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老家韦兆南村(骆忠学)


关中记忆 | 记忆中的老家韦兆南村(骆忠学)


春播秋收,四季循环。岁月的脚步匆匆不息,过往的日子如同烟云飘散。唯有在家乡生活成长十六年的经历,留下了终生无法割舍的回忆,而时时想起。说来也怪,到了古稀之年,常常会丢三落四,昨天做的事,今日都会忘掉,儿时的家乡时光却历历在心,不时与梦境相遇,勾起太多的记忆。

古人张潮有言道:“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到了老年,更有深切体会。我的老家在长安韦兆村以东的南坡村(现王莽街办韦兆南村),位于少陵原下,南有常旗寨村,东接西坡村。家乡人以南、骆、金诸姓聚族而居。姓氏如同一根衍生不断的链条,将有着血脉亲缘的人们牢牢地维系在一起。

家乡的眼眼清泉,潺潺流水,袅袅炊烟,垄垄庄稼,远望的青青南山和乡音、乡俗、乡貌与乡亲们温馨而炽热的氛围,怀抱希望而终生奋斗的情怀,还有家乡故事传说而编织起来的童年记忆,都已化作成为个人生命的浓重底色,成为一生征途中不竭的前行动力。

它让我无论走得再远,时间再久,遇到的困难再多,都会收获到来自祖先故土的滋润供养,都不会忘掉家乡父老的温暖和希望。随之相印的浓烈的故土认同意识和家乡情结,给久在外处的游子有着与生俱来的熟稔、温馨与亲切扑面而来,又久久在心底回味、珍藏。

家乡是一个人成长中精神寄托的归宿和驿站,有信念、有叮咛、有召唤、有承诺、有希冀,或隐或现的积淀或倡导着明德、立志、笃学、诚信、仁善、和合、勤俭、吃苦……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观念。生活在她怀抱里的每一个人,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滋润和熏陶。

我家在村子里是一个出了名的清贫之家,父母整天为生计而奔波劳苦,还难得吃上一次白面饭食,一天不得不吃黑面黑馍。自已年小无知,只要父亲上山去砍柴,就会在下午坐在家门口的大槐树下,等候着天黑时归来的父亲。为的是能得到父亲没有吃完的一块白面锅盔,完全不懂这是父亲疼爱儿子而刻意忍饥省下的。

一年难有一件新衣。穿上了会久不下身。没有换洗衣服,没有衬衣衬裤,没有洗澡条件,浑身常被虱子咬得发痒,忍不住伸手去挠。手够不到的部位,要么靠在墙角、树杆上蹭蹭,要么让他人帮忙挠挠。每当夜晚脱衣睡下,母亲才能拿起衣服找逮虱子,她指甲盖上的血痕,那是挤死虱子的成果显示。

自己懂事上学后,常缺学习纸张,就去拣拾大人们丢弃的烟盒纸练字。读书学习缺少时间,常常是边看书边吃饭。小人书是奢侈品,能借到一本看看,就欣喜万分。

从学校回到家里,放下书包,就抬脚岀门或是挖菜、割草,或是喂猪、放牛,或是打包谷、稻茬,要么随着大人学干农活。晚上,时常要剥包谷、掐帽辮,或坐在母亲的织布机上,学学织布。冬缺棉衣,脚手常被冻烂,不时流血,疼得钻心。

一九六二年考入引镇中学,遇上国家困难时期,家中缺粮,在校搭灶一月最多仅有十八斤口粮,餓得头昏无力成了常态。油渣、细糠、豆腐渣、苞谷心、榆树皮面都用来充飢,就这还常常难有一回飽肚。飯后把碗舔净已生成习惯。

在校住宿,家穷无褥无席,冬季一床被子包裹着光身,睡在冰冷的光床板上,怎能不会常常冻醒?人说:“飢屁冷尿热瞌睡”,有它一定的道理。越冷尿越多,一觉醒来,经常会把被子尿湿,硬忍着湿冷,又在睡眠中把被子暖干。我和两个同学为了拒寒求暖,也试着合铺而睡,谁知暖活了,睡得太沉,两人都尿了床,无法再睡,只好坐等天明。此后,仍是各自独睡,自己的罪自己受了。

好在少年不知苦愁,乐趣却很丰盛。新鲜、好奇、寻趣,总是占据自己心灵的时候为多。

春挖野菜,夏在河溪嬉水,秋逮蛐蛐儿,冬捉麻雀。还依季节变化,同小伙伴们游戏勾狗娃、滚铁环、赶地牛、狼吃娃、翻交交、弹玻璃球,在弥散着谷香的麦捆、稻垛里捉迷藏……

常在父母的呼唤催促声中,极不情愿地回到家里。还有每日里随着天气变化,领略、欣赏着家乡自然的光影声色,日升日落,月圆月缺。

春时虫鸣花开,禾苗葱绿;夏季麦浪滾滚,片片金黄;秋天蛙声一片,稻谷飘香;冬至雪花飘飞,银装素裹。四季流转,冬去春来,伴随着亲情、乡情、邻里之情,进而生成自己对于天地、自然、人世间的许多认知和相应的礼节、品行。

家乡遍地有学问,给了我人生珍贵的启蒙教育。与大人们在一起,会第一次听到凝聚、积淀在波滔汹涌、汪洋咨肆的知识海洋里许许多多从古至今的英雄豪杰或凡夫巨子的生动故事和天文地理、神魔鬼怪的趣闻传说。

自己现时熟记的不少儿歌,自然是他们首先传教给我的。像“头发梳得光,脸上抹的香,只因不劳动,人人说她脏。”像“木犊娃长大咧,跑到城里寻他妈。他妈问他几岁了,他说跟牛犊同岁咧,牛犊把我顶倒了,我把牛犊掀倒咧。”像“脸向乌鸦黑,男人见不得,擦粉二斤半,还是茄子色。”像“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唱歌要唱跃进歌,听话要听党的话。”

夜晚满天繁星时,他们会教我寻找北极星、北斗七星、牛郎织女星……不经意间就会娓娓道起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的许多故事。

更多的时候是随大人学做割麦、锄禾、拔秧、割稻、施肥、碾场农活期间,他们有声有色讲的杨家将、岳飞精忠报国、唐僧取经、十二生肖排序、王莽赶刘秀诸多民间传说,至今根植于自己的脑海之中。

还有“二十四孝”的故事与很多孝敬老人的孝文化教育。比如讲到:“小驴生下时,两个蹄子抱着头,趴在地上懵懂一会儿后,睁开眼,试图挣扎着站起来。摇摇晃晃地站立一会儿,又摔倒一下,反复七、八回,此谓八叩八拜,感恩母亲。而后站稳,咩咩……地叫两声妈妈。”

又比如:“有文有孝方是教,有文无孝何为教”“吃不穷穿不穷,筹划不到一世穷“”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不打勤不打懒,光打尻子不长眼”……此类民颜、故事、传说,兼有的小曲、村史、节庆、祭祀、家规、家训丶手艺,其蕴含的思想感情、是非标准、爱恨观念、家国情怀和生存智慧、人文胎记、精神追求、道德情操,让我在浸染、熏陶、滋润里,于心中定格,渗入骨髓。

当十六岁考入解放军测绘学院中级班,步入社会后,努力做到了爱党爱国、孝顺、礼让、敬业、守信、勤勉、节俭、厚友、包容……现已荣获全国和省、市、区的一百多本奖励证书,就是对家乡真诚的汇报和礼敬。

家乡是一个已经过滤和淘汰掉忧愁与痛苦的地方。留给我的总是希望、美好、纯朴、快乐和依依不舍的情感。她装载着一个人的生活原点,记忆起点与追求美好人生价值的起始点,是随时可以回归的心灵家园和精神栖息地。童年时代对任何人都会留下难忘的记忆,永远会在生活劳作中发出光辉。

我能从一个贫穷的农家孩子,历经上学、参军、入党,当上国家公务员,过上今天温馨幸福的生活,离不开家乡的哺育。现年龄愈大,对家乡的感恩情怀愈深,总会在岁月的流淌中,时时激起对家乡美好前景的激赏与祝愿。

骆忠学

2020年2月5日

作者简介:骆忠学,男,王莽街办韦兆南村人,长安区科技局退休干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