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原本默默无闻的代王刘恒为何会被选中成为皇帝?

今夕何夕960611


有些事情真是命中注定,刘恒与其母亲薄姬是出了名的佛系,刘邦在世的时候,母子俩不争不抢没啥宠爱;吕后垂帘的时候,母子俩得以躲过一劫还得到了富贵;诸吕之乱被平定,向来佛系的薄姬与刘恒母子被长安的朝臣们选中,迎入长安,刘恒以太祖血脉身份继承皇位。

刘邦的子嗣一大堆,而且也没明确规定说必须要刘邦的子嗣才能继位,可最终长安的老臣们为何选中了刘恒呢:

  • 第一,立嫡立长,长幼有序,刘恒是刘邦当时在世最年长子嗣;
  • 第二,刘恒母子素有贤名,深得人心。

由于宗法制的影响,古代一直奉行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不过这个制度说的是嫡长子优先,而不是只有嫡长子才有继承资格。刘恒是太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在其之前还有三个哥哥,也就是刘邦婚前庶出的私生子齐王刘肥,吕后嫡出的惠帝刘盈,还有戚夫人所生的庶出赵王刘如意。

除了惠帝刘盈,赵王如意当年在太祖驾崩之后,被吕后给鸩杀了;而齐王刘肥虽说是长子,可毕竟只是个庶长子,其生母无名无分身份卑微,这也就注定了刘肥与皇位无缘,而且刘肥早在吕后薨前九年就挂了,根本就没机会争夺皇位

相对于这几个人,刘恒还是挺幸运的。当年其生母薄姬并不得宠,只是一夕之幸生下了刘恒,而也正因如此,刘邦死后吕雉屠戮后宫妃嫔,不仅放过了薄姬刘恒母子,还恩其前往代国就藩。刘邦本来的子嗣其实就不是很多,而当时算来,刘恒年纪最长,若立太祖子嗣,刘恒自然也就是最有继承资格的一个。

可刘邦之后已有惠帝,还有两个被吕后扶立的小皇帝,所以诸吕之乱被平定后的情况,其实并不是父死子继,而是兄终弟及,当然这是不算吕后扶立的少帝的情况下。到底是立刘邦的子嗣,还是立刘盈的堂兄弟们,甚至还是说立刘邦的孙辈,这其实都是在当时非常有处理活动空间的问题,基本上还是看朝臣们的意见与实际情况。

在平定诸吕之乱的事件中,立下功劳的诸侯王可并不在少数,比如刘肥的儿子刘襄,还有其子嗣刘章等人,这些人既有功勋,也有实力,按理来说都是能够争一争皇位的。可细想想,当年刘邦的子嗣都还在,怎么就轮到这些孙辈了呢?还是不行,还是要先从刘邦的子嗣之中选继承人。

更重要的是,当时皇位最有力的人选齐王刘襄,虽然有功勋有实力,可因为其为人人品有问题,而且有一大群蛮横好武的亲戚。而且刘襄的弟弟朱虚侯刘章,迎娶的也是吕氏的女儿。对于非常惧怕吕氏的朝臣们来说,齐王这一脉要是成了皇帝,实在无异于前驱狼后迎虎。

这时候,本来在汉朝北方边塞代国的刘恒开始光芒闪耀了。代国地处偏僻,而刘恒就藩之后,将其治理得也是仅仅有条,说明其还是非常有能力的。更重要的是,无论刘恒还是其母亲薄姬,都是出了名的老好人,性情温和宽厚,而且薄姬的娘家还有刘恒后来的皇后窦氏的娘家早就破落,也很难变成第二个吕氏

所以,不管是按照宗法制传统论血缘亲疏,还是论能力,更者论人品,代王刘恒在当时都是未来新君最佳人选。选刘恒这么一个皇帝,对汉朝江山的稳定发展有利,而且新皇帝的宽厚也可以确保未来皇权可以和平平稳地进行交接,不会出现太多流血的事情。


澹奕


刘邦死后,吕后当权,此时诸吕做大。吕后将吕产、吕禄等吕氏宗亲相继安排到重要位置,汉朝的江山大有“由刘变吕”的趋势。而由于吕氏一族的专权,朝中大臣及百姓对吕氏的厌恶情绪也水涨船高。吕后死后,吕氏一族失去了主心骨,以周勃、陈平等汉初老臣及朱虚侯刘章、齐王刘襄等刘氏宗亲的带领下,被吕氏一族铲除殆尽。

吕氏一族倒台之后,那接下来就是要分果果排坐坐了,虽然被吕后所立的“傀儡皇帝”刘弘还在宫中,但由于其年幼且出身不明,显然已经被众人弃之一旁。那么该选谁来当皇帝呢?

候选人一,朱虚侯刘章。

刘章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吕氏的,少年有为,敢打敢拼,他给齐王刘襄写了一封里应外合的密信,并许以事成之后“皇帝之位”侍之。但是他的辈分太小,威望不足,在刘邦的孙子辈中都排到中下游。因此,第一热门候选人因“先天条件不足”被排除在外。

候选人二,齐王刘襄。

刘襄是刘邦长子刘肥的儿子,作为皇长孙的刘襄不但坐拥汉朝最大的封地,实力雄厚,而且在平定“诸吕作乱”中立下大功。按常理来讲,刘襄如果被选为皇位继承人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刘襄的外戚势力太强,其舅舅驷钧为人暴恶,和吕后完全有的一拼。因此,满朝大臣不敢冒这个险。

在排除了前两个候选人之后,大臣们想起了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但是刘恒在反吕斗争中没出过力,人也太老实,令人意外的是,大家居然都同意刘恒做皇帝。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一,刘恒的妈妈当年的薄夫人,不受刘邦宠幸,在朝中没有外戚关系,在朝廷上构不成势力。大臣们都想着自己捞取好处,自然希望一个没有根基的人做皇帝,那么这样很好控制。

其二,吕后在世时,杀掉了刘邦的很多儿子,刘恒母子非常的低调,不显山不露水,没被吕后放在眼中,因此刘恒是为数不多活下来的皇子。

其三,刘恒母亲家没有什么势力,老婆窦氏一家更是不行,在刘恒没当皇帝之前,根本就是穷老百姓;而刘襄刘章等人这边就不行了,他的舅舅家族势力很强大,而德行更是比小心谨慎规规矩矩的薄、窦两家差的太远了。

其四,刘恒的品行好。汉代实行的是以孝治天下,刘恒很孝顺。母亲薄夫人卧病三年,他常常昼夜照顾母亲;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其他皇子也可能孝顺,但口碑绝对比不上刘恒。

因此,在大臣的眼里,刘恒不是一个强势的人,所以更愿意立他为皇帝。刘恒登基后,勤政为民,修养生息,外交上韬光隐晦,居然成了一代名君,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


小武痴史


代王刘恒被选择成为成为皇帝确实有一定的巧合成分。要说这件事的原因,还要从吕后称制说起。

吕后称制


刘邦去世后,年仅十七岁的儿子刘盈继位。在高祖和吕后两个绝对强势培养下的太子,却是性格温和,甚至有些懦弱。这样就开始了吕后执政时期,前面是惠帝刘盈七年,之后吕后称制八年,前后十五年。惠帝死后,吕后又封了两个少帝作皇帝。期间,大封吕氏为王,掌握朝政。但是吕后去世后,陈平、周勃、灌婴等功臣集团联合刘氏子弟,产灭吕氏家族成功夺权。

选择刘恒



成功诛灭诸吕后,因为当时皇帝是吕后所立,谁也不能保证皇帝长大后会秋后算账。于是就以不敢肯定是惠帝儿子为由,废了当时的小皇帝。拥立谁呢?有几个人选,一个是齐王刘襄,在诛诸吕夺权中,他是刘邦庶子刘肥的儿子,和他的兄弟刘章等最积极,在山东首先起兵,并设计夺取了辈分较高的琅琊王刘泽的军队。诛杀诸吕后,刘泽假意提出,自己前往长安,说服众臣立刘襄为帝。但他到了长安后,却指出刘襄的舅舅驷钧不是善类,如果立了刘襄,吕氏当国的事情又要重演。这样群臣害怕吕后事件重演,自然就否决了刘襄;还有淮南王刘长,刘长是刘邦的儿子。他的母亲死后,一直被吕后扶养。与吕氏关系很深。再加上刘长的性格怪戾,群臣认为很不合适,也把刘长给否定了。最后,都把目光落到了代王刘恒身上。刘恒为人低调谦和没有参加平定诸吕之乱,母亲薄氏谨慎良善,也没有什么势力。这样,就选择了刘恒。

文帝登基



消息传到代国,代王刘恒还不敢相信。征求大臣们意见,大臣们意见不一,有认为此行凶多吉少,不能去。但是中尉宋昌坚决支持刘恒去长安。于是刘恒先派自己舅舅薄昭去长安见周勃等人打听情况,得到准确信息后,才启程来到长安。当时周勃见到宋昌说,我们找个方便地方谈。但宋昌害怕出意外,指出王者无私,要求当面讲清楚。这样周勃他们跪着为刘恒献上了天子用的符,玺,迎接刘恒入宫去继位了。后来就是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


一壶清茗品春秋


刘恒皇帝之位来之容易,属于中彩票大奖一类,周勃,陈平诛灭吕族后商量立谁为帝,当时强悍的刘章和刘襄兄弟俩,诛吕族立下大功,按道理说应立兄弟俩个之一,但是,陈平和周勃认为兄弟俩太强势,出于个人的利益,不能控制驾驭,所以把目标锁定于仁厚懦弱的刘邦四子刘恒身上。

刘恒是刘邦不受待见的姬子薄姬所生,刘邦平定代地,封8岁刘桓为代王,刘恒在封地15年间治理的一片繁荣,又因恭俭低调赢得人们的赞誉。与朝廷皇权无争的刘恒,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做皇帝。众臣们为什么选仁厚懦弱低调的刘恒为帝呢?

第一,刘邦的旧臣陈平,周勃经历过吕后的权力强势,领叫了吕后掌权的残酷,小心翼翼地隐忍下来,他们这次重新选立皇帝,不想再选一位强势的皇帝和外戚来掌控朝廷,自己再受压制。

第二,陈平和周勃认为刘桓表面懦弱,又无有强有势力的政治外戚,能好驾驭操纵,这就是陈平和周勃为什么拥刘恒为帝的重大原因。说白了就是拥立一位傀儡皇帝,没想到文帝雄才大略,不但没被陈平和周勃操纵,反而开创出一片繁荣的“文景之治”景象。



总之,刘恒的低调和温柔意外地,让陈平周勃为了自己利益看中,没想到刘恒是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不过文帝也得感谢二位,要不是这二位发现他这颗金子,也许埋在地下默默无光,不会在历史上留下辉煌一页。


趣谈汉史


吕雉死后,刘邦长孙齐王刘襄打着清除诸吕的旗号向长安进军。同时,刘姓诸王相继起兵,天下局势立时风起云涌。周勃、陈平等元老在刘襄弟弟的帮助下,控制了京城军权,铲灭了诸吕。并派灌婴把守荥阳,堵住了诸侯进军的道路。



按理说刘襄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功劳最大,加之他又是刘邦长孙,可谓根红苗正,应该可以被立为皇帝。可是刘襄能力太强,他在齐国有一套自己的人马。加强京城有一位掌有军权的弟弟,所以如果刘襄登基,那周勃、陈平等老臣肯定会被闲置。再加强刘襄的老婆大有吕雉的做派,朝廷怕出现第二个吕后。所以就否定了刘襄。



最终为什么选择刘恒是因为:

1、朝中勋旧认为刘恒老实好控制;当年赵王死后,吕后曾经派人讯问刘恒是否愿意到赵国去当赵王,可是刘恒的回复是“愿为嫡目守边”。当时刘恒的封地在代国,地贫国弱而且随时面临匈奴的威胁。赵国呢?是与齐并称的大国、富国,吕后问他愿不愿意去他竟然说不愿去。群臣都认为他老实好欺。

2、中央没势力,好控制。刘恒在中央没有任何势力,母亲薄太后的家族势力也不强,如果立刘恒为帝他就必须依靠那帮老臣,这样就能最大保障勋旧集团的利益。

可是刘恒也不像想象中的那么老实,他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用代国带来的将领,控制了京城军权。后来又把一帮勋旧撵回了封地,周勃还差点以反叛罪给杀了。


沧海一粟7528


因为汉文帝刘恒的皇位是通过“选举”选出来的!

皇帝之位,九五之尊!中国古代皇权继承无非以下几种,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者改朝换代,还有被投票选出来的皇帝吗?策划人是谁?候选人是谁?评委们又是谁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西汉初年非常规的“民主选举”

汉高祖刘邦

当时,汉高祖刘邦去世,其子惠帝刘盈继位,太后吕雉掌控大权,吕后执政期间,大力排挤刘氏诸王和刘邦旧臣功臣派,重用娘家吕家人,一时间吕家满门朱紫,封王封侯者不计其数!刘姓诸王和功臣派敢怒不敢言,隐忍蛰伏,等到吕后一死,立马发动政变,诛杀吕氏满门,并且废掉了吕后立的小皇帝,新皇帝谁来干呢?一干大臣犯了难,当时西汉初年皇位继承制度并不明确,天下诸侯王都跃跃欲试,都想着有朝一日入承大统,君临天下,那么到底选谁?谁来选?怎么选?就成了大问题,下面先介绍以下几方势力

吕雉

功臣派:代表人物陈平(丞相)、周勃(太尉)、灌婴(大将军)

丞相陈平

刘氏诸王分为几大集团,分别为

楚王派:代表人物刘交(楚王,高祖刘邦之弟)、刘郢客,申公

高祖刘邦

代王派:代表人物刘恒(代王,高祖刘邦第四子),薄昭,宋昌,张武

代王刘恒

淮南王派:代表人物刘长(淮南王,高祖刘邦第七子)、赵兼、柴奇

淮南王刘长

齐王派:代表人物刘襄(齐王,高祖刘邦长孙)、刘章(朱虚侯,高祖刘邦之孙)、刘兴居(东牟侯,高祖刘邦之孙)、驷钧、魏勃

齐王刘襄

其余诸侯王:代表人物刘濞(吴王,高祖刘邦侄子),刘泽(琅琊王,高祖刘邦堂兄),刘遂(赵王,高祖刘邦之孙)

吴王刘濞

当时诸侯王全都在自己的封国,所以长安的军政大权其实是掌握在元老派大臣手里的,元老派虽说大权在握,但是这群人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服务皇家的子民,他们做出的判断应该比较客观,所以策划人和评委大部分都出自元老派集团!当然没有皇室的人参加肯定也不行,不好看也不好听嘛!但是,有一个条件,做评委的诸侯王一定不能参加候选人选拔赛,所以,陈平周勃商量了一下把最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远支皇族琅琊王刘泽拉进了评委班子,为了平衡各方利益,大臣们忙的一片焦头烂额,总算是把选举班子整理好了,盛大开办

太尉周勃

策划方:大汉帝国政府

五大评委: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灌婴,御使大夫张苍,琅琊王刘泽

大将军灌婴

五大候选人:齐王刘襄,淮南王刘长,代王刘恒,楚王刘交,吴王刘濞

首选被排除在外的是楚王刘交,一方面是刘交年龄太大了,他是刘邦的弟弟,现在已经奔七十了,这今年即了位,搞不好明年就得办国丧!另一方面,陈平等人有私心在里面,这个楚王刘交年龄大,经历的大风大浪也多啊,这样的话,如果选他做了皇帝,那么这么一位政治经验无比丰富的老皇帝完全不用依靠元老派大臣来处理政府事务,元老派自然会失势!在刘邦的所有的谋臣中,陈平无疑是最鸡贼的一个,他不可能不为自己的前程盘算,更何况还有那么大一个元老派集团,都指望着能从选皇帝之事中分一杯羹,所以综合这两方面因素,楚王刘交第一个被排除在外,果不其然,刘交在这一年的年底就病死了!刘交不行,因为年龄太老!

刘邦父子

然后被排除在外的是吴王刘濞,刘濞是刘邦的侄子,从小彪悍善战野心勃勃,跟着刘邦东征西讨也立过不少战功。而且此时年富力强,盛名在外,按说也是个不错的人选!但是,五大评委稍加思索,顿感不妥,刘濞的血缘关系太远了,那边儿还有一大帮刘邦的儿子和孙子呢?你信不信这边儿立了刘濞,那边儿刘邦的子孙们就敢联合起来打进京城说个一二三来!所以,刘濞虽然声名远扬,但是血缘关系太疏远了,绝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刘濞为此忿忿不平,直到几十年后自称东帝,把帝国搅了个天翻地覆!刘濞不行,因为血缘太远!

吴王刘濞造反

最有希望继承皇位的其实并不是刘邦的儿子们,而是这个齐王刘襄,齐王刘襄绝对是个人才,一点儿不像他那个懦弱的父亲刘肥,刘襄兄弟几个的性格反而都非常像爷爷高祖刘邦那样英明神武!齐王刘襄年纪轻轻,谋略过人,他是第一个起兵诛杀吕氏的诸侯王!他弟弟朱虚侯刘章更是不得了,这是一个胆大心细的王子,这么说吧,吕后活着的时候他就敢当着吕后的面杀吕家的人,还让吕后一点儿毛病挑不到,你说这人厉害不厉害!智勇双全年轻有为那是一点儿不夸张,而且灭诸吕时,刘章和弟弟刘兴居更是不含糊,一马当先,杀吕产吕禄围皇宫,为诛灭吕氏集团立下首功!而且齐国当时仍然是天下第一诸侯国,国力强盛,看来齐王这一支对皇位是志在必得啦!可是万万没想到,五大评委没有一个支持刘襄的,为啥呢?元老派大臣很好理解,刘襄的齐王派势力太强了,一旦齐王进京,自己这帮元老派大臣绝对是要靠边儿站的,一旦失势,谁知道自己能不能落个寿终正寝呢?所以元老派大臣绝对不希望刘襄继统!那琅琊王刘泽为啥反对刘襄呢?刘泽跟刘襄仇大了去了,他比元老派反对刘襄反对的更激烈,这结下的梁子得往前说了,刘襄起兵反吕之前,怕自己实力不够强,特意设计邀请琅琊王刘泽参加自己的行动,等琅琊王一到立刻扣住琅琊王,把琅琊国占领了然后把琅琊国的军队也给兼并了,刘泽鼻子都气歪了,自己可是刘襄的爷爷辈的人了,没想到被个小孩子给耍了,但是刘泽毕竟是老江湖了,大风大浪见的多了!他立刻表示愿意听从刘襄调遣,愿意进京帮刘襄去游说朝廷大臣立刘襄为皇帝,恰逢此时朝廷大臣邀请刘泽做评委去京城,于是刘泽立刻打马上路,心里暗想:“刘襄你这个孙子,老子要是不报这一箭之仇,我是你孙子!”刘泽一到京城开口一句话就把刘襄的帝王之路彻底封死了,刘泽说:“刘襄的舅舅是个贪婪残暴之徒,如果刘襄继位,必定是下一个吕氏外戚专权!”得了,就这一条,满朝大臣绝对不会再提让刘襄继位的事儿了,外戚专权这些年把元老派害惨了,绝对不能再来一个外戚专权,打死都不行!陈平周勃等人立刻派大将军灌婴率大军抵达荥阳,堵着齐国军队不让齐王刘襄进京,刘襄这才意识上了当,骂着娘在荥阳城下驻扎下来,就此停下了脚步,同时也停下了走向皇位的通道!刘襄不行,因为势力太强!

朱虚侯刘章

完事儿五大评委确定了下一步思路,立子不立孙,皇位继承人必须从刘邦的儿子中选!这样的话,只有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符合条件,当时淮南王刘长自恃自己是高皇子之嫡子(虽然刘长不是吕后的亲生儿子,但是他确实吕后从小抚养长大的),派遣大批使臣进京,上下活动,拉拢人心,图谋帝位!反观代王刘恒,一直以来给别人的印象就是个软弱无能的王子,除了人比较孝顺之外好像没啥才能,所以刘长也不大看得起这位庶出的四哥!况且刘恒远在代国边疆,与世无争,没人看好这位王子,他这十几年间几乎被所有人都给遗忘了的感觉!正因为如此,淮南王刘长志在必得,每天往返于长安的快马书信不断,忙的不亦乐乎!但是恰恰因为他自己自恃的嫡子身份害了他,他是吕后一手养大的啊,孩子是谁养的跟谁亲啊!想到这儿,所有人立刻感到脊梁一阵发凉,在座的诸位都是可是灭了吕氏满门啊,哪一个人手上没有沾吕家人的血啊,这可是百分百的血海深仇啊,这个淮南王刘长现在年龄还不是很大,难保他以后不会为自己的嫡母吕太后报仇啊,那样的话,元老派这些人可就不是失掉权势那么简单了,恐怕阖家灭门之祸为时不远,想到这儿,就不敢再往下想了,不行绝对不能立刘长,陈平心想咱们这些老兄弟要是还想安享晚年的话,立谁也不能立刘长!所以任凭刘长左右逢源,上下活动也总归无济于事,一个支持他的人都没有,刘长不行,因为跟吕后太亲!

淮南王刘长

那就只有代王刘恒了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恒差不多是个最完美的人选!第一,刘恒血统纯正,他是刘邦的第四子!第二,刘恒一直以来的表现都很软,诛灭诸吕之乱时,天下诸侯纷纷起兵响应,唯独刘恒不闻不问,一言不发,他始终游离在政治核心圈之外,表现的很软!第三,刘恒此时已经成年,而且他母亲家出身低微,非常低调,尤其是他母亲薄太后那是个出了名的与世无争的老好人,绝对不会出现吕氏专权的情况!第四,刘恒为了继承皇位杀了自己的王后吕氏(这件事儿众说纷纭,大家可以参考文末我的另一篇文章《揭秘:开创文景之治的贤君汉文帝嫡妻和四个嫡子非正常死亡之谜》),刘恒手上是沾了吕家人的血的,这样就绝对不会在为吕氏反攻倒算,这一条很重要!

薄太后和幼时刘恒

所以,立代王刘恒成了最佳也是唯一的选择,他是高祖诸子中在世的最年长者,这样天下诸侯王没啥好说的,不会再因为争夺皇位大动干戈(当然后来看来好像也不大管用),然后刘恒跟吕家划清了关系,能保障元老派和刘姓诸王的利益,最重要的是刘恒一直表现得很软,而且没有强大的外戚撑腰!这一点才是陈平周勃最满意的,因为这样的皇帝好控制啊,而且他又没有强势的外戚可以依靠,只能还依靠这些元老派大臣们,这样才是陈平们最满意的结果!

汉文帝刘恒

可是万万没想到啊,这个代王刘恒绝对是个绝佳猎手,善于伪装善于潜伏!等到一进了京城,立刻君子豹变,再也不是以前人们所熟知的软弱的代王刘恒,转而变成了聪明睿智,雷厉风行的汉帝刘恒,从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就这么一个不起眼的皇子,骗过了所有人,最终游刃有余的获得了天下诸侯人人皆欲取之的九五之尊皇帝宝座!刘邦在九泉之下,要是知道自己还有个这么能干的儿子,估计也能含笑九泉了!


李老师历史课


【据实回答每一个问题】

认真答题的老爹:

如果从皇位继承人的角度上看,汉文帝的确可以说得上,是很幸运的皇帝。因为按照正常的情况,汉文帝刘恒是永远都没有可能,继位称帝的。

原本默默无闻的代王刘恒,会被选中成为皇帝,原因在于:

第一,按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顺序来看,代王刘恒是当时最有资格,继任皇帝的人选之一。

第二,代王刘恒的母亲薄姬,她的家族没有什么势力,不会导致外戚掌权的局面出现,薄姬不会成为第二个“吕后”。

01.汉惠帝刘盈死后,西汉政局的大致情况:

刘邦当时有庶长子刘肥,嫡长子刘盈,次子刘如意,第三子刘恒,还有其他的儿子,但是没有继位皇帝的可能,我们就不再详述了。

刘邦死后,嫡长子刘盈继位,也就是汉惠帝。由于他的生性软弱,致使吕后独揽朝政大权。在吕后掌权的期间,刘如意被她用毒酒害死。

刘肥也在汉惠帝六年的时候,离世。过了一年,汉惠帝也离世。在诸吕之乱被平定后,所谓汉惠帝的子嗣,都被证实是假的,因此全都杀了。

至此,刘邦的儿子中,真正有资格继任皇帝的人,按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次序排下来,就是代王刘恒。

02.诸多因素,让刘恒有机会称帝。

在诸吕之乱被平定后,西汉群臣就商议,该拥立谁继位称帝。

最后,选定代王刘恒。

第一,代王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按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顺序,刘恒是当前最有资格,继任西汉皇帝的人选。当然,西汉群臣也可以选择其他皇子。但是,代王刘恒为人谦逊,有贤德之名,这样的性格,无疑又给他能够继位称帝加分。

第二,代王的母亲薄姬,没有强大的家族势力,不会导致类似吕后当权,致使外戚掌权的情况。

本来,按照正常的情况,代王刘恒是没有可能,继位称帝的。但是,就是这么的幸运,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刘恒真的继位,成了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

因此,原本默默无闻的代王刘恒,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会被选中成为皇帝。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可以在评论区里,发表你的看法。


老爹有话说


汉文帝刘恒的一生都堪称传奇,他在位其间开创了“文景之治”,使得全国老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他的登帝之路更让人羡慕,别人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而他却是“天上掉馅饼”,你说气不气,无功无过的刘恒被接到长安继承了帝位。没有根基,待人宽厚,没有受到吕氏影响都是大臣们看中的优点。

没有根基

代王刘恒自八岁起被封为代王,此后就藩代地,居于晋阳(今山西太原)。代王刘恒性格谨慎、沉稳,严格执行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代地被治理得井井有条。这也为以后治理国家打下了基础。但他的藩地离长安很远,无法在长安打下稳定的基础,这样也使得忠于刘邦的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等一批旧臣成为了他的开国功臣,那么大臣们的利益得到了保证。

而刘章和其兄长刘襄从功绩上看都太过突出,而且手握重兵,对于这些大臣来说,拥立刘章为帝,那么朝庭上的要职必将会是他们的心腹担任,元老大臣的利益必须受到打击,所以刘恒才是他们的最佳选择。

没有受到吕氏的影响

(刘恒剧照)

刘恒正因为远离长安,而且安于现状,吕后的魔爪没有伸到他的头上。刘邦的儿子中还在世的就只有代王刘恒与淮南王刘长了,但是刘长是吕后一手抚养长大的,拥立刘长为帝那不是拿生命去开玩笑吗,还有汉惠帝的儿子们,那可是吕后的孙子呀,刘氏宗室与元老大臣已经在专权的吕后手底下忍辱负重多年,他们不可能会让吕氏家族势力死灰复燃的,那么刘恒似乎又成了最优解。


(刘恒剧照)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史记》中有这么一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正因为要顾全大多数人的利益,代王刘恒,这个在平定“诸吕之乱”没有功劳,在长安没有班底,看似平庸的他,最终成为了皇帝,一切都是利益在驱使着。


酒煮青梅


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惠帝自幼身体孱弱,在位仅仅七年就病逝了。吕后立惠帝幼子为皇帝,自己以太皇太后的身份把持朝政,朝廷的一切法令都由吕后签发,她成为了汉帝国实际的最高统治者。

吕后独掌大权后先后用计骗杀了赵王刘如,赵王刘友,梁王刘恢则在吕后压制刘氏的政策下自杀。吕后去世后,太尉周勃联合刘邦时期老臣剿灭了吕氏,并以吕后所立少帝刘弘并非汉惠帝亲生子为由,废杀了少帝刘弘。

汉代的继承原则是“实子继承”只有儿子有继承权,孙子是没有继承权的。 群臣于是就把目光投向了刘邦在世的两个儿子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在经历了吕后专政后,在帝位继承人选上群臣更注重人品。淮南王刘长是为刘邦少子,自幼丧母由吕后抚养长大,其舅舅赵兼素有恶名。而代王刘恒宽厚仁慈,吕后时曾下令让王刘恒为赵王,刘恒却说自己愿意永远待在代国,替汉朝抵御匈奴,因而名声较好,其母薄氏向来谦虚恭谨。因此大臣们最终决定拥立代王刘恒为皇帝。


历史知道点


代王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刘恒能之所以能被选中成为皇帝,是以诸吕为首的外戚集团和以陈平、周勃为为首的功勋集团斗争后的产物,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诸吕之乱后,刘恒是刘邦最年长的儿子

陈平、周勃铲除诸吕后,由吕氏拥戴的汉惠帝的儿子汉少帝刘弘显然不适合再做皇帝了,否则他们发起的对诸吕的斗争就不是戡乱,而是夺权,虽然实际上就是如此。并且汉惠帝所有的儿子都不合适,他们和吕氏是亲戚,大臣们不放心。

大家最后决定在刘邦剩下的儿子中间选择一个当皇帝,刘恒本是刘邦的第四子,但他的三个兄长已经全部去世,所以他就成为了刘邦还健在的儿子中间最年长的,是最合适的汉朝继承人。

第二:宗室内斗,最先起兵的齐王刘襄被抛弃

诸吕之乱时,最先起兵呼应的是刘邦的长孙齐王刘襄(刘邦庶长子刘肥的儿子),他得到了相当多的刘氏宗亲的拥戴,并且以他的身份,也是可以继承皇位的,他起兵的目的也是为此:

朱虚侯章以吕禄女为妇,知其谋,乃使人阴出告其兄齐王,欲令发兵西,朱虚侯、东牟侯为内应,以诛诸吕,因立齐王为帝。

但他起兵的过程中得罪了同为宗室的琅琊王刘泽(刘邦堂兄弟一脉),起因是刘襄起兵时,为了多些兵力,假意约刘泽来谈事情,却趁机把刘泽封国的军队全部纳为己有,刘泽怀恨在心,在诸吕之乱被平息后,主动推举代王刘恒,污蔑刘襄的舅舅就是下一个诸吕:

大臣议欲立齐王,而琅邪王及大臣曰:“齐王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又亲高帝子,於今见在,且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於是大臣乃谋迎立代王,而遣朱虚侯以诛吕氏事告齐王,令罢兵。

结果所有的大臣全部被他说动,马上放弃了平定诸吕之乱中,刘氏王族的首席功臣齐王刘襄,准备改立代王刘恒。

第三:刘恒很低调,让功勋大臣们很放心

刘恒在诸吕之乱前后都没有什么存在感,既不参与也不发声,其实是明哲保身的一种手段,他看不出哪一边会获胜,所以做缩头乌龟,但在大臣们眼里,胆子越小的皇帝越好,这样的话,将后来大家不用担心兔死狗烹之类的倒霉事,而刘襄有功劳,又强势,反而不被大臣们所喜,所以最后全部都愿意拥戴刘恒。

他们没想到的是,刘恒的手段是很厉害的,不但在入京的途中就逼着大臣们让权,还在入京后马上干掉了兄长汉惠帝还活着的几个儿子,并且在登基后把自己的几个儿子也都害死(此事存疑,有说他的几个儿子是前任代王后吕氏所生,为去除功勋集团的疑虑,所以下手),而后来的汉景帝也是在几位兄长都死去后才成为皇太子。

综上,代王刘恒之所以被选中继位,是功勋集团因为私心作祟后产生的结果,他们担心最应该继位的刘襄上位后,自己没有了权力,所以选择了看似和谐的刘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