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宋江在招安前已聲明,不願意的可領錢回家,為何感覺沒有人回家?

宋江確定招安之後,向梁山的全體小嘍囉們說過,不願入朝的,可以領錢回家。確實有人領錢回家,數量不少,5000餘人。“當下辭去的,也有三五千人,宋江皆賞錢物,齎發去了;願隨去充軍者,作數報官。”以此來看,梁山上108個頭領,是皆入朝招安,而剩下的軍馬人員則去了三五千人。這一次就走了三五千人,不是小數。若放在別的州縣,也是一股很可觀的軍事力量。為何給人一種沒人回家的錯覺呢?

宋江在招安前已聲明,不願意的可領錢回家,為何感覺沒有人回家?

頭領盡在

梁山的主角是一百單八將。而這些人即便有個別不願接受招安的,也因為“義氣為重,生死不離”的兄弟感情,割捨不下眾人,只願同舟共濟,同生共死。這108個頭領齊齊整整,即便招安之後,曾有人想借機分化打散,被眾人一起回絕。方才有了後來的徵遼。

宋江在招安前已聲明,不願意的可領錢回家,為何感覺沒有人回家?

每一位頭領都遂了宋江的心願,一起接受了招安,不再是草寇。整體性,一致性,這兩種印象完全覆蓋了關於小兵小將下山的分裂性。如此一來,眾人對梁山人馬,方才覺得依舊鐵板一塊,沒有人脫離組織。

宋江在招安前已聲明,不願意的可領錢回家,為何感覺沒有人回家?

大部分都是“有罪”之人,一旦領錢回家,必定被朝廷追殺

簡單來說,水滸裡面的人,基本可以分三個部分。一種是罪大惡極,對朝廷也恨透了的人。二類是有點小罪,甚至沒有罪,對朝廷態度屬於中間派,只是看樑上發展壯大,覺得投靠梁山有利於自己的發展。三類是朝廷裡面的人,被奸臣迫害的受不了啦,他們投靠梁山其實是來“談合作”的,換句話說,這叫“曲線救國”,比如呼延灼這種人,他其實早就看出來,宋江有“招安”的意思。

宋江在招安前已聲明,不願意的可領錢回家,為何感覺沒有人回家?

而他打入梁山內部,將來“裡應外合”,把梁山給招安了,算是“大功一件”,你們看看呼延灼的家庭背景,以及他的結局就知道了,在了平定遼國、田虎、王慶、方臘之後,武將裡面,似乎只有他一個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宋江在招安前已聲明,不願意的可領錢回家,為何感覺沒有人回家?

而水滸裡面,其實有太多這樣想“曲線救國”的人。所以一旦招安。這些人必定會積極響應,而中間派其實就是“牆頭草”,自然也想著,以後立功,能“拜將封侯”啥的,而不願被“招安”,其實就那麼幾個人,他們這個時候要是離開梁山,估計天下之大,難有他們的容身之地,畢竟行走江湖,不是靠拳頭就可以的。

宋江在招安前已聲明,不願意的可領錢回家,為何感覺沒有人回家?

總之,無路可走的時候,別人指了一條路,不論艱難險阻也只能試一試,隨大流已經是唯一能找到安全感的路。對此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留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