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努力的普通人,有什麼不好?

<code>作者 | 綿綿君
欄目 | 自由職業報告
全文約3500字,閱讀約需8分鐘/<code>


做一個努力的普通人,有什麼不好?

01


“你現在需要招兼職嗎?”


昨天,我終於鼓起勇氣問了隔壁咖啡店老闆這個問題。


之前跟大家說過,我所在的這個創意孵化器,一進門就有一家咖啡店,店裡的咖啡和華夫餅特別好吃。


做一個努力的普通人,有什麼不好?


店裡一共2個人,老闆是個很靦腆的男人,還有一個店員(後來才知道是兼職的)。


我在這裡呆了2個多月,店員來了2個,走了2個,現在只剩老闆一個人。


年底沒有課也沒有業務,我實在有點閒,加上我喜歡喝咖啡,所以很想試試一邊在咖啡店打工一邊寫作的日子。


電視劇看太多了吧?的確是,看了這麼多年偶像劇,很想去驗證一下,電視劇裡的美好生活在現實中是如何破碎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最近幾個月【自由職業】,在別人看來自在快活,其實比以往任何一份工作都累,腦子累,身體累。


之前在公眾號@和毛利午餐看到一篇《當代家長終將走上小買賣之路》,她寫道:


如果一個人能憑自己的體力賺錢,每天只需要揮灑汗水,勞其筋骨,累得透透的,回家吃上一頓好飯,這種日子一定充滿簡單的快樂,不需要翻來覆去對著電腦來回煎熬,寫什麼,怎麼寫。


體力勞動者通常都在廣闊天地裡,跟真正的人類交流。不像可憐兮兮的腦力勞動者,把自己放在一個極小的空間裡,像圈養的激素雞一樣,身心備受煎熬。


可能是職業緣故,這段話讓我很有共鳴。剛好最近在看日本神經科醫生樺澤紫苑寫的《為什麼精英都是時間控》,裡面提及了一個“互補休息法”:


什麼是疲勞?就是反覆使用肌肉或者大腦同一部位,由於過度使用而產生累的感覺。


如果在週末還重複平日所做的事情,那隻能帶來更多的疲勞,所以,週末應該做平日不做的事情,藉此來休息身體、恢復大腦。


舉個例子,腦力工作者,週末可以通過運動來放鬆;體力勞動者,週末可以通過看書來休息。


看到這,恍然大悟,原來我想去幹體力活真不是吃飽了撐著。


做一個努力的普通人,有什麼不好?


02


迴歸前題,對於“招不招兼職”這個問題,咖啡店老闆是這麼回覆我的:


暫時不招了。


說完後,他和我聊天聊了一個多小時,從咖啡的工藝到創業的艱難到過往的工作經歷……最後我們互加了微信。


當時我問他,今天生意怎麼樣?


他嘆氣說,從早上到下午只賣了5杯咖啡。儘管開通了美團、大眾點評、餓了麼,還付費推廣,生意一直沒什麼起色,而且每天到店消費的人10個手指都數得過來……


“你可以試試地推,去附近派傳單呀。”


“還可以搞個微信粉絲群,把到店消費過的人都加到裡面去,每天在群裡發佈新品或者優惠信息,附近點餐的人親自送貨上門……”


“搞到100個死忠粉,你的訂單就會源源不斷了。”


……


作為一個老顧客,我忍不住blabla提了很多建議,咖啡店老闆也認同,但表示太忙沒空做:坐店時間基本是997,假期也不打烊,還要研發新產品……


有那麼忙嗎?


可是我經常看到他在看手機……當然,不能瞎評判,可能看手機就是在正經工作呢。


做一個努力的普通人,有什麼不好?


不過,大多數人還是看“成果”的。


就像我問他,你一天賣多少杯咖啡?


別人也問我:你一週寫多少篇文章?很久沒見你更新了,最近在忙什麼呀?


每次我都很想詩意地回一句:白茶,清歡,無別事。


事實上我依然活得像個雷達一樣,注意力分散,想做的事太多,最後沒多少成功落地。


記得2019年初,我在“願望清單”裡列了幾項:


1、做一次體檢;

2、體脂降到25%(小米體脂秤顯示我是28%,不知道準不準);

3、聽一場演唱會;

……


2019年都過去了,這些願望都沒實現。而且,1和3是隻要給錢就能實現的願望,也不算貴,為什麼沒實現?


想來想去只有一句話可以解釋:你能不能做好一件事情,取決於它在你心裡的位置多重要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為什麼開車這麼難的事情,很多人都能學會?


做一個努力的普通人,有什麼不好?

以前常聽說,做產品必須找到用戶的“生死痛點”,即用戶願意花錢買,不花錢買就會死的“痛點”


顯然,以上這些願望都不是我的“生死痛點”。


我現在的“生死痛點”是——找工作。


因為,按現在的“營業”情況,自由職業=餓死


首先,沒有明確的可盈利的業務。其次,自媒體寫作暫時無法成為我的主業,雖然之前試過“寫作變現”,但那點錢還不夠我買一個月奶粉。而且,以賺錢為目的去寫作,最終傷害的還是寫作本身。


03


開始找工作後,我發現一個現象:空窗將近半年後,被HR翻牌的機會越來越少。


剛辭職那會,簡歷放在招聘網上,每天都有很多面試邀約,隨著時間推移,尤其是離職超過3個月後,就算天天刷新簡歷,基本無人問津。


在一些崗位描述裡,我發現有些互聯網公司提了一個要求:32歲以下。意思就是,只招90後,更甚者,只招95後。


多麼殘酷的現實。


2020跨年時,澎湃新聞發了一篇《第一批20後來了,90後的評論扎心了》,留言區裡,80後的評論更扎心:


“80後不配擁有姓名嗎?”


“80後退出歷史舞臺?”


“80後老伯伯拄著柺杖勇敢地喊一句,我們還好好的呢!”


做一個努力的普通人,有什麼不好?


以前從沒覺得年齡是個問題,經歷了一次“主動失業”後,發現年齡的確是個問題。


前幾天我花498元買了一個“簡歷優化”服務(這就是“生死痛點”的買賣),因為我的簡歷改了N遍還是很亂,很想看看專業人士是怎麼做的。


對方要求我發簡歷和3個目標崗位給她分析,還跟我進行了2次電話溝通,聊得非常深入。


在電話裡,她提到“工作將近10年,簡歷必須要有厚重感”時,我特別感慨,不知不覺已工作10年了啊……


我們總說“長期主義”,如果一個領域,一項工作,你投入10年,按理說,應該已經成為專家了吧


然而,現實職場中,10年專注於一個行業併成為專家的人有多少?


如果沒成為專家,又怎樣?


其他行業我不知道,但在互聯網/電商行業,如果不是專家級別,那麼,工作10年和工作3年的人沒什麼兩樣,只能在同一水平線上競爭。而且,老人不一定比新人吃香。


因為,這個行業變化太快了。


舉個例子,過去做電商靠直通車、鑽展引流,現在獲客渠道已經變了,前兩年可能是公眾號、小紅書,現在已經變成直播、抖音帶貨了。


之前我去過幾家公司面試,都被問到一個問題:“你熟悉抖音嗎?”


我很坦誠地說:不熟(其實我已經卸載了抖音)。然後補充一句:運營的底層思維是一樣的,抖音只是一個媒介。


做一個努力的普通人,有什麼不好?


但是,企業才不想要什麼“底層思維”,他們想要切切實實會抖音的人,他們願意為有實際產出的“技能”買單。


你想獲得多高的薪資,取決於你能提供多大的價值


更重要的是,工作年限≠經驗≠價值。


04


殘酷嗎?是的。


奇怪的是,能接受。


上週我和一個老同事吃飯,我們都是年過30的職場老人了,面對現在的就業情況,卻都不感到悲觀


在經歷了各種職業變化後,我們都變得無比務實:管它工資高低,只要能發揮自己價值,內心充實就好


《人生模式》一書說,很多人以為幸福就像馬斯洛需求層次論說的一樣,必須滿足一層一層的需求,從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到自我實現,才能獲得最終的幸福。


事實上,馬斯洛需求層次論早已被否定。


有研究人員在2005到2010年間,對123個國家10萬多人調查發現,馬斯洛層次論最重要的觀點——底層需求制約高層需求,沒有得到證據支持。


例如,生活在加爾各答貧民窟的一部分人,雖然不滿意貧困的現狀,但非常快樂。


雖然科學研究揭示了真相,但大多數人依然相信:沒有錢哪來的快樂。


就像亦舒小說《喜寶》裡寫的那句話:


“我一直希望得到很多愛。如果沒有愛,很多錢也是好的。”

做一個努力的普通人,有什麼不好?

以前朋友一起吐苦水,最終總會得出一個結論:人會有這麼多煩惱,說到底是錢賺得太少


甚至我媽跟我抱怨在家沒地位時,我也會說:你出去幹活掙點錢吧,有錢就有話語權了


我媽當了大半輩子家庭主婦,每天的工作就是做家務、煮飯、帶娃(孫子)……每一樣工作都完成得很出色,但既沒得到錢,也沒得到肯定。


最近她終於去工作了,去小區裡種花種草、去幫別人搞衛生……都是散工,工資不高,一天100來塊,但是她再也不跟我抱怨生活了,甚至忙得很快樂。


真的是錢多錢少的問題嗎?


做一個努力的普通人,有什麼不好?


之前聽樊登老師講《OKR工作法》這本書,他提了一句:


人是為了意義而活著的。


我媽在家裡找不到的意義,在打散工中找到了。


我在自由職業裡找不到的意義,終究要回到工作裡尋找。


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第9期,《奇葩說》選手邱晨來做嘉賓,針對很多人希望實習生李晨逆襲這個話題,她說了一段扎心的話:


沒有辦法逆襲,應該是人生的常態。


很多人在學校裡,在職場裡,一開始的時候很艱難,起點比較低,他很可能到最後也未必能夠獲得“大翻身”的效果。


很多人可能都要接受,“自己終其一生,甚至很多年的努力下來,也不過是個平凡人”這樣的設定。


卓越可能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的結果,可是在平凡中獲得快樂,獲得幸福,也是一件挺好的事情。

前提是,你都得接受這樣的設定。


節目結束後,實習生離開鎂光燈,迴歸平凡生活。在節目組的番外視頻裡,實習生薛俊傑把自己的狀態總結為一句話:努力做好一個普通人。


做一個努力的普通人,有什麼不好?


是的,好好學習,好好工作。2020年,我要努力做好一個普通人。


<code>作者:綿綿君,一個年過30的【自由職業】探索者,8年職場經歷,2019年裸辭。目前一邊看書,一邊寫作,一邊尋找工作機會。頭條號沒有雞湯,沒有乾貨,只有【人到中年】的真實想法。感謝關注,歡迎交流。/<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