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東大放權 兩月密集卸任8家公司高管

2020-03-02 09:29

想要一家公司基業長青,僅僅靠founder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經過2018年的黑天鵝事件後,劉強東深諳此理。過去一年,他甚少露面,但關於他從子公司卸任的消息卻頻頻不斷。據不完全統計,去年11月以來,劉強東已經卸任12家公司的高管職位,而最近一次尤為引人關注的,是卸任京東數科運營主體京東數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長。

而他一手創辦的京東,正在徐雷、王振輝、陳生強、辛利軍、餘睿等一眾年輕人的帶領下重回巔峰。2018年的最後一天,京東股價停留在22.27美元,目前,這個數字則提升至38.51美元。

劉強東應該非常清楚,京東能不能再上一個臺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不能構建一套新的適應於互聯網下半場的組織,而這取決於創始人本人的胸懷、格局、觀念,更需要劉強東逐漸完成身份和角色的轉換。

幸運的是,如今,他已經在路上。

頻繁卸任

劉強東很久沒有在公開場合露面了,最近關於他本人最多的消息就是卸任。

天眼查數據顯示,2月27日,劉強東卸任京東數科運營主體京東數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長。京東數科CEO陳生強接任法定代表人,京東集團CHO(首席人力資源官)餘睿接任董事長。

京東數科,前身為京東金融,於2013年10月獨立運營,2017年8月正式完成VIE拆分成為獨立個體,2018年9月更名京東數科。京東數科CEO陳生強此前曾透露,京東金融2019年在收入和利潤上同時實現高增長,已經連續2年實現盈利。

企查查信息顯示,劉強東此前為京東數科最大股東,持股比例為20.86%。變更後,宿遷東泰錦榮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持股比例為14.67%,而劉強東本人持股比例為14.02%。

事實上,這是2020年以來,短短兩個月內,劉強東卸任第8家公司高管,如果時間線拉長一點兒,這已經是去年11月以來,劉強東卸任的第12家公司。

劉強東大放權 兩月密集卸任8家公司高管

不過,這次卸任不同尋常。過去,劉強東更多的是卸任京東旗下娛樂傳媒公司、拍拍網等關聯公司、以及京東物流和京東雲全資子公司的經理/總經理職位,即便是去年12月,劉強東也僅僅是卸任了京東物流運營主體北京京邦達貿易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一職。

而這一次,劉強東則直接卸任了京東數科運營主體(京東三級火箭之一)的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長,放權的意味明顯。

退居幕後

劉強東不止一次想過放權。

2014年,京東上市,劉強東“意識到管理瓶頸”之後,曾選擇赴美留學。但隨後,京東股價一路下跌,劉強東發現多管理者不作決策,大量事情議而不決,於是,閃電迴歸。

在他的帶領下,京東的股價迅速走高,2017年7月26日,市值達到659.5億美元,直逼百度。 與此同時,2017年Q1,京東實現了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Non-GAAP)淨利潤14億人民幣,在此之前,京東已經連續虧損了11年。

外界一直擔憂的是,京東沒有二號人物,如果沒有劉強東,京東該怎麼辦?這種擔憂,在2018年美國明尼蘇達遭遇黑天鵝事件後愈發顯著。彼時,擔憂引發連鎖反應,2019年年初,京東基石投資者高瓴資本退出京東大股東。高瓴是京東的主要資本來源之一,曾在京東早期重金投資3億美元,在京東自有物流建設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京東該怎麼辦?劉強東的做法是火速改革。在集團架構上,京東目前下設京東零售子集團、京東物流子集團、京東數科子集團、京東健康子集團;在人員配置上,老的職業經理人(CTO張晨、首席公共事務官藍燁、首席法務官隆雨等)“出局”,徐雷、王振輝、陳生強、辛利軍(京東商城、京東物流、京東數科、京東健康CEO)等一批年輕人走上前臺。

劉強東本人則開始第二次退居幕後。過去一年,原本經常活躍於公眾場合和各大社交平臺的他惜字如金,就連京東的主場618,也是徐雷出面。唯一的一次公開露面,是2019年中旬,劉強東帶團隊前往西藏市場考察,推進在拉薩建立專門的倉儲物流配送倉庫。

業務梳理,人員調整後,京東重新回到增長軌道。業績上,2019年前三個季度,淨收入同比增速分別達到20.9%、22.9%、28.7%;業務上,京東與微信續約成功,拼購正式更名為京喜,成為下沉市場的另一個重要抓手。

而在此次疫情期間,自建物流發揮了關鍵的作用。京東超市相關品類供應充足,糧油成交額同比增長15倍,牛奶品類成交額同比增長300%,飲用水成交額同比增長200%。

最重要的是,京東可以藉此機會進一步深挖下沉市場。據悉,京東物流可在全國300個城市,上千個核心區縣下單收貨。而疫情初期,京東快遞仍在全國近150個城市持續開展攬收及派件,京東物流的優勢進一步凸顯。

接棒的年輕人

事實上,劉強東本人也早就意識到,京東不可能永遠“繫於一人”,應該建立一套自我運轉、自我發展的體系,同時他希望通過放權可以培養出有戰略思考能力、可自主決策的高管團隊。

劉強東正在搭建一套屬於京東自己的,可以完全信任的管理團隊。目前:徐雷執掌京東零售,王振輝掌舵京東物流,陳生強管理京東數科。

從履歷上來看,不難發現,這三人都是京東集團的老將,徐雷和陳生強均在2007年加入京東(徐雷曾於2009年-2010年短暫離開),王振輝於2010年加入京東,可以說,某種程度上,他們都經歷了京東從創業公司到上市的過程。他們也完全符合劉強東用人的標準:忠誠、能執行、能力強。

這三個人基本上都是從基層成長起來的。徐雷從京東商城市場營銷顧問起步,一步步做到京東商城營銷副總裁、京東集團高級副總裁、京東集團CMO、京東零售集團CEO,擅長營銷;王振輝曾在華北區域分公司總經理、倉儲部負責人、京東智能總裁、運營體系負責人等多個職位歷練;陳生強的經歷則較為簡單,在擔任京東數科CEO之前,曾任京東商城首席財務官(CFO)。

毫無疑問,他們都熟悉京東業務,更熟悉京東的文化。

在京東的人才培養和管理中,還有一個獨特的群體“管培生”。

2007年開始,京東管培生計劃每屆招收30到50人不等,這些人才是從5萬份簡歷中精心挑選而出。進京東先軍訓一個月,然後在所有業務輪崗半年,最後雙向選擇分配補充到全國各地各部門。

如今,管培生制度也開始為京東管理層輸出人才,其中的典型代表,便是新任京東數科董事長餘睿。

2013年,年僅28歲的餘睿出任京東華東區總經理,帶領著一萬多人的團隊在中國電商競爭最為激烈的華東區打拼,京東2013年3億多的訂單中,1/4是由余睿領導的華東區團隊完成的,其能力可見一斑。

2014年5月,京東上市,餘睿被提拔為京東最年輕的副總裁,2019年年初,在京東組織變革中,餘睿從業務前臺轉向管理後臺,擔任京東集團CHO。

同時,各個子集團也早就開始了自己的人才體系建設,京東物流CEO王振輝曾表示,京東物流管理者的平均年齡僅32歲,85後的總監就有35位。

去年,即便是在“裁員”的風口浪尖,京東的招聘計劃也沒有停止。劉強東曾於去年4月宣佈,京東將招聘1.5萬名新員工。而今年將有1300名新生進入京東,對於這次招聘的近期畢業生,京東說平均年齡只有25歲,近三分之一的畢業生是95後,最年輕的出生於1999年。

這些人中,或許會誕生下一個徐雷,下一個餘睿。

變革VS傳承

任何一家大公司,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便是傳承。

1999年,馬雲創辦了阿里巴巴,他希望這家公司可以堅持102年,跨越3個世紀。為了實現這一願景,他和團隊制定了一個以創新思維和創新方式為中心的強大的領導系統。

2009年,馬雲突然宣佈包括自己在內的18位創始人集體辭去元老身份,阿里將改用合夥人制度。馬雲希望,通過這一制度,能夠使公司業務的核心管理層,擁有較大的戰略決策權。阿里合夥人不僅僅是公司的運營者、業務的建設者,也是公司文化的傳承者。

馬雲期望的是,依靠這一制度,阿里能夠堅持102年,跨越三個世紀。

另一方面,一直被外人稱道的是,阿里每年“雙十一”前後都會進行組織架構的調整,這樣的調整可以讓阿里在“晴天修屋頂”,以防兵臨城下措手不及。

除了阿里,作為“AT雙雄”之一的騰訊,每過6至7年,都會進行自上而下的架構調整,尋求組織變革。

最近的一次是,2018年9月30日,騰訊啟動了一場重大變革,將原有的七大事業群升級為六大事業群:保留原有的企業發展事業群(CDG)、互動娛樂事業群(IEG)、技術工程事業群(TEG)、微信事業群(WXG);新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

變革背後,是大公司對未來方向的把控。

阿里在2018年進行了一次大型組織架構調整,這是阿里向數字經濟時代吹響的號角;騰訊的變革釋放的信號是,他們不滿足於僅僅在“舒適圈”裡坐著互聯網生意,他們需要開荒,從消費這互聯網轉向產業互聯網。

對於,“AT”這樣的巨頭來說,大象轉身從來都是管理難題,業務觸角遍佈互聯網各個領域,人員規模龐大,但對於一家想要基業長青的企業來說,大象必須轉身。

對於第二梯隊的京東來說,變革和組織升級是延續成長的唯一方式。

如今,這種方式成效初現,京東不僅重新拾戰鬥文化,也在努力梳理出一套可以適應互聯網下半場競爭的組織架構。更重要的是,劉強東也向資本市場證明了,倘若沒有劉強東,京東未來的前景依然可期。

注:文/王琳,公眾號:Tech星球,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億邦動力網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