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这部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书揭示了真正的民族精神

全书写罢泪涔涔,献予歼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热血,神州谁是自由民。

——林语堂

简介:《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9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作品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军阀割据、五四运动、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1975年,林语堂凭借《京华烟云》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京华烟云》:这部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书揭示了真正的民族精神

总有一个时代,让人刻骨铭心。我想中国近代就是那个让我刻骨铭心的时代。兵荒乱世,英雄好汉,才子佳人,形形色色的故事,却总也绕不开国家、民族、人民。

那本就是一个大动乱的时代,封建王朝的土崩瓦解,外强倭寇的侵犯,新思潮的逐步引进,政府的不断更迭,还有思想逐步开放的人民。林语堂老先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朝气蓬勃的青年,随着时代的脉搏的跳动,他们在成长中改变,在爱与恨中学会宽恕,一步一步,小心翼翼适应着那个时代。

《京华烟云》无疑是描述近代中国的一部成功的小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而我最喜欢的,是小说中充满喜怒哀乐的人物。

《京华烟云》:这部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书揭示了真正的民族精神

《京华烟云》剧版剧照

我喜欢洒脱自然的木兰,她美丽大方,胸襟开阔,她才华横溢,知书达理,同时她又异想天开,热情勇敢。一切美好的词仿佛都可以用来描述她,她就是作者心目中完美的女子形象。

我也喜欢安静温婉的曼娘,她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美,恬静文雅,受父亲的旧式教育,她谨守“三从四德”,知道怎样含蓄显露自己的美,正如林语堂先生写到:“在民国初年,她似乎成了个难见一见的古董,好像古书上掉下的一幅美人图。”

我也喜欢活泼有度的莫愁,她更像是木兰与曼娘的结合体,既有木兰的乐观活泼,也有曼娘的心思细密,她想法深邃,心直口快,像是流淌着的小溪,总能带给大家清澈明快之感。

还有众多人物,正气凛然的孔立夫,重道逍遥的姚思安,自由新派的阿非,浪荡不羁的荪亚,多愁善感的红玉,温存善良的姚母……每个人的形象都很丰满,却代表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民大众,使人读之津津有味,读后感慨万分。

《京华烟云》:这部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书揭示了真正的民族精神

《京华烟云》剧版剧照

林语堂女儿林如斯评价道:“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至。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

可能阅历浅薄,读后我虽未有醍醐灌顶之感,却也如林如斯所言,去思考青年人对国家的影响乃至于改变。尤其是在近代中国,国家硝烟四起时青年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原来如此重要。抱负远大的青年热情投入改良社会的运动中,但也不乏有年轻却自傲、任性之人,一味崇洋媚外,他们思想败坏,手提西洋手杖,往地狱的路上走去,对传统文化一无所知,现代社会的民主意识也毫不清楚,在民国的幼稚年代,兴高采烈地浑水摸鱼。

《京华烟云》:这部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书揭示了真正的民族精神

《京华烟云》剧版剧照

可浑水摸鱼的年轻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中国儿女志向远大,不卑不亢,在时代风云中谱写华夏民族永不言败的壮丽乐章。

在全书结束的1938年,中国年轻士兵们士气昂扬,一遍遍唱着军歌:上战场,为家为国去打仗,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

有青年如此,何愁中国抗战取不了胜利?

《京华烟云》确实是一本好书,它所带给我的,远比想象中的多很多。而那个时代早已终结,英雄佳人也早已被历史的波涛冲刷而消失,但波涛过后留下的颗颗贝壳中,有传奇的故事,更有不朽的精神。

就是这不朽的精神,铸成中华民族儿女坚毅的面庞,在面对任何困难时都将不卑不亢,永不言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