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无长幼,能者为师”和“不耻下问”讲的是什么道理?你怎么看?

俏渔妹海鲜


“师无长幼,能者为师”跟“达者为师”一个意思。学问不以年龄大小论高低,而是以对学问的掌握和运用熟练程度论高低。正如幼时需要老师教你简单的拼音,而若干年后,你却能反过来教你曾经的老师使用新的智能教书工具。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除了这一简单的意思,这句话还教我们自信和勇敢为人师,不能怯于权威而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

不耻下问,不是说要向感觉比自己层次低的人请教,而是教我们放下身段,戒掉矜持,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勇敢的提高自己。

这两句话在某些方面感觉竟然在表达同一个意思,就是拿出勇气,打破世俗和困顿自己的藩篱。


黄杨下的蒲公英


简答:一,师无长幼~就是教师不管年龄大小,要能给学生传授知识,讲解文化,引导上进,为人师表。

能者为师~就是说,能当教师,爱好教育是若一个人的特长。有的人大学毕业,高中毕业,爱好专注者教学,当师傅当的好,授课易懂,班上历年优秀才子多。有的人还是师范毕业的大学毕业的,因为他不爱好这个职业,教学,当师傅就不行。有的人文化不高,实践经验丰富,口才好,讲课清晰细致,学生,徒弟易懂,能教人才。这就叫能者为师。

二,不耻下问~就是虽然是老师,是领导,有的经历,经验方面,不见得样样精通。当我们不懂的地方,不知道的东西需要领教,需要请示。不要嫌丢丑,不要怕“掉价”了,多学有益。





团圆83


师无长幼,能者为师。韩愈在《师说》中曾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不耻下问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原文是这样:“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这两句话都是说互相学习不用在意对方的身份资历等级,只要有能力就可以作老师。要保持着谦虚的态度,虚心向人请教,相互学习进步。这体现了人们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不在乎对方身份,重点是要学到真才实学,达到提升自己的目的。相对于现在许多人在学术上浮躁追求功利的现象,这真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卉说文史


一种是对待知识的态度,一种是学习知识的态度!都是一个优秀人所必须具备的特质!

能者为师,重在能

这体现的是一个人对待知识渊博的人的态度,或者说对待一个在某方面比自己强的人的态度!生活中,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有擅长的领域,也有知识匮乏的领域,而且擅长的相对于不擅长的领域来说要少的少,毕竟在有限的时间里,你不可能精通每个领域。那么,遇到在某方面比自己强的人要怎么样呢?正确的做法就是,从心里认可,并且当做自己的老师,虚心学习,以求得自己的进步。

不耻下问,重在问!

生活中,很多人都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型的,明明不知道,不清楚,还要装作自己胸有成竹,结果,遭受无谓的损失!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身边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旦发现这样的地方,我们一定要主动学,敢于学,抛开面子学,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走向成功!

总结

失败的人各有各的原因,但是成功的人总有一些相同的地方,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学习,包括两方面: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态度,有了好的态度,再加上学习的能力,成功水到渠成!


题浮罗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师无长幼,能者为师。二,不耻下问。前者讲的是儒家文化中的哲学思辨问题,侧重于“能者为师”。后者说的是求学的态度问题。

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师无长幼,能者为师,是辨正的看待成为“师”的标准。意思是判断一位老师不是以年龄长幼为标准,而是以是否具备做为老师的““德””、“能”这样的条件。

韩愈《师说》里说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再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都说明做为一个老师的条件,是能够给人“传道、授业、解惑”,并不是一定说谁年纪大就是老师,也并不一定年纪小的就没有专长。

二,不耻下问,求学的态度。为了求学,能够放下身段,向不如自己年纪长、地位高、声望大的人请教,并不认为这是丢人的事。

圣人无常师,孔子还曾经向郯子、苌弘、师襄、老子这些人真诚求教。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圣人不但学识圆满,而且态度端正。即能明辨是非,又可以谦虚求人,这正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榜样啊!





书香居


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留下很多至理名言,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等,甚至有的还被很多人当做了自己的座右铭。

两千多年以来,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又被尊为“文圣” 、“万世师表”。

有一则故事,被收纳到三字经。

有一天孔子孔子带着弟子外出游学路过莒国边境时,被一个小孩在路上用砖石泥土做的一个城池挡住了去路,孔子下车要小孩让路。小孩却镇定地说道:“老先生,车应该给城池让路,而不是城池给车让路,你说是吗?”

孔子很是惊叹,此后为了看看他只是伶牙俐齿还是真的有本事,就接连给他出了好几道难题。结果,小孩儿不但对答如流,最后还把孔子给难住了,就这样,孔子和小孩儿结下了忘年之交,并拜他为师。

这个小孩的名字叫项橐,是莒国的一个神童,他也因此被后世人尊为“圣公”

保罗说,人生犹如一本书,愚蠢者草草翻过,聪明人细细阅读。为何如此。 因为他们只能读它一次。

圣人孔子尚且如此谦逊好学,不耻下问,我辈更应该虚心学习、不断精进。



策世品牌战略lydia


我是偷听制笔的强哥,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师无长幼,能者为师的意思是,做你的老师跟年龄大小无关,只要他的能力比你强,就可以当你的老师,哪怕他的年龄比你小。

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与人沟通遇到不懂的事情,不要因为不懂觉得没有面子,就假装懂,而应该厚着脸皮去询问、学习不懂的地方,这样才是文化人该有的态度。遇到不懂的,不要不懂装懂,而应该要不耻下问。

“师无长幼,能者为师”的来历

此句来源于韩愈的《师说》。原文如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拜师拜的是老师身后的那个道,怎么能确定得道的老师是比我年纪大还是比我年纪小呢?所以老师就该是不分贵贱,无论老幼的,谁的身上有我需要学习的道理和本事,谁就可以当我的老师。

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他写《师说》这篇文章时才35岁,正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全面论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

韩愈在文章里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教师,奖掖后学。这些精辟的论述突破了自孔子以来的儒家师道的框框,有极为鲜明的针对性,不仅在当时具有振一代师风之巨大作用,而且对后世尊师重教也有着深广影响。

能者为师是教育学里划时代的概念,为广大学子建立了正确的从师观,有力的振奋了士子从师之风,给文坛带了一股新风气。

“不耻下问”的来历

此句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原文如下: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如下: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这个人‘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从原文可以得知,有一个叫孔文子的人,在死后得到了“文”这个谥号,在古代与文字沾边的谥号是等级非常高的谥号,皇帝的谥号有文,意味着他有经天纬地之才,臣子谥号里有文的谥号有文正、文贞、文成、文忠,都是一等一的谥号。所以子贡很好奇孔文子的谥号是什么原因得来的。孔子用最简单的话语做了归纳。聪敏好学,而且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说明孔文子这个人,不但聪明而且很虚心,一个人再怎么聪明,再怎么努力,他总有自己不明白的道理,有的道理是比他地位高的人掌握的,他可以很坦然地向他请教,但有的道理就掌握在比他地位的人手里,他也可以虚心的去学习,这是他除学习之外还有了君子谦卑的品格,所以要成为合格的君子,不耻下问是必备的一个品格。

以上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指正。


偷听制笔


师无长幼,能者为师。同孔老先生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是一个意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有文化修养的人在学术分歧上,常常都是用的“交流”二字。有礼貌的人通常会谦虚的说一声“请教”。

《论语》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尝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尝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已严。这不仅是提高自己修养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另外这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很有裨益的。

不耻下问。表面的意思:“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或辈分,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其实真正体现的是一个人对于文华的态度,学习的态度。

最后多嘴给大家说一个心得,我爷爷说过一句话:“想学什么都可以,但是你要能够消化得了,要能学以致用才可以”。意思就是学了就要明白书本的意思。



陈沐椿风水命理


“师无长幼,能者为师”和“不耻下问”有异曲同工之效果,都是一种人生学习中得以解惑的良方妙计。学而不厌,唯放下身段,才能触类旁通,成就自己。

人生百年,为口食、谋生计,要想有一技之长或多业并举,必须师从他(她)人。古人云:“师者,传授解惑也”,那么师者的定位,就是求学者的目的。何为人师呢?这里面不能局限于长者,而是要端正态度,重在向他(她)人的优点方面去学习。所以,“不耻下问”,管他(她)年纪大小,皆“能者为师”也。

为何要不分“师无长幼”?

一个人哇哇哇坠地后,就开始咿呀学语,直到校堂读书毕业的这段时期中,都是大人教小孩。因为这是先学者教后学者而已,这是一种传承教育,更是一种帮扶你不断成长的过程。

而当你步入社会,在面对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时,不尽能利用自己所学得的知识就能完美妥善地加以解决。于此同时,你就产生一种不适应或者感觉到很刺手的麻烦事,要想找到答案,唯一途径肯定是向他(她)人请教。

请教老者,你认为是习惯为之,没什么心理压力,好说话也容易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殊不知,人老成精,放一些留一手,怕你超越他(她)。身处在这种境地中,你那个苛求的心态就不能很好地释放,困惑久了也不是办法。

所谓“万事开头难”,也不是就没有办法。老者不尊,你可以向同行者学习么,遵循哪个人能就向他请教。有些时候,你盲目地认为他(她)人年龄比你小,一定就不如你,其实呢,大错持错了。他(她)只要比你早接触这种工作且适应性很强,就一定有不一般的本事,这就是你效仿借用和值得学习的地方。

所以,师从年幼者不为耻或过,明白学的是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纠结于年龄大小的事。

何为“不耻下问”?

既然“师无长幼,能者为师”,那么要做到“不耻下问”,就要看你的行为态度如何了。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显然存在着一些哲理,那就是你必须是一个谦虚之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三人同行,不一定都是长者或知识渊博的人,有可能是坏人、好人都有,也或许是大人、小孩同在。所以,要想学其好、避其坏,自然要放下自尊去迎合他(她)人的心态,方能得到真传。

倘若你为人不尊,自以为是或太狡猾了的话,即使是你的师傅也不一定把真经授于你,更何况一个外人呢。无心之过,别人能理解你;若是有意为之,别人非但不理解还有可能遣责你。这就是态度决定了一切。

“不耻下问”,不仅仅是心度问题,更重要的是去如何践行。能做到这一点,须秉承“一视同仁”的原则,既往不究、能屈则屈。在年龄上不计较大小,只要他(她)有闪光点,你理当寻光而去、猎有所获、问而知之才行。

虚心使人进步,择其善而行之,择其恶而改之。想这一切的目的达到,无疑惑是“不耻下问”。


杜象应


达者为尊,不分年龄不分老幼,却分领域内境界内高低。《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在同一人生道路上,虚心请教是个人素养,骄傲不训是不受待见,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做人要有一颗谦卑之心,再请教别人时不因他人的身份高低贵贱而感到耻辱,更要引以为荣。事后更要有一颗感人之心。学成之后,更多的是自己的体会加深,学识加深,而教你的人不求回报也好,不求感恩也好,那也是个人修养体现,正所谓树高千丈不忘根。不求感恩就不是说就不用感恩,那样在自己的人格上也会减分,用迷信的话说就是,人在做天在看。因果循环,有因有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