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雍正王朝》里,雍正有没有想过杀老十三?

天之行


帝国王朝,皇权至上,杀不杀人完全取决于于统治者的利益。如果一个臣子时刻考虑统治者的利益,万事都从统治者的利益出发,也许就会活得好好的;如果触犯了统治者的利益,那么很可能就会一命呜呼。

老十三允祥是雍正皇帝同父异母的兄弟,但是关系一直很要好,雍正当了皇帝后,对允祥极度信任,委以重权。为什么在雍正皇帝的兄弟当中,唯有允祥被加封铁帽子王,并重权项托呢?除了历来兄弟关系良好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呢?这就主要取决于雍正皇帝本人了。

在《雍正王朝》里,雍正皇帝到底有没有想过要杀害老十三呢?这是一个十分凝重的话题。

老十三允祥,号称“侠王”,为人仗义,豪情,心底光明无私。在康熙皇帝年间,随着老四胤禛下江南,筹款赈灾不徇私情,刑部冤狱案后,掌管刑部,不为太子胤礽所牵制,藏匿郑春华。一废太子的时候,还陪护太子,按照康熙皇帝的说法,他做到了一个弟弟情谊,也做到了一个臣子的忠尽。允祥在兄弟情谊上毫无私念,在朝廷办差上也尽心尽责。但是允祥的性格因为太过耿直,不会转弯,所以在“九子夺嫡”的斗争中只会吃亏,连张五哥都知道允祥当不了太子,所以他于储君位是没有“缘分”的。

雍正即位之后,允祥得以重用,但是我们看见允祥除了在帮助刘墨林解放苏舜卿上,人性十足,其他时候,多半都是唯唯诺诺。十三爷变了,变得谨慎而低调。十年圈禁也许的确能改变一个人,但是更多的可能是邬思道临别一言: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邬思道走的时候力劝允祥辞去铁帽子王,但是允祥没有照办,原因就在于,允祥记住了邬思道的话,时刻对自己保持警醒。

允祥的谨慎和低调让雍正皇帝都感到气愤,之言那个“拼命十三郎”去哪里了?雍正皇帝难道真的希望允祥还像以前那样耿直仗义吗?非也,他只不过是希望允祥是一个听话的办事机器而已。

雍正即位后的十三爷允祥和康熙年间的十三爷胤祥完全是两个不同基调的人。人生的使命因为环境的因素发生改变,老十三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例。

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怎么会杀允祥呢?允祥对于雍正的作用是巨大的。

一是没有允祥,在康熙驾崩当晚,不可能那么顺畅坐上大宝,带兵勤王保驾之举功劳巨大,雍正不会因此杀掉功臣。

二是允祥是对付老八允禩的利器,在新组建的内阁班子里面,允祥是雍正皇帝政治包围和瓦解八爷党的关键性人物。后来老八逼宫乱政,虽说弘昼起的作用不小,但是允祥和雍正其实早有防备。要知道,丰台大营的中高层将官,大多都是老十三提拔起来的心腹,老八允禩指望关外旗主王爷发动兵谏,其实是钻进了十三爷允祥的口袋。

三是康熙皇帝有遗言,再苦再难也不能杀兄弟。雍正虽然对兄弟政敌实行了残酷的打击,但是始终没有下达杀害的任何指令。老八老九等人都没有被杀,老十三当然也不会被杀。

四是雍正也需要作出榜样。康熙皇帝儿子众多,雍正不可能独处,他需要其他皇子和自己形成君臣兄弟的榜样,来昭示自己的德政,而允祥就是这个搭伴者。

这是雍正皇帝不会杀允祥的理由,因为允祥的存在和雍正这位统治者的利益是共存的。

从另一个层面讲,到了明清朝代,皇权已经高度集中,雍正军机处的设置,将皇权集中推向另一个高度。希望通过发动政变或者兵谏来夺取皇位几乎成为不可能,历史上声势浩大的八爷党,雍正竭力打击至死,但是始终也没有允禩谋反的证据,这就是皇权制度下的现实。允祥已经被封铁帽子王,不会因此夺取皇位去冒这个险,名不正言不顺不说,虽手握兵权然力不逮,正如老十四胤禵,即使平定西藏叛乱,也不可能带兵回来抢夺皇位,年羹尧是节制四省的绥远大将军,也不可能冒着天下大不讳谋反,隆科多任九门提督,也难发起兵力逼宫。

所以,在清朝,若说老十三会挥兵夺位,这完全是扯淡,招来杀身之祸的如年羹尧、隆科多等皆是作威作福,擅权乱政。而这一点,恰恰是老十三允祥不太擅长的,如此,雍正又何必想到去杀他呢?


青灯问史


《雍正王朝》中雍正想要杀老十三?简直是无稽之谈,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应该是从来没有对老十三胤祥动过杀心!原因如下:

1、登基前

这个时候,雍正不会对任何一个对自己“夺嫡”有价值的人动杀心,自断臂膀。胤祥是雍正“夺嫡”的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是雍正取得丰台大营兵权的唯一的砝码。

更何况这个时候,准确的说雍正应该叫做四阿哥胤禛,他还要不断的取得康熙的信任和器重,断然不会做出伤害自己兄弟的事情,因为这样的事情会彻底的断送自己登上皇位的希望。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阿哥要求替康熙除掉太子胤礽,结果被康熙直接贬为庶人,圈禁致死。八阿哥胤禩为了扳倒太子,诱供肖国兴,被康熙给了个“其心可诛”的评语,最终也无缘皇位。

2、登基后

雍正登基的时候,全靠老十三胤祥夺得丰台大营兵权,并且将畅春园团团围住,稳定住了局势,雍正才能够顺利登基。

雍正登基后,根基还不是十分的牢固,八爷党还大量的存在,各种反对和质疑的声音还大量存在,这个时候的雍正还需要仰仗胤祥的支持,他是不会对胤祥动杀心的。

当局势渐渐稳定,雍正渐渐的站稳脚跟的时候,胤祥已经病体沉重,对雍正不会构成“威胁”,雍正没有必要为了他去承担一个“谋杀兄弟和功臣”的罪名。

综上所述雍正从来没有对老十三动过杀心,也没有必要和理由对老十三动杀心。


逝去即历史


没有,看过《雍正王朝》的朋友都知道,康熙晚年九王夺嫡,十三爷允祥是雍正的铁杆盟友,雍正登基后,又出任议政大臣,辅佐雍正处理重要政务,他忠心耿耿鞠躬尽瘁,为雍正立下了汗马功劳。雍正也非常宠信他,常常给他非同寻常的礼遇,比如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成为清代唯一不避皇帝讳的臣子。最难得的还要数封他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铁帽子王”。这个“铁帽子王”是什么呢?清王朝分封皇室爵位分世袭罔替和世袭递降两类。一般获得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的宗室并不能世袭,每世递降一等,比如亲王去世,儿子继承爵位就要降到郡王,孙子继承又要降为贝勒,以此类推,这种就是世袭递降的爵位。另一种世袭罔替的爵位非常少见,不但可以世袭,而且无论传多少代,爵位永远不降。在清朝历史上一共有12位世袭罔替的亲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即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清朝中后期在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雍正一直也没想杀过十三爷。





已负今生


《电视剧》中的十三爷是雍正的左膀右臂,坚定支持者,在雍正最关键的时刻,都是十三爷出来帮他收拾残局,十三爷也是雍正最信任的人,他绝对没有想过要杀十三爷。

雍正固然有他狠毒的一面,但雍正是一个实干家,他不会为了权谋而权谋,他的权谋是为实干服务的。电视剧中的雍正,为了革除康熙晚年给朝政带来的弊端,大力推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凉、火耗归公等改革,改革推进过程中,遭到了八爷党、八旗子弟甚至天下读书人的反对,雍正真正能用的人不多,除了在外放的李卫、田文静等,在朝中也只有张廷玉、十三爷、刘墨林等少数人支持他,而在这些人中,真正掌握兵权,能给雍正鼎定乾坤的,只有十三爷。

因此,雍正无论如何不会把自己的臂膀砍掉。除了这个因素之外,康熙与十三爷在真实历史中的感情也是非常好的,雍正比十三爷大十岁,十三爷小时候的数学、古文还是雍正教的。另外,清代一共封了8个铁帽子王,4个是清初封的,3个是清末咸丰封的。在康乾盛世的这130多年里,只有十三爷被封为铁帽子王,可见雍正对他是多么的恩宠,又怎么会杀他呢?


孤舟钓江雪


雍正杀老十三?雍正为什么杀老十三?我觉得雍正从来没有想过杀老十三。



雍正想杀邬思道这点可以理解,一是因为邬思道太厉害,二是因为邬思道功劳太大,三是邬思道知道的机密太多,四是邬思道没用了。雍正王朝中邬思道可谓猜透了任何人的心思,雍正能避免卷入各种政治风波,全靠邬思道提醒,但是邬思道又知道雍正为皇位的各种肮脏事,雍正登基后邬思道的作用就大大减小了,因为治国要行正道邬思道的旁门左道不行。



反观老十三,他被康熙关了十年,这十年他没有搅进任何政治斗争,他的手是干净的;而且他对雍正登基的功劳是大,但没有大到可以让雍正忌惮的程度。老十三人品极佳可以说是正义的化身,如果老十三都站在老四一边,那无疑将增加雍正的政治号召力。雍正登基后可用的人非常少,但老十三又是他最信任的人,而且老十三的政务能力非常强是雍正不可多得且信得过的帮手。



再有就是老十三自幼跟雍正长大,兄弟情深,雍正是不会杀老十三的。


沧海一粟7528


原著里有关于邬思道对于雍正的看法:“豺声狼顾,鹰视猿听,乃一世阴鸷枭雄之主”。

不得不说邬思道真是把雍正看得死死的,他很清楚雍正此人,没继位前收敛锋芒,不显山露水的,其实脑子转得比谁都快,心思想得比谁都多,像这样一位天子,自然是“共享乐难了”。

至于雍正有没有想过杀老十三胤祥,我觉得应该是没有,但还是逃不过“功高者疑”这四个字

邬思道为什么要老十三推掉难得的“世袭罔替、铁帽子王”,无非就是因为这个名号听着好听,其实和一道催命符无疑。纵观在胤祥之前那八位铁帽子王,没有几个有好下场的。

除去多铎、硕塞、勒克德浑较早去世之外,代善、岳托父子深受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打压,岳托死后还闹出一场谋反风波,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争,被排挤出朝堂,豪格被多尔衮剁成肉酱,多尔衮又被顺治开棺戮尸,王位直到乾隆时期才恢复。

顺治之后,铁帽子王就停止封赏了,康熙执政六十年来从没封过,即使是康熙哥哥福全都没有,可到了雍正一继位,就把这断了几十年的爵位封给胤祥,这其中真的没点猫腻吗?功高者不赏,这道理雍正不会不明白。


要知道朝廷就是个大染缸,任你清清白白的人,一进去都得被染到五颜六色,胤祥被封铁帽子王,身居诸王之首,无可避免地就要和朝廷里的反对派势力对抗,这一点雍正算是坑了好兄弟一把,让他不得不以病躯继续在各种风波中翻腾,直到最后活活熬干了生命。

胤祥在听到了邬思道对雍正清洗的分析后,他也开始害怕,开始变得唯唯诺诺,再也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和四哥一起把酒言欢、说些粗俗不堪的风月了,这一点在他和雍正下棋时就体现出来。雍正虽然恼怒胤祥没了以前的锐气,但他也比较欣慰:胤祥总算没和亲弟弟胤禵一样跋扈,他懂得和光同尘了。

而且后面胤祥主动提出要去西北坐镇,可雍正却不让他去,原因何在?一则雍正需要一个保驾护航的人,他离不开老十三;二则老十三此举难保有远离是非的意思,他在西北鞭长莫及,远不如在朝廷那样容易控制,要知道胤祥可是当时清帝国军官的头头,他真要在西北闹事,那影响力可就比胤禵和年羹尧大多了,一用力可能连雍正的龙椅都掀了。


所以雍正宁愿选择一个争议颇多的年羹尧,也不敢把老十三派过去,毕竟年羹尧怎么说都是外人,离开了雍正和朝廷他就啥也不是,可胤祥也是姓爱新觉罗的,离开了雍正他还是爱新觉罗家的人,依旧是那个振臂一呼就能控制京畿军事命脉的“侠王”胤祥。不让胤祥去西北,恰恰就是雍正对其有过猜忌的证据。

不过胤祥也在和邬思道的谈话中开了窍,他在宗人府那十年也不是白混的,在对待雍正的时候他已懂得如何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既不像隆科多那样心胸狭隘,老是拿着“畅春园保驾登基”的功劳吃老本,也不像年羹尧那样,仗着有功就目中无人,更不像胤禩那样采取不合作、拉后腿的对抗政策,胤祥一心只为朝廷、只为四哥雍正,这才是他死后不遭清算的主要原因。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雍正皇帝胤禛,对十三爷胤祥,有防范之意,无杀害之心。
下面分两部分谈一下:

一、为什么说雍正对胤祥无杀害之心?

二、为什么说雍正对胤祥有防范之意?

一、为什么说雍正对胤祥无杀害之心?

1.兄弟自幼情深

四阿哥和十三阿哥胤祥从小关系最好,胤祥因为母亲的绯闻,受到兄弟们的歧视和辱骂,只有四阿哥和太子照应他,所以他最感激太子和四阿哥,但是胤祥和太子虽是兄弟,更是君臣,所以还是和四哥走的最近。

他们经常在一起学习、长大一起出去办差。老皇帝康熙,也很鼓励他们两个相亲相爱,曾经把他们两个的书法,拿给大臣们炫耀。

康熙指令胤祥向胤禛学习,胤祥的数学就是跟胤禛学习的。

不过,在帝王家,感情是一种奢侈品,利益是必需品。

我们现在简略说下感情,重点说利益。

2.君臣彼此需要

雍正皇帝胤禛夺嫡的时候,需要胤祥,如果没有胤祥,他无法顺利继位。

雍正继位之后,他需要胤祥,帮他压制、乃至镇压其他阿哥们的觊觎和不臣之心。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八阿哥联络在外地的铁帽子王进京搞“八王议政”,想逼宫雍正,然后改立弘时做傀儡皇帝。差一丁点,八阿哥的计谋就要成功,结果最后关头,又被十三爷胤祥带兵镇压。

不仅仅压制乃至镇压八爷党,需要胤祥。就是压制十四阿哥,还有威慑年羹尧,也需要胤祥。

假如没有胤祥,十四阿哥胤禵会服服帖帖的接受被软禁、被圈禁的命运吗?

假如没有胤祥,年羹尧会不会真的谋反?

胤祥就是雍正王朝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胤祥也需要雍正。

前文说过,胤祥需要胤禛这样的四哥,给他关爱,引导他事业的方向。

胤禛继位,胤祥顺利成为事实上的群王之首,一人之下,亿万人之上,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而且雍正皇帝对怡亲王胤祥是相当好的,应该说最好的。下面我们看看,胤祥得到了什么?

A、雍正刚刚继位,胤祥被封为怡亲王,世袭罔替。也就是铁帽子王,是大清开国后的第九位铁帽子王。

B,全力辅佐胤禛治理国家的机会。

雍正最信任胤祥,所以把重要的政务都交给胤祥去办理。胤祥担任了议政大臣,总理营田水利,领圆明园的八旗禁军,办理胤禛藩邸、陵寝事务,密谋筹办军需,还要承担皇帝临时交办的审断案件,代行祭祀等诸多差务,可谓职任繁多。胤祥做为一个有政治理想、有抱负、有责任心、有事业心的王爷,有四哥这样的皇帝,夫复何求!!!

C.其他恩典,比如增加仪仗,多多赏赐金银,此处就不细说了。


雍正胤禛和怡亲王胤祥的关系是最好的关系,是因为他们都彼此需要,彼此深深的需要。雍正需要胤祥保驾保皇位,胤祥需要雍正重用来实现个人的政治抱负和子孙的荣华富贵。

西方谚语说,建立在友谊上的生意,不如建立在生意上的友谊牢靠。

我们引申一下:建立在亲情上的利益,不如建立在利益上的亲情牢靠。


3.雍正要树榜样

雍正是否得位不正,在朝廷和民间存在疑问,就是到了今天,连买菜的大妈都知道康熙皇帝是传位十四阿哥,被隆科多改成了传位于四阿哥。

之所以这样,也与雍正如何对待兄弟们有关。

我们看下雍正各位兄弟们的下场,大哥和二哥,是在康熙活着的时候,就被圈禁,死在雍正时期。

三阿哥胤祉,雍正说他与废太子向来亲睦为由,加上胤祉私下发牢骚,又对怡亲王胤祥之死缺少哀悼之情。雍正帝将胤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 雍正十年胤祉病逝于景山禁所。

八阿哥、九阿哥,被改名叫做阿其那,塞色黑,也就是满文的猪狗。然后被雍正圈禁至死。其中九阿哥,还被人怀疑是毒死的。

十阿哥在雍正二年,被雍正帝圈禁革爵,到了乾隆二年才被释放。

十四阿哥胤禵先被雍正派守皇陵幽禁,雍正四年(1725年)改为圈禁。直至乾隆帝弘历即位后,允禵才恢复了自由。

雍正所有的有能力争夺皇位的成年儿子,除了老十三,和早死掉的几位阿哥,其他包括

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无一漏网,一网打尽。

现在只剩下一个和自己朝夕相处,擎天保驾,共患难的十三阿哥,如果再干掉老十四,雍正不是和杀光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的秦二世胡亥,没什么区别了吗?

所以雍正需要对胤祥好一点,免得后人骂他,把兄弟祸害的一个都不剩!

4.胤祥知道进退

大家是否记得!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邬思道先生逃离北京城的时候,胤祥前去送行。在胤祥率先喝了酒之后,邬先生看到酒里没毒,也喝了酒。

这时候,邬先生看到雍正和胤祥对自己无加害之意。

所以,再次对胤祥掏心掏肺的指点。

胤祥自得的对邬先生说,亲王我不稀罕,这个铁帽子王是很难得的。

确实难得,在大清建立以来,开国的时候,封过八个铁帽子王,康熙执政61年,没封过一个铁帽子王。雍正一朝,空前绝后,就封了胤祥一个铁帽子王,所以胤祥也不禁得意。

邬先生马上指点他,必须死命辞掉。

胤祥说,不至于鸟尽弓藏吧。

邬先生说,那些办理秘密差事的人,哪里去了?


胤祥听了,心惊胆战,在他的余生,一直和光同尘,一直辞掉过多的赏赐。

让我们看下历史,举两个例子吧:

雍正帝继位,封胤祥为亲王。赐给钱粮23万两。胤祥百般谦退,经皇帝再三宣谕,只收下13万两。

胤祥奉旨在清西陵给雍正选定了陵址,雍正帝对选定的"上吉之壤"非常满意,认为胤祥立有首功,就把万年吉地附近的一块"中吉"之地赐给他。胤祥听后却惊悚色变,再三拒绝,最终不受。

这样懂事、知道尊卑、知道上下、知道进退的贤王,雍正皇帝怎么可能动杀心呢?


二、雍正皇帝对怡亲王胤祥确有防范之意

雍正皇帝是一个多疑的人,他相信的人其实只有一个,就是他自己。

如果他自己能够独揽所有的权利,他一定舍不得分享给别人。因为他深深晓得,人心隔肚皮,做事两不知。

胤禛自小精于政务,长于治理国政,但是领兵打仗,他却极少涉足。所有大清的军队,全靠胤祥和年羹尧。

胤祥从小就接触军事,在军中提拔培养了很多高级军官和将领,在大清军界有极高的威望,可以说一呼百应,拿了一个令箭,就能杀了成文运,带兵勤王。

如果胤祥有异心,被八爷党拉拢,或者自己想当皇帝,那么他对雍正的威胁,比年羹尧和十四阿哥胤禵加起来还要大。


所以,当胤祥要去西北镇压叛乱驻守边疆的时候,雍正情深意切的说,朕身边离不了你。这话倒也不假。

可是,另一方面,如果胤祥出了京城,手握十万大军,京城里丰台大营、九门提督等地又都有他提拔的军官,如果造反,无人能制。

就像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时候说的话,如果别人把黄袍披到你们身上,你们会不会当皇帝?


所以,雍正坚决的把胤祥留在身边看着。

综上所述,雍正对胤祥无杀害之心,有防范之意。

这是我在悟空问答的第150篇,如果您感兴趣,请加关注,并且查阅前面的149篇。


陈健4396


大清朝历史胤字辈里能和雍正尿到一个壶里的也就一个十三爷胤祥了,雍正为什么要杀他?没有道理呀!

雍正打小儿就性格孤僻,与其他阿哥之间并无亲切接触,甚至隔阂。但唯一与十三阿哥同命相怜两小无猜,可能与皇子缺少父爱的同时,两人又缺少母爱有关。胤祥母亲早逝,雍正母亲只认十四阿哥,两人在众皇子中属于不受待见的,无依无靠只能抱团取火,在兄弟感情上两人最为融洽。

随着年龄的增长,胤祥经历了军中历练历练,由于性格的关系,在军中得到一些将领的认可和拥戴。虽说各项表现可圈可点,但只是作为皇子,对于储君,胤祥早逝的母亲出身低微,根本就不在康熙的考虑之内。

身为储君的胤礽在网罗党羽上看中这位无根基的十三弟,极度拉拢施恩,胤祥进入了太子党,实心实意辅助太子,但胤礽是不会让他成为太子党的核心成员。

两件事让胤祥放弃了跟随胤礽。一是与四阿哥一同的江南之行,胤祥看到了雍正是真心为朝廷办事,同时也知道胤礽的种种劣迹,这让仁义十三爷有了跟随四阿哥胤禛为皇上分忧为百姓解难想法。二是热河行宫太子胤礽的所作所为让胤祥彻底失望,胤祥完全倒向雍正。并向雍正提供一份可供关键时刻能起用的军中将领名单。

雍正登基当晚,立即派张五哥持金牌令箭放出十三阿哥,并火速赶到京畿军营接管军务。这对雍正控制军队稳定京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胤祥以亲王军机大臣上书房行走协助雍正,在八旗议政的关键时刻,带病处置军中异心将领,控制军队,力压反骨的隆科多,使众矢之的雍正得以翻盘,为事后彻底铲除八爷党奠定了基础。

血气方刚行侠仗义的胤祥在听到邬先生的告诫后,就再也没有把胤禛当成四哥,一直到死都兢兢业业谨小慎微避其锋芒的辅佐这位从小到大的四哥皇上,雍正有什么理由要加害比同父同母胞弟(胤禵)还要亲还要尽心尽力的知己呐。

胤祥和另一位汉大臣张廷玉都是雍正的弘股之臣,是真心实意任劳任怨辅佐雍正的,这就是雍正为什么恩赏胤祥大清朝第九位铁帽子王世袭罔替,张廷玉死后入太庙的原因。


一个支点看看


我觉得,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雍正不会动要杀掉老十三胤祥的心思。


理由如下:


一、老四、老十三自小一起长大,自幼情感深厚。


雍正生母是孝恭仁皇后(德妃乌雅氏),但因当时德妃地位低,只能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养育其长大。老十三生母在其十三岁时去世,然后自然也由佟佳氏予以照顾抚养。因这层关系,兄弟二人情感异常深厚,后来两人一起归附于太子胤礽门下,成为表面上的“太子党”。

下面《清史稿·世宗本纪》中的一段文字,很能说明这一点: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五月辛未,怡亲王胤祥薨,上痛悼之,亲临其丧,谥曰“贤”,配享太庙。……壬午,上再临怡贤亲王丧。诏曰:“朕诸兄弟之名,皆皇考所赐。即位之初,胤祉援例陈请更改上一字,奏明母后,勉强行之。今怡亲王薨逝,王名仍书原字,志朕思念。”



二、雍正自身嫡系势力相对孤弱或者说隐蔽不显,能够与自己生死与共的人本身就不多,老十三胤祥就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如果连这样的手足股肱都要杀掉,还有谁愿意为他死心塌地效力卖命?


从这一点上说,胤祥就是一个标杆,是雍正树立起给天下臣子尤其是“八爷党”看的榜样,其作用无比重要,雍正再怎么绝情也不至于愚蠢到会杀掉亲信自毁长城的地步吧!


三、可以拿雍正对待其他兄弟的态度、做法来做一个类比推理—— 结论是不可能想过要杀老十三。

知子莫若父。康熙老皇帝临终室对老四胤禛曾告诫的是:戒急用忍。雍正也把这四个字书写出来立于案头,以时时告诫劝勉自己:


所以,胤禛荣登大宝之后,在对待兄弟几个尤其是曾经不和自己一个阵营的“八爷党”成员上,心性已然收敛许多,手段也并未使绝,一直到雍正四年才开始发力收拾原“八爷党”成员,除了老十、老十四原因特殊,惩治教轻,对老八、老九处理最为严厉:


但也仅限于圈禁,并未赶尽杀绝;对老八老九尚且如此,何况是自己的亲随老十三?



根芥微尘


雍正根本没有想杀老十三胤祥,胤祥和雍正一块去河南救灾,是雍正帮手,皇位传给雍正,叫图里琛拿上方宝剑去宗仁府救出老十三胤祥,胤祥拿着宝剑掌握乒权,稳住朝庭内乱不会发生;在老八胤祀为首的想推行八王议政,要挾皇上,多亏老臣张廷王和胤祥,再一次挽救了皇上的皇权;康熙爷把老十三胤祥送宗仁府时,胤禛以身家姓命担保胤祥,知道胤祥是光明磊落之人,对皇上忠心耿耿。通过上面三点可以证明雍正不会害胤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