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青州」共生 共保 共享——青州的佛教文物保護

「談青州」共生 共保 共享——青州的佛教文物保護

東魏·青州·彩繪貼金石雕佛菩薩三尊立像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全方位地推進保護、傳承傳統文化的各項工程。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佛教方面的約佔據五分之一,可見其分量之重。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一維,如何保護佛教文化和佛教文物,讓文物活起來,與現代的社會環境和評價體系相融合,發揮其承載的宗教價值、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是當今弘揚佛教文化的重要課題。對此,山東青州在佛教文化和文物保護方面所作的工作值得借鑑。


古青州為古九州之一,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源頭,因其“左有山河之固,右有負海之饒”,成為疏通南北之要地。從西漢起,青州就成為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同時,青州在佛教史上的地位也不容忽視,據考證,東漢末年即有佛法傳入青州地區,青州的首座寺院——寧福寺,修建於西晉太安元年(302)。此後,佛教在青州極為盛行,歷代多有高僧駐留此地。據僧傳載,佛圖澄對青州佛教十分熟悉;佛陀跋陀羅曾於青州東萊郡登陸,由此前往長安,詣會鳩摩羅什;法顯也由青州上岸,曾在青州弘法一年;法朗於青州入道,開始研習佛教……此外,真玉、明舜、道奘、道宗等僧人都與青州有著不解之緣,直接助推了青州佛教的發展。


源遠流長的佛教文化為青州留下了豐富的人文遺產。1996年,在龍興寺遺址中發現窖藏佛教造像400餘尊,主要鑿刻於南北朝時期,造像類型多樣,風格上糅合了印度犍陀羅、笈多王朝和中國本有的文化特徵,其鮮明的藝術形式和精美的雕工,為東方藝術史增添了光彩的一筆。此窖藏造像一經出土就得到廣泛關注,被列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中國20世紀百項重大考古發現”。


龍興寺窖藏佛像是南北朝佛教的典型代表,摩崖石刻則集中反映了隋唐時期青州地區的佛教發展。駝山、雲門山、堯王山、仰天山均發現多處佛教石窟,並以駝山和雲門山最為集中。駝山位於青州市西南約6公里處,共有5窟石窟,造像計638尊,是我國東部保存較為完好的石窟造像群;雲門山位於青州城南約4公里處,存5處摩崖石刻,造像共計272尊,梁思成曾贊其“雕工至為成熟,可謂隋代最精作品”。兩山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面對如此豐富的文化遺產,青州的文物保護工作也早已展開,並在實踐中摸索出了自己的模式及特色。


首先,以古城修復為基礎,實現城市建設與文物保護的共生與發展。青州在文物專項保護的基礎之上,擴大文保概念,建立大的文化生態圈,將古城作為串聯不同時期、不同種類的文化遺產的線索和支撐。青州市在主城區劃定古城保護風貌控制區,保持歷史街區完整性,並在主城區外,將古代建築元素延伸至其他街區,實現了“白牆灰瓦、綠樹青石”。漫步青州城,彷彿置身於一座博物館,文物遺址在古韻青州的烘托之下,更突顯其瑰麗;重新修復的古城,也藉由大量的文化遺產,更彰顯其厚重。城市建設與文物保護互為表裡,相互支撐,實現了二者的共生。


其次,以修舊如舊為原則,結合先進技術,切實做好文物的修護和宣傳工作。龍興寺窖藏佛教造像現主要陳列於青州市博物館。面對如此規模的文物保護工作,對於人員少、資金缺的基層博物館是一項嚴峻考驗。為應對挑戰,博物館招賢納士,擴充專業隊伍;委派館員參加專業培訓,提高團隊水平;成立文物技術保護中心,推進佛像製作工藝與服飾研究;與科研院校展開合作,推進文物修復和數字化管理。對於殘損較為嚴重的造像,基本做到了“修舊如舊”,對修復細節進行詳細記錄,規範藏品管理,對存放、搬運、維護都制定了相應的規定,最大程度保持了文物的完整性。同時,青州博物館不滿足於對造像“物質”層面的修復,還注重挖掘其人文意涵。館內運用專業解說和文字說明,配合新媒體等技術手段,全面地介紹了龍興寺造像的風格特徵、形成淵源,佛教在南北朝時期的發展狀況,以及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狀況。


再次,以服務於民為宗旨,加強惠民力度,使文物保護成為公眾使命。青州並沒有將文保工作侷限於文保部門,而是以民生為本,切實保障公眾的知情、參與和受益權,從而帶動全體市民參與到文保活動中來。青州市在修復古城的過程中,改造老城區的基礎設施,改善了老城居民的生活質量;青州博物館定期開設“海岱大課堂”,向市民普及文保知識;雲門山等對市民免費開放,大量鋪設健身步道、自行車道,滿足市民健身、休閒的需求。向公眾開放,由公眾保護的理念,使青州市民有了深入瞭解當地歷史和文化的機會,增強了歷史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也賦予了其弘揚、傳承優秀文化的使命感。在青州,文物所承載的意義,不僅僅借“物”傳播,還借“人”傳承,“共同保護、共享文化”成為了青州文物保護的新標籤。


佛教文物是佛教文化的直接載體,也是我國燦爛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文物古蹟,可以觸摸中國佛教的發展史,瞭解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蘊,見證我國文明多樣性的形成過程。然而目前,全國依然有大量的佛教文物或束之高閣,或亟待修復,未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和作用。希望各地能夠借鑑青州“共生、共保、共享”的佛教文保模式,發掘佛教文物的宗教、藝術、人文價值,弘揚中國佛教精神,講好傳統文化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