疏之弊,徒有成吉思汗之野心,卻無成吉思汗才能和魄力。”從李宗仁的這句對日本的評價可以看出,二戰的日本確實比較缺乏戰略頭腦。

南京淪陷後,武漢成為了國民政府軍事、政治及經濟的中心,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已經自我膨脹的日本當局認為只要拿下武漢,控制國民政府粵漢鐵路抗戰中樞,不僅可以從名義上使得國民政權淪為一個地方政權,而且可以切斷國供統治地區的聯繫,並可能使雙方產生分裂,從而迅速解決事變,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因此,日本在1938年召開的御前會議上,大本營智囊團制定了進攻武漢及廣州作戰計劃,但是,日本這幫戰略智囊團完全沒考慮到國內經濟的承受能力,日本當局短視的目光可謂賊心不足蛇吞象。

1938年日軍佔領徐州後,以華中派遣軍司令畑俊六指揮的第11軍及第二軍近三十萬大軍在海空的配合下,沿長江兩岸及大別山北麓夾擊武漢,同時抽調出三個師團組建第21軍,在古莊幹郎的指揮下奇襲廣州,6月武漢會戰正式爆發。雖然日本攻佔了武漢及廣州,控制了國民政府的補給線粵漢鐵路,但戰役所取得的結果遠遠沒達到戰略預期,不僅沒能從根本上打垮國民政府,反而給日本當局帶來了沉重的痛苦和壓力,軍費的支出高達62億日元,當時的日元還是比較值錢,這遠遠超出了國家的所能承受之力。

外強中乾一直是二戰日軍的真實寫照,時間一長就繃不住了。在勒緊褲腰帶發動的武漢會戰結束後,已經有點虛脫的日本短期內再也發不起大規模的戰役,國內經濟已經支持不起龐大的軍費支出,部隊整體作戰能力也有所下降,連最基本的作戰單位師團由四單位制逐漸改成了三聯制,師團也被分成了甲乙丙丁的等級制度,在裝備和物資補給也大不如前,只能以戰養戰。最終迫使得日本大本營戰略智囊團做出了改變對華策略,即以軍事打擊為主,政治誘惑為輔的策略。雖然武漢會戰日本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但戰略上卻輸給了國民政府,國民政府達成了“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戰略目的。


賽門之略


日本壞不壞,日本真的壞,日本侵略我們國家,犯下了滔天罪行,欠下了中國人的血債,每一箇中國人都不該忘記這份仇恨,更不能忘記國恥。

戰略目的清晰

但是說日本人缺乏戰略頭腦,這卻是沒頭沒尾的說法,既然日本人如此戰略匱乏,為什麼當年能夠橫掃亞洲呢?有些朋友或許會覺得,這是因為日本的實力強,與戰略頭腦無關,那您可就大錯特錯了,你有沒有想過日本為什麼會實力強呢?正是因為日本人有戰略頭腦,才能率先走到了整個亞洲的前頭。

日本從甲午戰爭開始,就一直都有清晰的戰略目標,當時的日本發展迅速,但是資源匱乏,資源的短缺讓迅速發展的日本沒有了動力,遇到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難,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果斷選擇以全國之力,與當時腐敗的清政府一戰,這一戰,日本賭贏了,獲得了清政府鉅額的賠款,雖然遼東半島被列強給要了回去,但是日本已經達到了自己的戰略目標。

獲得鉅額賠償的日本,補充了短缺的資源,隨後繼續快速發展,完成了自己階段性的戰略目標,為後來的二戰做了基礎。

隨著日本發展的快速發展,日本的大局觀和戰略觀再一次發揮作用,此時的日本不滿足於現狀,因為日本不論發展多快,他都是一個島國,而島國有島國的缺點,極為明顯,這樣的限制不利於日本未來的發展,更無法滿足日本未來發展的野心,於是,日本在積蓄了足夠的力量之後,把目光投向了俄國在都清朝東北的利益,這也的地盤和利益,是日本夢寐以求的“蛋糕”,飢餓的日本,想吃!

當時的俄國也是列強,並不好對付,在日本表現出對俄國利益有想法的時候,全世界都不看好日本,這一點在當時的宣傳畫中就能看到,無一不是俄國大漢胖揍小日本的畫面,直到日俄戰爭真的打起來那一刻,俄國才感受到了壓力,原來這不起眼的小日本,已經發展到了他不能完全碾壓的地步。

隨著日俄戰爭逐步白熱化。俄國越來越感受到恐懼,原來這戰前他瞧不起的小日本兒,已經可以戰勝他,最終俄國敗給了日本,讓出了在清朝的利益。

日本的這一戰,讓世界重新認識了日本,日本的也堅定的按照自己國家情況制定的發展戰略前行。

戰略目標大

直到後來,日本與德國還有意大利發起二戰,德國橫掃歐洲,日本橫掃東南亞,當時的日本準備吞下整個中國,然後在蘇聯會師德國,瓜分全世界。最終日本人戰敗了,這是很多人認為日本沒有戰略頭腦的重要原因。

很多人認為,日本當時佔領東北地區的時候,應該鞏固東北地區,不應該再大範圍的進攻東南亞。

其實,這樣的說法沒有任何意義,因為日本的戰略目標不是佔領中國東北做為移民的落腳點,而是和德國瓜分全世界,討論穩定佔領中國東北為目標的人,與日本的目標本來就相差甚遠,所以沒有任何的意義。

當時的日本失敗了,是資源不足導致的,佔線拉的過長,但是並非是日本的戰略頭腦差,只是運氣差,這與德國被寒潮打敗意義,他們的戰略頭腦都很清晰,目標都很明確,只是作戰在執行的過程中沒能得到完美的執行。

穩定佔領東北,不再擴張,這叫戰略頭腦嗎?德國失敗後,蘇聯會慣著日本嗎?日本失去了以戰養戰的最好機會,他還有翻身的機會嗎?首先你要了解,日本的目的是什麼,在談他的戰略是否正確。如果發現大慶油田,你恐怕就沒機會說日本的戰略頭腦差了。所以,我們要時刻防範著日本,他們的頭腦很清晰,也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直到今天也是一樣。

不可不防

在各種的限制與制裁之下,受美國控制的日本此時的戰略頭腦依然無比清晰,安倍的深深的知道,想要在大國制裁下獲得壯大的機會,就只有製造大國間矛盾一條路可走,只有這樣,他們才有機可圖,而安倍的“低三下四”與“每一個討好笑臉”,都讓我脊背發涼,如果誰認為這樣的日本頭腦不行,一定會吃了他的大虧。



野史日記


說日本人沒有戰略眼光是不太合適的,日本也出現過許多戰略大師,例如早期的大久保利通、西園寺公望、伊藤博文和陸奧宗光,作為明治維新的元勳,他們的目標是建一個民主的憲政國家,在這幾個人的努力下,在20世紀初日本才出現了大正民主時代。(大久保利通被喻為“鐵血首相”,他在日本近代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於反對徵韓,他在1878年遇刺身亡)

伊藤博文配得上“眼光卓絕”這四個字,當然他也有錯誤,但是在對外戰略上他還是很有眼光的。

1894年,在伊藤博文的主導下,日本發動了甲午戰爭並取得了勝利。

在這場戰爭中,日本幾乎佔據了壓倒性優勢,無論是海戰還是陸戰,日軍都是完勝。在拿下遼東之後,山縣有朋甚至要求日軍直入山海,打到北京城下。

對此伊藤博文卻保持了高度的清醒,他認為日本必須保持克制,如果真的殺入關內,那麼英法美俄都不會願意,作為後起之秀,日本不能得罪這麼多國家。伊藤博文的目的是要拿下遼東和膠東地區,迫使清廷與日本談判。

1895年2月12日,威海衛淪陷,清廷派李鴻章前往日本議和,伊藤博文提出了一系列苛刻條約,包括割地、賠款、開埠等眾多要求。

原本日方要求清廷割讓遼東給日本,但德、法、俄三國看到日本竟然擊敗了清帝國,覺得自己在遠東擴張的機會到來了。於是這哥仨強烈反對日本佔據遼東,尤其是俄國,早已就盯上了遼寧的旅順的不凍港,怎麼可能眼睜睜送給日本。

對於三國干涉還遼,伊藤博文忍了下來,他接受了三國的“友好勸告”,在獲得了3000萬兩白銀的贖遼費後,將遼東還給了清廷。

雖然沒能拿下遼東,但甲午戰爭的收穫對日本而言仍舊是歷史性的。在《馬關條約》中日本獲得了臺灣島,也徹底解決了與清廷在琉球國問題上的糾紛,還控制了朝鮮半島,完成了登陸東亞大陸的壯舉。

不過在控制朝鮮之後,伊藤博文卻拒絕立即兼併朝鮮,他認為兼併之事乃長久之舉,日本應該保持一個良好的國際形象,日本要做黃種人國家的領頭羊。此後對於中國的維新變法,伊藤博文同樣是提供許多意見和支持,甚至親赴北京,在變法失敗後他也庇護了康有為等人。(身著韓服的伊藤博文)

必須說明的是,伊藤博文的政治主張完全是基於日本本國利益,但是他知道有舍有得,這比起日後的那幫無腦軍人強多了。

日俄戰爭後,伊藤博文主張與沙俄和解,互相尊重各自在中國東北的利益,如果按照伊藤博文的路子走,日本崛起將會比較穩健。然而在1909年,伊藤博文在與俄國人談判時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殺身亡。在他死後,日本文官政府再也沒有壓制住軍方。

一戰後日本對華侵略逐漸加強,1931年,駐紮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搞了一場“以下克上”,以板垣徵四郎和石原莞爾為首的下層軍官擅自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而當時的日本政府竟不能節制,最後導致日本首相若槻禮次郎下臺。

最初的時候,日本天皇和軍方高層是不太支持這次事變的,但張學良實在是爛泥扶不上牆,竟然沒有抵抗,讓日軍輕而易舉地便佔領了東三省。裕仁天皇眼瞅著戰果還不錯,就默認了這場事變,板垣徵四郎和石原莞爾也成為了日本國內的英雄。

說實話,拿下中國東北並沒有引起英法等國強烈不安,因為當時英美認為日本拿下東北有助於防止蘇聯勢力在亞洲的擴張,因此只是對日本進行了譴責,並沒有採取任何有效地制裁措施,助長了日本的囂張氣焰。

但即便如此,九一八事變的主謀石原莞爾認為日本應該暫停擴張地腳步,不要繼續進攻中國了。他覺得繼續南下會刺激英美,不如先把滿洲消化掉再說。而接替若槻禮次郎上臺的首先犬養毅也希望能夠緩和與中國的關係,他表示願意承認中國對滿洲的主權,但要求中國也承認日本在滿洲的特殊地位。(石原莞爾)(犬養毅)

不過日本下層軍官已經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這些人非常不滿犬養毅的“賣國行為”,於是在1932年,一大批下層軍官制造了五一五事件,刺殺了犬養毅,日本政府正式被軍方接管,至此日本的對外擴張再也沒有人能夠制止了。

到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後,日本軍部已經徹底瘋了,誰的意見都聽不進去。在之前的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日本都是量力而行,見好就收,該慫的時候就慫,沒有任何偶像包袱。

但是到了二戰時期,日本軍部則是“寧可日本不長草,也要弄死美國佬”,抱著跟美國人拼了的想法殊死搏鬥,哪怕是一億玉碎也在所不惜。

1944年美軍佔領塞班島,美國飛機可以從塞班島上起飛直接轟炸日本本土。有鑑於此,軍需省次官岸信介向東條英機建議,應該停止戰爭,和美國人談判,但卻被東條罵了回去。

東條看似血性方鋼,可是在日本投降時他愣是不敢自殺,最後是鼓足了勇氣往胸膛上開了一槍,結果還打偏了。試想心臟那麼大,都能打偏了,東條也真是夠了。相比於希特勒,東條英機真廢柴一個。指望這種貪生怕死,又沒啥腦子的人統領日本,日本能有啥出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