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解縉為什麼會鋃鐺下獄,最終含冤而死?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點

永樂十三年,錦衣衛的統帥紀綱呈上囚犯名冊,朱棣看到了解縉的名字,可能覺得有點兒眼熟,就說了句:

“縉猶在耶?”

朱棣短短的四個字,卻決定了解縉的生與死。紀綱回到獄中後,請解縉喝了一頓酒。解縉喝醉了,紀綱就把他埋在雪裡,解縉就這樣結束了他四十多年的人生。

紀綱為什麼要請解縉喝酒?為什麼要讓解縉喝醉了才埋到雪裡殺死?直接殺掉不是更加方便嗎?

或許,連紀綱都覺得解縉並沒有錯,只是被冤枉的,不忍心讓他死得那麼痛苦。

回顧解縉的一生,才華始終與他相伴,只可惜又有些許的傲才,在政治上更是不成熟,太過耿直,以至於口無遮攔,得罪權貴權臣。

如果解縉沒有這些缺點,那麼他還會是朱棣身邊的“大紅人”。

才華出眾,卻又些許傲才

解縉可以說是三朝老臣,一生侍奉過三個皇帝,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三人都很欣賞他的才華,他也從一個庶吉士升到了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成為了朱棣的心腹。

解縉自幼就聰敏,洪武二十一年考中進士,授中書庶吉士。當初,朱元璋看到解縉,心裡覺得這個年輕人很活波而且有才華,就很看重他,時常把他留在身邊。

一次,朱元璋在御廚西室,對解縉說:“朕與你從大義上說是君臣,而恩同父子,你對朕應當知無不言。”次日,解縉就呈上了一份萬言書,洋洋灑灑的幾萬字,文采斐然,朱元璋連連稱讚。

後來,解縉又呈上了《太平十策》。這樣一來,解縉得寵,成為了朱元璋身邊的“大紅人”。可是,自古才子多少有點恃才傲物,解縉因得寵而開始驕傲。

解縉為什麼會鋃鐺下獄,最終含冤而死?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點

《永樂大典》

縉先是在兵部索要奴隸,出言不遜,尚書沈潛受不了這氣,就報告給朱元璋。一開始,朱元璋並不是很相信,說:“縉以冗散自恣耶。”

後調查得知,確實有其事,朱元璋就任命解縉為御史。

當時,韓國公李善長獲罪被誅,郎中王國用請求解縉幫忙起草奏疏鳴冤,解縉覺得李善長也確實有被冤枉的可能,就代替王國用起草奏疏。

同時,解縉還為同官的夏長文起草奏疏,彈劾都御史袁泰,袁泰因此十分記恨他。

這樣一來,解縉不但得罪權貴重臣,更是得罪了朱元璋。朱元璋出於惜才的原因,看重解縉,本來想借助御史一職,讓解縉收斂下自身的性格。

可是,解縉似乎並不領情。無奈之下,朱元璋只好讓解縉回家,遠離是非之地,十年再來任官。

解縉為什麼會鋃鐺下獄,最終含冤而死?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點

解縉

這裡可以看出,解縉有才華。而且,解縉在永樂朝更是編纂了《永樂大典》,被世人稱為明初三大才子之一,著有《解學士集》、《天潢玉牒》,這更說明解縉的才華是被世人所認可的。

但是,解縉又恃才傲物,因此很多事情不應該做的,他都做了。朝廷當官,本就應該小心謹慎,步步為營,解縉卻不是這樣,這也可以看出他政治上的不成熟。


政治上不成熟的性格

在家八年,解縉突然聽到朱元璋病逝的消息,就急急忙忙地入京哭喪。之前記恨解縉的官員就彈劾他,說他違背詔旨,而且他母親去世未葬,父親年已九十,不應當捨棄他們而出行。

解縉被貶為河州衛吏。

解縉在河州的日子過得並不好,也不想辜負平身之所學,所以心裡總想著回朝廷或者歸鄉。當時,董倫深受朱允炆的信任,解縉給董倫寄信,讓董倫舉薦自己。

最終,解縉可以重新回到朝中。

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得皇位後,解縉得到重用,官至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成為朱棣的心腹,解縉再一次受寵。

永樂二年,朱棣還在糾結要立誰為太子的時,解縉表示支持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一句“好聖孫”更是敲定了朱棣注主意。最終,朱棣立了朱高熾為太子,而不立戰功赫赫的朱高煦。這樣一來,解縉成了太子一系,也就得罪了朱高煦,也得罪了支持朱高煦的朝臣。

解縉為什麼會鋃鐺下獄,最終含冤而死?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點

解縉

當時朱棣為了安撫二兒子朱高煦,所以不斷地提高朱高煦的地位和待遇,史書記載“高煦寵益隆,禮秩逾嫡”。這樣一來,朱高煦的地位高,超過了太子朱高熾,朱高熾也就被冷落。

其實,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朱棣在搞政治平衡,誰都沒有站出來說話,因為不管朱高煦多麼得寵,最後當皇帝的還是朱高熾。可是,解縉卻不這樣認為,他認為自己應該為太子說話,就勸諫朱棣說:“是啟爭也,不可。”

朱棣頓時就火了,說解縉離間骨肉,解縉因此不再得寵。解縉失寵,朱高煦就派人去陷害他洩露“宮中語”,朝廷中記恨他的人紛紛誣陷他。

第二年,解縉被按了個“廷試讀卷不公”,貶為廣西參議。在解縉任職時,禮部郎中李至剛又說他心懷怨恨,改貶至交趾,在化州負責督運糧草。

解縉的官場生涯總結來說是“得寵——失寵——再得寵——再次失寵”,每次失寵,政治上不成熟的性格是一個原因,活得太明白,口無遮攔。另一個原因是,太多耿直,樹敵過多。


太多耿直,樹敵過多

解縉是個很聰明的人,但是在處理人際關係上,就沒有那麼聰明。在官場混跡多年,解縉卻不知道小心謹慎,伴君如伴虎,什麼該說、什麼又不該說。太多耿直,過於直言進諫也就得罪了不少人。

史書記載,縉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裡洞達。引拔士類,有一善稱之不容口。然好臧否,無顧忌,廷臣多害其寵。

解縉善於交談,表裡洞達。但是,解縉也好品評人物,只要某人有一方面的特長,他就會加以稱讚,其次他品評起來會無所顧忌。因此,朝臣都嫉妒解縉受寵,也害怕和記恨他的直言。

解縉為什麼會鋃鐺下獄,最終含冤而死?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點

解縉劇照

其次,縉在為太子說話時,得罪了朱高煦集團,朱高煦一直記恨在心。所以,在解縉失寵後,朱高煦就落井下石誣陷他,記恨解縉的人也都站出來一起誣陷他。

但是,無論是傲才,還是政治上不成熟的性格,或者是過於耿直,這些最多讓解縉失去官職,不會讓解縉有生命危險。但是,接下來的一點,就是解縉被處死的關鍵。

不知伴君如伴虎,觸碰朱棣的底線

永樂八年,朱棣北征,國家不可一日無君,於是就讓太子在南京監國。

朱棣猜忌心重,雖然是讓朱高熾監國,但是在很多事情上限制了朱高熾的行動,限制了朱高熾的權力,其中一條就是:當官員有要事稟告太子時,不能私見相見,必須要有相關的官員在場,至少三個,不然不得見面。

可是,解縉卻偏偏犯了這一點。

永樂八年,縉奏事入京,值帝北征,縉謁皇太子而還。漢王言縉伺上出,私覲太子,徑歸,無人臣禮。帝震怒。縉時方偕檢討王偁道廣東,覽山川,上疏請鑿贛江通南北。奏至,逮縉下詔獄,拷掠備至。

當時,解縉可能有要事稟告朱高熾,就急急忙忙地進了京師,不知道是忘了朱棣先前定下的規矩,還是事態緊急,不等其他官員就直接私見朱高熾,朱高熾也接見了解縉。解縉在單獨面見朱高熾後,不等朱棣回來就自行返回。

解縉為什麼會鋃鐺下獄,最終含冤而死?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點

朱棣

朱高煦得知解縉的自行返回後,就想著以這一點來打擊太子的勢力,同時報復解縉。於是,朱高煦向朱棣打了小報告,朱棣知道後大怒。

朱棣皇位的正統性和合法性一直被人質疑,他也一直致力於改變這份質疑,使用了很多方法。久而久之,朱棣疑的心更重了,他本來就不放心太子在南京監國,多次派人監視太子的行動。其次,明明立了規矩,解縉還是單獨見了太子,會不會有勾結?

這樣一來,解縉私見太子激起了朱棣內心的邪火,朱棣直接把解縉關進了監獄,而且牽連了湯宗、李貫、潘畿、蕭引高以及李至剛等人。

後來,解縉在牢中度過了他的餘生,直到紀綱呈上文書。最終,發生了文章開頭所說的那一幕,解縉在雪中結束了他的一生。

結語

正統元年八月,明英宗詔令歸還解縉所抄沒的家產。

成化元年,恢復解縉的官銜,贈朝議大夫。

當初,解縉因勸諫漢王和安南兩事而得禍,失去恩寵。後來,解縉所說的是事情都應驗了,朱高煦因反叛被誅,而安南因多次造反,設官統治不久,也放棄而去。

由此可見,解縉是一個有很才華的人,政治和軍事素質都很高,有先見之明。可是,解縉又有些許傲才,政治上的性格也不成熟,導致其頻繁得寵又失寵,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幾次。

解縉也是過於耿直,也正因為耿直卻不懂為官之道,也不知道了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久而久之,活得太明白,太耿直,不知官場險惡,心裡只想到為明朝盡力,以至於失了分寸而口無遮攔。

最終,在私見太子一事上觸碰到了朱棣的底線,鋃鐺入獄。失寵,就意味著你的價值已經沒有了,勢力也沒有了。對於朱棣來說,解縉可有可無,殺了也罷。

其實,解縉死得不慘卻很冤,本身並沒有過錯,只因為不懂為官之道。


【end】

參考文獻:《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