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為什麼不和清朝打仗?

華為給我增智慧


屢戰屢敗,屢敗屢戰,蒙古部落就是打不死的小強。

最早的一次是蒙古和清朝交手是在公元1625年,還是貝勒的皇太極與阿巴泰率領精銳騎兵支援與滿清交好的科爾沁部落,並且打敗了當時察哈爾蒙古部落首領林丹汗迫使其離開察哈爾一帶,和科爾沁部落結成盟友關係。

在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率領大軍進攻蒙古喀爾喀部落,攻佔了西拉木倫獲得了大量牛馬羊牲畜,並且和喀爾喀部落結成聯盟。公元1628年在上一年進攻明朝邊關失敗後,皇太極重新把目光投向蒙古部落,率領大軍攻打察哈爾多羅特部,俘獲甚多,這一戰讓多爾袞嶄露頭角。清朝的敵人察哈爾從此一蹶不振,蒙古草原逐漸有滿清掌握話語權。公元1632年,多爾袞親自率大軍再次討伐察哈爾,這次察哈爾連元朝的玉璽都獻給清朝,從此蒙古草原徹底導向滿清。

到公元1687年,漠南蒙古準噶爾部落的領袖噶爾丹勾結沙俄帝國,妄圖吞併喀爾喀部落,清廷調兵遣將兩次大敗噶爾丹,準噶爾部落見勢不妙紛紛叛離噶爾丹,以噶爾丹的死亡結束。公元1727年噶爾丹的兒子率領準噶爾部落再次叛亂,雍正調集重兵沒能消滅準噶爾,雙方和談收場。直到乾隆年間1757年,經過七年的戰爭,耗費無數人力財力,才徹底平定了準噶爾部落。


陸棄


蒙古和清朝的戰爭,由於教科書上不講,所以很多人並不清楚。事實上,蒙古和清朝不僅一直都在打,而且還打了一百多年。最後蒙古被清朝和沙俄兩面夾擊,最終被沙俄和滿清一起瓜分。被沙俄侵吞的蒙古,就變成了俄羅斯的一部分;被清朝吞併的蒙古,則成為現在的內蒙古和外蒙古。

蒙古和清朝的戰爭,最早要追溯到明朝。先看一張明末的局勢圖。


上圖中用紅圈圈出來的名字,都是明朝末年的蒙古部落。其中吐魯番、葉爾羌以及印度的莫臥兒王朝,屬於蒙古的察合臺汗國一脈,其餘的全部都是從元朝分裂出來的部落聯盟。那麼為什麼蒙古會分裂的如此之厲害呢?這個跟明朝有一些的關係。

明朝驅逐元朝後,仿效了當年元朝打南宋的辦法,既用軍事手段打擊蒙古,又以金錢攻勢相拉攏,搞得蒙古內部離心離德,不斷有人跳槽到明朝。而那些沒有跳槽的部落也對大汗的領導能力不信任,紛紛自立門戶。到了明末清初時,原本是一個整體的蒙古汗國就分裂成了三大塊:漠南蒙古聯盟、漠西蒙古聯盟、喀爾喀蒙古。而這三大塊又分成十幾個部落聯盟,每個部落聯盟之下還有若干小部落。這小部落相互之間沒有從屬關係,互不相干,打起仗來各顧各,一點都不團結。也就是說,努爾哈赤當年興起時,跟他同時代的蒙古部落看似人多勢眾,但其實是一盤散沙,連個強有力的領導人都沒有。




降服漠南蒙古

漠南蒙古由於離清朝最近,所以跟清朝最早開戰的就是漠南蒙古。當時漠南蒙古大致分了七八個部落聯盟,各自為政。值得一提的是,漠南蒙古是有汗王的(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孫)。當時的汗王是林丹汗,正根的成吉思汗後裔。但是成吉思汗後裔的這個身份沒有任何的卵用,根本沒人鳥他。生活在外蒙古的喀爾喀蒙古不承認他的汗位;遠在新疆的漠西蒙古部落跟他公開分裂;就連同處於內蒙古的科爾沁、內喀爾喀、土默特、鄂爾多斯等蒙古諸部也都不服他。所以林丹汗雖然名義上是蒙古大汗,但他的地盤僅僅只有隻能察哈爾蒙古這一部而已。


這種局面對於林丹汗來說當然不能忍了,於是林丹汗發動了統一蒙古的戰爭。結果林丹汗忙乎了大半天,一個部落都沒有被他降服,而像科爾沁等部,反倒還跑到了努爾哈赤一邊,與滿洲人結成了生死同盟,一起揍林丹汗。截止到努爾哈赤病死之前,漠南蒙古基本都跟滿清眉目傳情,就差擁戴努爾哈赤當蒙古大汗了。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位。崇禎元年,皇太極一徵察哈爾,在清軍西征前,林丹汗就已經率部退到了內蒙古的河套,只留了一小部分人在察哈爾。這點人怎麼可能抵得住清軍呢?於是當年九月,滿洲八旗正式吞併了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失去了根據地,勢力大大受挫。

被清軍揍了,林丹汗就想在明朝身上把損失的再找回來。於是他大舉入侵大同,殺死明朝軍民數萬人,差點攻佔大同城,結果惹到了年輕氣盛的崇禎皇帝,為後來明朝對他見死不救埋下了伏筆。


崇禎五年,皇太極二徵林丹汗。臨行前,皇太極傳令歸順後金的蒙古各部速率部來會。於是科爾沁、扎魯特、土默特、阿魯科爾沁等十幾個漠南蒙古諸部紛紛齊集於西拉木倫河岸,總兵力約十萬,與滿洲八旗一同會剿林丹汗。當時林丹汗駐帳於宣府邊外,聽說皇太極帶十幾萬人來找自己玩命後,非常震驚,於是率眾西奔。皇太極則分兵三路窮追猛打,一直追殺了四十一天,從河北一直殺到了寧夏,硬是把林丹汗給攆到了青海。

兩年後,林丹汗在青海病死。他的兒子額哲率餘部從青海返回河套地區,漠北外喀爾喀的車臣汗碩壘致函額哲,讓他移帳漠北。這個消息被皇太極知道後,立刻派多爾袞、嶽託、薩哈廉、豪格領兵一萬,第三次遠征察哈爾,趁著大霧將額哲的營帳團團包圍。最後額哲抵抗不住,帶著傳國玉璽向八旗兵投降,蒙古帝國正式宣告滅亡,漠南蒙古也全部被後金降服。

皇太極得到傳國玉璽後,被以額哲為首的漠南蒙古四的十九個封建主一同尊奉為『博格達徹辰汗』,也就是說,漠南蒙古人墮落到給自己找了一個滿洲人當大汗。皇太極成為蒙古大汗後,於第二年將國號從金改為大清,建立了大清帝國。


後來皇太極將察哈爾蒙古諸部分化,分設左右翼察哈爾八旗,封額哲為親王,並將皇女馬喀塔格格嫁給他。三藩之亂的時候,察哈爾部的首領布爾尼舉兵反清,遭到清軍鎮壓,於是林丹汗的後裔被殺淨。漠南蒙古也就再沒有與清軍開戰了。

縱觀漠南蒙古被清朝征服的過程,完全就是蒙古人自己不爭氣造成的。自從明朝將蒙古人趕出中原後,蒙古內部就四分五裂,如仇人一般相互攻擊,結果給了清朝分化蒙古各部,孤立林丹汗的本部的機會。最終清朝殺絕了正根的黃金家族,蒙古的正統汗權被滿人攫取,普天下的蒙古人也就沒有自己民族的大汗了。

比較搞笑的是,蒙古人雖然打不贏滿清,但是在嫁女兒這方面很成功。清朝前三任皇后都是科爾沁部落的郡主,最有名的就是孝莊皇太后了。而當八旗子弟墮落之後,漠南蒙古的騎兵部隊就成了滿清統治的絕對中堅力量。比如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僧格林沁與英法聯軍在八里橋血戰的部隊,就是科爾沁的蒙古騎兵。



瓜分喀爾喀蒙古

喀爾喀蒙古其實不是正根的蒙古,他們的祖先是札剌亦兒部,早年為了爭奪牧場跟蒙古人多有徵戰。後來被成吉思汗七世祖海都打敗,成為蒙古部的世僕。等到蒙古人征戰四方後,這些人就霸佔了草原,成為草原的霸主。

明朝末年,喀爾喀蒙古分化,一部分留在了草原,一部分則南下,被稱為內喀爾喀。皇太極征服漠南蒙古時,內喀爾喀東部諸集團也臣服於滿族,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居住於現今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內。而草原上的喀爾喀人則只是接受了清朝的冊封,沒有正式歸順清朝。一直到準噶爾汗國興起之後,受打擊的喀爾喀蒙古才內遷,向清朝請求內附。

當時噶爾丹率三萬準噶爾精兵突襲外蒙古蒙古本部,將喀爾喀三部打的大敗。後經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的倡議,喀爾喀蒙古舉旗投清。康熙皇帝與內外蒙古各部首領,齊集於多倫諾爾舉行會盟。在會盟期間,清廷宣佈保留喀爾喀三部首領的汗號,實行札薩克制。成為清朝的一部分,併入清朝版圖。

備註:札薩克制是一種官制,用蒙古人的話說就是執政官的意思。清代將蒙古族住區分設為若干旗,每旗旗長稱為札薩克,由蒙古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臺吉等貴族充任,管理一旗的軍事、行政和司法。受朝廷的理藩院和地方將軍、都統的監督。



需要說明的是,喀爾喀蒙古與併入清朝的這個過程,也正好是沙俄東擴的高峰期。當時的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一世在私下裡就對人說:現在清國正在對準噶爾用兵,他們有求於俄國。這個時候不能讓步,應該儘可能的為俄國謀得更大利益!言外之意,就是要乘清朝與準噶爾死磕的時候,乘機把喀爾喀蒙古的北部領土給吞噬掉。

當時的雍正皇帝為了打垮準噶爾,在與沙俄的談判中放棄了很多蒙古部落的宗主權,等於白送了一大片土地給沙俄。不過還是要說明一點的就是,雍正皇帝主動割地給俄國人,並不是因為他大方,而是他覺得割出去的那些地,是蒙古人的土地。在他的眼裡,自己跟沙俄簽訂的《布連斯奇條約》和《恰克圖條約》是一個瓜分條約。也就是大清與沙俄瓜分不歸順的蒙古部落的條約。

最後被瓜到清朝的喀爾喀蒙古,就是現在的外蒙古國,被沙俄瓜分的蒙古,就是現在俄羅斯的布里亞特共和國。



征服漠西蒙古

漠西蒙古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早年在新疆建立察合臺汗國的蒙古人,後來這群蒙古人都被突厥化了。二是明朝末年西遷的瓦剌部落,當時這股西遷的蒙古人分為五大部群,史書上稱為厄魯特蒙古五大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準噶爾部和土爾扈特部。但是實力最強的不是他們兩部,而是和碩特部。而且該部落的首領固始汗是成吉思汗弟弟的後裔,因此和碩特部憑藉實力和血統的優勢,擔任了漠西蒙古的老大。而當時的準噶爾還只是不起眼的小弟,名義上歸順於和碩特部領導。

皇太極暴揍林丹汗的時候,漠西蒙古受到了喀爾喀蒙古和沙俄的兩面夾擊,和碩特部為了尋求清朝的支持,採用了遠交近攻的計策。在皇太極榮登蒙古大汗的時候,也遣使向皇太極歸順。於是,漠西蒙古也在名義上歸順了清朝。

之後,和碩特部向青藏高原發展,它原先的地盤就留給了準噶爾。於是準噶爾的大汗噶爾丹東征西討,建立了疆域面積高達四百萬平方公里的準噶爾汗國。




之後準噶爾汗國迫於生存壓力(受到清朝和沙俄的兩面夾擊),汗王噶爾丹以成吉思汗當年創立的偉業為目標,挑起了統一蒙古諸部的戰爭。首先捱打的是喀爾喀蒙古,噶爾丹三萬精兵就橫掃了大半個喀爾喀蒙古。這也直接導致喀爾喀向清朝歸順,納入清朝的版圖。後來噶爾丹被康熙擊敗,準噶爾汗國與清朝的戰爭告一段落。

備註:噶爾丹東征喀爾喀時,他的侄子策妄阿拉贊布坦在後方篡位,斷了噶爾丹的退路。導致噶爾丹沒有後方支援,只能靠自己帶去東征的幾萬人跟清軍血戰,最後雖然失敗,但其實是輸在了實力懸殊。如果是整個準噶爾跟清朝死磕,勝負難料。

噶爾丹死後,策妄阿拉贊布坦在一段時間內與清朝保持了友好關係。但是沙俄的侵蝕沒有緩解,為了轉移壓力,策妄阿拉贊布坦向南滅掉了和碩特汗國。這一下也就挑起了準噶爾與清朝的戰爭。在之後的雍正和乾隆兩朝,清軍步步緊逼,用了三十年終於將準噶爾吞併。不過在清朝吞併準噶爾汗國的過程中,準噶爾的西北和北部領土很多被沙俄蠶食了。這些領土屬於現在的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的一部分。



總的來說,蒙古分成三大塊。早期與清朝開戰的是漠南蒙古,後來漠南蒙古的林丹汗被皇太極擊敗,漠南蒙古便納入了清朝的版圖內。三藩之亂時,察哈爾蒙古乘機叛亂,但後來被鎮壓。至於其它的漠南蒙古諸部,他們對清朝的統治還是比較擁護的。後來滿州八旗的戰鬥力下降後,維護清朝統治的恰恰是這群漠南蒙古人。因此可以這麼說,漠南蒙古是真正貫徹了清朝“滿蒙一體”政策的蒙古人,屬於滿洲人的合作伙伴。

相比於漠南蒙古,喀爾喀蒙古和清朝的關係就要差一些了。宣統退位後,喀爾喀蒙古迅速宣佈脫離中國,後來在蘇聯的支持下,演變為現在的外蒙古。比較搞笑的是,外蒙古一直宣稱自己受到清朝的欺壓,把噶爾丹視為蒙古人的驕傲。但問題是當年恰恰就是因為噶爾丹的侵略,喀爾喀才投順清朝的。足以可見,外蒙古在很多方面都很矛盾。他們不是不想反清,而是不敢反。

最後是漠西蒙古,這一支蒙古人也分為三股勢力。其中土爾扈特部被準噶爾擠走,流落到了伏爾加河下游定居,後來受到沙俄欺壓,在首領渥巴錫的率領下回到清朝(還有一部分土爾扈特人留在了沙俄)。這一支漠西蒙古人與清朝沒有恩怨,關係比較好。另外一部分就是和碩特部,他們與清朝的關係比較好,基本沒有矛盾。現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巴州和碩縣的蒙古人,就是這一支蒙古人的後裔。

最後就是準噶爾,絕對的清朝死敵。與清朝死磕了七十年,清朝自三藩之亂後,平定準部之前,幾乎所有的大戰役都是在跟準噶爾打。因此在平定準噶爾後,清軍在伊犁大開殺戒。這也導致蒙古人在新疆的勢力大大被削弱,維吾爾人獨霸了新疆。


Mer86


誰說蒙古不和清朝戰爭?來看看清朝和蒙古準噶爾部的戰爭吧!

明末清初,蒙古族分為三部: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漠西厄魯特蒙古(漠南、漠北因為地理位置和實力的原因早早的歸降於清朝)。厄魯特蒙古又分為和碩特、準噶爾、土爾扈特、杜爾伯特四部。

其中準格爾部前前後後和清朝打了將近七十年的戰爭,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才完全平定準格爾部,而這三位皇帝在歷史上是什麼評價、什麼地位,不用小編多說了吧?

出身蒙古準噶爾部的噶爾丹想要重現蒙古帝國的光輝,在自己的實力強大以後。於1688年,以土謝圖汗不尊達賴為名,大舉進攻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

原本噶爾丹以為自己的活佛身份只要一亮,那些漠北土鱉肯定就會納頭就拜,最不濟也能把喀爾喀蒙古從外人(清朝)的懷裡拉出來,但蒙古王公們顯然並不尿他這一壺,他們信奉另一位由清廷支持的活佛,也就是被噶爾丹暴打的土謝圖汗的弟弟。

自家老哥被打了,本地活佛能饒的了噶爾丹這個外地來的活佛?本地活佛立即號召蒙古的王公們和噶爾丹抗爭,怎奈經過多年的修身養性,這些成吉思汗的子孫都不是噶爾丹的對手,被摁在地上摩擦,傳了幾輩子的牧場也不敢要了,緊急南下避禍,不斷的向自己老大——清朝求救。

於是清朝和準格爾汗國,在十七世紀末一共發生了三次大型戰役,分別是1690年的烏爾會河之戰、烏蘭布通之戰和1696年的昭莫多之戰。

對戰清朝這樣的龐然大物,二蛋雖敗猶榮,他的戰績足以讓其驕傲了,三場戰役下來二蛋以一勝、一平、一敗,不敵財大氣粗的康熙帝,但也足以在歷史上留下他濃墨重彩的一筆了。


夏蟲欲飲冰


一提到蒙古族,人們第一想到的肯定是成吉思汗了。沒錯,成吉思汗作為一個出色的統治者,在他統治之時,是蒙古最為強大之時,他所率領的蒙古鐵騎幾乎是戰無不勝。

而在成吉思汗去世後,他的接班人依舊是延續其榮光,勢不可擋。1241年蒙古的遠征軍勇猛的在布達佩斯渡過多瑙河,全殲歐洲聯軍十萬人,徹底摧毀布達佩斯城,建立了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

由此看見,當時的蒙古軍隊戰鬥力如此強大,那為什麼就是一個這麼剽悍的民族,反而在清朝時期便銷聲匿跡了呢。

其實不是沒打過,而是打不過。一向好戰的蒙古人,早就沒有了早期蒙古的雄威了,逐漸隕落了。又加上滿清實在是太聰明瞭,為了提防蒙古人造反,早就想出了一系列的對應之策。

清朝統治者大肆殺戮

其實,並不是蒙古人不和清兵打,而是打的太多了,在戰爭中蒙古軍隊也是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無奈清兵的實力太強,對蒙古軍的實行殘忍的屠殺。就像原本的察哈爾部本來有人口近60萬人,也是因為在戰爭中的拼死抵抗,最後僅僅剩下1萬人,土默特的情況則是更為糟糕。

清軍在這裡執行了可怕的焦土政策,他們在戰敗投降之時僅剩三千餘人,內喀爾喀五部情況也不容樂觀,數十萬的人口都被戰爭無情的吞沒。

促使其實力分散

雖然滿人不是遊牧民族出身,但他們卻十分清楚遊牧民族的特性,也就是機動性非常之強。清朝政府也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才針對這一特性對他們實行盟旗制度,目的就是將他們牢牢的固定在某一地方,使他們不能在聯合。


所以清朝統治者,將蒙古人活動的區域劃分為差不多二百旗,各旗人數多的也就萬人而已,人數少的就區區幾千人,也就是這麼零散的分佈,有任何威脅了。

蒙古自身的政策導致人口銳減

當然也不僅僅只是清朝的政策的原因,蒙古自己也存在一定的因素。蒙古在自己統治的區域內,大力修建寺廟,並且還頒佈了嚴格的法律,規定有五個兒子的家庭,就必須要送兩個或者三個去寺廟裡當和尚,而且還規定和尚是不能娶妻生子的,這樣一來人口就大大減少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那個曾經強悍無比的、征服了亞歐大陸的遊牧民族,在清朝統治時期人口數量不斷程下降趨勢,人口減少了近九成之多的主要原因。


夏目歷史君


我們都知道晚清時期,清朝積弱不堪慘遭八國聯軍入侵搶走無數金銀珍寶,就連鄰邊的眾多小國也開始對大清饞言欲滴。那麼當時的蒙古離大清國境接壤,為何不趁機跟清朝開戰呢?

關於清朝跟蒙古的戰爭,我們的歷史課本上沒有講述,所以大部分人都不瞭解。實際上蒙古跟清朝一直都有戰爭甚至還打了100多年。直到最後,俄國跟清朝聯合對蒙古國展開前後夾攻,蒙古不敵落得慘敗收場,所以蒙古國被清朝跟俄國瓜分土地,其中一部分國土被劃分給俄國,成為現今俄羅斯的國土,而被清朝吞併的部分國土就成了現在的內蒙古跟外蒙古。

然而清朝跟蒙古族的戰爭起源在明朝末期,當初明朝天下大亂,清兵趁虛入主中原,大明的北方還盤踞著許多從元朝分裂出去的蒙古遊牧部落,比如葉爾羌、莫臥兒、吐魯番等都是蒙古汗國的一脈。

當年明朝打敗元朝之後,採用元朝攻擊南宋的做法,反過來一邊攻打蒙古,一邊花重金收買蒙古的高層官員,導致不少蒙古將領跟部落投誠明朝。那麼剩下沒有歸順明朝的,蒙古部落都紛紛自立山頭,各自發展去了。到了清朝初期,蒙古大草原上逐漸發展成三大汗國聯盟分別是喀爾喀聯盟、莫西蒙古族聯盟、漠南蒙古聯盟,這三大聯盟汗國麾下又分為十幾個遊牧部落,牽連各小部落等,每個聯盟跟部落之間井水不犯河水,各顧各的。於是大清穩固之後,就開始對蒙古土地打起了注意。

由於漠南的蒙古聯盟在位置上離清朝邊境最近,為此清兵最早對漠南蒙古兵開戰。巧合的是漠南聯盟中,有一個汗王叫林丹汗,他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孫,可是其他汗王並不給他面子,喀爾喀汗王甚至不認他這個汗王身份,導致不少的蒙古部落都不服林丹汗,而他的地盤也僅有察哈爾的一個部落而已。

後來林丹汗可能感受到侮辱,為此就發動戰爭想效仿自己的祖先成吉思汗一統蒙古。然而,其他蒙古部落根本不鳥他,讓他在那亂蹦躂,同時還使得科爾沁投靠努爾哈慈,最終跟清朝滿族人結成聯盟,不久後科爾沁帶著清兵返回蒙古剿滅了林丹汗,使得漠南蒙古實際上已經跟清朝有了“曖昧”關係。

漠南蒙古地區給清朝搞定後,很快就輪到漠西蒙古聯盟,那裡的蒙古族人主要是先前察合臺汗國遺留下的蒙古人,基本已被突厥同化。另外還有一些是瓦刺部落,這些西遷過來的蒙古族人分為5個部落群,當中較為知名的是準噶爾部和土爾扈特部落。當初清朝入侵漠南蒙古地區的時候,漠西蒙古部落也遭到了喀爾喀蒙古部落以及沙俄軍隊的夾攻,因此漠西蒙古人就向清朝請求支援,最終瓦解危機,所以漠西蒙古部落最終還是對清朝投誠了。基於這種隸屬關係,才使得清朝跟蒙古在以後的日子裡從沒發生過戰爭。

其實清朝滿族人入關之後,就很重視跟蒙古的關係,並想通過蒙古來阻隔俄國。康熙執權期間,準噶爾汗國出兵欲滅漠北蒙古諸多部落,走投無路的漠北蒙古族不想歸順北方的俄國,覺得清朝滿族在血緣上更加親切,於是就投誠清朝以此獲得大清的保護。康熙三十年,康熙跟漠北各部落的首領在多倫諾爾會盟中達成共識,並向世界宣佈從此由清朝統治。所以講蒙古大部分部落需要需要大清的保護,其餘的實力又不足,因此從不敢跟清朝打仗。


御史館


又不是沒打過,打不過人家,人家還給你臺階下,難道非要給臉不要臉?

都說蒙古鐵騎強大,但是滿清八旗軍也不比蒙古鐵騎差,滿族都是女真族人,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遊牧民族,長期和野獸廝殺搏鬥,尤其是騎射技術,戰鬥力絲毫不亞於蒙古人,隨著女真族的強大,蒙古人卻接受佛教,爭強好勝的精神慢慢流失。

(清朝疆域)

雖說鐵木真時期,蒙古人很強大,曾經讓歐洲人聞風喪膽,但是這似乎並沒有嚇到努爾哈赤所帶領的女真族,不但如此,蒙古人還被努爾哈赤打的找不到北。

而蒙古人之所以如此狼狽,主要還是因為蒙古部落當時都成了一盤散沙,相反滿清女真族卻建立了統一的政權。

面對這樣的情況,蒙古族內部的爭奪越來越大,其中科爾沁等部落還投靠了滿清女真。

其次滿清從漢人手中學會了許多先進的戰術以及武器,因為女真人一直都很重視蒙古問題,畢竟要吸取明朝之前的所有教訓,他們用武力壓制蒙古人,還不斷派出間諜,一次分化瓦解蒙古族,為的就是保證自己所建立的政權不被蒙古族干擾。

做了完全的準備,確實蒙古族在和滿清女真打戰的時候沒有撈到一絲好處,因為當時的滿清佔據著中原腹地,有強大的資源支撐,而蒙古族似乎並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

到了後期,就更不用打了,滿清也知道蒙古族是個刺頭,順帶著給了臺階,用和親的方式來保證雙方的關係,更是獲得了蒙古族科爾沁部落的支持,清朝的發展越來越快,蒙古人只能望洋興嘆。

綜上所述,蒙古人不是不和清朝打,而是打不過。


貓眼觀史


誠邀,如題。蒙古不和清朝打仗?準格爾不是蒙古人嗎?

大清以北狄入主中原,自順治帝定都北京起,大清的統治就沒有一天穩定過,在順治康熙兩朝,大清北有沙皇俄國入侵,西有準格爾部落反叛,東南有臺灣鄭經割地自立,內有天地會反清復明,這其中的準格爾部落就是蒙古人。

準格爾部落的來源

準噶爾,是厄拉特蒙古的一支部落。歸於明時瓦剌部族中的一隻。歸於漠西蒙古族。明末時,蒙古族按照活動地域的不同,分為漠南蒙古,漠北,漠西厄魯特蒙古。準格爾屬於最後一個。17世紀到18世紀,準噶爾部操控天山南北,在西起巴爾喀什湖,北越阿爾泰山,東到吐魯番,西南至吹河、塔拉斯河的廣大區域,建立強大的遊牧帝國。宗教以藏傳佛教為主,對西藏也有一定的影響力。是時準格爾幅員700多萬平方公里,帶甲精兵數十萬,是東亞僅次於大清和沙俄的第三大帝國

準格爾與大清的交戰

從康熙年間起,準格爾大汗葛爾丹擁兵自重,不尊清廷號令,先後出兵攻打漠北蒙古等地,隱隱有復興大元帝國的傾向,康熙為此幾次御駕親征都沒有完全消滅準格爾,直到乾隆之後,準格爾帝國才完全退出歷史舞臺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清朝與蒙古之間打過的仗還不夠多嗎?

自清朝入關前的林丹汗開始,最終到1757年準噶爾汗國的覆滅,清朝與蒙古諸部的戰鬥可以說是持續了一百多年。



因此,與其問清朝和蒙古為什麼不打仗,倒不如考慮清朝為何能徹底解決蒙古問題,而此前的明朝卻始終沒有辦法讓蒙古安定下來。

簡而言之,清朝有五個明朝不具備的優勢,最終成為其戰勝蒙古的必勝法寶。這五個優勢分別是:文化、商業化、行政高效化、地緣政治和多元制度。

第一,清朝與蒙古之間存在文化親緣性。例如,努爾哈赤生前擁有的昆都侖汗(蒙古語為kündülen qaγan)的稱號,最初就是由蒙古人所獻。因此,清朝可以超越儒家華夷之辨的束縛,採用聯姻、藏傳佛教等方式處理蒙古問題。

第二,清朝17-18世紀有高度商業化的環境。因此,清朝可以在靠近前線地帶的市場,順利獲取能夠補給軍隊的物資。

第三,清朝的行政效率極其高效。明朝的文官體系制約了行政效率,清朝能給通過軍機處、理藩院、奏摺制度和郵驛系統,迅速處理各種緊急軍情。

第四,地緣政治制約著蒙古的生存空間。清朝統治時期適逢俄國南下,使得蒙古諸部被夾在清、俄兩國之間。在《尼布楚條約》、《恰克圖條約》簽訂後,清朝和俄國基本達成共識,蒙古成為兩個大國蠶食的對象。

最後,清朝取得軍事勝利後,往往能採用多元制度安定蒙古。例如,清朝實行的盟旗制度,成功化解了蒙古原有的社會構造,使其徹底臣服於朝廷的控制;還有,清朝採用《蒙古律例》等民族法律,也都是非常重要的舉措。

總而言之,以上優勢使得清朝既能贏得軍事勝利,也能在打完仗後安撫蒙古,使蒙古人老老實實的。


HuiNanHistory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咱也別為什麼了,但凡瞅著“不和滿清打仗?”就這幾個字,似乎就暗示大傢伙滿清牛,強大唄!俺都臉臊的慌,這也沒誰了。

您真以為滿人不過百,過百不可敵,這是真的?蒙古人和滿人的糾纏那都有些年頭了,自打滿清的前身後金開始建立,到後邊改國號建立滿清,滿打滿算一百多年,相互使絆子掐架他就沒有斷過。拿一壓根就不存在的事實來貼金,這也沒誰了。

接下來咱簡單的就把這事說道說道,抬桌面上大傢伙聽聽,看看是不是這個理。

咱先簡單的介紹介紹蒙古,打個底,然後再說題主的事。

蒙古

話說擱過去就沒啥蒙古,咱雄雞背上的這塊廣遨的土地上都是一群分散的遊牧部落,統稱為馬背上的民族,他這名稱也不固定,您比方說東胡,室韋等等這指的都是同一波人。

可到了1206年的時候,鐵木真通過六十多次戰爭統一了整個蒙古,在忽裡勒臺大會上被公推為大汗以後,蒙古這倆字才成為這個族群的正式名稱。

由此蒙古也出現了第一個集權的國家——大蒙古帝國,那麼有著最高血統的黃金家族也由此誕生。(後來的忽必烈將國號大蒙古帝國改為大元)

但這事沒有維持多久,畢竟這國家是由部落走向了統一,內部的矛盾就比較多,而且他這一輩子整個就是對外侵略的戰爭史。

政權壓根就來不及消化,咱都知道一個國家要想穩定,那必須政治,經濟,軍事這都得跟上才成,他這發展的有點畸形,所以大元朝就傳了九十多年這就完了。

元朝就變成了北元,退居漠北。

說起來有點意思,這北元相對於龐大的元朝有所衰退(軍力和領土),但他的經濟,科技卻是蒙古族歷史上最為繁榮的時期。

但這也沒能挽救他的沒落,後來在1388年藍玉帶著十五萬的大兵進攻,北元就此滅亡。

這一次的滅亡不僅僅使黃金家族的政權衰落,而且造成了他在蒙古人心目中至高無上形象的一個摧毀,這事一結束,大部分的蒙古部落開始脫離變成了獨立的個體。

就這他們還不消停,相互之間打個沒完沒了。

這到了滿清時期,整個蒙古族大體就被劃分成了三大體系,漠南,漠西,漠北三大塊。

而這三大塊,您要是細細劃分,他又分不老少的部落,相互之間有聯姻的,有敵對的,有提防的等等,豈止是一個亂字了得。

這就是有關蒙古整個過程的一個簡單敘述。咱回頭瞅瞅滿清是個啥狀態,畢竟回答題主的問題,這都連著根的。

滿清

滿清開頭人家也不叫滿人,人家叫女真,他的前身是女真建立的金朝。

這金朝和蒙古歷來他就不對付,相互之間的挑釁和提防年年都有。當年金朝比較強大的時候,年年派人到蒙古地盤溜達,目的就是視察那個部落強大,然後挑撥這些部落之間的關係,讓他們打生打死的,男子只要是高過車輪的全得砍死,手段不可謂不狠。

到了大元朝建立,蒙古人不僅滅了金朝,把他們之前在自己身上乾的事,也幹了一遍。

得,您就說把,蒙古人和這滿人的仇恨少嗎?不少!

這不後來的滿人,也就是之前的女真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下又一次強大起來,但他這個強大是相對於蒙古現如今分崩離析的狀態來說的。

所以努爾哈赤的策略,就是揮起他的小鐵鍬去挖蒙古人的牆角,通過聯姻將蒙古草原上的一些部落和他的後金緊密的聯繫了起來。

畢竟只有這樣,他才能安心的南下不是,如果沒有安頓好了身邊的蒙古人,努爾哈赤帶著他的八旗兵要想幹點別的,這就得時刻提防蒙古人的黑虎掏心。

所有漠南蒙古的科爾沁,內喀爾喀等等這就被努爾哈赤給綁到自己個戰車上了,尤其是科爾沁大傢伙熟悉吧,那就是孝莊的老家,通過這一點大傢伙就不難發現努爾哈赤對蒙古的提防。

在康熙之前,滿清的後官蒙古人可是很多的。您說康熙和乾隆的壽命長,其實雍正的也不短,要不是他嗑那水銀灌的大藥丸他也不至於在五十七歲就走了,這最主要的蒙古人的基因好啊,後來到了康熙後邊的皇帝,那後宮都是滿人自己消化了,蒙古人的佔比下降了不少,這壽命也就下降了。

哎!這閒話嘮的,一傢伙就遠了,咱接著聊,通過這種關係滿清就把漠南蒙古給抓在了手裡。

蒙古和滿清不斷的征戰

而這個時候的漠北蒙古是在有著黃金家族血統的林丹汗手裡邊(主要),話說這林丹汗雖然掛著黃金家族的字號,但蒙古草原大部分都不鳥這個,該幹嘛幹嘛。

但這個時候滿清的領頭人皇太極可不敢小瞧這字號,也不打算收買拉攏,直接就是幹。

這不林丹汗被打沒的地方跑,最後死在了天花手裡邊了(病死了)。

這汗位就傳給了他兒子,結果這大小子壓根就不是個整軍備戰的料,不想過那苦哈哈的日子,舉著玉璽就投降了。

這不漠北蒙古也差不多落到了滿清的手裡邊。

這不還有個漠西蒙古嗎?這小子不好對付,這地最強大的就是準格爾部。噶爾丹知道不?他就是這準格爾部的頭。

光康熙一朝就三次親政,因為這貨不僅僅佔據了哈密和吐魯番,還控制了河西走廊。就這架勢繼續養活下去,你以為這準格爾部不會下到中原地區和你滿清掰手腕?

這貨那小動作不斷,還和老毛子勾結到一塊,不斷的騷擾其他蒙古部落,就這小心思是個明白人都知道這貨要幹嘛?重走一趟大元朝的經歷唄!

這不後來被康熙堵了好幾次,噶爾丹這命不好,又撞到了被自己的侄子給掐了後路,結果就是無路可走服毒自殺了事。

但您以為這麼就完事了?拉倒吧,人家的侄子還在,這也不是個吃素的主。這都不知道又掰扯了多少年,到了雍正的時候,雍正和這侄子的兒子還在打,最後沒得辦法雙方罷兵議和。

這到乾隆手裡邊的時候,這準格爾內部發生了內訌,你打俺,俺打你的,最後被一個乾隆瞅住機會一傢伙給幹平了。

大傢伙瞅瞅這都打了多少年了。所以題主說的蒙古不和滿清打仗這壓根就不成立,那麼也就沒有為什麼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眾所周知,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生活在北方的遊牧民族同生活在中原的農耕民族之間的衝突不斷,也從來沒有哪個王朝能夠徹底解決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即使一時解決了,也無法長期保持穩定。只是到了清朝,滿洲統治者充分運用政治智慧,一舉徹底解決了困擾中原幾千年的北方遊牧民族問題,將漠南、漠北、漠西三大部蒙古族全部納入清帝國的統治下,而且保持了二百多年的穩定狀態。那麼,清朝統治者到底有何智慧,用何方法實現了這個極為艱難的目標呢?有人說是靠聯姻,有人說是靠推廣喇嘛教,還有人說是靠盟旗制度,這些都有一定道理,但又都不全面。下面,筆者就要從一場鮮為人知的叛亂談起,說說清朝統治者控制蒙古的智慧和手段。

(清代疆域圖。蒙古三大部全部都被納入了清帝國的版圖內)

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帝乾綱獨斷,決定抓住準噶爾內亂的機會,出兵西域,徹底消滅清朝的宿敵準噶爾。為了不耽誤稍縱即逝的戰機,乾隆帝決定跳過漫長的後勤準備時間,命清軍採取就地搶掠的方式進行補給。同時,又命令鄰近準噶爾的喀爾喀蒙古各部就近提供馬匹、牲畜給清軍,還要抽出士兵跟隨清軍一起西征。清軍的快速進軍,果然起到了奇效,準噶爾統治者達瓦齊很快兵敗被擒,清軍順利實現了滅亡準噶爾的戰略目標。

然而,曾引清軍西征的原準噶爾貴族阿睦爾撒納因對清朝不冊封他統治準噶爾不滿,遂在前往熱河覲見乾隆帝的途中逃走,回到準噶爾故地,豎起叛旗,於是西域地區烽煙再起。此時清軍主力早已東歸,留下的兵力很少,一時之間可謂是手忙腳亂,焦頭爛額。乾隆帝聞訊大怒,他不但痛恨反叛的阿睦爾撒納,還遷怒於與負責護送阿睦爾撒納來熱河的札薩克和碩親王額琳沁多爾濟。這位蒙古親王不但是乾隆皇帝的女婿,也是地位極其尊貴的喀爾喀大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二世的兄弟。但乾隆帝一概不管這些,認定額琳沁多爾濟私通阿睦爾撒納,將其故意放走,實屬罪大惡極,賜令自盡。消息傳出,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親自向乾隆帝求情,然而沒有任何作用,額琳沁多爾濟最終被迫自盡。讓乾隆帝沒想到的是,他的這位女婿的死,竟然在整個喀爾喀蒙古引起了一場大規模的叛亂!

(發動叛亂的阿睦爾撒納,直接造成了額琳沁多爾濟被處死)

其實,喀爾喀蒙古的叛亂是早有徵兆的。由於清軍進軍西域的時候,一再就近徵集喀爾喀蒙古各部的馬匹、牲畜,還要求喀爾喀各部出兵,自備武器裝備,協助清軍作戰,本來就經濟薄弱的喀爾喀各部經不起這樣大規模的榨取,很快就陷入了經濟困難之中。再加上蒙古高原爆發了雪災,又開始流行天花,內外交困的喀爾喀蒙古人對清廷的不滿達到了頂點,整個喀爾喀地區就像一個火藥桶一樣,乾隆帝不顧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的求情,悍然處死地位尊貴的喀爾喀親王額琳沁多爾濟的行為,終於為這個火藥桶落下了引發爆炸的火星!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春,札薩克圖汗所屬託輝特部首領青滾雜卜首先舉起了叛旗,一下切斷了正在西域作戰的清軍的後路,消息斷絕,糧草無繼,軍心惶惶,只得緊急退往喀爾喀地區,去對付青滾雜卜叛軍。更可怕的是,青滾雜卜的叛亂徹底引發了喀爾喀蒙古人對清廷的不滿情緒,在青滾雜卜發動叛亂之後,有23個喀爾喀王公聚集在克魯倫河畔,共同商議舉兵反清的事宜。他們召集了15000人的兵馬,準備加入青滾雜卜叛軍,並決定脫離清廷統治,以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為國主,獨立建國。可以想象,假如整個喀爾喀地區都舉起叛旗,則清軍不但將完全失去對西域和漠北地區的控制,而且漠南蒙古各部也必受影響,很可能會有王公加入叛亂。而如果整個蒙古都反了,清王朝的統治必將根基動搖!在這歷史的轉折關頭,乾隆帝的應對之策就顯得至關緊要了。

(喀爾喀蒙古地區的藏傳佛教領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二世)

乾隆帝畢竟是個富有政治智慧的君主,他很快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也意識到了自己之前的政策失誤。他首先對喀爾喀各王公表態,表示自己對喀爾喀人因為西征之戰蒙受的經濟上的困難並不知情,現在已經知道了,一定設法補救,給予喀爾喀人以必要的賑濟和幫助,希望喀爾喀各王公保持冷靜,不要參與叛亂。其次,他又通過自己的私人關係,請漠南蒙古的藏傳佛教領袖章嘉活佛三世同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聯絡,對其進行撫慰和勸誡。章嘉活佛不但在宗教地位上和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相當,而且二人的私交也很好。他的出面,讓憤怒中的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感受到了乾隆帝的誠意,於是逐漸冷靜下來。而他的態度的轉變,又直接影響了喀爾喀各王公們的態度。面對乾隆帝誠懇的勸誡以及“不咎既往”的明確表態,喀爾喀各王公終於沒有加入青滾雜卜叛軍。失去了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和喀爾喀各王公支持的青滾雜卜叛軍,很快被清軍打敗,青滾雜卜被擒後送北京處死。一場本來極其危險的叛亂終於就此被乾隆帝平定下去。隨後,乾隆帝即設立了庫倫辦事大臣,加強了對喀爾喀各部的管轄。

(漠南蒙古地區的藏傳佛教領袖章嘉活佛三世,他對平定青滾雜卜叛亂起了極其關鍵的作用)

從這場叛亂中乾隆帝的應對措施我們可以發現,乾隆帝採取的是比較高明的政治手段。一方面,堅決打擊已經叛亂的王公,一方面,對有可能參加叛亂但尚未真正參加叛亂的王公竭力進行拉攏,化解矛盾、紓解怨氣,團結大部分,孤立一小撮。尤其是,乾隆帝能迅速認識到自己政策的失誤,立刻改弦更張,緊緊抓住了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這個關鍵人物,利用他去影響喀爾喀各王公。而清廷多年來厚待藏傳佛教領袖的政策也在此時起到了關鍵作用,終於將一場原本可能危及清朝統治的大叛亂消弭了下去。

管中窺豹,這大概也就是清朝能夠長期穩定控制蒙古的原因所在了。參考文獻:《清實錄》、《嘯亭雜錄》、《外貝加爾的哥薩克史綱》

大家還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關注微信公眾號:戰爭史,多位專家將在公號中將繼續為您解讀。獨立專業,有種有料,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戰爭史,收看全部戰爭史政治軍事歷史精彩內幕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