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张巡到底是千古名将还是衣冠禽兽呢?

昨事今史


“千古名将”和“衣冠禽兽”难道不可以共存吗?笔者觉得未必。“千古名将”是对将领军事能力的赞誉,而“衣冠禽兽”则是对行为卑劣、道德败坏的人的指责。看似矛盾的两个侧面有时候却并存在一个人身上。唐朝的张巡,就是这么一个即是千古名将,又算衣冠禽兽的名臣。

说张巡是千古名将,是因为他正如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所写,“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遮蔽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张巡作为安史之乱时期的朝臣,临危受命,用几千士卒守护了大唐一方安危。

唐玄宗开元末年(741),张巡考中进士,开启仕途。不久,张巡以太子通事舍人的身份出京,前去清河县(今河北清河)任县令。任期满后,张巡回到长安,却因为不愿投靠得势的杨国忠而再次出京,前去真源县(今河南鹿邑)再任县令。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声势浩大,势如破竹,很快定都洛阳,国号“大燕”。大唐不少州县的县令、太守都不战而降。此时张巡正在真源县任职。而他的上司、谯郡太守杨万石,在风雨飘摇的时候,却选择了投降。

得知上司叛变,张巡对杨万石要他接应燕军的命令置之不理,还率领手下官吏和百姓前去当地的玄元皇帝祠哭诉杨万石的罪行。之后,张巡在真源县起兵对抗燕军,得到千余人的支持。在这时,张巡从一个文官转变为了一位武将,开启了他的军戎岁月。张巡能被称为“千古名将”,正是因为他在雍丘、宁陵和睢县三地建立了卓越军功。

他的第一功,是以少胜多,多次大败燕军。在雍丘时,张巡组织两千多名唐军,对抗近六万燕军,仍坚守两个多月,击退敌人三百多次;离开雍丘进入宁陵期间,张巡率三千多人摆脱两万多燕军的围攻;在睢阳时,燕军十几万人围攻唐军,唐军反抗二十多次,未曾放弃。

他的第二功,是灵活的运用了多种战术,指挥得当。燕军要登城楼,张巡就派人把蒿草结成束,浇上油,点燃之后往燕军身上砸;唐军缺箭,张巡就让人把稻草扎成人形,吊在城墙外,诱骗燕军射箭;唐军缺粮,他就用调虎离山之计,转移燕军视线,再跑去抢燕军的粮食……正是在张巡一个接一个的计谋之下,唐军在燕军的围困之中也能继续作战,数次击退燕军。

他的第三功,是他治军有方。从真源县起兵开始,张巡就身体力行,总是亲自上阵。在雍丘坚守时,张巡带伤也要在前线和将士们共生死。当时一遇到想要退缩的战士,张巡就站在阵营中说:“我不去此,为我决战”。他不仅充分调动己方将士的积极性,还劝降燕军两百多人。唐军面对燕军的长期围困,不降反战,正是因为其中有张巡在调和。

因为张巡死守睢阳,江淮一带才得以保全,大唐的经济命脉才没被切断。就张巡做出的贡献来看,他是宋祁口中当之无愧的“烈丈夫”,是王世贞口中“知臣而知将者”。

但就是这么一个千古名将,却做过一件无比泯灭人性的事——食人。坚守睢阳期间,唐军由于敌人的重重围困,粮食短缺。当时将士们每天只有一勺米,树皮、草根、皮革、虫子……几乎是一切能吃的都入了唐军的腹,可他们还是饿得面黄肌瘦,无力拉弓。

眼看着越来越多的士兵饿死,张巡做了一个残忍的决定——杀了自己的妾室,将其烹煮后逼迫将士们吃下去。有了张巡带头,另一位统帅许远,也把自己的仆人杀了当做军粮。睢阳城中最初有四万户百姓,到城池被燕军攻下时,城中只有普通百姓四百人。

虽然张巡食人是迫于时势,为了军队。但其暴行也确实无可辩驳。说他是衣冠禽兽,也正是因为他做出了如此伤天害理的事。张巡虽然在死后被追封为扬州大都督、邓国公,但他当年食人之举却无法被历史尘埃掩埋。食人之人加官进爵,对被吃之人痛心的人,自然忍不住骂张巡一句“衣冠禽兽”。

人总是多面的。张巡确实有赫赫战功,却也做出过丧尽天良的“食人”之举。说他是“千古名将”也好,“衣冠禽兽”也罢,人们总是从一个侧面看待历史人物,而这些人物的作为无论如何都离不开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张巡也一样。


文踪旅迹


张巡所领导的睢阳保卫战,一直以来被人们津津乐道。但谁也不能否认,张巡在睢阳保卫战中,曾做过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吃人。

按照安禄山的说法,张巡在守睢阳的最后两个月,他将城中三万多老弱妇孺全部杀掉以充当军饷。当然,这是安禄山单方面的说法,显然会有夸大成分在里面。

根据唐朝政府自己的记载,张巡在此战中确实杀过百姓当军饷,但只有区区数百人而已,而且大都是一些垂死之人。当然,唐朝政府为美化自己的行为,显然也会做一些包装,所以这个数字肯定是缩小后的。

同时,在我们各种演义和影视剧中,为突出张巡的英雄气概,自然不能让他杀百姓,所以就变成是杀了自己小妾来充当军饷。

但是,不管如何掩盖,张巡屠杀百姓当军饷,显然是不争的事实。而对于张巡的这种行为,如果我们站在大人物的角度来看,自然是牺牲一小部分,成全大多数人。

总而言之,为了天下苍生,牺牲这些无辜百姓,也是可以理解的。再总而言之,慈不掌兵,义不掌财,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张巡自然对得起名将之名。



但问题时,如果站在广大小老百姓的角度来看,大唐统治天下,还是安禄山统治天下,又有多大区别呢?所谓叛军四处抢劫,政府军军纪良好,那不过是政府军的宣传。如果你让叛军去说,政府军才是以四处抢劫为己任,而叛军走到哪里,也会与老百姓鱼水情深。

而让老百姓去说,他们也就是一丘之貉。总而言之,贼寇来了会抢一波,官军来了,又会抢一波的。因为说一千道一万,贼寇也好、官兵也好,都需要吃饭啊。而俗话说的好,羊毛永远出在羊身上,它不可能长在狗身上。

最经典的,就是诗圣杜甫所写的《石壕吏》,在这个经典的诗篇中,大唐政府为了打胜这场战争,也是副穷凶极恶的样子。总而言之,抓壮丁抓得连老头老太太都不放过。再总而言之,老头翻墙逃跑,老妪力虽衰,也得到军营还给大家作饭吃。

要知道,这个老头老太太,那可是烈士的家属;他们三个儿子都在前线打仗,两个儿子已经牺牲。就是如此,政府需要炮灰时,也不肯放过他们。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即便是安禄山抓壮丁,恐怕也不过如此吧!



所以,所谓的唐朝政府,还是安禄山,其实不过都是一丘之貉。

首先,从理论上来说,他们两者都不可能是纯粹的坏人,因为不管谁占领某个地区,都不可能真以纯粹的抢劫为经济来源,他们都会以推动占领区经济发展为己任的,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更多的人愿意站在自己身后,才能保证自己拥有更充足的后勤保障。

但问题是,许多时候,他们却都是身不由己,最经典的就是,前方战事吃紧,需要大量的粮草物资,需要大量的炮灰,他们也只能干杀鸡取卵的事。处于这种背景下,不是安禄山一伙会表现的穷凶极恶,大唐政府一边,也是这副德性!他们谁也不会真正顾忌老百姓的利益。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老百姓真心愿意拼死拼命替张巡守卫睢阳吗?显然是不愿意的。所以如果把我们换成是睢阳城里的老百姓,自然会觉得张巡就是个衣冠禽兽。甚至而言,就是不是其他地方的老百姓,恐怕也不会真心称赞张巡的行为。因为这样一个视广大无辜百姓生命为草芥的人,和叛军又有什么区别?

事实上,张巡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留在美名,不过是大唐帝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坚定站在大唐帝国这边的,不管他们做过怎样残暴的事情,那都是为了正义公理而奋斗;而坚定站在安禄山一边的人,自然都是为了一己私利而奋斗,那都是传说中的坏人。

但问题是,如果安禄山取得最后的胜利,燕国的御用文人会这样写历史吗?恐怕是不会的。到时燕国的御用文人,肯定会更加突出唐玄宗的隋炀帝色彩。这样一写,人们再看安禄山起兵造反,感情上就容易接受。那到时,张巡的历史形象,恐怕就是衣冠禽兽吧。


我是赵帅锅


他爱憎分明,“不与庸俗合”,宁愿被贬谪而不抱权贵的大腿!

他在安史乱中独守危城,以一己之力挽大厦于将倾,保全了江淮广大地区免于战火荼毒!

他足智多谋,转战多地屡屡阻止叛军前进,令贼人咬牙切齿!

他亦神亦魔,挺他的人认为他功勋卓著,可名垂青史;贬他的人说他泯灭人性,为了胜利不择手段,可打入地狱!

在备受争议这点上他是毫无争议的!

他就是张巡,唐扬州大都督、邓国公。

张巡的功劳是毋庸置疑的。安史之乱,乱军肆虐,兵锋所向披靡,所到之处无不望风而降。安禄山,史思明的乱军三个拿下东都洛阳,一年攻入帝都长安。唐玄宗不得不狼狈出逃。整个帝国在乱军面前都显得颤颤巍巍,谈虎色变。但是,唯一有个例外,就是张巡把守的睢阳。

在睢阳,张巡以不足万人之众,抵挡了十几万叛军,且斩杀敌将三百、敌兵十二万人,成功阻止了叛军往淮南肆虐,保住了大唐王朝赖以生存的江南物质基地,使危如累卵的唐王朝得意喘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张巡是唐王朝再造的大功臣!

但是,张巡的功绩却是建立在巨大的,非常的,甚至反人类的牺牲基础之上的。

因为他干过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就是“杀人飨士”,即杀人当军粮!准确地说,张巡是带头杀妾飨士,亲自杀掉自己的妻妾,用妇孺老弱的肉来填饱将士们的肚子。

睢阳之战历时近十个月,前后大小四百余战,叛军虽多,但并没有在军事上取得任何进展。面对既顽强又狡猾的张巡,敌军计无可出,只有拿出最后的大招——围城!我打不死你,我还饿不死你!敌将尹子奇捂着身上的箭伤,咬牙切齿,脸上却浮出一丝狡黠的笑。是的,尹子奇确实拿住了张巡的七寸:孤胆危城,纵有钢铁一样的意志,但血肉之躯也需要粮食来驱动。张巡最大的问题不是缺粮,是压根就没有粮。睢阳之战到后期,城中的粮食早已吃光,不但如此,能吃的如茶叶、树皮、野草、纸张也被饥饿的战士们发掘殆尽。怎么办,将士们只得抓麻雀和老鼠吃。很快,麻雀和老鼠也吃光,被饿得来眼冒绿光的战士们无助地看着张巡。张巡没有说话,扭头就出了大帐,不一会儿又回来了,背上还多出了一个胀鼓鼓的大麻袋。士兵们定睛一看,这个麻袋里装满了肉,还不停地往外渗血。饥饿已极的士兵们也顾不上什么礼仪缘由之类的,冲上去就把那袋肉分食干净。吃毕,士兵们才觉得味道怪怪的,询问长官,张巡道出事情真相。原来,这是张巡小妾的肉,张巡亲自杀了她。真相大白之后,士兵虽有各种惊骇、不适、呕吐和悔恨,但在强大的求生本能面前,他们也逐渐接受了现实。此例一开,这种杀人取食的事情就逐渐在士兵间复制推广,对象由最初的妇女传递到老人、小孩乃至其他手无寸铁的百姓。据《新唐书 张巡传》记载,睢阳之役被吃掉的老弱妇孺逾三万。孤城睢阳真真变成了人间炼狱!

从人本的角度来讲,张巡以无辜者生命为代价支撑战争的行为实在是很难得到肯定!“民贵君轻”,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为了一城一池的得失,悍然将屠刀挥向自己本应保护的老百姓,无论以什么理由,其行为与恶魔无异。就是以传统仁义礼智信的标准来讲,仁为首,张巡杀人吃人的行为显然也与其背道而驰。对此,思想家王夫之有过这样的评价:“其食人也,不谓之不仁也不可。”

张巡虽死,但他留给人们的争议却至今为人热议。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您怎么看呢?



周周说古今


简单说:张巡无疑就是恶魔、是衣冠禽兽。

现在还有人捧这个杀人恶魔,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唐王朝的统治者,当然希望有这样不顾一切为他尽忠的人。但是,道德上的巨大问题,当时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有朝中人士说张巡死守睢阳,与其在城中杀人而食,不如弃城而保全人命。这才是人的良知。

张巡的朋友李翰为他作传记,一番狡辩,才让肃宗把张巡列入了褒奖的行列。

请看李翰的狡辩之词:

“.....张巡之所以要固守睢阳城,是想等待其他的军队来救援,救兵不至而城中粮绝,只好杀人而食,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假如张巡在守城的初期已有杀人而食的用心,杀害了数百人而来保全天下,我还认为他是功过相当,何况那样做绝非他的意愿!现在张巡已为国战死,不能够再看到圣朝的昌明,只有留下身后美名才是他的荣禄。如果不能够及时地把他的大功记录下来,恐怕不久就会被人们淡忘,使他在生前和死后都得不到美名,这才真是可悲之处。我谨撰写张巡的传记一卷奉献给陛下,希望能够编列于国史之中。”

总之就是:不得已而杀人,并且这样应该得到美名。

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是保全百姓还是保全一家之天下?

张巡选择了杀百姓,以成全一家之天下,百姓就该为王朝死掉。

如果你认可上述张巡的做法。那我要发问:王朝末年被逼的没有活路的百姓该不该起义反抗朝廷呢?如果你说应该起义,那你就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了。怎么讲?

  • 睢阳城中的百姓是不愿意做军粮的,但是为了朝廷,必须死。(这是你所歌颂的)

  • 王朝末年的百姓是不愿意被饿死的,但是为了朝廷,必须死,不能反抗。(这是你所反对的)

看,矛盾了吧。

因此,请那些歌颂张巡的人看清楚:

张巡的逻辑底色是:每个王朝的百姓无论如何都不应该造反,而应该乖乖的牺牲自己、饿死自己、献出自己的所有,以成全王朝统治者、成全王朝、好让王朝继续下去。

既然张巡杀人为军粮、以使王朝继续的道理成立,那么,让你忍饥挨饿、献出家人和所有、即使饿死也不应该反抗,这个逻辑也就成立。

今天还捧张巡的人,琢磨明白上面这个道理了吗?

竟然以各地有张巡庙为由,就认为值得歌颂,简直可笑!

都在以王朝统治者视角说话,而不是普通人。请自己代入场景:假如你就是当时睢阳城中即将被做成军粮的人,你还会充满热情地歌颂张巡?!

再进一步推理:张巡实际是绑架了全城百姓,以期待成全他自己的美名。

其实,古代王朝建立的基础是征服,根本不是今天的民族国家的概念。征服者对百姓好,百姓才会认可;得到百姓认可,才算得到了“天命”。

只有到了民族国家的时代,百姓才有自觉自愿地为国牺牲的认识。

还有人把张巡抵抗安史上升到了民族高度,把张巡定义为民族英雄。把不捧张巡定义为黑英雄。那这就是把安史定义为异族了。

那我请问:安史原来为大唐打下的地盘是什么?是异族地盘吗?还是大唐的土地?大唐是多民族的王朝,人不能双标成这样。

除了上述分析,还有另外一个角度看张巡吃人的事情。

618年10月,尧君素替大隋尽力守卫河阳,城中粮尽吃人。情况与张巡极为相似。但是没有人歌颂尧君素,因为大隋失败了。

成王败寇,这个思维也影响了后人的判断。假如唐当时被安史推翻了,还有人歌颂张巡吗?

请不要再歌颂恶魔,也不要以任何理由胁迫别人歌颂。

(完)

凌烟阁论史欢迎你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有不同看法也欢迎交流。谢谢!


凌烟阁论史


张巡是千古名将,这是早有定论的事情。

公元755年冬,安史之乱爆发。数月后,安禄山就攻陷东都洛阳,称帝,国号为“大燕”。由于大唐王朝承平日久,而安禄山早有反意,声势浩大,于是一些州县的太守、县令早被燕军的气势吓得手足无措,望风而降。大唐的山东之地,黄河流域基本全部被叛军占领。

公元757年,安庆绪要攻击江淮等地,江淮及江南等地,是当时大唐的粮仓和钱粮赋税来源之地,一旦控制江淮之地,则叛军的势力将会更加强大,唐朝也将更难赢得平叛的胜利。

于是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同罗、突厥、奚等部族精锐兵力与杨朝宗合,共十几万人,进攻睢阳。面对强敌,张巡、许远激励将士固守,从早至午,接战二十余次,士气不衰。许远自以才能不及张巡,推张巡为主帅,而自己管筹集军粮和战争物资。张巡出其不意的率军出城主动袭击叛军,将叛军打得大败而逃,并缴获了大批车马牛羊。

自此开始张巡进行长达10个月的睢阳坚守战,由于睢阳是南北重要的战略要冲,所以安庆对睢阳势在必得,张巡与许远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交战四百馀次,使叛军损失惨重。

到后来睢阳实在是没有粮食,张巡杀死了爱妾,煮熟犒赏将士。许远也系其奴僮给士兵吃。城中的麻雀老鼠及铠甲弓箭上的皮子都找来吃了。但是最终敌不过敌军势大,最后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情况城破被杀。

睢阳虽然最后还是失守了,张巡也战死了,但是他却拖住了叛军长达十个月的时间,给正面战争平定安史之乱赢得了时间。但是张巡杀其妾为食,而且城中老少也多有被食者,也是张巡的污点。

总的来说张巡是一个将领,他尽到了自己的指责,在守城时他也的确做得过于残忍,但是在当时的情况绝对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后世李翰在《进张巡中丞传表》中称:“若无巡则无睢阳,无睢阳则无江淮,贼若因江淮之资,兵弥广,财弥积,根结盘据,西向以拒五师,虽终於歼夷,而旷日持久。”而一旦叛军真的做到了旷日持久,那么战争还将继续,在乱世将出现“乱世人不如狗”,死伤会更多。


帝国烽火


一、苍茫大地依据《新唐书.张巡传》,先带文友们回顾一下睢阳保卫战的经过:

背景:安庆绪(安禄山义子)当了“大燕皇帝以后,在公元757年二月,派大将尹子奇统率十三万人马,进攻江淮门户一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在雍丘大败叛将令狐潮,又在宁陵歼灭另一支叛军,张巡威名远播,接信后,作为军事家的张巡深知睢阳是兵家必争之地,立马率三千将士赶往雎阳,两家合兵计六千八百人。

保卫战经过:

尹子奇率十三万叛军轮番攻城,张巡昼夜苦战十数天,活捉敌将六十余,杀敌二万余,许远叹服,让出军事指挥权,负责给张巡搞后勤。睢阳城岿然不动。五月,尹子奇增调兵力,再攻睢阳城。夜里,张巡下令擂鼓、竖旗、佯装出击;天一亮,又偃旗息鼓。尹子奇忙了一个通宵,竟不见唐兵出城。尹子奇又派兵上飞楼侦察,发现城里的夜晚静悄悄,尹子奇令将士解甲入睡,张巡和部将雷万春、南霁云趁机各带五十骑劫营,叛军仍在梦中,斩敌将五十多个、杀士卒五千多人。



张巡打算发起斩首行动,擒贼擒王,干掉尹子奇,可无人带路。张巡随手拔起一根蒿杆削成箭,对准一个叛军射出,叛军中箭后毫发未伤,拿箭去报告主帅。尹子奇一见,认为城中箭已用完,正想给士卒记功,南霁云果断地一箭射中他左眼,张巡率唐军突击队杀来,尹子奇吓得差点尿了裤子,这就是张巡的“蒿秆当箭"之计。

尹子奇养好伤,八月又增兵几万杀来。此时,城中粮食所剩不多,张巡和许远商量,决定每人每天约发一两米,掺上树皮煮了吃。许多士兵饿死了,剩下的千六百人也都饿病了,难以作仗。

尹子奇探听到城里没粮,就造了新式云梯、钩车、木驴加紧攻城。但都被张巡挡住了,尹子奇在城外挖了三道堑壕,立下木栅,想困死睢阳军民。

此时城中连树皮都吃光了。有部将主张突围,但张巡、许远深知睢阳地位,一旦有失,江淮就会落入敌手,朝廷会断粮饷,大唐平叛将难以为继;同时守城将士们已经饿得快垮了,仓促撤退也会倒伏于途,于是决心固守待援。

谁知唐朝一些将领一是认定睢阳难守,二是嫉妒张、许建功,拒不救援。临淮节度使贺兰进明即是他们的典型:他不仅不愿进兵,还想慰留来求援兵的张巡手下猛将南霁云,霁云不食贺兰盛宴,砍下一个手指表明心迹,毅然离开临淮,回身一箭射进佛塔砖头,发誓:破了叛军后,定灭贺兰进明。

霁云回城,张巡不久就杀兰光战马;又发动军民张网捕雀,掘地捕鼠,不久小动物也吃光了……无奈之下,张巡从杀自己小妾起充饥,不久全城只剩四百人,但全城无一人叛变。

公元757年十月,城陷,张巡、许远等被捕,张巡、许远、雷万春、南霁云等三十七人先后殉国。

二、关于睢阳成鬼城的功过分析:

A、张巡、许远守城打量消灭了叛军有生力量,保卫战取得了辉煌胜利。

张巡、许远以不足七千将士、几万居民守睢阳,前后达九个月,历四百仗,歼叛军十二万多人,有利地支持了唐朝平叛的其他战场。

B、长时间阻断叛军蹂躏江淮,保障了朝廷粮饷供应。

张、许为后来平定安史之乱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国家的统一建立了殊勋。

C、睢阳军民伤亡惨重,这是弃小家为大家,有得有失,得远大于失。

D、食人事件实属无奈之举,张巡此举不是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而是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这是忠君爱国的举动。惊天地、泣鬼神!张巡自己也最终为国捐躯,这等卫国英雄,让后人对他除了钦佩,就是爱戴!何人忍心责备他的无奈之举?!张巡庙人来人往,一直香火缭绕就是明证!



E、任何事件的分析都不能离开特定的时代背景,离不开权衡利弊,离开这些,发表的必然是腐儒之见!这等高谈阔论的“假圣人"占领道德的制高点,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等同于耍流氓!

望斧正!


苍茫大地顾炜斌


怎么回事?

先是袁崇焕,后又岳飞,现在是张巡,迟些又会是谁?

为什么每一位充满抵抗精神,代表民族不屈意志的历史英雄都被反复上纲上线,轮番质疑攻击?



应该承认人无完人,更何况是处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战争人物。战争从来只论胜败,无关道德。历史上绝对有大把战争比睢阳保卫战更灭绝人性,更惨无人道。



这是张巡的本意吗?显然不是。是战争形势逼的,更是非正义方客观造成的。他何尝不想丢下这副历史重担,来个壮烈牺牲。可是,他死了,这副重担能交给谁?在当时的形势下,死亡反而是一种解脱,活着才是最大的痛苦。正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而早在安史之乱平定后的中唐,一直到近现代,多少朝代,何论朝野,具将张巡视作反对国家分裂,抗击暴乱势力的典范,是维护国家和平统一的英雄!请不要以温水煮田鸡的方式,贬低及羞辱我们的历史国家英雄,更别想推翻他!



网络平台的出现,有人以为可以不负责任地胡言乱语,肆意妄为。在某种动机的驱使下,不断地在我们的历史民族英雄身上做文章,泼脏水。他们妄图用现代人的观点强加到历史人物身上。一再利用所谓的提问、质疑一次又一次地撞击我们的传统信奉及精神支柱。一个接一个扳倒之后,我们国人的民族精神源泉将枯竭,英雄人物形象亦只剩一堆残躯断肢。国人对此当起警惕之心,慎勿受惑。


南海裕郎的螺蛳壳道场


三国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家喻户晓,诸葛亮以智谋巧妙借助敌方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你听说过草人借箭吗?

故事发生在唐朝,守城将领张巡命令士兵做了一千个披着黑衣的稻草人,趁着夜色放下城墙,敌军以为这是城中守军偷袭,警戒的弓箭手迅速反击,张巡不费吹灰之力收了一份十余万支箭的大礼。这还没完,重复几番之后,张巡趁敌军放松警惕(也可能是真没箭给他骗了)命五百士兵偷袭敌营,敌军大乱,仓皇逃脱。

策划高阶版“草船借箭”的张巡原不是武将,而是货真价实的文化人儿。

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

张巡,开元末年进士,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安史之乱时,张巡及许远奉命驻守睢阳(今商丘)。

至德二载,安庆绪派部下大将尹子琦并十三万大军攻打江淮屏障睢阳。当时睢阳守军只有五千余人,以区区五千兵马抵抗十余万大军纯属天方夜谭,但张巡做到了!

话说张巡此人其实挺鸡贼的,固守城池之余还不忘搞些小动作,兵马悬殊过大,需要尽量避免正面较量,所以他的路线很明确——骚扰战。每当尹子琦部休整的时候,张巡就命部下擂鼓作势假装冲锋,尹军迅速装备,一切就绪准备迎战,谁知张巡这边却偃旗息鼓没有下文了,一晚上如此几次,尹军被折腾的苦不堪言。

临近凌晨,张巡命部下再次击鼓作势,尹军疲惫不堪、无心应战,张巡看准时机命部下士兵进攻敌军,以1:25的悬殊兵力作战,强拼是不现实的,张巡方决定贯彻“擒贼先擒王”的方针,那么问题又来了——守城将领皆不认识尹子琦……

文化人儿张巡心生一计,他命士兵用秸秆削尖作箭,交战时以此箭射向敌军。敌军中有不少人中箭,正当他们以为这下玩完了的时候,一模身上发现这箭竟然是假冒伪劣产品,心中大喜,笃定城中守军已无弓箭,纷纷冲向尹子琦报告自己的重大发现。

张巡依据敌军的动态立刻分辨出了尹子琦所在,急令部将南霁云向尹子琦放箭。南霁云不愧为神箭手,一箭正中尹子琦左眼,此箭可是货真价实的真箭。只见尹子琦面部鲜血淋漓,只顾抱头鼠窜、仓皇逃命。敌军阵型大乱,大败而逃。

张巡与许远等区区五千余将士,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与尹子琦部交战四百余次,斩敌将数百名,杀叛军十二万,此举有效地遏制了安史叛军南侵之势,保住了唐王朝最重要的手工业和粮食地带,而遮蔽江淮地区,其在战乱中继续为国家输送资源、战后支持国家恢复经济,以至于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仍延续了近二百年!

独守孤城二余年,武庙武神却食人

张巡独守孤城睢阳,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后获赠扬州大都督、邓国公,民间建祠塑像,尊为武庙武神。作为大唐绝对的重臣和忠臣,张巡死后却满身争议。

在睢阳守城的过程中,城中粮草所剩无几,守城将士只得将战马吃掉,战马没了吃麻雀老鼠,麻雀老鼠没了吃树皮草根,张巡甚至献出自己的小妾逼将士吃下用以果腹,后来实在没办法了,传言张巡下令官兵吃城中百姓以维持体力坚守城池……

食人之举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尤其张巡此前和朝中勋贵因将士表功问题爆发过冲突,权贵对他本身就颇有微词,张巡“食人”之举无疑给自己留下了一个极大的黑点,在他为了守护一个腐朽的王朝殉身后,自己还作为一个标签、一个木偶,成为朝廷上脑满肠肥的权贵党争的工具,何其悲哀!

时至今日,关于张巡食人之举的争议从未消散,但是世人不知张巡独守孤城睢阳时其实曾派南霁云突围求援,可是彭城许叔冀、临淮贺兰进明都拥兵不前,而且贺兰进明还想留下南霁云为己所用,逼得南霁云只得断指明志,原路杀回睢阳,与守城将士共进退,最终城破身死。

可笑的是,张巡死后三日,等了十月余的援军终于姗姗来迟,只用十日就收回被尹子琦占领的睢阳,不久之后,叛将尹子琦战死……可叹张巡身死之时仍在忧虑城破民亡,自己愧对朝廷百姓,殊不知所谓朝廷友军只在寸步之外却因私心止步不前!

以上种种并不是为张巡食人做辩解,诚然,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食人不对,这是毫无疑问的。不仅我们知道,张巡、许远等守城将士难道不知道吗?别忘了,张许二人是正经八百的进士出身,熟读诗书、满腹经纶,作为一方官员,在下令食人时他们就没想过身后事、青史名吗?

张巡想过,许远想过,谁不想留下一世青名?可是在当时的睢阳城里,有的坏事不能躲,得去做;有的好名,不能求,得要舍。有比青史留名更值得守护的东西,一死有何难?难的是背着食人的千古骂名!这步迈出去,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张巡背着千古骂名保卫了他认为值得他守护的唐王朝和南方几千万普通百姓。

食人对吗?我认为是不对的。食人的张巡还是英雄吗?在我心里是的,相信在很多人的心里也是的,他不仅绘像凌烟阁,而且一千多年来仍然被奉为武庙武神,我愿意去庙里给他上一炷香。


王铭苇


英雄是英雄,但他是一个令人警惕的英雄。

肯定他的客观作用,鄙视他的做法。

从客观作用上说,张巡拖住了安禄山的军队,为唐朝赢得了时间,是英雄。

当时人的评价是:巡蔽遮江淮,沮敌势,天下不亡,其功也。

大唐没有亡在胡人手里,是他的功劳。

这当然称得上是英雄。

但更要警惕的是他的做法。

他为了守住城池,对城里的人大开杀戒。

张巡先吃了自己的小妾,然后再吃别人。

城破的时候,全城三万多人被吃掉。

要警惕的就是这一点:

以高尚的名义践踏一切。

对于张巡来说,尽忠于皇帝陛下,保住大唐江山是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这全城人的性命就都不过是囊中之物。

所以为了守住城池,他就吃人了。

这是一种可怕的做法,你为了自己的高尚绑架他人,将一切生命都绑架在自己高尚而光荣的战车上,让他们去为自己死。

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逻辑。

当然张巡那个时候生命还没有得到如此重视,当然历史走到今天,张巡这样的做法才是人类大敌。

因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人的生命。

其实反思的不光是我们现在的人,明朝就有人通过一个故事反思了。

王士禛在《池北偶谈》里说有个叫徐蔼的,年纪轻轻得了重病,快要死的时候,看见一个白衣少妇,告诉他:“你前生是张巡,我是你的妾,你自己当忠臣也就罢了,我有什么罪,杀我喂你的士卒,我找了你十三世,终于得到机会报复。”说完不见,徐蔼随即死掉。

这就是人的觉醒。

但是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评价了这个故事,他主张为了大义有些人就应该好好当食物,随便报复是不对的。他还告诫文人就算有这样的鬼故事也不要记录下来,以免带坏风化。

这种政治正确的做法,真是令人作呕。

这才是我们现在最应该警惕的。


锦翼


历史是由人民来写的,如今遍布在江浙一带大大小小的张巡祠,就是最好的回答!

自将杨玉环揽入怀中,李隆基已不是原来的李隆基了!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势如破竹,拿下长安和洛阳,直逼当时的财赋重镇——江南,县令张巡在形势一派糜烂的情况下,毅然起兵,在雍丘与叛军令狐潮苦战100多天后,孤木难支的张巡只好退守睢阳城。

睢阳城正处在大运河汴河河段中部,是通向江南的门户,守住了睢阳,就保住了财税重地江淮。为了夺取睢阳,安庆绪部将尹子奇率十三万大军来攻城。

张巡与叛军发生战斗四百多次,累计杀伤叛军万余人,坚守睢阳大半年后,睢阳城中守军仅剩千余人,粮草殆尽,张巡与将士依靠城中树皮、草根、老鼠充饥与叛军继续死战,直到城中已无任何东西可吃,士兵饥瘦无法站立。此时张巡亲手杀了自己的小妾,以其肉给将士们充饥,由此拉开了军士吃人的序幕,史书载近三万百姓成为军士的口粮,到十月初九,睢阳终被尹子奇攻破,张巡、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人宁死不屈,慷慨就义。

张巡死守睢阳城十个月,有效遏制叛军南下的势头,拖住叛军主力数月之久,保证了江南财、粮源源不断供给朝廷,为最终平叛奠定了基础,避免五胡乱华的悲剧再次上演。睢阳保卫战是安史之乱的重要转折点,张巡以牺牲一个城市的代价,挽救了整个大唐。

唐朝追赠张巡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公元848年张巡绘像入凌烟阁。从唐至清代,得以从祀历代帝王庙,得到历朝追封和厚爱。

正因为发生吃人惨象,千百年来,张巡被卫道士称为衣冠禽兽, 认为张巡如果早点投降,就能保住城中的百姓,张巡之所以不投降,是为了成全自己忠义的名声而弃城中的百姓于不顾。

安史叛军每攻破一城,便纵兵将城内财产搜刮一空,强迫男子为苦力,妇女皆被奸淫,老弱病幼直接杀死,遇到稍有抵抗城镇,更是屠城作为报复手段,据记载,安史之乱平息一年后整个唐朝只剩下人口1960余万,安史之乱爆发前约为5600万。仅仅五年,人口损失就高达3600万。以安史叛军的残暴,张巡即便投降,睢阳城的百姓也不能躲得过安史叛军的屠刀。

古代战乱、灾荒的时候,“人相食”可说是一种常态,张巡守睢阳,是在纸张、鸟雀、老鼠等抓尽吃光,被逼无奈后才杀爱妾,奴隶、妇人以及男子老弱。在当时的情况下,张巡所做无疑是唯一最佳选择,如一旦城门被攻破,金国攻破宋国的悲剧或许会提前上演。

张巡以三万多百姓为军粮,肯定有夸大成分,在当时情况下,城中没有食物可以吃,大批人应该是饿死病死的。所以若说张巡是“衣冠禽兽”则显然本末倒置,叛军所到之处血流成河、堆尸成山,难道不是“衣冠禽兽”?

张巡牺牲小我,成全了大唐的基业,撑起大唐半壁江山。可谓守一城而得天下。天地之间有杆秤,张巡死后,睢阳百姓就建了张巡祠,至今完好如新。明清以后,张巡、许远被民间封神,成为“双忠公”。后来张巡又被封为都天大帝,享着后世香火。这就是公道自在人心。

张中丞祠的上下八字:旻天大帝,荫被南天,至今看来,余威尚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