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的是什么?

一绿浮芳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如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在历史上有诗圣之称,和诗仙李白齐名,诗云:李杜诗篇万口传。杜甫的知名度完全不亚于李白,只是在唐朝那个时代,相对李白而言,杜甫只能算一个晚辈。

他比李白出生更晚,成名也更晚,相对一入官场便一路绿灯,受到玄宗赏识的李白,杜甫在仕途上几乎终生不得志。

杜甫是个典型的爱国主义诗人,他那忧国忧民的天性和现实官场的羁绊导致了他的诗作基调几乎是灰暗,苍凉的。

但是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给读者的感觉则相当地轻松、活泼,这在杜诗中十分少见。那么,杜甫的笔锋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从写作背景中,我们不难追溯其缘由。

这首诗创作的时间是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当时,威胁唐王朝统治长达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刚刚结束。杜甫听到这则喜讯后欣喜若狂,在第一时间挥毫写下了这首七律诗。

对杜甫而言,他将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了国家社稷,永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一则喜讯怎能不令他激动?杜甫自己也将这首诗称为“生平第一快诗”。



首联叙事,一句“初闻涕泪满衣裳”形象地表现了杜甫接到消息后喜极而泣的场景。从颔联开始,诗人心中的喜悦之情顺着笔端,跃然纸上。如果说原本的喜极而泣较为含蓄,接下来的直抒胸臆就相当热烈活泼。

颔联的“喜欲狂”,包括颈联的“放歌”、“纵酒”都是十分热烈奔放的表达。岌岌可危的国家终于结束了动乱的状态,杜甫现在也可以带着一家妻小,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重返故里。杜甫将所有的喜悦都倾泻而出,在诗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全诗的表达中最为传神的一句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句诗为我们绘制了这样一个场面:青天白日高悬,诗人迎着阳光,引吭高歌,痛饮美酒,在明媚灿烂的春日里,携妻儿一同还乡。似乎普天之下的赏心乐事全部发生在了这一天里面。

“白日放歌须纵酒”非常直观易懂,但是在“青春作伴好还乡”这一句中,“青春”不再是我们通常所指的“青少年美好的年华”,“青春”在这首诗中指的是指草木繁盛的春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整个春天都因葱茏草木而呈现出青绿之色,我们便不难解其意。

“青春”的这一含义其实很早就被使用,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青春”多为其引申义。

在古代,用“青春”表示春天是十分常见的用法。例如明朝诗人刘基所作的《风入松》,“但道青春未谢,不知芳径苔深。”诗人借诗感慨春天还未过去,小径上的青苔却已经很深了。此处的“青春“指的正是春天。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博书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出自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描写了当闻听河南河北被收复,安史之乱得到平定时诗人及家人欣喜若狂的情景,前半喜安史平定,后半喜还乡有日。其中“青春”之意如下:

一、因格律的需要与“白日”对仗。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按格律要求中间四句须工整对仗。因该诗是一首描述大快人心的喜诗,通篇一气呵成,用“忽传”“初闻”“须纵酒”“好还乡”等表示快意的词语,极书作者之狂欢情状。“白日”与“青春”均是形容极佳天气状况及诗人的欢愉心情,与全诗格调一致。

二、“青春”指春天晴好的天气。

公元763年,随着黄河以北(今河北北部)被平定,延续八年的“安史之乱”宣告终结。此消息传来时正值春天,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畅想从梓州抵洛阳时,与春日明媚阳光一路相伴时的欢愉心情。

三、“青春”指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祈愿。

此时的诗人已年过半百,何谈青春,八年颠沛流离的日子已使他身心俱疲,他希望从此与家人衣食无忧 ,生活中充满阳光,再无战乱、饥饿、离别之苦 ,祖国山河生机盎然、国泰民安、一派祥和。

总之,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叙事诗,语言明快、情感转换自然真切,描写诗人的欣喜之状时连用数个动词,极为精妙传神,使其“人逢喜事精神爽”的形象跃然纸上。


行山涉水一路向北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其中颔联中的“青春”的意思到底该如何理解,下面由我为您解答:

一、诗歌的创作背景

首先来看下这首诗:

官兵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的春天。我们知道,他是一个心系国家却又遭受过很多动乱的诗人。当时,杜甫正流落四川,当他得知唐军收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而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也宣告结束,其内心喜悦欢快之情无以言表,遂做了这首充满希望和欢快的诗作。

另外,杜甫原籍湖北襄阳,后迁至河南巩县,而洛阳正是他诗中所说的第二“故乡”。单是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句,就能看出在之前,因为动乱,包括杜甫在内的很多人不敢前往洛阳等地方,而现在这些地方终于收复了,杜甫便可以从四川启程,穿过巴峡和巫峡,再途径襄阳,便可以大胆前往洛阳了。

二、“青春”的涵义

这里的“青春”,显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青葱时光。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来分析一下:

“青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意思:一是指春天草木茂盛,其色青绿的情景;二是指青少年时期,意思是年龄、年岁尚不大;三是指美好的时光,珍贵的年华。

我们再结合全诗的意思来把握一下:

剑门关外毫无征兆地传来了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喜讯,就忍不住落下泪水,打湿了衣衫。

回头看妻子和儿女,哪里还有愁云惨淡的样子,都正带着高兴劲儿,随意地收拾起了书卷和它物。

在美好的白天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美好的春光返回故乡,才是最让人迫不及待的事情啊!

那就快快动身起程,从巴峡穿行到巫峡,再经过襄阳,就可以直奔洛阳城了。

杜甫出生于712年,结合这首诗的背景,杜甫当时已经51岁了,所以说青春指青少年时期有失偏颇。那么,这里的“青春”,应该指公元763年春天的美好景物较为妥当。试想,杜甫一家人收拾好了行李前往洛阳的路上,正是美好春天,自然有美好的景物一路相随,给他们“作伴”。

三、写在最后

杜甫平生遭际坎坷,如此充满欢喜之情的诗作并不多。理解一些作品特别是一些词句的含义,着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上下句,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二是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这都是我们增强理解力和准确把握内涵的必要途径。

以上浅见,有没有道理?欢迎交流。


顾南安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诗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句子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于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杜甫在诗下做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从诗的格式上看,这是一首七律,并且打破了格律诗只在颈联、颔联要求对仗的规律,在尾联用了难度比较大的流水对,对得相当工整,足见杜甫当时的心情以及激动的程度,从而也进一步显示了他高超的文字功夫和精湛的诗词写作技法。

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在古人的诗句里,青春一词有六种解释:一指春天。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绿,故称之为青春;二指青年时期;三指年龄,年岁;四指美好的时光,珍贵的年华;五指酒名,六指年轻时代。

诗词对仗有六大要求:1、字数相等;2、平仄相偕;3、词性相当;4、结构相应;5、句子的节奏相同;6、对句的意义相关

字数相同是一定的,因为七律的每句都是七个字。从其他五项入手来分析,白日的平仄是仄仄,青春的平仄是平平,正好相对。而且词性都要名词,结构必须是偏正,它们在整个句子里的节奏要相同,特别是两句诗的意义要相关联。因此从对仗的要求以及创作的时代背景来看,青春一词指的都应该而且只能是春天。


  • 整首诗的解释如下: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了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喜讯分外欢喜,以致泪水打湿了衣衫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的愁云顿时消散,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露出欣喜若狂的神色。

在晴朗的天空下放声高歌痛饮美酒,在明媚的春光陪伴下返回故乡。

快快动身起程吧!从巴峡穿过巫峡,转到襄阳后直奔洛阳。


飞鸿鸣春


这是杜甫最快乐的诗。

1 出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剑外:剑门关以南之地,代指蜀地。

蓟北:河北蓟州之北,安史之乱老巢。

却看:再看。

公元762年,唐王朝官军破贼于洛阳,河南平。763年,史朝义兵败自缢,河北平。八年安史之乱结束,诗人杜甫喜极而泣,创作此诗。

1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我们应该在这大好的日子里“放歌”,“纵酒”,欢庆胜利,我们还应以返老还童的心情,焕发青春,与青春年少的儿女一起,趁春光明媚,作伴还乡。

这是诗人“聊发少年狂”的疯狂了,都是战争胜利惹得祸,让年过半百的诗人高兴得像个小孩,这是杜甫诗最难见的纯真可爱。

身未动,心先行,沿着涪江入入巴峡穿巫峡,顺长江至襄阳,向洛阳,飞回了故乡。

惊喜的感情波涛有如洪峰迭起,奔涌向前,势不可挡。

2 “青春”的含义

诗词中常见,比如,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李贺)

一是指青春年少时期,人生最好的阶段与时光。

一是指春天白日,春季草木茂盛,色青,故称,“青,东方春位,其色青也。”

而杜甫的诗应包含这两种,

既是激动得青春焕发,又是春日盛景的佳时,

虽然杜甫此时已垂暮,然战争的胜利是久盼的消息,再老的人生也会焕发青春的活力与热情,犹如返老还童,年少重回。

春光明媚之际,天公作美,正是返乡最佳时节,战争平息,终可安心归乡,春景正盛,鸟语花香,一路高歌,再欣喜不过。

所以,

酒不是销愁而是助兴,诗不是发泄而是怡情,从不在诗里提及的妻儿也不再避嫌,细腻入微地注目,无声得动情。

自然明快,一气呵成。

杜甫最肆意纵情,愉悦至极的诗。

清代文评家张谦宜评价:“一气如注,并异日归程一齐算出,神理如生,古今绝唱也。”


一绿浮芳


现在我们说青春,总会想到青春年少,也就是形容人年纪轻。或者,会回想起逝去的青春,即年少时的美好时光。

但在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青春是指春天,春光明媚的好时节。全诗如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01创作背景 :艰难困苦逢战乱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人民开始因为战乱而颠沛流离。

杜甫因为一直仕途不顺,又“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勉强当了个看守兵器的小官。日子却依旧过得很贫困。也是在安史之乱爆发那年,他的小儿子活活饿死了。

第二年6月,潼关失守,唐玄宗出逃,太子李亨继位,即唐肃宗。即使痛失爱子的悲痛还未平复,作为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杜甫毅然决然怀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投奔肃宗。

然而,他被叛军俘虏了,一路押解至长安。直到公元757年,杜甫才从长安成功逃脱,投奔了肃宗,成了“杜拾遗”。很快,他因为房琯案而被贬,之后在西南地区漂泊。

用脚走过唐朝的半壁江山,杜甫看到的是战争带来的满目疮痍,民不聊生。他忧国忧民,写下“三吏三别”。长久的漂泊生活,加上看多了百姓的困苦艰难,杜甫无比渴望战争早日结束,让人民安定下来。

公元763年,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胜仗,收复了蓟北(洛阳和河南郑州、开封等地)。52岁的杜甫听到消息后,喜极而泣,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自己的喜悦兴奋之情。

02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剑门关外突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我才听到时,忍不住手舞足蹈,眼泪却不自觉落下来,沾湿了衣襟。

“忽传”表明捷报来得突然而迅速,让人有些措手不及。已颠沛流离多年的诗人刚听到这个消息,难免悲喜交加。喜百姓即将安定,悲百姓与自己都经历了这场浩劫。

我扭头看妻子儿女,他们的脸上再不是愁眉不展,都冲我喜笑颜开。我想说些什么,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便胡乱卷起未写完的诗书,同他们共享胜利的欢乐。

今日天气晴朗,最适合饮酒高歌。虽然我已满头华发,不宜纵酒,但为了这个好消息,还是忍不住疯狂地贪杯。如今春色正好,喝完这杯酒后,我得赶紧收拾行囊,好带着家人尽快返回家乡。

“白日”形容天气晴朗,暗示诗人已垂垂老矣。老人本不该纵酒,他却纵酒高歌,当真欣喜得发狂。

“青春”代表春色正好,是生机勃发的代名词。这暗示战争已定,人们的苦日子到头了,唐朝的经济、政治、民生都可以慢慢恢复起来。

在异乡多年,杜甫恨不得立马飞回家乡。所以最后直接把距离很远的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放在一起,仿佛这样就能瞬间走过这些地方。“即从”、“便下”更是写出杜甫归心似箭的急切。

03经过战乱苦,方知和平甜

这首诗节奏极快,句句都在写诗人听闻捷报后欣喜若狂的喜悦心情,似乎是将压抑在心底多年的情绪一股脑儿释放出来。

明代王嗣奭评价这首诗:“说喜者云喜跃,此诗无一字非喜,无一字不跃。”

喜悦之情仿佛要从诗里的每个字中跳出来。这是要受过多么深重的苦难,才会在得到解放时如此恣意酣畅。

杜甫身处沦陷区长安时,曾写诗道: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处在战争年代,连一封家书都是奢求。身体与精神都在遭受磨难,白头发大把大把地掉落。 战争,无论在哪个时代,带给民众的只有无穷无尽的苦难与悲惨。

切身体验过战乱带来的颠沛之苦、杀戮之痛、征兵之惨,诗人才能由衷地写出如此酣畅淋漓的喜悦诗词。

经过战乱苦,方知和平甜。处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且行且珍惜。


三叶草青青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本人闲着点进凭自己的理解作个剖析,知

道杜甫此诗,但未看过有关注释。

🌺问题提出“青春”在此处指的是什么?

根据此联的联意推断,此处“青春”一词是

指作:“美好的时光、心情和风景”等一类的

意象词。主要作“美好的时光”来解,杜甫

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心情愉悦而趁这“美

好时光”正好还乡。而非作“青春”一词的现

代原意“青年时期或青年人的年龄”解。因

为此时的杜甫已非“青春”。

♥☞现为题主对杜甫此联作有关对仗剖析:

1、“青春”此处“青”字取其形容词性与“白”字

对仗,“春”字取名字词性与“日”对仗。而此

处“白日”是指“晴天白日的好日子”。此上下

联两词,无论从“字面词性”还是“词义词性”

都是工整对仗的。

🌹字面词性对仗剖析:

“白日”,“白”颜色形容字,“日”名字。

“青春”,“青”颜色形容字,“春”名字。

🌹词义性质对仗:

“晴天白日的好日子”对仗“美好的时光”工稳;

2、“放歌”与“作伴”的对仗:

“放歌”,“放”动字,“歌”名字。

“作伴”,“作”动字,“伴”名字(伙伴、同伴)

🌹☞此两词对仗工整;

3、“须”与“好”的对仗:

“须”须要与“好”正好、恰好对仗。

🌹4、“纵酒”与“还乡”的对仗:

“纵酒”,放纵的饮酒。“纵”放纵饮,作形容

动字性,“酒”名字。

“还乡”,“还”归、返,动字。“乡”名字。

🌹☞此两词对仗亦工稳。

🌺🌺以上都是凭自己之理解作剖析,非依

据原诗有关释解书籍。

☞♥🌹♥为了更好理解再说明一下:

“青春”有关古义:1、春天(美好的日子、美

好的光景,即美好的时光);

2、草色青葱(美好的风景)。

☞🌹“时光”有关现代释义:时间、光阴、日

子、光景。其中“光景”释义:景色(风景)、

情形、状况。情形和状况近义即:事物表现

出来的样子情状(杜甫此时情绪状况的表

现即是“美好的心情”)

🌺☞所以“青春”即“美好的时光”,据上分

析“美好的时光”里面实际包含“美好的日子、

风景、心情。总括为“时光”)








子风长歌


谁都知道,这是老杜平生第一快意之作。

这篇诗作也被收录在中小学课本中,成为了几近家喻户晓的杜诗名篇。

说实话,老杜能在沉郁顿挫的制衡下首出第一快诗,真的就是生平第一次。恐怕也是唯一的一次。在老杜的诗篇中,这样的快意诗作实属凤毛麟角,颇为难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清代大学者浦起龙在评价老读这首诗的时候,给出了如下说法:

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馀俱写情,得力全在次句;于神理妙在逼真,于文势妙在反振。

各色典藏中也将老杜这首诗作评为别具风神的上上佳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推介,足以说明这首诗于老杜本人以及后来者的巨大、深刻影响。

一般来讲,七律诗的五六联经常是作者最为得意的偶仗之句,不仅神采飞扬,文风飘荡,更具文眼气质,起到荡气回肠的推波助澜作用。老杜的这句诗亦是如此。也是老杜生平漂泊浪迹惯了,几乎一生都在萍踪浪迹的艰难中度过,甚至过着食不果腹、衣不暇暖的流浪生活,还需要好朋友的周济和补贴,就连居住的茅棚也被大风刮起三重茅,害得他老迈的腿脚去和嬉戏的儿童争那一捆蓬萱。

令老杜最为莫奈的是小儿子的饥饿而卒,老来丧子,这对老杜的打击是前所未有的,也是浩劫空前的,更加深了老杜对于这种漂泊浪迹的深深痛恶。而官军一下子收复了大片失地,流浪的人们尽可以安居乐业了,于老杜来说那就是喜不自胜,难以抑制内心的巨大冲动,让他和妻子喜极而泣,终于一反平生之意写下了这首天下第一快诗。

至于青春两个字的含义和所指,无疑是在绿意盎然的春天,讴歌的是那时节里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还有蕴藏在人们内心之中对于和平安宁的渴望,更是老杜这个遭逢乱世的漂泊人生的内心无限感慨。古人向来以大好春光形容万物复苏百业俱兴,这里老杜借用春天的描述,实则描写了人们内心之中更为期盼和热望的那个带给人们希望和富足的春天。

在老杜的眼里,无论是何等样的春天,都是充满了希冀的最美好的开始,所以他才筹划着开始下一段更为精彩的人生旅程。


龙吟148119260


关于杜甫以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大概为众多读者熟知了,也就不再啰嗦了,只对这两句诗作诠释。

此两句诗,是杜甫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颈联。杜甫以律诗严谨著称,这两句诗对仗十分工整:比如”放歌”对”作伴”、”纵酒”对”还乡”,等。

句首的”青春”与”白日”对。诗中”白日放歌须纵酒”,意思是在晴朗的日子引吭高歌、开怀畅饮,抒发无比兴奋。

白日,既有晴天之意,亦有收复失地大地重光的含义。

青春,表示春光明媚景色宜人,同时亦含有还乡夙愿得尝、心情舒畅愉快的含义。





施亦南


就是春色,春天的意思。

四时中,春属木,五色中,青为木色,所以说青春。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无所不在的五行观念。

说酒,说年轻女子的,都扯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