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射程40公里的大炮该怎么瞄准?

手机用户5570982769


实际上火炮打击40公里与10公里外的目标基本没有什么太大区别,这都属于可视距离外的炮击。一般这个射程的火炮我们可以直接定义为榴弹炮,其他火炮基本不会达到这个射程(火箭炮除外)。那么问题也就来了,40公里的射程也是现在诸多火炮的极限射程,当然现在有许多火炮采用最大装药或增程弹药能超越这一距离,但是“瞄准”方法则大相径庭。火炮可不是狙击步枪,加上瞄准镜千米左右的目标也可以清晰看到。火炮在攻击数十公里外的目标并不是靠炮兵本身来瞄准,而是需要“另一双眼睛”侦查观测兵,也就是专门为火炮提供目标方位和坐标的兵种。

现在目标侦测手段早已不再是炮兵观察员的独有工作,各种雷达、战场侦察机甚至大型预警机都可以快速为炮兵提供准确坐标,并持续引导火炮精确打击。

那么接下来的事就比较简单了,炮兵在接到敌坐标后马上就会在战术地图上标注,这样就获得了准确的目标方位,然后预测火炮与目标的距离,随即开始调整火炮射界、校准角度、选择发射药。所有火炮准备完毕后首先要以一门火炮射击观测其弹着点,如果命中目标区域则马上整个炮群极速射进行火力覆盖。如果相差较远则其他火炮要马上调整角度再进行齐射,也就是说第一发炮弹是检测实际着弹区,为后续打击提供“标尺”。因为这样做是有原因的,虽然火炮射击诸元及发射药能比较精准的计算出射程,但是远程射击炮弹在高空的抛物线比较容易收到风力、气流等影响,而且射程越远偏差越大,这种偏差就可以通过微调“密位”来纠正。

密位实际上就是用来测量角度的单位,由于使用方便,所以广泛应用与航海和军事领域。

在二战中火炮得到了蓬勃发展并被广泛应用到各个军种,从各种型号口径的速射炮、防空炮到火力空前的列车炮,它们都有各自的瞄准“办法”,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短程火炮直接依赖观瞄设备,远程火炮则依赖测距系统,这是无需改变的真理。尤其是海上战争更能体现出这个道理,战舰之间的相互厮杀由远及近,最远距离甚至要通过侦察机定位和修正弹道,中近距离就要靠炮塔与舰桥上的光学测距系统,距离确定以后剩下的就是选择发射药和调角度的问题。

战列舰炮塔两侧或上侧的耳朵就是火炮测距系统,有的则设置在舰桥上。

在实战中炮火后坐力巨大,不管车载炮还是牵引炮,在开炮后都会偏离刚才的水平角度,所以需要再次检查或调整然后继续开炮。战列舰就更不用说了,高高扬起的火炮必须重新调制小角度才能继续装填弹药,而且海战本身就是相互移动,每开一炮后距离和方位都发生变化,需要重新调整诸元。现在许多国家都装备了较为先进的“反炮兵雷达”,这种雷达可以通过对方的火炮射击迅速捕捉到火炮阵地,而且极为精确,让己方火炮或其他火力点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反击。所以现在牵引火炮的作用基本就像M777那样当做“反游击”的重火力武器而已,现代战场上这些不方便移动的装备简直就是各种精确制导武器的好靶子。

“自行火炮”起初的定义是履带式火炮,自从“卡车炮”出现后才真正体现出了“快速挪窝”的真谛。

我是军武奇兵,欢迎您的交流与观点,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


战武奇兵


我就是炮兵侦查专业的,转眼已经转业10年了,看到你这个问题还挺亲切。具体操作说起来实在复杂,我给你简单说说吧。注意我说的是传统牵引火炮的瞄准方法,对于自行火炮来说,就是把牵引火炮这一套变为计算机计算。首先,炮兵使用的地图是带坐标格的,在作战之前会派出观察所并测量出观察所的坐标,同时火炮阵地也会确定坐标。待发现目标后,把目标——炮阵地——观察所连线成为一个三角形,根据三角函数计算出目标与炮阵地的距离、方位。然后换算成表尺和方向传达给炮阵地。表尺指的是炮管抬多高;方向指的是炮管向左或向右多少。这样就可以装弹发射了。另外科普几个炮兵术语。基准射向:是把火炮大致对准要作战地域的中线方向,这个方向叫基准射向,下达口令时一般直接说向左或向右,指的就是基准射向向左或向右。密位:把圆周分为6000份,每一份称为1个密位,写作0-01。表尺:火炮的高低分划。所以发现目标后下达射击的口令应该这么说:全连射击,1号目标,土木支撑点,榴弹,瞬发短延期引信,2号装药,表尺278,相左0-02,4炮一发放!以上这个口令是试射口令,如果发现4炮的这一发炮弹打准了,那么全连马上可以开始效力射。


黑白相间的大侠


火炮这种武器,自从它问世以来,一直是战场上最重要的武器之一;小到步兵迫击炮大到大口径榴弹炮,几乎每一场地面战斗都会有炮兵的直接参与;在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之后,现代的火炮已经能够将射程提高到四十公里了,那么肯定会有人好奇,射程高达四十公里的火炮该怎们瞄准?

在早期的炮兵中,炮兵观测手和炮兵瞄准,对于炮兵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因为那时候的火炮性能落后,射程短精度又不高导致火炮的瞄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以至于当时直接构建了一整套炮兵瞄准体系,这套体系非常复杂,包括风向,角度调整,射界大小等等;只要有一个步骤出错,可能就会导致射击失误。这个时期的大炮射程一般在一公里到两公里左右。

后来的炮兵观测已经不需要这么复杂的步骤了;但是依旧需要依赖观测手的技术;以苏军为例,二战中的苏军对火炮的使用规模是最大的,整个卫国战争中的火炮数量高达数万门,苏军炮兵中就有专门的炮瞄手,不过不想最早的时候那样需要很多人组成一个观测队伍;只需要部分小队在前线进行观测,而且一个观测小组就可以指引多个小队。此时的大炮已经可以达到十公里左右了。

到了现代,火炮技术已经大大进步;射程甚至可以达到惊人的四十公里,这么长的射程是怎么完成瞄准的呢?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开始后,军队的信息化也大大的改变了炮兵的瞄准手段,现在的炮兵观测手可以安全舒适的呆在装甲车内,简单的操纵一下早就编好程序的炮瞄系统;然后再通过指挥车直接发送到各个自行火炮的车内,可以说只要炮兵能够熟练操作这套系统,就能够又快又精确的完成炮兵射击工作。

随着全球定位系统和各种雷达技术的发展,未来的炮兵可能还会发展出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瞄准系统;甚至有可能只需要士兵简单的按一下按钮就可以直接精确的开火射击。

瞄准首先要做到的是定位两个点,一是目标攻击点,二是火炮位置点。

  这两个点的坐标是平面直角坐标的参数,炮兵射击指挥系统将之换算成以火炮为中心的极坐标参数,确定好方向角、高低角、和距离,再根据弹种和装药量的参数进行设定。

  射程40公里的大炮是如何瞄准的?,(这个图就是射击指挥系统的计算设备,后面的黑白头是连被复线的接口)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火炮射击是非常讲究技术的,瞄准射击非常复杂,需要用炮兵的指挥尺(盘)进行精确的计算,因此对人的能力要求很高。

  上世纪80年代之后,我军普遍配发了炮兵射击指挥系统,具有激光测距机、指挥系统计算机、有无线通信设备等。

  这个系统将这些复杂的直角坐标系和极坐标系的转换,三角函数的运用,甚至炮弹散布的分布函数等等,都做成了算法。

  激光测距机将测量的目标位置信息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系统传递给指挥系统,并完成目标参数的自动装填,炮手只需要设定好弹种等几个有限信息就可以了。

  至于火炮的位置信息,有基于北斗的测地仪,总之现在火炮瞄准都傻瓜化了,炮兵射击指挥系统完成了一切,只要你学会使用这套系统就行了。

  早在鸦片战争的年头里,炮兵开炮就已经开始进行计算了。

  开炮的时候,有四个基本条件是已知的,炮弹重量、装入的火药量,目标方位、目标距离。然后需要对两个数值进行求解,第一个是炮口仰角,第二个则是火炮方位角度。

  求解得出了这两个数值,那么就可以基本命中目标了。

  在开炮后,根据炮弹落点再进行一次到两次的修正,则命中目标的概率又会提高。

  后来远程火炮开始不断出现,这时就运用上了炮兵地图

  就是这种上面画了很多格子的地图,前方侦察人员会去侦察,并在地图上进行标定,通过这种炮兵地图就可以根据己方位置和目标位置进行火炮的角度大致估算。

  计算后,炮兵就可以以特定参数进行开火。


铁杆军迷



射程40千米的火炮应该是155毫米/52倍径榴弹炮吧。理论上这是一个几何问题。从把榴弹炮的位置看作一个已知点开始。现在在敌人的总方向建立一条基线,称之为火力瞄准基线。任何针对目标方向的改变都将参照这条线。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取决于地图的可靠性和XY坐标网格。如果这些都存在,目标的位置在地图上被识别,从榴弹炮到目标的距离被测量,并且目标的方位被找到。



这可以由训练有素的3-4名炮兵或现代计算机在几秒钟内完成。通常,一个炮兵小组或一台计算机对一组4-6门榴弹炮进行计算。如果没有网格地图系统可用,那么必须使用二战以前的方法。除了射击方位之外,观察者必须确定第二个已知点,最好在预期目标区域附近。必须尽可能准确地确定从该点到榴弹炮的距离及其方向,最好使用测量设备和方法。这个已知的点可能对炮手是可见的,也可能不是,它可以是观察者的位置。



当目标被识别时,观察者估计从已知点到目标的距离,然后是方向。将这个距离和方向与从榴弹炮到已知点的距离和方向相结合,得到三角形的两条直线。从这个角度,目标可以用基本的几何形状来确定,这是榴弹炮到目标的距离和方位。使用这种方法,炮兵小组需要几秒钟来确定设计方案。如何执行这些方法的细节非常复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典型的美国陆军师炮兵团会给每一排四门炮分配一个射击位置和一个方位火力。炮兵连指挥官或他的高级指挥官将在大约大炮射程的三分之一左右的射击方位附近建立一个基点(已知点)。然后,将在基点或其附近发射一些测试炮弹,以发现基点的估计或测量位置中的误差。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记标记更多的目标。这些额外的目标通常是敌人用来防御或攻击的区域。

当炮兵们这样做的时候,营和团的总部将执行两项任务。他们首先将所有的火炮与指挥部和通讯线路连接起来。主要的是电话,次要的收音机,每个都有一个备用电路。第二个任务是收集所有火炮的位置和它们的基点,登记目标,并将这些数据再分配给所有其他火炮。一旦每门火炮的控制或射击方向小组记录了所有这些数据,他们就可以计算出一个射击方案,用于射击区域内任何距离和方向的目标。这使得营和团的指挥官可以命令火炮集中火力中打击任何一个确定的目标,并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内用30-40门火炮瞄准攻击目标。



现代牵引式、自行式榴弹炮普遍安装了自动化的瞄准装备,通过弹道计算机、火控计算机、横风传感器等先进传感器和处理器设备,自动进行弹道计算和诸元处理,不但速度更快,而且精度更高。同时现代先进榴弹炮还可以通过联网,从其他侦察平台获得精确的目标定位信息,不再单纯依靠传统炮兵观察员和侦察兵的人工作业。数字化战场地图,输进榴弹炮的计算机,随时可以使用。


军机处留级大学士


看了那么多回答,有点想笑。题主问怎么瞄准,一帮专家各种技术名词介绍。

我来回答一下题主,很简单,大炮打间接瞄准(超出直接瞄准范围)射击时,不是往前瞄,是往后瞄准的!对,你没看错,是往后瞄准的。(也有往前瞄的,少)

为什么?因为此时大炮瞄的根本不是目标,而是瞄准点。什么叫瞄准点?就是在阵地后方寻一高地(如没有高地就插长杆子),一般是挂面旗子,同时挂盏灯(夜间瞄准用),全连甚至全营火炮统一瞄这个点,这个点与目标之间的距离、高差是已经计算好的,数据是现成的,各炮瞄着它再计算得出自己这门炮高低应该打到多少密位(1密位等于0.06度)、方向应该打到多少密位,然后就可以装弹射击了。

如果目标变换,由前观(前方观察所,团长、各营营长、各连长都在那蹲着呢,阵地上都是副职)捕捉新目标,测算出与瞄准点之间的距离、高差等,将数据发回阵地,各炮再根据这个数据计算得出自己的炮方向、高低应该打到多少,就OK。

对于新型自行火炮来说,讲究的是快打快撤,走哪就在哪打,不可能给你时间再去设立瞄准点,这时候咋办呢?就要靠先进的射击指挥数据链来实现,简单来说,就是确定炮位坐标,确定目标坐标,通过计算得出火炮应该赋予的仰角与方向,然后调整好火炮姿态,装弹射击,打完就跑。

你看,瞄准需要的数据其实都是前观的人在干,单炮只要根据前观发来的数据调整好火炮姿态就可以了。其实我觉得,真正的“瞄准”工作,是观察所在干。

简单吧。原理一点都不复杂,计算的过程比较复杂。



大-脸-猫_


炮兵是个技术活,中越战场,我军迫击炮的单炮三发齐落地的技术,就是通过计算加经验取得的,实战中致使受打击越军频频误判我军规模,甚至由于误判规模,越军调动重炮还击,反而暴露其重炮位置,反被我军火箭炮打击。80军改后,一段时期内,我军征兵条件上升至高中毕业,就是因为高中学习三角函数,当时要求步炮协同,步兵要做炮兵的眼睛,每一个步兵都能操作无线电,都可以引导炮火打击。惩越战争初期,我军步炮不能协同,各打各的,火力优势无法发挥,到中后期,步兵随时可以招呼炮火支援,越军冷枪冷炮都不敢打,冷枪一响,随即就会招来大面积炮火覆盖,放枪的越军逃不出火力覆盖。解放前,我军俘虏的炮兵,装甲兵,汽车兵,卫生兵,飞行员等技术兵,那都是好好的优待,当宝贝的。


通捅桶痛


这个我还是有点经验,我就说一下,

当年我玩的是五九式57高炮,它的最高射程是8800米,你说的40公里应该是地炮,高炮最大是100口径的,也射不到40公里。40公里以上最少也得口径120以上的,

飞机到我们离我们有80公里的时候,有一个警戒,117的雷达就可以搜到目标了,然后,把信号传给我们团的雷达,离我们四五十公里的时候,,团里把信号再传给我们连的雷达,传信号就是方位角和高低角,我们学过一个圆分成360份,其中的一份,这个叫角度,而我们信号是把一个圆分成6000份,取其中的一份,这个叫方位角,然后还有一个高低角,我们连收到信号以后,雷达跟踪目标,然后把信号传给指仪。指挥仪就是一个32倍的望远镜,看飞机看的很清的,比如离你32米远一个东西。用他一看就是一米远了,晚上可以用它来看月亮,月亮上的坑都可以看到。

我们一个高炮连有八门火炮,然后听指挥员的口令,火炮联动,联动的意思就是,指挥仪转到哪里火炮就指到哪里。全是自动的,我们就不用人工转动火炮的方向和高低了,毕竟火炮上的瞄准镜跟32倍的望远镜差远了!

我们提前都有一个射击点,我们一般都是离我们2500米开火,基本上三千米的时候打开电击发,到规定的开火距离的时候,连长按动手中的激发按钮,八门火炮同时开火,向立我们2500米的时候,八个火炮向一个点设射击,这样能更好地瞄准,在地上每一个火炮是有间隔距离的,大概每个炮之间十来米,射击的时候不是平行的,如果平行的到天空还是十来米的距离,所以必须在天上凝聚成一个点,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射击,

因为飞机它是流动的,所以瞄准的时候要提前,专业术语叫做提前角,根据飞机飞行速度的快慢来决定提前角的大小,炮弹根据地球的引力还要向下坠,所以还有一个上仰角。另外还要看气候,温度,风力等等,根据这些自然的因素来调整你所瞄准的方向,

如果是固定的目标,那个就相对简单了,因为它不会动,只根据指挥台提供的方位角,然后在综合气候温度,风力,炮弹的型号批次等等,瞄准就可以了,

现在科技又前进了,有卫星定位,找到一个坐标,然后发射一个导弹就可以了,40公里!地对地短程导弹就行,原来最早的导弹是有线制导,发射以后可以看见导弹后面有一根长长的细线,细线的后面连着指挥电脑,来随时调整导弹发射的方向,这样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敌军不会来干扰你的信号,缺点就是,因为有电线,所以距离不会太长,比如现在的洲际导弹几千公里,那就不可能是有线制导的,那个是无线制导的。无限制到缺点就是敌人可以,干扰你的信号,优点是射程长,各有利弊,

当然,我们都热爱和平,我们拒绝战争,如果别人先挑起战争,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会义不容辞的冲上去。虽远比诛。

祝各位条友们,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仁贵多姿多彩的生活


能有这种射程的火炮一般都是大口径火炮,一般这种火炮一般都配有火控雷达,由火控雷达指引火炮(算出目标坐标),甚至炮弹打击(修改弹道)。

当然现在有更先进的打击模式,及由无人机在前沿发现目标,一旦发现目标,立即传回目标物坐标,指挥火炮发射打击,炮弹发射后并实时修正弹道轨迹,直至最终击毁目标!


二战历史轩


作为前陆军工程大学某指挥控制教研室的教员,表示这个问题就是专业授课内容。

前面答友的回答也不错,他们说的是二战期间逐渐形成的大炮瞄准方法,但已经过时了,现在使用的是信息化的炮兵射击指挥系统。

大炮瞄准是一门传统的军事技术,《射击指挥学》是火炮专业军校生的必修课,其中如何瞄准涉及到了大量科学知识和现代技术。

瞄准首先要做到的是定位两个点,一是目标攻击点,二是火炮位置点。

这两个点的坐标是平面直角坐标的参数,炮兵射击指挥系统将之换算成以火炮为中心的极坐标参数,确定好方向角、高低角、和距离,再根据弹种和装药量的参数进行设定。



(这个图就是射击指挥系统的计算设备,后面的黑白头是连被复线的接口)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火炮射击是非常讲究技术的,瞄准射击非常复杂,需要用炮兵的指挥尺(盘)进行精确的计算,因此对人的能力要求很高。



上世纪80年代之后,我军普遍配发了炮兵射击指挥系统,具有激光测距机、指挥系统计算机、有无线通信设备等。

这个系统将这些复杂的直角坐标系和极坐标系的转换,三角函数的运用,甚至炮弹散布的分布函数等等,都做成了算法。

激光测距机将测量的目标位置信息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系统传递给指挥系统,并完成目标参数的自动装填,炮手只需要设定好弹种等几个有限信息就可以了。





至于火炮的位置信息,有基于北斗的测地仪,总之现在火炮瞄准都傻瓜化了,炮兵射击指挥系统完成了一切,只要你学会使用这套系统就行了。


奥卡姆剃刀


有一种学问叫《测量学》,有一种图片叫卫星影像图,现代战争火炮和测量是分不开的。

说简单一点,进入卫星导航技术和高清晰卫星影像拍摄技术的今天,在战争开始之前,就会有专业特工、间谍等人员秘密潜入敌方,利用卫星定位系统对敌方的重要目标进行定位、测量,搜集当地的各类机密测量数据,并通过卫星影像图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坐标数据。然后开打的时候只要把自己的火炮位置确定下来就能立刻得到炮击目标的坐标数据,这是指的攻击固定建筑,如机场、通信基站等类目标,如果攻击敌方阵地,需要前线士兵(以前是炮兵观察哨),现在只需要给士兵配发一个GPS和激光测距仪就够了,也能很快得到需要炮火覆盖区域的坐标数据。有了坐标数据,然后根据风向,气候变化等系列条件,确定最终的精确数据,开打就是了,现代战争打的就是高科技。

说句题外话,近年在我国抓获多起日本间谍冒充旅游人员在我国搞非法测量活动,其目的想必大家也都明白。所以搞好保密工作人人有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