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太平天國最後的決戰,30萬大軍為何擋不住1萬湘軍?

邪惡女女-LL


為何李秀成兵敗雨花臺:此王掌控太平天國最精悍的洋炮,沒來幫忙

太平天國後期,其軍事水平呈直線下降的趨勢,太平軍再也沒有前期和中期那樣連戰連捷了。特別是1862年和湘軍拉開的天京雨花臺之戰,備受世人詬病。李秀成統帥十三王,共計20多萬太平軍,對外號稱60萬,全力圍攻天京城下的曾國荃部不足3萬的湘軍,但最後血戰了46天,以多打少卻沒打贏。這使得原本被譽為良將的李秀成留下了軍事生涯中的一大敗筆。另外,雨花臺之敗也導致太平軍的意志被湘軍擊垮了,從此再也沒打過一場像樣的勝仗,直到天京陷落。

事後我們再來分析這場雨花臺大戰,五倍於湘軍的太平軍為什麼這麼差勁,難道真的沒有打贏的可能嗎?永宣也認為,肯定有可能打贏這場戰役的。如從戰術或戰術武器層面上來說,戰鬥基本原則以及戰鬥部署、協同動作、戰鬥指揮、戰鬥行動、戰鬥保障、後勤保障和技術保障等都達到了優化,那麼打贏的幾率就大大增加。此戰中太平軍的缺點在協同動作、戰鬥保障、後勤保障和技術保障等方面。譬如李秀成帶領的20萬太平軍看似一體,其實是由14王各自的軍隊短期內組合而成,在指揮和協同方面問題很大。另外,永宣還從戰術武器方面說說這場大戰。

雨花臺大戰期間,太平軍使用了大量的洋槍,當然湘軍也有,還有炮,雙方都有土炮,太平軍還有一部分洋炮,所以武器方面太平軍優於湘軍。當然,湘軍打仗從不把武器放在第一位的,反而他們的武器往往較陳舊,因為他們迷信硬打硬拼(結硬寨打呆仗)的精神。往往太平軍好不容易在湘軍的防守陣地炸開一道口子,衝上去佔領了,但沒多久就被湘軍拼命奪回去了。因此,湘軍的拼命霸蠻精神彌補了武器上的不足,讓原本武器佔優的李秀成落敗。

永宣感嘆,湘軍的陣地如此堅固,其實李秀成原本是可以攻破它的。因為李秀成並沒有發揮他武器優勢。湘軍可以用霸蠻精神彌補武器上的不足,那是因為李秀成的武器優勢不明顯,如果武器佔絕對優勢,湘軍必敗,舉一個極端點的例子,在核武器面前……

李秀成率這麼多太平軍前來救援天京,其實是很倉促的,因為被洪秀全催得沒有了餘地。因此,準備不充足,沒考慮過較長期的後勤供給,甚至連裝備了最精悍洋炮的一支太平軍也沒帶來。李秀成部攻打上海前後,其部將歸王鄧光明有錢又有眼光,建議李秀成把太平軍裝備最先進的洋槍洋炮,李秀成採納了建議,並讓他統帥太平天國最精悍的洋炮隊。因此,歸王鄧光明部下憑藉洋槍洋炮威震敵膽。太平軍攻打上海時,城內的清軍聽說歸王鄧光明帶洋槍洋炮來了,個個大驚失色,後來聽說他沒來,又彈冠相慶。由此可見,鄧光明部洋槍洋炮的威力。

於是問題來了,為什麼雨花臺大戰,李秀成沒有叫上歸王鄧光明前來幫忙呢?如果他的洋炮大隊來了,洋炮能穿牆裂石,湘軍營壘豈不是輕而易舉就被摧毀,就算湘軍再怎麼蠻幹也只是血肉之軀,失去了屏障,肯定會被李秀成20萬人群毆致死,而且這些城外的太平軍還會和天京城內的太平軍內外夾攻。而且曾國荃也素聞鄧光明的洋槍洋炮厲害,也非常擔心他前來幫助李秀成。

可是歸王鄧光明部太平軍並沒有前來,李秀成雖然開始沒有帶他們前來,但是在雨花臺苦戰了一段時間後想到了他們,於是立刻下令調他們火速前來天京增援。而此時歸王鄧光明駐紮的杭州,備受李鴻章的淮軍和左宗棠的楚軍牽制,短時間無法抽身,否則全盤崩潰。因此歸王鄧光明回覆李秀成說他們不能來。這可愁壞了李秀成,同時樂壞了曾國荃兄弟倆。

忠王等十三王謀解天京圍,攻雨花臺方酣,呼歸王洋槍炮隊往助戰,而杭州戰務方殷,不得赴,曾國藩以湘軍器械粗劣,素畏洋槍炮之猛烈,聞歸王不至,深以為幸。

於是,永宣覺得,既然裝備了最精悍的洋槍炮的歸王鄧光明部太平軍名副其實,如果把它調到了雨花臺前線,那麼此戰結果將會改寫,李秀成將擊敗曾國荃。對此,閱讀諸君,你們怎麼看呢?

參考資料:《太平天國史》,《天國志》



永宣論史


首先,李秀成的十三王大軍,沒有30萬那麼多,最多隻有20萬人。其次是湘軍也不止1萬人,而是3萬人。

真正困難的是,清軍不僅僅是圍攻天京,而是,三路大軍,曾國荃圍攻天京,李鴻章進攻蘇南,左宗棠進攻浙江。太平軍從江浙抽調部隊去救援天京,導致在江蘇浙江戰場太平軍局勢危急萬分,根本擋不住清軍左宗棠和李鴻章的兩面進攻。

要知道,李秀成十三王太平軍的家屬家財,都在江浙,現在江浙危在旦夕。再加上,太平軍極度缺乏糧食,部隊不能長時間在外作戰。天京城下的太平軍援軍,實際上,處於焦躁焦急情緒。

湘軍建立起了完整的防禦體系,還有充足的大炮,彈藥和糧食。畢竟清軍控制了水道,可以大批量運輸糧草武器。而太平軍只能依靠陸路運輸,無論糧食,還是彈藥都極度缺乏。

最後,就是李秀成實際上,缺乏與曾國荃打仗的經驗。沒見識過,曾國荃一道又一道壕溝圍牆的威力。清軍早就知道,李秀成必須速戰速決,否則糧食就要斷了。就每天堅守在深溝高牆裡面,專門依靠大炮守衛。

太平軍炮兵實力太弱,又無法壓制清軍,轟開一道道高牆。最後的結果,就是糧食吃的差不多了,就只能退兵,趕快回去守衛江浙了。最主要的是這批太平軍早就沒有了,堅決打下去的想法了,人心渙散。因為,這批退回到江浙的太平軍很快就紛紛投降了,其中最多的一次,在蘇州一下子就向清軍,不戰投降了7萬人。


深度軍事


太平天國最後的決戰,30萬大軍擋不住湘軍1萬人的原因,當然主要是太平天國大勢已去。但要具體到這一次戰鬥的失敗,指揮者李秀成是有責任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對於這次戰鬥,李秀成認為失敗的原因。

太平天國在天京事變後,實力大減,再加上曾國藩的湘軍的步步緊逼,處境已極其艱難。1862年9月,曾國藩的九弟曾國荃率領的湘軍兵臨天京城下,與太平天國軍隊對峙於雨花臺。

此時,沉迷於美女及經書的洪秀全急忙讓在蘇州的李秀成前來救護,李秀成很快就召集了30萬大軍(號稱60萬)趕來天京。而此是的曾國荃的軍隊卻因為出現了瘟疫,三萬大軍僅僅只剩下萬餘有戰力的士兵。

敵寡我眾,對於李秀成來說,應該是輕輕鬆鬆就能取勝的。然而,經過44天的血戰後,太平天國軍隊卻敗了。

對此,李秀成自己給出的戰敗原因是曾國荃的湘軍戰鬥力太強,以及自己一方糧草不足。但這個說法顯然是經不起推敲的。

前面我們說過,曾國荃的士兵其實只有萬餘有戰鬥力了,就算是戰鬥力強悍到以一敵十,那也應該不是三十萬太平軍的對手。而要說糧草,此時,天京並未失陷,且三十萬大軍明顯處於強勢,要收集糧草至少不會遇到敵人的阻攔。所以說,李秀成認為的原因是站不住腳的。

那30萬戰不過1萬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李秀成急於返回蘇州,急功近利,指揮失當。

我們知道,李秀成在回援天京之前,李鴻章的淮軍就已經在攻打李秀成的地盤蘇州了。因為洪秀全的急詔,李秀成不得不率軍救天京,但心裡卻是擔憂蘇州的。

於是,戰鬥一開始,急切的李秀成就開始使用人海戰術,命令士兵猛打猛衝。面對太平軍的人多勢眾,曾國荃明白硬拼肯定是輸,於是採取了挖深溝,築高牆的“縮營自保”策略,不主動進攻,集中炮火以逸待勞。

這樣一來,太平軍的人海戰術基本沒用,衝過去一批,被湘軍的槍炮殺死一批,打了十幾天,傷亡了數萬人,卻沒有一絲效果,反而使得太平軍的士氣受損,戰鬥力減弱。

沒辦法的李秀成,只能拼死進行更猛烈的衝鋒。但湘軍士兵也知道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也殺紅了眼的拼死抵抗,太平軍終於久攻不下。血戰46天后,李秀成不得不撤出戰鬥,退入天京。

此一役,佔據軍力、武器等絕對優勢的太平軍本來是有機會取勝的。李秀成完全可以用優勢的兵力包圍曾國荃,穩紮穩打,先挫傷曾國荃軍隊的士氣。然後派兵斷了湘軍的糧草供應,對於孤守雨花臺的湘軍來說,這絕對是致命的打擊。如此一來,湘軍必敗。所以說,雖然,李秀成做為太平天國一個優秀將領,他被捕後的頑強讓後人稱頌,但此役的失敗,卻是無法逃脫責任的。

各位朋友,您覺得我分析得對嗎?歡迎批評指正。

摯守靜篤


首先指正下,湘軍不是1萬,而是3萬,而且只有其中8000人還是新兵,據說這幫湖南兵軍營裡還爆發了瘟疫。如果按照初期的太平軍戰鬥力來說,湘軍早就灰飛煙滅,可是這次卻不同了。發生這荒唐的結果,固然有湘軍歷來擅長作戰的因素,其實還有其他的原因。

首先太平天國後期,內部已經腐朽不堪,被殲滅也是大勢所趨。在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已經由盛轉衰。太平天國形勢大好時,東王楊秀清生出異心。他請求天王將自己封為“萬歲”。眼看東王有不臣之心,北王韋昌輝勸諫天王誅殺東王。此時,有人告密東王謀反。天王便與北王等人商議剷除東王,最終,東王全家被殺。翼王石達開認為北王濫殺,應殺死他以平民憤,最終北王被殺,石達開因為忌憚天王也帶著自己的部下離開天京。此次內亂使得太平天國元氣大傷,也為日後的失敗奠定了基礎。

其次,1861年安慶失守後,太平天國都城上游再無任何防守據點,這對於依賴長江的天國政權來說無疑是致命的,之後,雖然太平天國在江南一帶仍有建樹,但是這卻沒有什麼戰略意義,1862年3月,曾國荃從安慶東進,拉開了攻打天京的序幕,各路太平軍全線敗退,5月30日,各路湘軍直接打到天京城下,其中曾國荃部更是直逼雨花臺。

再次,李秀成急於返回蘇州,急功近利,指揮失當。李秀成在回援天京之前,李鴻章的淮軍就已經在攻打李秀成的地盤蘇州了。因為洪秀全的急詔,李秀成不得不率軍救天京,但心裡卻是擔憂蘇州的。於是戰鬥一開始,急切的李秀成就開始使用人海戰術,命令士兵猛打猛衝。面對太平軍的人多勢眾,曾國荃明白硬拼肯定是輸,於是採取了挖深溝,築高牆的“縮營自保”策略,不主動進攻,集中炮火以逸待勞。這樣一來,太平軍的人海戰術基本沒用,衝過去一批,被湘軍的槍炮殺死一批,打了十幾天,傷亡了數萬人,卻沒有一絲效果,反而使得太平軍的士氣受損,戰鬥力減弱。沒辦法的李秀成,只能拼死進行更猛烈的衝鋒。但湘軍士兵也知道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也殺紅了眼的拼死抵抗,太平軍終於久攻不下。血戰46天后,李秀成不得不撤出戰鬥,退入天京。

但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太平軍大勢已去,失去了大批高級將領的太平天國,其實早已經變成了一盤散沙,天京事變以後,太平天國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加上太平天國的幾個主要領導者盡皆沉溺在榮華富貴之中,不顧百姓是否安逸,早已失去了民心。


浮生茶說歷史


太平天國與清朝的最後決戰,是天京保衛戰。

太平天國一共投入了32萬軍隊,清朝以湘軍為主一共投入了8萬軍隊。

最終是曾國荃率領湘軍攻入天京,太平天國覆滅。

1,天京保衛戰的雙方兵力對比

1862年5月30日,曾國荃率領湘軍駐紮天京城南的雨花臺。

曾國荃共有十八營約9千多人,彭玉麟的水師也有十八營約9千多人。湘軍總兵力約1.8萬人。

此時,洪秀全的天京城內有兵約3萬人。太平天國的的主力在李秀成手裡,在蘇福和浙江一帶。

1862年7月,洪秀全召集各路援軍共9萬人,多次進攻曾國荃的湘軍,均失敗。

1862年9月,在洪秀全的嚴令逼迫下,李秀成率十三王共13萬多兵力從蘇州出發,繞到宜興到達雨花臺之南,對曾國荃實施反包圍。加上浙江李侍賢的3萬多人,李秀成的總兵力約16萬。

此時,包圍圈內的曾國荃只有3萬人。因為江南瘟疫的流行,病死近萬人,湘軍有戰鬥力的只有1萬多人。

但不能忘記彭玉麟的湘軍水師還有9千人,曾貞幹在江東橋保護糧道的5千人,

曾國藩又調集了3營水師和5千陸兵支援曾國荃。

所以曾國荃的總兵力應該有4萬人(已扣除病死、戰死的1萬人)。

10月12日到11月26日,李秀成的16萬大軍對曾國荃的4萬人,整整用了46天,未能攻克曾國荃的雨花臺大營。

^ 李秀成

因為軍糧不足,李秀成放棄了圍攻曾國荃,帶主力進入天京就糧。

1863年2月,強攻曾國荃不下,洪秀全又命令李秀成帶15萬軍隊渡江,經六安,準備遠程攻擊武昌,迫使曾國荃回救,以解天京之圍。

這是洪秀全的大錯招!

這一片現在都是湘軍的地盤,曾國藩帶著湘軍剩餘的兵力對李秀成進行堵截。太平天國水師薄弱,李秀成的糧道無法保證,在六安被重創。李秀成饒了一個大圈子,最後不得不撤回天京,15萬大軍僅剩下1.5萬人。

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此時天京城內只剩下1萬太平軍,湘軍共有6萬多人。


2,太平天國最終失敗的第一責任人當然是洪秀全

洪秀全的瞎指揮導致了太平天國的徹底覆滅。

洪秀全本人的軍事才能非常平庸。

以前的時候,清軍的江南大營在天京門外,就在洪秀全的眼皮底下,雙方共存了很多年,誰也吃不掉誰。

因為當時的清軍和太平軍的火炮水平一般,防守一方只要深挖壕、厚築牆,進攻的一方就要吃大虧。

除了保護糧道的兵力,曾國荃只有5萬人來攻南京,南京城牆有70多里,根本不可能包圍。所以曾國荃一直在南京城南的雨花臺,重點攻天京南部。

洪秀全只有在天京城內有10萬大軍,就可以採用守勢,不要硬攻曾國荃的雨花臺。

然後雙方互掐糧道,進行長期消耗戰。

此時,太平天國的糧食基地只有蘇常一帶,也是李秀成重點經營之地,保住了蘇常,才會有糧食源源不斷地供給天京。

洪秀全調李秀成解天京之圍是大錯。

洪秀全又派李秀成渡江西進攻打武昌,更是錯上加錯。


2,太平天國的內亂導致軍事人才凋零,江浙一帶的士兵戰鬥力不如廣西老兵。

從楊秀清開始,大量軍事人才的消失,導致太平天國後期除了李秀成、陳玉成之外,沒有多少優秀將領。

江浙一帶新建的太平軍的戰鬥力極其低下,很多人只是充點門面,一見勢頭不對,就一鬨而散。


參考文獻:

[1],陳寶輝,天京保衛戰攻守雙方兵力問題初探,社會科學輯刊,1983.5

[2],暴紅博,曾國荃與天京之役,2010

[3],簡又文,太平天國全史,1962

[4],羅爾綱,太平天國史,1991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在太平天國最後的天京之戰中,曾國荃的一支湘軍孤軍深入,直撲太平天國首都天京。太平軍幾十萬大軍卻居然奈何不了這支湘軍。最後,這支人數很少的湘軍不但站穩腳跟,還一舉破城,宣告了太平天國的滅亡!(本來我想修正題中兵力數字,後作罷了。因嚴謹數字尚有爭議,但無論是哪個版本,雙方兵力數字都較懸殊)

看起來不可思議的事情,其原因卻非常簡單。讓我們回顧一下這場戰役的前前後後,箇中原因,自然一目瞭然。

洪秀全的兩個哥哥生財有道,致使天京長期缺糧

在李秀成救援安慶受挫後,曾經在天京提出建議,湘軍很可能很快威脅天京,希望太平軍開始在天京儲存糧食,並且在雨花臺附近加強防務。

這些建議,得到了天朝朝臣的一致讚許,決定開始在四周採購糧食入天京。可是,洪仁達、洪仁發發布命令,“要買糧的,一定要用我們的洪票,要洪票的人,一定要出銀子來買,沒有銀子,是沒有票的。拿了票買好糧食的人,回來的時候記得一定要交重稅!”這樣,大家都不肯去外面買糧食了。

洪天王的兩位哥哥,貪婪無度,目光短淺,逼走石達開,汙陷李秀成,掠奪天京民,又擾亂儲糧大計,堪稱大清超級臥底。


洪家兄弟的這招發財招數,直接導致了太平軍在天京作戰中的被動局面。由於天京缺乏糧食,太平軍不敢在城內養大軍。而外地的援軍,來到天京後也不能長期堅持。洪天王,最後就因缺糧,帶頭吃“甘露”而歸天。

天京缺糧,對湘軍來說,是最大的鼓舞,因為,他們知道,眼前的敵人再多、再可怕,湘軍只要咬牙堅持下去,太平軍就自然會退去了!

舉措慌張,不顧全局

在湘軍進抵雨花臺後,洪秀全立刻下詔,要求正在攻打上海的李秀成回援天京。

李秀成得令後,調撥了軍隊回援天京,本人依然在蘇州主持東線戰局。

李秀成的計劃,是比較照顧全局的。

天京附近出現敵軍,對太平軍來說,不算新鮮事。自打太平軍定都天京,清軍就常常來訪,冮北大營、江南大營就常常屹立天京周邊。太平軍常見戰法,是肅清周邊,孤立敵軍後,一舉擊破。比如,1856年,楊秀清等到西征取得一定戰果,穩定外圍局勢後,才一舉擊破冮北大營。

正因如此,李秀成一早建議天京儲糧,就是知道天京保衛戰,是一場持久戰,很難直接驅走來敵。因此,穩定東線局勢,再回師斷敵後援,解天京之圍,與當年楊秀清的策略是比較接近的。

可是,洪秀全一再急詔下,李秀成只得緊急回師天京,發動了“十三王解圍天京”之戰。

整個天京保衛戰,洪秀全多方挖坑,致使太平軍調度無當,勞而無功。


以己為劣,攻彼之長

太平軍和湘軍,此時各自優劣勢都十分明顯。

太平軍人多勢眾,可是,兵員素質低。據陳坤書的兵員冊子記錄,此時李秀軍的兵員,多是1860-1863年間加入的部隊。這些部隊,多是流民、會黨及未經“改造”的清軍降卒。這些人,擾民有本事,打仗沒經驗。

湘軍雖人數少,但多是5-7年以上的老兵,且多是參加過慘烈的安慶攻防戰的。

偏偏,雨花臺這地方要命,正面狹窄,正是“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戰場,對兵多而不精的太平軍極為不利。


雨花臺的地勢,太平軍雖多,卻只能在狹窄正面進攻


因此,李秀成建議出敵後,斷敵歸路。這可不是忠王膽怯,實在是忠王知兵。

可是,天王“不許”。這個不許,是以“上帝之言”傳達的,只說神仙話,不說人話,李秀成連申辯的餘地都沒有。

那就來硬的吧!

霸蠻的湘軍

雨花臺大戰,把湘軍霸蠻精神發揮到了極致。

湘軍此戰,可不得“天助”,大軍一來,就鬧起了瘟疫,三萬大軍,大部沒了戰鬥力。

也許,洪天王就是據此信息,認為“上帝助我”,令大軍急攻吧。

湘軍沒有“天助”,只有先“自助”了。深溝壁壘,以待敵攻。

結硬寨,打呆仗。背後是堅忍的霸蠻氣。


當時,已進入冷熱兵器並用的時代。雙方以炮聲作開場白,槍炮互射,爭取在短兵相接前削弱對手。

誰吃虧?希特勒這樣的一戰老兵會告訴你,戰壕是士兵的好夥伴!深溝壁壘的湘軍損失不大!

隨後,是太平軍的衝鋒了。

湘軍深溝壁壘,放太平軍接近時,才一齊放槍,太平軍死傷慘重。

就這樣,雙方相持了十幾日。

李秀成十幾天就在這裡玩“添油戰術”給湘軍練級?當然不是!

李秀成地面上令人打槍炮進攻,地底下挖地道接近湘軍。

湘軍也不傻,料著這招。也挖地道,每挖通一處,就灌汅水,上毒煙,立木樁伺候。

地面上的太平軍決意死戰,組織縱深死鬥!前面的士兵倒下了,後面的士兵就把他們推到溝裡,慢慢的,屍體填平了“深溝”,太平軍一擁而上!兩軍貼身近戰,血肉模糊!湘軍副將倪桂節陣亡,主將曾國荃臉上中彈,尤奮力組織反擊,死戰不退!

這樣的死鬥,持續多日!

地道里太平軍也工夫不負有心人,地道挖成幾處,火藥爆炸,炸塌湘軍幾處營壘,大軍趁勢殺入!

湘軍馬上霸蠻擁上來互砍!

短兵相接,不管是老兵新兵,殺紅了眼,不都是兩個肩膀扛著一個腦袋?一時間,殺聲震天。大家都知道,此時正是太平軍最後的機會,也是湘軍不可退卻的底線!

一番肉搏,湘軍驅走太平軍!



短兵相接,湘軍營壘險像環生!

這樣的險像,再來一兩次,湘軍恐怕就要交待在這兒了!

可是,湘軍驚奇地發現:太平軍撤了!

呵呵,託洪家兄弟的福,太平軍糧食吃完了!

湘軍,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開始準備對太平天國的最後一擊了!

一點不同觀點

對於雨花臺大戰的結果,一般認為,主要因為太平軍此時素質的低下。

可是,這些缺乏經驗的太平軍新兵在此戰中對著不利態勢,冒死力戰,死傷慘重。

聯想到克里米亞戰爭及冋時代其他戰爭中,進攻方對壕溝普遍的束手無策。

我認為,這些被後人嘲諷的新兵蛋子,已經表現出了軍人應有的勇氣和素質。

最可恨的,是洪家兄弟。貪婪自私,目光短淺,又假託迷信,胡亂調度!親手斷送了自家江山!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我自始至終對太平天國運動持否定態度,始終認為這是一次洪秀全、馮雲山、楊秀清等等利用宗教蠱惑、利益引誘、武力脅迫而發起的一次武裝暴動。說他們代表著比清政府先進的生產力完全是胡說。他們一路燒燬孔廟,搗毀學堂、祠堂、書院,利用“連坐”脅迫社會底層人民參與,分設男營、女營,強行拆散家庭,搶掠社會資產,一切財物充公……雖然永安封王,設立機構,但仍掩蓋不了它是赤裸裸的無政府暴民運動。

”30萬大軍為何擋不住1萬湘軍”,天平天國迅速敗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個人認為最重要的一條是,底層士兵(起義參加者)的利益沒有得到絲毫滿足,導致基層離心離德、喪失戰鬥力。攻打下第一個縣城就大肆封王(永安封王)、進南京後更是封王超過2000個,丞相、旅帥、檢點各種官職一大堆,上至各王,下至丞相、旅帥,大建府邸,花天酒地。而低層士兵、百姓分男、女營管理,沒有家庭,沒有個人財產,只有戰場送死,士兵們怎能長久跟她們走呢?若不是內部施行殘酷統治,進南京後不久太平天國就會垮臺。因此”30萬大軍擋不住1萬湘軍”是太平天國曆史的必然。


武當行者老魏


太平天國的覆滅,與它的爆發一樣,快得令人難以置信,連坐鎮北京的慈禧太后也沒想到,這夥兒曾令清王朝寢食難安的“長毛”,竟頃刻間便土崩瓦解了。畢竟,總攻開始前,李秀成手裡還有二十多萬人馬。

可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便會發現,即便是處於鼎盛期的太平天國,也早已預示了它最終的命運。要知道,太平軍之所以曾打的清軍暈頭轉向,主要是因為他們一直處於運動狀態,讓前來圍追堵截的官軍摸不著頭緒。

然而,在佔領南京後,洪秀全等開始坐享安逸,雖然有北伐、西征等主動出擊的軍事行動,卻皆因不夠堅決和內部紛爭而失敗。看似有了大本營的太平天國,逐漸過渡到了停滯不前,甚至是坐以待斃的窘境。

太平天國的墮落,也是隨著定都南京而開始的,而且這種墮落幾乎是整個高層同時發生的。比如說,原本仇視清朝和帝制的太平天國,竟然也嘗試推廣太監製度,在失敗後又大規模地使用“女侍”,完全就是一個披著宗教外衣的等級森嚴的王朝。

隨著太平天國高層領導的內鬥,天京事變使得數萬精銳無辜喪命,而且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燕王秦日綱也都死於非命,在洪秀全的猜忌下,翼王石達開率領數萬精銳出走。如此一來,太平天國元氣大傷,很難再組織兵力對清軍造成太大威脅。

如果說1856年的天京事變是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標誌,那麼到1863年時,太平天國便已經是無力迴天了。

這一年中,發生了三件大事:

  1. 石達開所率精銳在大渡河慘敗,這是太平軍所難承受的巨大損失;

  2. 安徽捻軍中的張樂行所部慘敗,這使得太平軍失去了一支強有力的盟友;

  3. 戈登率領的“常勝軍”全力幫清軍進攻蘇州,並威脅杭州。

這三件事加在一起,使得太平天國更加窘迫。如果說石達開的出走和慘敗,是天京事變帶來的影響,那麼張樂行所部捻軍的潰敗和洋人態度的轉變,則是讓太平軍所料不及的,可謂是雪上加霜。

在太平天國衰敗的同時,清軍一方則抓緊了攻勢:

早在1862年時,曾國藩就著手籌劃著給太平軍佈置了一張大網,他令李鴻章率領淮軍到上海,讓左宗棠領導部分湘軍經江西進入浙江,李、左兩路大軍,日益壓迫太平天國的勢力範圍。在此期間,曾國藩親自坐鎮安慶,率領著嫡系沿長江向天京逼近。

另外,曾國藩等人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同時,一直髮展洋務運動,生產近代化武器。這樣一來,湘軍、淮軍的武器裝備,比起最初與太平軍交戰時,有了重要提升。

與裝備日益精良的清軍相比,太平天國因不願接受《南京條約》等屈辱條款,開始失去了洋人的支持,其在武器裝備上也變得十分被動。原來一度傾向太平天國的列強,轉而幫助清軍進攻太平軍。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洪秀全晚年已經沉浸在了自己編織的天國中。儘管李秀成不斷勸諫,洪秀全還是堅持固守南京,強調會有什麼所謂的天兵天將前來相助。昏庸的洪秀全固步自封,在清軍的圍困下耗盡了生命,而幼天王洪天貴福和忠王李秀成接手的,可謂是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隨著也就頃刻瓦解了。當然,這是後話,我們要解答的,是太平天國最後的決戰,也就是雨花臺會戰。

苦戰四十餘天的雨花臺會戰,以太平軍的大潰敗而告終。

在南京形勢日益危急的情況下,洪秀全逼李秀成聚攏部隊,回援天京。結果,李秀成與曾國荃之間的對戰,就此拉開帷幕。

會戰開始前,除了奉命回援的李秀成(率蘇南地區的太平軍精銳),還有從浙西趕來的侍王李世賢部,加上各地匆忙調集的太平軍,李秀成一方大約有二十餘萬人(一說三十萬),而曾國荃部僅有三萬餘眾,雙方在軍力上相差懸殊。

但令人意外的是,李秀成的二三十萬人,竟未能擊潰曾國荃部,反而退回了天京(南京)。這使得湘軍得以完成了對南京城的最後合圍。至此,太平天國已經徹底無望了。

那麼,這次決戰中,太平軍為何會慘敗呢?

李秀成給出的解釋是,湘軍兵力眾多且工事堅固,太平軍一方糧食不足又沒有冬衣。其實,這是一種推脫之詞。前文提及,李秀成的兵力大概是曾國荃的十倍,稱對方“人多勢眾”,絕對是自我開脫了。

另外,在雨花臺會戰時,太平軍的糧道尚存,天氣也沒有特別寒冷。可以說,在整個會戰中,太平軍的處境還沒有慘到像後來南京被圍那麼慘。

劉秀成的慘敗,其實就在於太平軍氣勢低落、戰鬥力下滑。

接連的征戰和高層的內鬥,使得太平天國軍民中彌散著無望的氣息。特別是隨著洪秀全等人的腐敗墮落,士兵們已經開始懷疑自己到底為何而戰。可以說,儘管李秀成手握重兵,但大家都已不願意再去拼命,又怎麼能和裝備精良、驍勇善戰的湘軍對抗呢?


史海爛柯人


1861年,安慶失守後,太平天國都城上游再無任何防守據點,這對於依賴長江的天國政權來說無疑是致命的,之後,雖然太平天國在江南一帶仍有建樹,但是這卻沒有什麼戰略意義,因為對於曾國藩來講,他的目標只有一個:攻滅天京!


1862年3月,曾國荃從安慶東進,拉開了攻打天京的序幕,各路太平軍全線敗退,5月30日,各路湘軍直接打到天京城下,其中曾國荃部更是直逼雨花臺。湘軍的神速是太平天國方面沒有預料的,此時天國幾乎只有李秀成一人可用了,洪秀全多次催促李秀成率兵回援,9月,李秀成帶領麾下十餘個王,集中天國幾乎所有兵力,共計近三十萬大軍(號稱六十萬),準備給天京解圍。


而此時湘軍的前鋒部隊只有3萬左右,其中8000人還是新兵,同時這幫湖南兵軍營裡還爆發了瘟疫!此時湘軍部隊中,有戰鬥力的人員總共只有1萬多!30萬打一萬,如果按照初期的太平軍戰鬥力來說,湘軍早就灰飛煙滅,可是這次卻不同了。10月13日,太平軍三十萬眾猛攻湘軍,14日,天京城守軍出城配合作戰,李秀成準備兩路包抄,圍攻湘軍,而曾國荃只能駐堡壘以守衛,然而太平軍竟然打了十餘天才打出些眉目,11月3日,李秀成進逼曾國荃指揮部大營!




但是,在隨後的正面對決中,湘軍以少敵眾,竟然將太平軍殺得大敗,打到26日,太平軍失利,李秀成宣佈撤軍,在這46天的雨花臺之戰中,太平軍30萬大軍被1萬湘軍打得大敗,傷亡數萬。對於雨花臺大戰的結果,一般認為,主要因為太平軍此時素質的低下。 可是,這些缺乏經驗的太平軍新兵在此戰中對著不利態勢,冒死力戰,死傷慘重。 聯想到克里米亞戰爭及冋時代其他戰爭中,進攻方對壕溝普遍的束手無策。


我認為,這些被後人嘲諷的新兵蛋子,已經表現出了軍人應有的勇氣和素質。這荒唐的結果,固然有湘軍歷來擅長守戰的因素,但太平天國軍隊此時已經淪為一幫烏合之眾則是主因,而天京的陷落,也不遠了。


歷史總結論


首先當時天京城外的湘軍是3萬人,其次,太平軍戰鬥力很多時候,被我們在想象當中誇大了。八旗綠營到了清朝後期再腐敗,我們在通讀了太平天國戰爭全史以後,就會發現一個問題。

太平軍14年戰爭,極少出現全殲1萬清軍的戰例。那怕對手是八旗綠營,太平軍一次全殲對手1萬人以上的戰鬥,也是屈指可數的。如果算上地方臨時招募的鄉勇,民兵,那還稍微多幾次。

太平軍最擅長防禦戰,對於攻堅戰能力,並不是很強。清軍防禦堅固的桂林,長沙,安慶外圍的工事,武漢外圍工事等等,太平軍都沒有辦法攻破。太平軍攻克的地方絕大部分,都是因為太平軍勢大,守軍兵力太弱,提前逃跑了。

太平軍真正的攻堅戰勝利的次數,也不是很多。太平軍的特點是善於防禦戰,善於大範圍的機動戰,尋找機會進入清軍防禦薄弱的地方,佔領眾多縣鎮州城,隨後清軍再來反攻,一點點失守,太平軍就再進行大範圍機動。

直到最後,李鴻章,曾國藩和左宗棠從三個方向包圍上來,太平軍再也沒有機動餘地,就只能被圍困在天京。李秀成的30萬大軍,絕大部分都是新兵,缺乏糧食,也缺乏冬裝。而且,就在李秀成圍攻天京城外湘軍的時候。

李秀成在江浙的地盤,受到了李鴻章和左宗棠的猛烈圍攻,損失大片土地,李秀成又不斷回軍增援。也導致,李秀成左右為難,顧此失彼,兩頭全部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