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思想、地理層面兼備的禹貢:華夷之辨與九州劃分,華夏地理之源

《禹貢》作為《尚書》中重要的一篇,其篇幅雖短,卻論及了我國先秦時期的山川、物產、交通、民族、大一統思想以及區域劃分的構想等諸多方面,

其所蘊含的大一統思想和區域劃分的構想更是對後世具有深遠影響。

《禹貢》歷來被視為我國曆史地理學的不祧之祖。孔子在提出“《書》教”概念的同時,還提出了“《書》教七觀”說。《禮記·經解》載孔子言:“疏通知遠,《書》教也。”“《書》教七觀”說的相關論述見於《尚書大傳》和《孔叢子》。《尚書大傳》卷五《略說》雲:“六‘誓’可以觀義,五‘誥’可以觀仁,《甫刑》可以觀誡,《洪範》可以觀度,《禹貢》可以觀事,《皋陶謨》可以觀治,《堯典》可以觀美。”《孔叢子·論書》雲:“《帝典》可以觀美,《大禹謨》、《禹貢》可以觀事,《皋陶謨》、《益稷》可以觀政,《洪範》可以觀度,《秦誓》可以觀議,《五誥》可以觀仁,《甫刑》可以觀誡。”《尚書大傳》與《孔叢子》對“七觀”說的論述雖有所不同,但皆提出了“《禹貢》可以觀事”之說。與其他六學說相比較而言,“《禹貢》可以觀事”這一學說較為特殊。其他六個學說中的“義”、“仁”、“戒”、“度”、“治”、“美”等,皆為某一具體領域的思想觀念或治國方略,而“《禹貢》可以觀事”中的“事”,所涉及範圍與內涵意義卻很廣泛。

思想、地理層面兼備的禹貢:華夷之辨與九州劃分,華夏地理之源

禹貢

清代學者胡渭在其著作《禹貢錐指》中總結《禹貢》“十二要義”為:地域之分,水土之功,疆理之政,稅斂之法,九州之貢,四海之貢,達河之道,山川之奠,六府之修,土姓之錫,武衛之奮,聲教之訖。“十二要義”上至軍政國策、祭祀宗教,下至民眾生計、社會秩序,涉及廣泛,體系完善。可見,《禹貢》所觀之“事”乃是涉及國家方方面面之大事,並非普通小事。由於《禹貢》中所觀之事包羅天下萬物,這裡僅摘出其中兩點進行介紹。

一.《禹貢》“邊界”觀念與“華夷之辨”

“邊界”一詞出現較晚,早期是沒有這樣的叫法的。漢字在早期通常是以單獨的一個字來表達某種意義或內涵。“邊”字的起源和演變極為複雜,《說文·辵部》雲:“邊,行垂崖也。”指行走在近山崖的外沿,也具有邊際、邊界的意思。《詛楚文》雲:“ (師)偪(逼) (吾)邊競(境)。”引申之義於湖、池等可指畔;於衣服等可指衣邊等等。相比較而言,“界”字顯得比較形象具體些,結合出土的春秋戰國秦國簡牘字形,可以看出其從田,與田地、土地有關。

思想、地理層面兼備的禹貢:華夷之辨與九州劃分,華夏地理之源

禹貢九州

《說文·田部》雲:“界,境也。”《爾雅·釋詁》雲:“疆,界,邊,衛,圉,垂也。”從《爾雅》的解釋來看,“邊”與“界”意義相同。結合眾多解釋,可以歸納出,“邊”“界”兩字初義雖有所不同,但隨著思想意識的發展,後世常將兩者合而用之表達同一種內涵,即表示一定的界線,有著區別他者之意。

西周曾提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口號,但華夏意識中的“邊界”觀念是很模糊的,“自我”和“他者”的差異並不是很清楚。從西周開始,當中原王朝隨著文明區域的開拓不斷擴大,而面臨“夷狄”之患時,才開始有了一定的“非我族類”意識,這可看作華夏“邊界”意識的最初萌發階段。不過,華夏文明歷史悠久,由於其發展過程經歷了中原與夷狄反覆的對抗與融合,因此其思想觀念亦有其複雜性。華夏民族的“邊界”觀念亦是如此。在華夏思想體系中,“邊界”不是一種簡單的意識,其有著豐富的內涵。從思想觀念的角度來講,首先有著“國界”之義,用今天的術語講叫作“政權部族界”,但是在古代,對於漢人建立的中原王朝來講,“華夏正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王朝意識,其核心要義在於區別“華夏族”與“蠻夷狄”等非我族類,因此在中國古代,當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確定政權間的分界線時,同時也就意味著確立了一種“華夷兩分”的界線,某種程度上講,後者的影響及其重要性甚至超過了前者。《禹貢》文本雖短,但卻蘊含了中國兩千多年來“華夷之辨”的天下兩分意識以及邊界意識。

思想、地理層面兼備的禹貢:華夷之辨與九州劃分,華夏地理之源

以禹貢為名創刊的地理學刊物

華夏文明從傳說中的黃帝到大禹建立夏朝、再從商湯滅夏到周武王伐紂滅商,經過上古三代的民族交流與融合,華夏民族至此基本形成。隨著周王朝的建立,華夏文明從此進入新紀元,逐漸出現了一套新的人文世界體系,其中有一項重要的變化就是“華”與“夷”的劃分與對立的出現。《禹貢》大禹治水的事蹟對後世影響深遠,在後人看來,華夏文明能得以繼續發展繁榮,全是基於大禹治水的功績,這在後世文獻中多有記載。《

詩經》中的“信彼南山,維禹甸之”、“奕奕梁山,維禹甸之”、“豐水東注,維禹之績”等,都生動地反映了大禹在後世的重要地位。

二.九州劃分——冀州並非“不言其境”

《禹貢》的十二要義中,開篇就是對地域進行劃分,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劃分九州版圖”(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一般情況下來講,在版圖劃分的時,一般關於州與州之間的邊境(邊界)會劃分的相較清晰,但冀州卻是一個例外。通過《禹貢》中關於冀州得到原文記述(這裡暫不列出),可以較為明瞭地得出冀州的西、南、東三個方向均以黃河為界,除了北部邊界外,其餘方向邊界都有了較為明確的結論,對於冀州北部邊界,歷來爭議頗多,因此也常說“冀州不言其境”。但,真的是“不言其境”嗎?模糊的北界,又代表了什麼?

思想、地理層面兼備的禹貢:華夷之辨與九州劃分,華夏地理之源

古代中國的天下空間,不像現代的世界各國版圖那樣固定不變,內圈與外圈之間、化內之地與化外之地,時常處於不穩定的變動之中,中心清晰而邊緣模糊。在戰國時代,天下只是方圓三千里的九州,而到了漢代,天下則成為包括夷狄在內、方圓萬里的帝國遼闊之疆域……天下由諸夏和蠻夷組成,中國在中心,可以推廣到每一個角落,王者無外,進而天下一家,世界大同。華夏民族經歷夏商周的不斷開拓與融合,到戰國時期,經過兼併戰爭,大國逐漸確立,冀州所處的中原之地多強國,孕育著全新的天下大一統,《禹貢》的作者無疑看到了這一歷史趨勢,其思想超越諸侯列國割據的層面,直接跨越性地勾勒出一幅天下統一後的美好畫面,該思想對華夏文明的發展進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導向作用。《禹貢》一篇,無論從文獻敘述方式,還是從內容結構來看,其捧拱冀州的意圖極為明顯,意在凸顯天下混亂之中所孕育的重歸大一統之趨勢。孔子曾說:“《禹貢》可以觀事”,許慎曰:“事,職也”,篇中所言之“事”並非普通小事,而是涉及一個王朝方方面面的國家大事,而這十二項國家大事又都圍繞著“冀州”來展開,對於冀州不言其境,前人學者有的窮盡其能試圖找出冀州真正的邊界,然附會牽強終不能得其大義所在,或有學者曰“亦所以尊京師,示王者無外之意”此乃稍微得其所在。

思想、地理層面兼備的禹貢:華夷之辨與九州劃分,華夏地理之源

自上古傳說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造人、唐堯、虞舜、夏商周,再到春秋戰國,華夏民族歷經無數次遷徙,在長達數千年遷徙的過程中,最終確定了一個相對較為安穩,適於發展農業生產地區範圍,在這一範圍中,華夏民族並沒有固定在某一個地點,而是繼續在這個範圍內根據政治文化的需要進行著小規模的變動,從今存遺址來看,七大古都中有六個位於黃河流域的“冀州”範圍,這些古都曾是歷史上一國之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活動的中心,這些古都實質上就是華夏民族在幾千年不斷長期的遷徙過程中,通過累積經驗所確定的較為安穩的聚集中心點,這些斑點狀“中心”構成了“冀州”,冀州邊界是“彈性”存在的。

《禹貢》是一部託治水而闡發天下秩序的地理思想著作,我們不僅應看到其所傳達的天下一統觀念,更要看到其天下華夷一家的觀念以及華夏文化禮教的開放包容情懷。《禹貢》之核心在“冀州”,“冀州”之核心在“華夏民族”,而華夏民族之核心卻不是單純靜止的“中原族”,它是一個處於動態包容中變化發展的群體概念。冀州若是言其境,便是一種狹隘,《禹貢》亦失去其意義所在,世人所言冀州“不言其境”云云,皆不得其大義所在。冀州不言其境,實乃因華夏文明本就是一個不斷開拓交匯的文明,無論中原族還是四方之夷狄,凡能入主中原一統天下,開萬世太平者,皆為天下之“正道”,這實質上暗含了一種“天下擇優”的民族文化思想,這也迎合了儒家“惟仁聖理天下”的思想,此之大義是《禹貢》歷來被捧為至尊地位而流傳至今的精髓所在,更是華夏民族歷經千年而能夠薪火相傳的重要原因所在。

思想、地理層面兼備的禹貢:華夷之辨與九州劃分,華夏地理之源

三.結語

在孔子“七觀”說中,“《禹貢》可以觀事”說是內涵最為豐富的一個學說。無論是地理層面,還是思想層面,《禹貢》可謂是兩者兼具,並且互為補充。從《禹貢》著成,到清代乾嘉學派的用力考釋註疏,《禹貢》學之繁盛可謂超越了所有地理類著述,這就註定後世在研習《禹貢》時,不同學者因其不同的社會經歷和社會感悟,其所參看的角度與層次是多方面的,甚至是多學科交叉的。不過,唯一不變的核心就是,《禹貢》是中國傳統沿革地理學的靈魂所在。二十四史地理志、全國一統志、地方誌等古今各類地理著作,皆從《禹貢》九州談起,因此談《禹貢》,就避不開其所蘊含的天下大一統觀。

參考書目:

[1]《遠古華夏族群的融合》

[2]《尚書》

[3]《禮記·經解》

[4]《孔叢子·論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