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用刀,干嘛他的儿子们全用枪?

风吹青竹摇162015807


实际上非常简单,根据《杨家将演义》等小说来说,枪是百兵之王,七个拿枪的站一起好看还是七个拿大刀的站一起好看,赵云、马超、罗成等一些英俊帅气的武将都是用枪的,用刀更显豪迈,而用枪更飘逸。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真实的历史上杨延昭是有流传杨家枪法于世的,因此杨家将自杨业之后都是用枪的,杨宗保、杨文广,甚至《说岳》中杨再兴都是用枪。

当然历史上杨家将实际上只有杨业、大儿子杨延昭、孙子杨文广,以及后世的岳飞手下的杨再兴,其他的杨家将都是虚构的或者是不出名的,甚至《水浒传》中的杨志也不太可考据的

因为《杨家将演义》的原因,将潘仁美的原型宋将潘美也黑化成了奸臣的代名词,以至于有些地方出现“潘杨不结亲”的传统。

真实的杨家将中杨业的确在陈家谷血战,最终也的确因为和潘美约定的援兵撤走兵败被擒,绝食而死。但真正的罪魁祸首是监军王侁,也是宋朝的监军制度,潘美根本没有权利违背王侁的命令,更为深层的原因或许是皇帝本人。

赵匡义继位之后,实际上比赵匡胤更加的变本加厉,行军打仗武将根本没有自由,不仅仅是需要有监军,更是需要按照行军布阵图按计划行事,以至于宋朝前期大好时光和兵力都消耗殆尽也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可以说终宋一朝的最好时机都被这位“驴车皇帝”(据说赵匡义御驾亲征在白沟河被打败,军队被打散,坐着驴车逃回开封)给葬送了。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北宋初年也是名将辈出的,曹彬在柴荣、赵大手下都是战绩显赫,破蜀、平唐,征汉可谓战无不胜。而在赵二手下,十万大军北上几乎全军覆没。原因何在,赵大虽然防范武将,但实际上在作战时期,主将还是有很大自主性的。

赵二则不然,先是拟定好作战计划“朕令潘美出雁门,先取灵、应,卿以大军声言取幽州,而持重缓行,虏闻之,必聚劲兵于彼,不复出援山后矣。”而后听闻曹彬因为担心粮草不济后退到雄州就食。说出了名言“岂有敌人在前,反退军以援刍粟,失策之甚也”连基本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常识都不懂,却一直在大后方指手画脚(前一次御驾亲征的惨败,学乖了),最终曹彬无奈继续突进,被辽军所乘,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赵二将责任甩给曹彬,以“为辽人所袭,此责在主将也”以“伏违诏失律之罪”,将曹彬贬为右骁卫上将军。在当时就有大臣为曹彬鸣不平,认为“伏自北戎犯顺,累载於兹,其故何哉?盖中国失地利,分兵力,将从中御,士不用命也”

“将从中御”显然将矛头直指赵二的胡乱指挥,而分兵之策也是赵二的手笔,当然赵二自然是不会承认是自己的原因了。

更难以置信的是赵二在任命曹彬为中路统帅的前夕还将莫须有的诬告信以为真,治过曹彬的罪责。如此敲打曹彬,曹彬如何敢“将在外而君命有所不收”。也因此监军王侁在中路曹彬失利的情况下,如此逼迫杨业出击,又撤走援兵,就非常值得深思了。曹彬的一举一动都不能违背赵二的命令,王侁做为监军更是皇帝的天然心腹,如此举动必然和赵二的直接命令有莫大关系。

也许辽军见“杨无敌”之旗号如丧家之犬,捧杀诛心之策,终究是成功了。


尘子渝


杨家枪法是那是源于杨衮,他自幼聪明,特别懂事,但他厌文喜武,脾气倔强暴躁。七岁就跟着父亲学习刀法,刀法学会以后杨衮却是十分的不满足,于是后来又拜了人送外号叫"花枪手"的夏书湮为师开始学枪,学习的枪法是夏家的祖传那一百二十八式北霸六合枪法,这一学就学了五年,不想在他刚学会百式时候,夏书湮竟因病去逝。夏书湮在临终前交代杨衮去找自己的哥哥"神枪手"夏书棋学那没有学完二十八式枪艺。夏书湮死后不久,杨衮就到河南去找师伯夏书棋。来到河南却想不到夏书棋外出不在家,只好由高思继代师授艺传授了剩余的二十八式枪法。至此夏家的一百二十八路北霸六合枪法杨衮就学全了。\r杨衮这个人的武功天赋很高,他不仅学会了杨家的刀法,夏家的枪法,后来更是还学会了金良祖的锤法,可以说是融合了多家所长。祖传的刀法和夏家的枪法后来都经杨衮传了下来。夏家枪也就演变成了杨家的杨家枪,本质上杨家枪是源自于夏家的一百二十八路北霸六合枪法。说到这你明白为什么后来杨家将中杨业使刀,他的儿子们却都使枪,还被说成是祖传的枪法了吧,杨家后人是有人使刀,有人使枪。



希尔大大


Hello,大家好。我是专注于头条历史领域的原创作者历史的尘埃HISTORY。我的父母都是历史方面的学者,所以我从小就喜欢历史,特别喜欢中国的古代史与近现代史。人们说得好,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希望我的回答您能够喜欢,如有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杨业用刀,为什么他的儿子们全用枪?这件事必须从杨业的祖父开始。

杨业的祖父名叫杨会,是唐僖宗时期著名的将军。他手里拿着一把九耳八环刀。他战无不胜,闻名于世。他被称为“金刀将”或“金刀杨会”。从这个角度来看,杨业的刀法应该是真正的祖传刀法

说到宋朝,一定会提到杨家将,从杨业到杨七郎杨八虎从杨宗保到杨文广,甚至杨家的女将军都非常勇猛。他们为伟大的宋朝而战,并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杨家的枪法也闻名于世。杨继业是五代至北宋初年名将,杨信之子。少时擅长骑马和射击和打猎。读书不多,但忠烈武勇,甚有智谋。

但是他纵观天下,只有赵匡胤是明主,预言赵匡胤日后必能一统天下,赵宋和刘汉两个政权也必将有生死一战,而自己子孙身在将门,必效忠皇家,杨继业性情诚实坦率,品德正直,杨家刀法出自罗家刀,罗家刀谱又是北汉刘氏祖宗赠予,恩情深重,如果自己的儿子学着刘氏赠予的刀法,却为赵宋卖命,实在有失恩义,于是让儿女们弃刀学枪。

所以后来他拜绰号“花枪手”的夏书湮,并以仆人的身份去学习杨枪武术,作为一名徒弟,他开始学枪。他的枪法是夏家传下来的128式北霸六合枪法。他对此研究了五年。并去找夏书湮的哥哥"神枪手"夏书棋学那二十八式枪艺。但是中途夏书棋得病暴毙,夏书棋死后不久,只好由高思继代师授艺传授了剩余的二十八式枪法。


历史的尘埃HISTORY


说到杨家使刀,还要从杨业的祖父说起,杨业的祖父名叫杨会,是唐朝末期名将,手使一口九耳八环刀,所向无敌,名扬天下,人送外号"金刀将",也称"金刀杨会"。从这说起来杨业的刀法那应该才是真的祖传刀法。

当时杨会带兵驻守潼关,那时候潼关那可是不得了,那是朝廷的主要的税收关口,日进百斗金,年储万石粮,城内金库多座,粮食堆积如山,所以又被称为"金斗潼关"。当时处于唐代末年,黄巢起义造反,各个藩镇势力趁机而起,互相厮杀,争夺帝位,结果战火频起,到处兵荒马乱,生灵涂炭。刚好又遇蝗旱灾,粮食颗粒不收,死尸蔽野,饿殍遍地。

当时还有两位名将,兄叫夏书棋,弟叫夏书湮。这哥俩儿都使枪,枪法超群,堪称绝艺。因此人送夏书棋的外号叫"神枪手",人送夏书湮的外号叫"花枪手"。夏书棋不满朝廷腐朽黑暗,隐于山林。夏书湮为人仗义,目睹当时百姓的惨状,与几个朋友一起带百余人,乔装打扮,混入了潼关。到了夜晚,砸开库房,抢金夺粮,装满车辆,开出城去。守城的军兵却只是胡乱追杀一阵,便退回城去,关上了城门。

原来,金刀杨会知道夏书湮纠集一些人劫掠城内钱粮是为赈济百姓以后,他也想让百姓有一线生机,所以就没有出兵阻杀。于是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他们运走一些钱粮,解解百姓燃眉之急!他还下令,不要阻挡百姓抢掠,只做佯追,不许杀死一人。 潼关被抢之后,杨会向朝廷上了奏折。唐僖宗传旨,杨会玩忽职守,罢官为民。杨会一气之下回了家乡,并发下誓言,天下不出明君,决不复出。 后来杨会就生了儿子杨衮,杨衮自幼聪明,特别懂事,但他厌文喜武,脾气倔强暴躁。七岁就跟着父亲学习刀法,刀法学会以后杨衮却是十分的不满足,他想家传的刀法是不错,确实应该学会,但是难道天下就没有更好的更强的武艺了吗?我还是要学习更多的更好的武艺。

于是后来又拜了人送外号叫"花枪手"的夏书湮(夏书湮很佩服杨会的为人,扮成仆人跟到杨会的府上教杨衮武艺,后来被杨会发现)为师开始学枪,学习的枪法是夏家的祖传那一百二十八式北霸六合枪法,这一学就学了五年,不想在他刚学会百式时候,夏书湮竟因病去逝。夏书湮在临终前交代杨衮去找自己的哥哥"神枪手"夏书棋学那没有学完二十八式枪艺。

夏书湮死后不久,杨衮就到河南去找师伯夏书棋。来到河南却想不到夏书棋外出不在家,只好由高思继代师授艺传授了剩余的二十八式枪法。至此夏家的一百二十八路北霸六合枪法杨衮就学全了。杨衮还身兼北霸六合枪,金刀,和走线铜锤三项绝艺。

虽然杨令公使用的是刀,而且他也刀法高强出名,但那不是他的家传武学,他早年也用枪,只不过是在输给他的八弟高怀亮(高怀德的亲弟弟,曾是杨业之父杨衮的养子,排行第八,也就是老杨八郎),所以发誓不用枪改学他父亲的另两项绝技:刀法和走线锤。但是他虽以刀法出名,但他教儿子们的仍主要是枪法。所以他的八个儿子个个用的是枪。


富元制作


题主,你好。杨业用刀,他的儿子们为何要用刀?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杀法。何况是用兵器,逻辑上不成立。


风的节奏


五郎八卦棍…


拿铁炖猪脚


应对骑兵


历史搬砖匠


还真是的。一般家传武功大多是一样的兵器,后世有杨家枪法,好像没有杨家刀。难道另有师承?如果有的话,就不该叫杨家枪了。

岳飞传好像也是如此。岳飞用枪,他儿子用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