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荣:故乡的腊月

刘春荣:故乡的腊月


蓝天,白云,红日,远山的雪。

丹江河边的小山村里的每一座房子,院落,就连那一口老井,村口的大柿树,以及被岁月侵蚀掏空心肝的老槐树、老柳树都被这年的氛围紧紧地包裹着。一句话,整个山村都被这浓浓的年的氛围浸泡着。这时从村子西头临近小河边的一处院落里传出一阵阵的说笑声和“碰碰”的击打声。顺着声音看去,院子中央用土坯支撑着一口大大的锅,锅底下舔舐的蓝色火苗不安分的朝外忙着串,锅里边冒着腾腾热气,一个人高高的坐土坯锅台上的木制椅子上,他穿着单薄的衣服,挽起袄袖,一只手端着一把木制漏勺,一只手扬起一个木槌狠劲的敲打着木勺里的面团,漏勺下面一条条细致均匀的挂面似的金黄色细面条情愿不情愿的落入浪花翻滚的大锅里,旁边一个男子手拿两根长长的细木棍 “筷子”,不停地把锅里那些金黄色的细面条捞出来,顺手递给站在身旁等候的另一个人,然后由这个人端起竿子把它架在用两根木椽搭成的架子上……

腊月,吊粉条,年的使者。每到这个时候,故乡的年就来了。儿时的腊月从母亲烫白马牙苞谷磨面、晒面开始,那个时候生产队里分的麦子有数,蒸年馍时为了节省白麦面,多蒸一些年馍走亲戚拜年时用,母亲每年蒸年馍时都是按照四成白麦面,六成白苞谷面,如果那一年年景好,生产队里分的麦子多,母亲就采用对半的比例蒸年馍,那年馍的口感就是好吃。改革开放土地联产到户后,人们有了自主经营权,他们按照土地肥瘠情况选择种庄稼,我的故乡在丹江河边的土塬上,山坡地多,不存墒不耐天干,于是人们就选择耐旱受实且高产的红薯栽种,可红薯栽的多了吃不完,只能喂猪,猪又吃不完咋办?腐烂当做垃圾倒掉。后来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家乡的人们脑瓜洞门大开,从外地学会了吊红薯粉条手艺,使得红薯价值倍增,昔日的烂疙瘩,今日成了金元宝。因为在把红薯粉打好后,吊红薯粉条必须上了大冻,进入九里天才能吊好粉条,要不然吊出的粉条炒熟时不是短节节,就是黏成块,口感也不好。因此上家乡的人们每每时令一交上腊月就朝活着吊粉条,年的大幕也就从这儿拉开了。

刘春荣:故乡的腊月


时代在变化,社会再发展,尽管现在的人平日里的生活和过去过年的生活也不差上下,但人们对年的热火劲依旧是那样的执着,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传承年的本味。五豆刚过,门前的莲菜池里就有人在哪里脱鞋挽裤腿,也不嫌大冬天水刺骨冰冷,掮着铁锨,拿着搪瓷盆,一边在水中捞泥围堰,一边用搪瓷盆将围堰里边的水舀的向外倒,等把围堰里边的水舀的倒完了,就开始一锨一锨的向外清淤泥,寻找哪入污泥而不染的女人胳膊似的莲菜,发现一个莲菜尖尖锥时,细心地轻轻地慢慢地唯恐把莲菜惊跑了似的,大气不吁,小气不出的,轻手轻脚的慢慢用铁锨清理黏土,顺着莲菜的长势往出刨莲菜,等一个长长的莲菜赤裸裸的暴露出来好,伸开双手躬下腰就像呵护小孩似的慢慢的端起来,屏住气轻轻地放在篮子里。眯起眼瞅着那根犹如产妇刚刚生产过安详的睡在哪里的莲菜,心里盘算着明天到棣花集上如何向别人炫耀,如何向客户推介,如何沾着唾液数钞票,年也就从这里起步向人们蹒蹒跚珊的走来了。

刘春荣:故乡的腊月


杀年猪,也是家乡年的一道风景线。在我们这儿的东山和北山,哪里的人们生活相对我们是要比较富足的,日里寻常吃的也好一点,在他们哪里杀年猪,吃杀猪饭的确是很隆重的,它不亚于村上过红白喜事的热闹劲。一家人杀猪整个小山村的人都去帮忙了,逮猪、绊倒猪、抬猪上案板、搭火烧水、烫猪拔毛一应事情都需要大伙帮忙,今天到你家,明天到我家,小山村里弥散的不仅是氛围浓厚的年味,也弥散着甜甜的乡里亲情。等猪杀完了,就把猪肉剁成手掌宽的长条子,然后在一个大缸里一层盐巴一层肉的腌制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盐的浸泡腌制后再拿出来晾干,这就成了少油腻的腊肉。因为在当地人心中,猪是财神,所以杀年猪时把猪毛拔净后,不急于开膛破肚,先把猪头割下来恭恭敬敬的放在事先准备好的案几上,然后烧香吊表放鞭炮,这叫祭猪头,期许来年发大财。

那个时候,我们村里有一家人屋子比较宽敞,修的锅台大且有大锅,做豆腐那一套家什也比较齐全,所以庄子上的人都喜欢借汤下面,宁愿在那里排队等候,甚至于不惧数九严寒晚上的冷冻,都要把柴火背上,娃领上,水桶担上熬夜在哪里坚守等候。轮到自家做豆腐时,点着一盏如豆的油灯,轮着拐磨,把浸泡好的豆子一小勺子一小勺子灌进拐磨那个镰把粗的拐磨眼里,再磨成豆沫,做成豆腐。

等这些事都忙活完了,就到了腊月小年过了,也就轮到扫屋子、蒸年馍、炸油锅、搾饺馅、写对联了。这就是故乡的腊月,一幅永远抹不去的山水画,一缕嵌进大脑记忆里的乡愁……

刘春荣:故乡的腊月

作者简介:刘春荣,男,生于1957年2月,家住丹凤县棣花镇棣花贾塬。退休教师。文学、新闻爱好者。个人信念是“宁做文学的囚徒,不做世俗的皇帝!唱一曲阳春白雪,献给我的父老乡亲——下里巴人!” 自1991年2月在商洛日报发表新闻稿件以来,先后在省市新闻媒体发稿3000余件,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数百篇。新闻稿件有10多篇获市级以上好新闻奖。散文《桃花情缘》获人民文学校园作家三等奖,散文《画妹》获李白文学全国征文大赛优秀奖,电视剧本《关山度若飞》2016年获《今古传奇》杂志社举办的首届全国老年人才艺展示三等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