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被李世民誇得像朵花,死後享盡了哀榮,歷史耀眼的一對君臣

貞觀十七年,侯君集謀反案後,因懷疑魏徵就是侯君集私黨,李世民一怒之下下旨鏟了魏徵的墓碑,此時魏徵剛剛去世一年。因為這件事,後人認為,李世民對魏徵的所謂喜愛,都是裝出來。魏徵生前,被李世民誇得像朵花,死後讓他享盡了哀榮,這與推倒墓碑的做法反差太大。難道李世民真的不喜歡魏徵?

《舊唐書魏徵傳》的記載:“徵平生儉素,今以一品禮葬,羽儀甚盛,非亡者之志。”

被李世民誇得像朵花,死後享盡了哀榮,歷史耀眼的一對君臣

(唐太宗影視劇圖片)

其實,魏徵就是李世民的藥,強身健體的補藥,救病治人的苦口藥。人對於藥的感情是複雜的,很難言喜歡,也不能說討厭,完全看服藥者的心態。

李世民對魏徵是真心喜歡的,恨,只是一種本能反應。李世民對魏徵的感情,可以用四個詞來概括:尊敬、感激、倚重和錘鍊。四個詞代表了四個層次,也構建了李世民對魏徵最真實的感情世界。

被李世民誇得像朵花,死後享盡了哀榮,歷史耀眼的一對君臣

(魏徵影視劇形象)

崇敬:李世民對魏徵的感情基礎是尊敬

李世民與魏徵的關係,絕不是一步跨入千古美談的境界,而是經歷了,君臣之間的相識相知,到心心相印的階段。

他們兩個第一次相遇就是玄武門事變後,李世民氣勢洶洶地責問魏徵,你為什麼挑撥離間我們的兄弟之情?魏徵毫不示弱地說:“皇太子若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魏徵看似取死的做法,反而讓李世民對他產生了好感,不但饒恕他的罪過,還讓他升了官。

對這段故事,有人解讀為兩個明白人之間的相互吹捧,其實有點過度解讀。毫無疑問,李世民的說辭無非是嫁禍於人,將玄武門之變的責任推給李建成陣營。魏徵的回懟哪有什麼吹捧,不過是死到臨頭前的不服氣,不甘心罷了!

所以,從那一刻起,魏徵就在李世民的心目中,建立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也就是說,李世民認為魏徵就是心地純良的人,忠心耿耿的人,這就是君臣相交的基礎。

被李世民誇得像朵花,死後享盡了哀榮,歷史耀眼的一對君臣

(李世民影視劇形象)

感激:李世民對魏徵的感激發自肺腑

魏徵一生向李世民進諫二百餘事,奏言十萬字,僅憑這個數字,魏徵坐穩中國第一言官的位置,應當是毫無懸念。魏徵的諫言涉及面很廣,幾乎全方位覆蓋了李世民,對李世民的幫助也是顯而易見的。

《新唐書》:太宗嘗勞之曰:“卿所陳諫,前後二百餘事,非卿至誠奉國,何能若是?”

玄武門事變後,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餘黨害怕被清算,依然有相當多的人對李世民採取抵抗措施。魏徵這個李建成舊黨,為李世民安撫人心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向李世民建議,釋放太子千牛李志安和齊王護軍李思行,並按原官職錄用。理由是,這兩個人在舊黨中地位很高,對這兩個的處置方式,會影響一大批舊黨。

被李世民誇得像朵花,死後享盡了哀榮,歷史耀眼的一對君臣

李世民依計行事,果然,就這一條諫言,河北一帶的李建成舊黨立刻瓦解,紛紛轉投李世民。李世民大喜過望,他果然沒有看錯魏徵,此人不光是道德君子,還是個胸中有丘壑的能人。於是,李世民提拔魏徵為秘書監,直接參與朝政決策。

此後,魏徵屢屢上書,糾正李世民在決策過程中的失誤,讓李世民贏得了良好的口碑。比如李世民想給長樂公主厚重的嫁妝,被魏徵以侄女的禮節超越姑姑是違禮為由制止,讓長孫皇后都對魏徵充滿感激。又比如皇甫德上疏觸怒李世民,被魏徵引賈誼事件勸慰,避免了李世民的報復行動。

魏徵的諫言幾乎到了無孔不入的程度,有一次李世民嫌各地呈送的供果質量太差,魏徵不失時機地說,當年楊廣就在此地,隨便拋棄浪費供奉,一句話點醒李世民。

嫁妝厚一點被批評,吃個瓜都要被叨叨,表面上魏徵太過苛刻,其實,他知道人性的弱點就在於千里之堤毀於蟻穴,一個人良好品行的塑造,全在於點點滴滴的積累。李世民的光輝形象,正是在自律中慢慢積累起來的。明君聖主李世民對魏徵充滿感激,他多次表彰魏徵的忠直敢言,一邊提拔魏徵的官職,一邊額外恩賞,還不斷鼓勵魏徵保持大膽進言的風格。

被李世民誇得像朵花,死後享盡了哀榮,歷史耀眼的一對君臣

(唐太宗圖片)

錘鍊:李世民與魏徵的人性碰撞

必須承認,上升到“道”的層面不容易,摩擦乃至激烈的碰撞不可避免,歷經風風雨雨的錘鍊,才是道形成的必由之路。藥的第一感官是苦,難以入口,是人就逃不脫對它這個感官的束縛。李世民也一樣,經常會因為受到魏徵的批評而怒火中燒,甚至出現過“早晚殺了這個鄉巴佬”的狠話。也有過一怒之下推倒魏徵墓碑的不理智行為。

《舊唐書.太宗本紀下》 太子太師、鄭國公魏徵薨。戊申,詔圖畫司徒、趙國公無忌等勳臣二十四人於凌煙閣。

被李世民誇得像朵花,死後享盡了哀榮,歷史耀眼的一對君臣

(魏徵影視劇圖片)

但這些都不足以證明李世民心底,對魏徵的感情基礎,反而更加印證了君臣之間的感情,是實實在在歷經了風風雨雨才建立起來,更真實,不空殼化。

毫無疑問,這種真情的流露,才使得他們的關係更加緊密牢靠。打個最簡單的比喻,朋友關係的建立,肯定不是一兩句相互吹捧,一兩頓酒局就能建立的,真正的朋友,一定是歷經患難,在患難中相互碰撞,相互扶持才得以建立。因而,李世民對魏徵的微詞,恰恰是他們建立牢固的君臣關係的粘合劑!是一次次的錘鍊!

《龍城錄》公拜謝曰:君無為故無所好,臣執作從事,獨僻此收斂物。太宗默而感之,公退,太宗仰睨而三嘆之。

被李世民誇得像朵花,死後享盡了哀榮,歷史耀眼的一對君臣

(唐太宗雕像)

千古美談:不倒的豐碑

魏徵與李世民這對君臣,之所以能留下千古美談,既有魏徵對臣子大義的恪守,又有李世民的聖君之道的堅守,二者缺一不可。魏徵對此有著深刻的認知,他曾說過,皇帝能不能接受臣下的諫言,其實關鍵不在於臣子,而是皇帝有沒有雅量聽取。

李世民對此也有自己的清醒認知,他曾經說過,照鏡子可以正衣冠,正品行必須以錚臣為鏡,魏徵就是他的一面銅鏡。看看,從一開始,君臣二人都對自己的定位,有著非常清晰的認知,這才能能有後來的君臣千古佳話。

被李世民誇得像朵花,死後享盡了哀榮,歷史耀眼的一對君臣

(李世民圖片)

綜上所說,李世民與魏徵的關係不是空中樓閣,而是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步一步加深的,正是這種牢固的關係,使得李世民對魏徵的喜歡,是發自內心的,不能以一件過激的行為而否定。李世民與魏徵的君臣關係,就是中國封建史上,最耀眼的一對,他們的事蹟,將成為永遠不倒的豐碑。

參考文獻:

《新唐書》

《龍城錄》

《舊唐書.魏徵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