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3 香事越千年,闻香识生活:《香乘》(珍藏版)序言

《香乘》一书是我在数年前闲暇时校注的,当时了解香学的人很少,所以出版的机缘也不成熟。后来承蒙华文天下杨文轩先生的重视,得以和大家见面,而一经问世,就陆续加印,这次又有精装的珍藏版问世,可以想见,大家对传统文化典籍的关注逐渐升温,尤其是对香道、茶道这些古人物质文化与生活方式感兴趣的朋友越来越多了。

香事越千年,闻香识生活:《香乘》(珍藏版)序言

当时出版时,因为是数年前的稿子,重新校对的不够仔细,尤其是一些年号的排版上易生误解,颇有愧疚之心。这次趁着精装版的问世,重新做了调整。心愿只是为想了解香道的朋友提供方便,在注释的严谨性与规范性上未臻理想,属于应时代需求而仓促上阵,希望大家理解,也希望更多的朋友来一起完善。

伴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近百年文化自卑的视角渐被突破,我们开始探寻文化的根源与脉络,同时对古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油然而生一种欣赏与向往,期待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温情与韵味,这些都是这个时代悄然发生的趋势。

香事越千年,闻香识生活:《香乘》(珍藏版)序言

虽然就中华文化的核心来说,古人更看重的是究竟本体的体证或身心日用的修养,而于物质文化多是随缘游戏的心态,这也是中国的香道与茶道未能走向日本那种程式化格局的原因。这是中华文化的伟大之处而非弱势,但毕竟时过境迁,再单提道统,凡夫恐生迷惑,以为玄虚难及。此时由此种物质文化而契入古人语境与心境,进而修为身心与体证真谛,不失为一种契理契机的道路。

我亦是这条路上的探索者,整理这些物质文化的典籍与日用实践,自身已受益匪浅,拈出一则,供大家参考。所谓文化,本质来说是与生活无隙的,成为一种符号或表演,未免有所辜负。现在言及香道,往往以为说的是昂贵的沉香原料,这和由日本以至台湾的香道传统有关。但我们考察古人合香,则不拘材料贵贱,有的材料如荔枝壳,甚至是被我们作为垃圾丢掉的东西。所以,我想,能将香道运用于生活方是承接中华文化的脉络,能有条件玩赏沉檀是一种,而还有其他众多的可能等待我们发掘。

香事越千年,闻香识生活:《香乘》(珍藏版)序言

这次珍藏版增加了一些历代精品香道具的图片,供大家参考。感谢收藏家张晓武先生友情提供的珍贵沉香藏品图片,考察这些顶级的藏品,会发现更多的吻合古籍中的记载,但在市面上已经甚为罕见了。这也提示我们,如果市面上的东西与古籍不符,不要轻易的质疑与否定古籍,很可能是自身所见的局限。

祝愿大家香光满室,以香入道。

周嘉胄

周嘉胄,明代末期淮海(今江苏扬州)人,明末大收藏家、文化学者,穷二十年之力《香乘》一书,是中国香学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全面整合中华香文化资源,延续中国香文化命脉,李维桢为之序。此外,周嘉胄精通装裱等传统工艺,有《装潢志》传世。

日月洲

日月洲,又名明洲,佛教文化学者(出版有印度朝圣著作《向西,灵魂跟着脚步》)、茶人,北京普洱古树茶收藏机构“茗寿堂”堂主;香学爱好者,整理简体版《香乘》,并做注释。

注者絮语:在一个纷繁变幻的时代,人们渴望了解传统,唤醒心灵深处那些美好的文化基因,但往往不得其门而入。传播传统的核心经典,重现经典的语境已成首要之务。无论茶、香,还是传统文化的其他方面,祝愿大家能够拨开目的不一的混杂说法,直接承接传统精神的本源,提升生命之境,圆满究竟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