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怎样评价一个导师的科研学术水平?

xiangping_sdk


怎样评价一个导师的学术水平?这是一个人才评价的问题。而人才评价问题,又是当前高等教育最大的难题之一。别说真经,就是教育部、科技部的专家也不一定说清楚。



但如果我们只是想找一个合适的老师来做导师,实际上并不需要很准确地评价他的学术水平。学术水平也只是我们选择导师的一个考虑因素而已。学术好的导师在科研方面可能有过人之处,但不代表他就擅长研究生教育,也不代表他在学生前途问题上能帮多少忙。甚至还有一些导师,表面上看有各种荣誉加身,但实际都是靠压榨学生换来的,这样的导师最好还是避而远之。

所以,真经认为,选择导师还是应该综合考虑。


可以参考几个方面的指标

第一是品德。师德永远是第一位的,对研究生来说,学术水平再高,那也是导师的事,只有落在学生身上的关心和指导才是学生自己的福利。师德好的老师,会花大量的时间在学生身上,不但会关心学生的学业,还会关心学生的品德培养,甚至学生的生活。跟着这样的老师,学生能更健康地成长。

第二是作风。导师的作风虽然并不是一个决定你是否成功,但却可以决定你是否快乐。如果你不太想吃苦,想过得洒脱一点,那尽量不要去找那些要求很好,特别会push的导师,这样你多半会压力山大,甚至会频频出错,最后有可能丧失学术信心。反之,你则特别需要找一个严格的导师,这样更容易帮助自己提高。

第三是学术。学术不是唯一指标,但却是是必要指标。学术好的导师一般来说站的更前沿,可以让学生少走很多弯路,此外,学术水平高的老师,往往有较好的科研条件(有些老师甚至会自己搭建实验平台),这对学生科研产出有很大帮助。


那么这些指标应该怎么去观察或者怎么去获取呢?

首先应该去了解导师的口碑。同学、师兄弟、其他老师,只要有交集,都可以去问问。科研和工作作风方面大家一般都会有大致的评价,而人品方面则很难说,大家只需要留意口碑很好和很差的就行,尽量跟着口碑很好的,回避口碑很差的。

其次可以看看导师的论文。论文类型可以看出导师风格,比如是实验型、模拟型还是工程应用型;论文层次可以看出导师的学术高度;论文的作者排名则可以看出导师的人品,如果导师都占着第一作者,那需要回避一下,而基本都是学生第一作者,自己是通讯,那这样的基本都是合格的。

最后应该看看导师的项目。项目是一个导师开展科研和培养研究生的生命线,导师申报的项目,很可能就是你进校后要做的项目,项目平台越好,意味着这项工作越前沿,当然,项目越大,经费越高,也意味着导师可支配的钱越多,这可能就是你上研究生后的直接福利。


要判断一个导师是否可以选择,看这几个方面其实就足够了。绝大多数导师都是合格的导师,水平也都比作为学生的你要强,所以,只要注意避坑就行,也别太挑剔。


高校人才真经


最近研究生考试成绩已经陆续的放了出来,其实在城市刚刚出来的时候,就有远方的亲戚给我打电话咨询如何联系导师,以及如何选择报考导师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首先对其评价自然是导师的学术科研水平,因为无论是谁既然报了研究生,还是想要干出来一点成绩的,想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做出相当的研究成果,哪怕今后无意于从事科研工作。那么哪些指标是衡量导师学术水平的指标呢?

年龄吗?我觉得这个标准并不太合适,许多人认为在学术圈,能够混到一定的年龄必然能够有一定的成就,哪怕再不济也能够混到一个博导的水平,其实不然,学术同年龄之间其实可不成正比,大家知道颜宁,也就是施一公院士的博士生,人家可是在28岁时候就已经干到了博导,这样的成就着实另我汗颜,因为我如今已经31岁,才即将迎来毕业,可是人家都已经博导了,而在中国这样的例子虽说是少数,但是也着实给我们一个衡量标准——不能以年龄衡量学术。

从科学兴农这些年所接触到的老师中,其中不乏英才俊,而且他们在35岁左右,有着相当旺盛的精力,敢于闯、敢拼,思维活跃,有创造性,而就我知道的人当中,其中他们大多数的博导也正是在这个年龄段做出了杰出的成果,为后面的人生铺平了道路。科学兴农认为对于研究生而言,如果选择导师的话,其实选择年富力强,人在40岁左右的老师,不失为一个绝佳的选择。大家可能有所不知的是,选择那些比较牛逼的导师,其实往往是由手下的小导师来带,与其如此倒不如直接选择小老师。

扯的可能有些远了,那么选择年轻的老师就意味着他们的学术水平高吗?他们的学术水平可能不高,但是我认为他们的学术思维以及眼光可能还是比较前瞻的,而那些大牛导师的战略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一个研究生所能够完成的,而这些年富力强的小老师反而能够带领各位同学走向远方,真正的做出来一些实实在在的成果。

在这里给大家说一下,我对于学术水平的衡量标准,学术眼光!这个眼光其实说的是战略目标,一个具有长远战略思维的好老师,做出来的研究成果是普通老师的N倍。之前看到过一个文章,说的是博士生毕业的文章水平到底谁来决定,是博士自己的勤奋?还是导师?最终答案是导师,中国学生的水平其实差别并不是那么大的,在思维方面可能确实有差别,但是再勤奋的学生,选择一个没有前途的研究方向,也不可能发出高水平的文章,而一个前沿的导师给你指导出来的文章,再差也不至于发不出来文章。大家可以去查阅一下目的导师的文章,看看他的课题研究方向,是不是同时代脱轨,是不是在这个去圈内很另类,其实另类不见得是贬义词,反而是人家在主动寻求突破。

中国的学术圈研究思路其实局限性很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个小白鼠的故事。实验室用的小白鼠我们一般都会把它关在笼子中,而只要有动静,他就会沿着笼子边缘转圈圈,如果强制性的不间断给他刺激,这时候他就会一直围绕笼子边缘转圈,而经过长达三个月的训练之后,我们将它放在桌面上,惊奇的是,它的选择不是逃跑而是转圈,而且这个圈子同原来笼子半径相似。这也说明了一点,如果大家进入一个普通实验室可能接触到的东西依旧在哪个圈子中,而那些能够跳出圈子的导师才真的是值得选择的前沿性导师,即便这样的导师目前没有获得很好的研究性pape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