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关中之秦腔不唱吼起来

所谓“吼”意即音调高亢激扬、竭尽全力,奋发喷薄之意,势如脱缰之野马狂放不羁,势如破竹之干净利索,绝无拖泥带水萎靡不振之气。

“秦腔吼起来”在陕西随处可见,非常普遍。过去无论是田间地头的农民,还是省城里工作的文员,人人都能“吼”上几段子秦腔。即就是今天,秦腔也没有退出人们生活的空间。虽然到大剧院去里观看秦腔表演艺术的观众并不多见,正规剧院下乡演出的机会也很少见。相反在民间秦腔演艺倒成为一种乐事,随处可见,兴盛火红。在城里,任何一个公园里都能欣赏到群众自发组织的秦腔表演;大街小巷里也都秦腔社馆,每天定时演出。文昌门跟前的环城公园里,不但有三五成群自娱自乐的小型秦腔表演团队,还有搭台唱戏的收费团队。每日夕阳西下,夜幕降临的时候,环城公园里却不再寂静了,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吼起来”的秦腔唱的人荡气回肠,意气风发。听的人也荡气回肠,意气风发。

外地人听到了这种“吼起来”的秦腔幽默诙谐的评论道:“炸开了乌云,惊落了太阳!太刺激了,太刺激了!演员如果不是人高马大,魁梧健壮底气十足,恐怕受不了这种职业;观众一定要有相当的承受力,否则很容易被吓昏过去的”。

关中之秦腔不唱吼起来

其实秦腔也不是真吼起来的,只不过演员表演起来确实很卖力气,开玩笑说是“叫破天”。夏天的时候,西安城墙周围会有很多自发的群众团体在那里唱秦腔,确实不需要扩音器之类的东西,老远就能听到,这种唱腔也许和关中人的语言特征有关,憨厚、耿直、调高。

秦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源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东一带。因为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梆子击节时发出“桄桄”声)。

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并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古人曾有言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秦腔最早的雏形见于秦汉,后在陕甘一带的民间曲调和宋金元杂剧的孕育下,于明中叶形成。明末无名氏《钵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肃。甘肃古称西秦,秦腔因此得名。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演变成不同的流派:东路秦腔(即同州梆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特点是宽音大嗓、直起直落、慷慨激昂、苍劲悲凉;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细腻优雅、纤美缠绵、悠远深沉、平直舒缓,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迂回悠荡、刚柔相济、清秀俊美、悠闲风趣,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沔县一带;北路秦腔(即阿宫腔,亦称遏宫腔)流行于礼泉、富平、泾阳、三原、临潼一带,原为皮影小戏,其风格激越委婉、温雅细腻、低回柔美、曼妙动人;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流行于西安一带,高亢明快、清丽奔放、刚健婀娜、淋漓酣畅。

在秦腔的发展过程中,西路秦腔入川后成为梆子;东路秦腔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如此说来,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种的鼻祖。但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有一定差别。

“彩腔”是秦腔唱腔一大特色,由假嗓唱出,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其中的拖腔必须归入“安”韵,一句听下来饱满酣畅,极富表现力,也是秦腔与其他剧种有明显区别的地方。另外,秦腔的唱腔风格是“慷慨悲壮,高昂激越”,同时兼有“缠绵悱恻,欢快柔和”,这是因为秦腔有“欢音”和“苦音”之分。顾名思义,欢音欢乐、明快、刚健、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欢快、爽朗的感情;苦音深沉哀婉、慷慨激昂,最能代表秦腔特色,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因此,人们常以“调入正宫,音协黄钟,宽音大嗓,急起直落”来形容它的声腔特色。

秦腔演唱时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做“唱乱弹”。有人赞美秦腔是“繁音激楚,热耳酸心,使人血气为之动荡”,正是出于秦腔表演的特色。

关中之秦腔不唱吼起来

秦腔是一种声腔体系,简称“秦声”“声腔”主要指人们从体内不同部位(腔体)发出的一种有不同高低、长短、强弱、快慢、轻重的声音。在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时,上述调式又因被修饰而有所变动,成为一种言志、写意的载体。秦腔是由两种腔体(人与乐器)同时发出的一种旨在传达、表现秦地人民群众“皇天后土”的情感,“言志、写意”的戏曲声腔,有着如金元时著名诗人元好问所说:“关中风土完厚,民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送关中诸人引》)

关中之秦腔不唱吼起来

秦腔的唱腔为板式变化体,也就是以一个曲调为基调,通过节拍、节奏、旋律、速度等的变化而形成一系列不同的板式。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带板、滚板等六类基本板式。彩腔,俗称“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秦腔用假嗓唱出,其中的拖腔必须归人“安”韵,一句听下来饱满酣畅,极富表现力,这也是秦腔与其他地方戏曲不同的地方。

秦腔的板式和彩腔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适合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明朗的感情。秦腔宽音大嗓,直起直落,既有浑厚深沉、悲壮高昂、慷慨激越的风格,同时又兼备缠绵悱恻、细腻柔和、轻快活泼的特点,凄切委婉,优美动听,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秦腔的艺术表演形式多样,表演技艺质朴、粗犷、细腻、深刻,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程序严谨。

关中之秦腔不唱吼起来

作家贾平凹曾用这样一句话形容过秦腔: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就是这一声吼,就是这种其他地方绝无仅有的吼,让西北人从古至今传唱了几千年。秦腔——是西北五省人民的精神食粮。

关中之秦腔不唱吼起来

秦腔文化是一种传承文化、是一种力量文化、是一种温暖文化、更是西北人心中的文化。秦腔文化充满了中国精神文化,秦腔能够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关中之秦腔不唱吼起来

秦腔艺术,长期植根于黄土高原这片贫瘠却又有厚重文化底蕴的土地,表现出的艺术生命力顽强而又绚丽。既体现了西北人的豪迈慷慨,坚强不屈,又体现了西北人对脚下这片黄土地的挚爱。

秦腔,与其说是承载了西北人强烈的精神寄托,不如说是黄土地的呐喊!

关中之秦腔不唱吼起来

秦腔是一部百科全书,它教你区分真假美丑;秦腔就象一个老人,用故事启发你的智慧,让你去体验激情人生和世态炎凉!秦腔是另一种人生,让你体验“三娘教子”的苦心,“周仁献嫂”的苦衷,“滴血认亲”的无奈,“下河东”的苍凉,“窦娥冤”的悲愤,“千古一帝”的刚强,“生死牌”的抉择,“苏武牧羊”的凄凉,“断桥”的惆怅!这么丰富的人生,你能不聪明吗?

关中之秦腔不唱吼起来

秦腔对秦地文化的表现秦腔是秦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根。秦人“横扫六合,统一六国”,在后来的封建时期,以秦地为中心,你方唱罢我登场,上演了千年的主政史。秦人的声音成为主流声音流播华夏。秦腔也伴随着秦人的脚步走向全国。作为最古老的戏剧,秦腔是中国戏曲的“名誉太祖爷”,它对昆曲、京剧、川剧等其他戏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秦人把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对生命的执著和率性酣畅淋漓地熔铸在秦腔的每一个音符里,每一次呐喊都是对生命的反思,发自内心,令人震撼。秦腔所传承的核心价值观始终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在沧桑的世事流变中,史载三百六十余剧种而今尚有几多安在?秦腔却精神矍铄,老当益壮,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一部部经典的秦腔剧构成了秦人心中的价值尺度,成为教育后代子孙的范本教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