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大明王朝1566》為什麼貢獻大、能力強的胡宗憲沒有入閣?

漢東原副檢察長陳岩石


這個問題回答起來比較難,就單從一個點講起吧,胡宗憲之所以不能入閣,其實是他自己選擇的,當初在江蘇,李時珍就針對這個問題下過藥,可惜他不吃!

胡宗憲明知道嚴黨倒臺也就一兩年時間了,為什麼仍然不肯倒嚴嵩?

一、

海瑞通過鬥智鬥勇,總算是把淳安百姓暫時救下來了,可是危險並沒有解除,與此同時,遠在江蘇的譚綸也收到了王用汲的來信……

李時珍利用給胡宗憲看病的機會,開始充當說客,不僅僅要治胡宗憲身體上的毛病,還想治治胡宗憲腦子裡的毛病:

“你是個有才的人,心中也有社稷和百姓,為什麼要去依附嚴嵩啊?”

其實這句話也是前兩天趙貞吉跟胡宗憲說的話,趙貞吉的理由是胡宗憲你好不容易脫了身,怎麼還想捲進去?

所謂脫了身,其實就是指,好不容易被人們認為胡宗憲你不再是嚴黨的人了,怎麼又回去參與“改稻為桑”的事?

而且嚴黨倒臺在即,這個時間點上,真不能借糧啊!

不過最終胡宗憲依靠借軍糧的理由,還是成功的從趙貞吉手中拿到了糧食,與此同時,京城裡的嚴嵩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不斷暗示徐階,總算是給趙貞吉去了信,給胡宗憲糧食。

李時珍引用其餘人的話講胡宗憲是:

“知人善任,實心用事!”

在李時珍的心中,當官無外乎兩個追求,一個是一心為財的貪官,一個就是希望青史留名的清官。胡宗憲並不為財,那麼自然就更在乎名才對,這也是李時珍對症下藥的良方:

“千秋萬代,名臣傳裡,本應該少不了你胡宗憲的名字。”

二、

當李時珍說到這裡時,說胡宗憲沒有私心,說青史留名對胡宗憲沒有誘惑力,那都是假話。從胡宗憲當時的表情來看,他顯然是動了心,只不過,胡宗憲是大人物,大人物對內心原始的渴望控制力要超於常人。也能迫使他理性思考問題,而不單純是原始的本能的衝動。

看胡宗憲仍然不為所動,李時珍再次提到了胡宗憲的“病根”,這個病在兩三年內就會復發:

“我送你一句旁觀者清的話,嚴嵩,尤其是嚴世藩倒臺,也就是一兩年的事了。”

胡宗憲當然知道嚴黨即將倒臺,其實在他進京的時候,他就勸過嚴世藩:

“閣老八十一歲了,你可以不念及天下蒼生,但不應該不念自己的白髮老父!”

只是胡宗憲沒有想過,原來旁觀者都覺得嚴黨即將倒臺,原來情況已經到了如此危險的地步,怎麼辦?

這時候胡宗憲的回答,也映照當初他跟嚴世藩說的話:

“你可以用這個心思度天下人,但不可以用這個心思度我胡宗憲!”

所以,當李時珍建議胡宗憲站出來舉報嚴嵩和嚴世藩時,胡宗憲的回答看起來那樣有力度。也看得出,絕不止一個人這樣勸過胡宗憲,相信其餘人,尤其是裕王那邊,肯定也不止一次這樣勸過胡宗憲:

“誰都可以去倒閣老,唯獨我胡宗憲不能去倒閣老!”

其實李時珍的對症下藥,這是一劑猛藥,雖然吃起來非常苦,但是結合當前的情況,此藥是目前最省力氣,最省成本,也最省時間的良藥。

三、

李時珍顯然不理解胡宗憲為什麼不吃自己開的“藥方”,而胡宗憲大義凜然的回答:

“我可以不做名臣,但不能夠做小人!”

胡宗憲的觀念其實超出了我們對一代名臣的定義,但是卻是我們對一個普通人的情感共鳴。

當年李鴻章忍受著罵名簽下馬關條約後,發誓再不踏進日本的土地,後來回到北京後,慈禧太后見他留著的血衣,說了一句:

“難為你了,還留著。”

其實這兩個人本質上都是朝廷的裱糊匠,都在儘自己最大的能力維繫本已搖搖欲墜的國家不至於傾覆。評價一個人也不能簡單的扣上一個“嚴黨”的帽子,或者“賣國賊”的帽子,其實換成我們自己,又該如何抉擇呢?

畢竟,名臣也罷,小人也罷,無外乎一個是後世人的評價,一個當世人的罵名罷了!

胡宗憲雖然嘴上這麼說,其實內心何嘗不想著自己的名聲,早在進京前,胡宗憲就跟譚綸講過:

“我的老家給我樹了三座牌坊……我不會讓老家人把我的牌坊拆了!”

這就是胡宗憲本身的矛盾,既不想倒嚴,還想留名聲,豈不知這魚和熊掌本就很難兩得,後來胡宗憲一心去抗倭,也是為了規避此事。

最終,李時珍也只能感慨,嚴嵩做過的最正確的事,就是用了你胡宗憲啊!

四、

隨後譚綸出現,給胡宗憲講了在浙江發生的種種事件,包括高翰文第三天議事昏厥,包括海瑞沒有殺“通倭”百姓,包括沈一石打著織造局幌子去買田。

其實這裡面還有隱藏事件:

沈一石打著織造局的燈籠買田的事是海瑞去淳安的頭一天發生的,而且杭州離蘇州遠比淳安離蘇州近。一件事是王用汲頭一天就報的,一件事是海瑞第二天才報的,而譚綸今天才跟胡宗憲講。

由此可見,譚綸心中還是有點防著胡宗憲,怕他把沈一石打著織造局幌子買田的事彙報嚴嵩。

而胡宗憲卻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這一天終於來了,閣老,小閣老,裕王還有徐高張,終於攤牌了……”

胡宗憲說了“終於”二字,也就表明,他早就知道這一天會到來:

一方面,他心中並不希望這一天這麼早來,畢竟這一天一到,嚴嵩就失去了正常退休的可能,畢竟也八十多了,眼看就要退休了,可惜該來的還是來了。

另一方面,他又盼著這一天早點來,因為作為中間左右平衡的他,已經是扛不住了,而且一旦攤牌,東南就會亂,他胡宗憲也就有理由徹底脫離“改稻為桑”了。

與此同時,一旦攤牌,也就表明浙江的大亂就此結束,老百姓也就不用再“改稻為桑”了,也算是救了百姓,挽回了自己的牌坊。

當然,胡宗憲也有看不明白的地方,不僅他看不明白,連在現場的海瑞也看不明白,那就是沈一石為什麼要打著織造局燈籠去買田呢?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大明王朝,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原創文章,喜歡就關注吧!


楊角風發作


大明內閣有一套自己的規則,首先一個規則就是,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而作為從二甲、三甲進士中選出來的才華出眾者入翰林院擔任的第一個職位是庶吉士,但凡內閣閣臣,中進士後人生的第一個官職,必須是庶吉士啊。故而,庶吉士又被稱為“儲相”。

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張四維初入仕途,人生第一個職位就是庶吉士,這是明代自英宗朱祁鎮以後的硬性規定,哪怕你具有全天下最厲害的才能,也繞不過去這個規則。

嚴嵩的兒子嚴世蕃厲害吧,他老爹在首輔的位置上做了20幾年,他本人也做到了工部左侍郎,可他不是走正緊科舉出身,依然不能入閣,成為閣臣,所謂“小閣老”只是一句戲言而已。

說回胡宗憲,胡宗憲家世襲錦衣衛,錦衣衛屬於軍戶,文武殊途,這個出身在大明而言並不算好,與考科舉中進士做庶吉士熬十幾年一步一步入閣最後成為首輔的清貴路線截然相反。

但是胡宗憲並沒有去做錦衣衛,而是選擇考科舉,他於嘉靖十七年中進士,可惜的是當年選館庶吉士,胡宗憲沒有被選上,於是直接授官地方做了山東青州府益都縣的縣令。這個開局,就已經註定了胡宗憲一生與入閣沒有任何關係了。

大明朝的科舉,中了進士後,一共有三條路:

最好出路是選館入翰林院,做一個清貴沒有實權的庶吉士,隨後一步一步在翰林院裡面望上爬。翰林院是知識分子精英集中的地方,他們一般沒有具體負責政務的權力,但是入選庶吉士後首先第一份工作就是到六部諸司觀政,邊學習還要參加考試,成績好的正是成為翰林,不好的那就會被派到六部任主事或外放為官。但凡留下來的翰林,通過翰林院內部的一步一步升遷,就能接觸到帝國最上層的人物,隨後出了翰林院直接就能成為一部的侍郎入選內閣。這是清流官員中最清貴的出身。

而第二條路線是成為科道言官,入職都察院成為十三道監察御史,或者成為六科給事中,其地位崇高,專門從事監察、彈劾與建議工作,不負責具體政務,卻什麼都過問,什麼都可以合理合法地“噴”,這一路線的頂點是以左右副都御史的官銜成為總督、或者巡撫這樣的封疆大吏。

第三條路線就是直接外放,成為一個濁流官,即直接掌一方事,一般成績好的而又剛好的有空缺的直接會外放為縣令,而大部分人則會外放為縣丞。這條路說好走也不好走,說難走也不算難走,這條路一樣可以做到總督、巡撫封疆大吏,但是需要政績和機遇。

胡宗憲的科舉仕途之路就屬於第三條路,胡宗憲在外放做知縣的時候政績不錯,任期到了後沒有按部就班去做知府,而是由濁流官一下變成清流官,做上了御史,開始巡按宣府、大同、整肅軍紀。在九邊做出成績後,巡按湖廣,參與派平定苗民起義。

經過十餘年的奮鬥,終於換來了人生一個重要的機會,於嘉靖三十三年,朱厚熜欽點胡宗憲出任浙江巡按監察御史。而後胡宗憲似乎走通了嚴嵩義子趙文華的路子,一路升遷,在東南主持倭事,可嚴黨倒臺後,胡宗憲的仕途也就走到了盡頭,被屢次彈劾,免除職務押解入京,最後還是嘉靖念其抗倭功勞,臨時改變了主意,沒有治罪,網開一面讓他回老家了。

胡宗憲的仕途之路,從走進中樞視線以後,就無可避免地與嚴黨扯上了關係,畢竟要做事,中樞必須要有後臺,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但嚴嵩一倒臺,其實也宣告了其仕途終結。出身和位置,他都不可能入閣。


江畔初見月


胡宗憲,字汝貞,安徽績溪人,嘉靖十七年(1538)進士,此時胡宗憲才26歲,可以說是少年得志。

之後胡宗憲當了一名小縣官,因為在年度考核中優良,榮升御史,巡視宣府和大同。那個時候大同屬於邊陲重地,時常和蒙古騎兵打交道,胡宗憲對兵法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因為良好的表現,胡宗憲被調往浙江,擔任浙江巡按。

此時的浙江有一個厲害的人物——趙文華。此人是嚴嵩的義子,當時的嚴嵩父子權傾朝野,正是這個趙文華陷害忠良,把浙江搞得烏煙瘴氣。然而胡宗憲卻憑藉著自出眾的洞察能力,小心翼翼的逢迎趙文華。最終在嚴氏父子的舉薦下,胡宗憲升任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同時加直浙總督,總理多省兵務。

在直浙總督的任上,胡宗憲大施拳腳。一方面發掘並重用傑出人才,如戚繼光、俞大猷和徐渭(此人和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大才子”。);另一方面,胡宗憲充分發揮自己對兵法的獨到見解,在抗擊倭寇的鬥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不但將汪直和徐海擒獲,還對盤踞在東南沿海多年的倭患進行了大範圍的圍剿。另外,明朝的水師也是胡宗憲時期建立的。

可以說此時的胡宗憲風頭無人能及,但是也是在此時嚴嵩父子失寵,雖然胡宗憲嚴格意義上來說,不是嚴嵩的黨羽,但是因為和嚴嵩走得比較近,而和時任內閣首輔的徐階並無交集,本著除惡務盡的原則,徐階授意他人彈劾胡宗憲,雖然嘉靖放了胡宗憲一條生路,但最終還是被抓入獄,因無法忍受冤屈,胡宗憲在獄中自殺身亡,時年五十四歲。

值得一提的是,徐階政治生涯中的最大亮點就是鬥倒了權勢熏天的嚴嵩父子,並且在上任後革除嚴嵩弊政,被稱為“名相”。胡宗憲雖然抗倭有功,但是他和他的兒子征斂貪汙,此事也是最後徐階等人彈劾的一條罪狀。


環球網


其實我們可以從這部戲裡面,呂方的一句話就能明白。

胡宗憲進北京述職後,嘉靖皇帝和呂方有一段這樣的對話:

呂方的原話是:胡宗憲畢竟是嚴閣老的門生,徐階高拱張居正他們肯定不會容納他為自己人。而他在東南很多事情又和嚴世蕃他們對著幹,所以嚴閣老他們對他也是百般打擊。他現在是兩面受氣,做人難哪。

真是因為胡宗憲的這樣的情況,導致了內個兩派根本無法容納他。

好,我麼你再回到歷史。

歷史上,胡宗憲確實是嚴嵩的高徒,嚴嵩很喜歡他這個學生。

而胡宗憲屬於能力比較強的人,他的能力在於治理地方,管理東南,抗擊倭寇胡宗憲可以,但是入朝為官,卻不是胡宗憲的專場。這個嚴嵩和嘉靖都知道。加上東南倭寇嚴重,胡宗憲的位子誰都頂替不了。才有了後面:大明不能沒有東南,東南不能沒有胡宗憲的說法。因此,胡宗憲想進京任職,就更難了。


房房小建


因為他站錯了隊啊。

胡宗憲的確有能力,但是電視劇裡演的他憂國憂民有點過了。

人是多面的,胡宗憲有能力是一方面,但在明朝要想做好地方官,幹出點業績,就必須在朝廷有根基,當時朝廷最大的樹是嚴嵩,胡宗憲就結交嚴嵩。而他也是嚴嵩的義子趙文華舉薦的。

這為他辦事行了方便,但也為他將來倒黴種下了禍根。

等嚴嵩倒臺了,嚴的對手徐階上臺,清除嚴嵩黨羽。

任何跟嚴嵩有關的人物,不管對錯,都要拔掉,這就是咱們歷史書上的黨爭。

只有站隊,不分對錯。

胡宗憲的一開始被人檢舉誣陷貪汙等各大罪狀,後來皇帝還替他說話:“宗憲不是嚴嵩一黨,自任職御史後都是朕升用他,已經八九年了。而且當初因捕獲王直而封賞他,現在如果加罪,今後誰為我做事呢?讓他回籍閒住就好了。”

既然皇帝說話了,胡宗憲就得了一條命,回家苟活了。

但明朝文官有一種固執,皇帝放過了你,我會讓皇帝不放過你。

後來胡宗憲的一個下屬犯罪,在這個下屬家裡,發現了胡宗憲寫給嚴嵩兒子嚴世藩的信,內容是請嚴世藩幫他說話,並行賄多少,另外居然還有胡宗憲自己擬定的聖旨一道。

這次皇帝都不能寬恕他了。

胡宗憲就這麼死去了。

這就是中國古代玩政治的現實邏輯,站錯了隊,就是錯了一切。

胡宗憲死後,他當年的手下戚繼光繼續抗倭大業,他也要投靠朝廷的人,他投靠的是張居正。

張居正死後,他先被調往廣東,然後又被人免職,最後病死家鄉。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幹實事的永遠幹不過動嘴皮子的。

因為幹活的人都會犯錯,而不幹活的永遠不會犯錯。



錦翼


胡宗憲算得上大明一朝的名臣了,但不是所有的名臣都能入閣。

首先,胡宗憲的出生和學歷就限制了他入閣的可能,胡宗憲是錦衣衛出身,錦衣衛是什麼單位,大家都很清楚的,當然在明朝那些文人士子心裡是什麼機構都非常清楚,胡宗憲的這個出生直接奠定了他處於官僚鄙視鏈的最底層。而胡宗憲26歲中進士,三甲同等進士,這樣的科舉成績算是非常不錯,但是卻在當時的精英階層來說,他無法入翰林院,而大明朝沒有入翰林院的官員沒有入閣的可能性。所以胡宗憲這兩條就已經直接堵死了他入閣的途徑。

其次,胡宗憲自從中進士為官,他就沒有做過京官,就算做御史,也是北方巡視大同等軍防要塞,也是那段時間和蒙古人的刀光劍影造就了他文官具有武將的素質。後來在浙江與嚴黨骨幹趙文華交好,撘上了嚴嵩這個後臺,升為直浙總督,從此成了封疆大吏,也走向了人生的巔峰。

胡宗憲的主要功績就是在江浙一代抗倭,平倭,手下不乏能人悍將,什麼俞大猷,戚繼光,譚綸等都是他手下打倭寇打出名了的。胡宗憲在江浙一代作用非常大,被稱為江南一柱,基本上江浙一代要離了他,要麼被倭寇給禍害,要麼給暴動給騷擾,所有對國家的重要性而言,胡宗憲做封疆大吏肯定比入閣為相要好多得。

最後一點,其實是和當時的政治局面有關係的,胡宗憲做直浙總督期間,正是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在朝廷鬥得最厲害的時候,內閣首輔嚴嵩和次輔徐階分別代表了不同的政治勢力,而胡宗憲又是嚴嵩的陣營的人,連嚴世藩都沒有入閣,胡宗憲就更不可能了,更別說前面說的那些限制胡宗憲入閣的東西擺在那。

當然入不入閣幾乎都是皇帝說了算,嘉靖皇帝應該是大明王朝260多年來最聰明的皇帝了,雖然整個朝廷鬥得不亦樂乎,但真正掌控朝局的只有嘉靖皇帝,他對胡宗憲是非常的看重,但他清楚,大明王朝缺的一個能吏胡宗憲,不少一個內閣輔臣胡宗憲。


沉墨I方之城


這主要是電視劇對胡宗憲的美化,至於原因嘛,胡部堂是安徽績溪人,績溪胡氏也算名門望族,近代有胡適,現代有X哥。然而在歷史上的胡宗憲,還是有一定差距,他雖然能力確實強,抗倭有很大貢獻,重用戚繼光、俞大猷等人,但卻依附於嚴嵩,自己底子不太乾淨。有筆記小說還說他坐在轎子裡就sy,有點重口味了。加上後來嚴嵩倒臺,胡宗憲當然也沒辦法上去了。所以胡宗憲並非電視劇這樣的完人,真上去就改編歷史了。

另外,明代對閣臣要求很高,能入閣的一般要求是翰林出身,翰林又要是進士考得好的那些人。胡宗憲也是進士出身,但是不算太學霸,所以不能入翰林。為什麼胡宗憲的下級趙貞吉反而能入閣?其實在電視劇裡趙貞吉本身就是翰林出身,而且趙貞吉從未到過江蘇,一直是擔任京官,確實也和嚴嵩有矛盾,所以電視劇裡劃為徐階一黨也算是有依據的。總之,電視劇美化胡部堂然後又不能擾亂閣臣格局,所以就出現這樣的結果了。


林屋公子


三個原因。第一,入朝做官,並不是能力強就行的,功高蓋主這句話聽說過嗎,很多立下過大功勞的能臣最後結局都是慘死,因為他的存在是對王權的一種威脅。

第二,明朝是制度執行最嚴格的朝代,沒有之一,很多東西都是硬性規定,從來不能更改。比如說皇位繼承製度,比如說閣臣的培養和位次。具體到胡宗憲身上,胡宗憲出身武官世家,偏偏卻自己考科舉,還真就考上了,但很可惜的是沒有被選上庶吉士,而是直接分配到地方做官去了,所以終其一生,胡宗憲也就是個封疆大吏,要依附於嚴嵩一黨,不可能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內閣首輔。

第三,胡宗憲很有才華,但是他的靠山嚴嵩倒臺比他早。明朝時期,有著嚴酷的朋黨之爭,入了誰的門,一輩子都是那個人的門生,永遠不得脫身。

張居正入了徐階的門,胡宗憲入了嚴嵩的門,徐階把嚴嵩鬥垮了,所以張居正後來做首輔,而胡宗憲被罷官,這是沒辦法的。兩個人雖然都很有能力,但因為後臺不同,境遇便也迥異。


楚江


想明白被稱為“東南一柱“的胡宗憲為何沒能入閣拜相,首先要了解明朝的內閣制度。

明太祖朱元璋是位精力異常旺盛的皇帝,雖殺胡惟庸而廢宰相將大權獨攬,但旺盛的精力讓他依然能將國家大事處理得當。但俗話說,麻袋片上繡花——一代不如一代,朱氏子孫們一來是沒有了老祖的皮糙肉厚,二來是享樂慣了,也沒有心思再去事必躬親處理朝政。為了國家繼續運轉,就需要一批秘書來替皇帝處理公文,內閣大學士就閃亮登場了。

從這張圖裡能看到明朝內閣的發展過程。既然內閣大學士是皇帝御用的秘書,那在選人的時候就有很多講究,首先一點就必須得是學習好!”學習好"這是個很模糊的概念,怎麼算是學習好呢?古人很聰明,早就搞出了學歷歧視,像現在有些企業非211、985不招一樣,在明朝想入閣,除了科舉考得好外,還得獲得一個榮譽稱號——庶吉士。

庶吉士也叫庶常。其名稱源自《書經·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大體相當於現在的北大博士後畢業吧,而一旦成為庶吉士除了在翰林院搞學術研究,起草詔書外,還會負責為皇帝講解經書,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天天在boss身邊轉悠,那升職加薪,贏取白富美,入閣拜相,走上人生巔峰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所以在明朝,有一條不成文的潛規則——非庶吉士不能入閣。

再來說下胡宗憲,《明史胡宗憲傳》記載:胡宗憲,字汝貞,績溪人。嘉靖十七年進士。歷知益都、餘姚二縣。可以看出,考中進士後,胡宗憲並沒有進入翰林院而是被外放了知縣,不過胡宗憲的考試成績到底如何,明史沒有記載。我查閱了嘉靖十七年的科舉成績,發現胡宗憲僅僅是名列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而且在第三甲的222人中,胡宗憲竟然只排到了第187名。以這個成績想要入閣,可謂是難上青天。

最後再說一下胡宗憲的結局,明史記載:南京給事中陸鳳儀劾其黨嚴嵩及奸欺貪淫十大罪,得旨逮問。及宗憲至,帝曰:“宗憲非嵩黨。朕拔用八九年,人無言者。自累獻祥瑞,為群邪所疾。且初議獲直予五等封,今若加罪,後誰為我任事者?其釋令閒住。”久之,以萬壽節獻秘術十四。帝大悅,將複用矣。會御史汪汝正籍羅龍文家,上宗憲手書,乃被劾時自擬旨授龍文以達世蕃者,(十一月丁亥)遂逮下獄。宗憲自敘平賊功,言以獻瑞得罪言官,且訐汝正受贓事。帝終憐之,並下汝正獄。宗憲竟瘐死,汝正得釋。萬曆初,復官,諡襄懋。


楊過的大仙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胡宗憲為了剷除倭寇上位手段有些不高明。

1523年因為“爭貢之役”堵死了日本來中國貿易的正常渠道,許多日本人化身為亡命之徒的倭寇為患東南海疆。當時胡宗憲出任浙江巡按監察御史,立下誓言不剿滅倭寇不會回到京城。

在這種情況下,嚴嵩的義子趙文華來到江南督察軍務,與時任浙江總督張經、浙江巡撫李天寵發生激烈衝突,但沒過多久依靠嚴嵩父子的權勢,這兩位都被張文華陷害押往京城殺害。

為了平定倭患,胡宗憲只能依靠趙文華,在後者極力推薦下當上浙江總督,利用名將戚繼光和俞大遒遏制了倭患。

倭患得到遏制之後,胡宗憲的好日子走到頭了。1562年,掌握嘉靖幾十年朝政大權的內閣首輔嚴嵩倒臺,樹倒猢猻散,嚴黨紛紛被清算。胡宗憲因為依附嚴嵩義子趙文華也被算作嚴黨受到清算,胡宗憲遭到彈劾被罷官回家。胡宗憲的官宦生涯就此結束,入閣的夢想也灰飛煙滅。1565年,胡宗憲再遭誣陷,在獄中自盡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