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我國研發新體制雷達,探測範圍達300萬平方公里,可防反輻射導彈


我國研發新體制雷達,探測範圍達300萬平方公里,可防反輻射導彈

雷達工作原理,本人拍攝於第12屆珠海航展

去年6月份,中國雷達專家劉永坦說,我國已開發出新型高頻地波雷達(HFSWR)雷達/新體制對海探測雷達,這款雷達能夠在數百公里的超視距外發現隱形戰機。劉永坦是這款雷達的總設計師,突破多項關鍵技術,解決了在強海雜波,大氣噪聲及電臺干擾背景下信號處理和目標檢測問題,並建成了我國第一個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站。


我國研發新體制雷達,探測範圍達300萬平方公里,可防反輻射導彈

劉永坦現年84歲,是我國著名的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是兩院院士。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研究生院院長,電子工程技術研究所名譽所長。2019年獲得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技進步獎。

劉永坦指出,這款有中國“第一道防線”之稱的新型雷達的特色在於能發出有長波段、寬光束的高頻電磁波。而地波與微波或天波不同,能沿著地表行進。這使得高頻地波雷達能在數百公里外,便偵測到海上與空中敵人的目標,而這有助於擴大中國海上預警與防空系統的偵測範圍。據他介紹,這款新型雷達所能監測的範圍,有如一個印度那麼大。眾所周知,印度的國土面積298萬平方公里。這說明,這款雷達的探測面積也有近300萬平方公里。


我國研發新體制雷達,探測範圍達300萬平方公里,可防反輻射導彈

此外,劉永坦指出,隱形戰機雖有特殊的隱身塗層,能讓它們在微波雷達前“隱形”,但在長波段的高頻地波前卻無所遁形。

這類雷達系統的另一個突出的優點,就是對能追蹤,並摧毀電磁波來源的反輻射導彈具有“免疫力”,能防止反輻射導彈攻擊。劉永坦說,由於高頻地波的光束太寬,現有的天線難以追蹤,反輻射導彈若要追蹤來源,就需要龐大的天線。而這對尺寸有限的反輻射導彈來說是不可能的。


我國研發新體制雷達,探測範圍達300萬平方公里,可防反輻射導彈

雷達介紹,本人拍攝於第12屆珠海航展

然而,西方專家卻認為,這類雷達雖能讓中國有機會攔下來襲的隱形戰機,但要全面防止像F-35等第5代戰機攻擊,還是有所限制。

華府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軍事太空計劃專家哈里森便指出,這款雷達的波長很長,能偵測到隱形戰機等目標,但主要的缺點卻在於分辨率低,並缺乏實時目標級的追蹤能力。他說,這款雷達不夠精準,無法確切鎖定目標位置,“它會告訴你,那兒有東西,但卻無法描述特徵。”哈里森也坦承,即便如此,這款超視距雷達也有很大的作用,最大的作用就是能為其他類型的反隱身雷達指出目標的大致範圍,以便這些雷達縮小探測範圍,把力量集中在特定的探測位置,從而極大地提高尋獲目標的機率。眾所周知,我們在珠海航展展出了多款反隱身雷達,對此有先天優勢。


我國研發新體制雷達,探測範圍達300萬平方公里,可防反輻射導彈

雷達天線與處理設施

英國智庫“皇家三軍研究所”(RUSI)空戰專家布朗克也認為,或許在戰場上,中方因此更能掌握美國隱形戰機的位置,但仍無法利用那些雷達系統,提示導彈實際擊落它們。

外國專家也不忘指出這款超級雷達的另一個大問題,就是很容易受到攻擊,而這意味著它們或許只能在戰爭初期能發揮作用。哈里森指出,儘管它們可能對反輻射導彈有免疫力,但由於體積龐大,很容易從太空發現,因此能用全球定位系統(GPS)導引導彈攻擊。


我國研發新體制雷達,探測範圍達300萬平方公里,可防反輻射導彈

珠海航展上展示的紅旗-9B防空導彈,本人拍攝。

這讓人感覺這些“專家”怎麼有種酸葡萄心理呢?有哪種固定目標不易受到攻擊呢?不能因此就放棄研發吧?再說還有很多方式應對呢,例如:多搞幾個真假天線陣、加強要地防空,等等。

除標註的圖片外,來源於網絡。更多內容請關注微公號:戰忽局編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