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中藥利水滲溼藥藥性彙總,附經典處方及背記歌訣

此類藥物性平,多甘淡平或苦寒涼。主入膀胱、脾、腎經,次歸小腸經。藥性下行,能通暢小便、增加尿量、促進體內水溼之邪的排洩,故有利水滲溼的作用。

中藥利水滲溼藥藥性彙總,附經典處方及背記歌訣

利水滲溼藥

1.茯苓,甘,淡,平,歸心脾腎經,有利水滲溼,健脾,安神之功,用於安神,可以和硃砂拌用,處方寫朱茯苓或朱衣茯苓。

2.豬苓,甘,淡,平,歸腎膀胱經,有利水滲溼之功。

3.澤瀉,甘,淡,寒,歸腎膀胱經,有利水滲溼,瀉熱之功。性寒,能瀉腎及膀胱之熱,下焦溼熱者尤為適宜。

4.薏米,甘,淡,微寒,歸脾胃肺經,有利水滲溼,健脾,除痺,清熱排膿之功。本品力緩,用量需大,宜久服,健脾炒用,其餘生用。

5.車前子,甘,寒,歸腎,肝,肺經,有利水通淋,止瀉。清肝明目,清肺化痰之功,用法用量,5-10克,布包入湯劑。

中藥利水滲溼藥藥性彙總,附經典處方及背記歌訣

車前草

6.滑石,甘淡寒,歸胃,膀胱經,有利水通淋,清解暑熱之功。包煎。

7.木通,苦,寒,歸心,小腸,膀胱經。有利水通淋,洩熱,通乳之功。臨床文獻報道,有用大劑量關木通60克而致急性腎功能衰竭者,故本品用量不宜過大。

8.通草,甘,淡,微寒,歸肺胃經,有清熱利水,通乳之功。

9.金錢草,甘,淡,平,歸肝,膽,腎,膀胱經,有利水通淋,除溼退黃,解毒消腫之功,用量30-60克。

10.海金沙,甘,寒,歸膀胱,小腸經,有利水通淋之功。用法,布包入煎。

中藥利水滲溼藥藥性彙總,附經典處方及背記歌訣

11.石葦,苦,甘,微寒,歸肺,膀胱經,有利水通淋,止咳之功。還能止血,可用於崩漏,吐血等。

12.萆薢,苦,平,歸肝,胃,膀胱經,有利溼濁,祛風溼之功。

13.茵陳蒿,苦,微寒,歸脾,胃,肝膽經,有清利溼熱,退黃疸之功。

14.地膚子,苦寒,歸膀胱經,有清熱利溼,止癢之功。

15.冬瓜皮,甘,微寒,歸肺,小腸經,有利水消腫之功。

16.葫蘆,甘.平,歸肺,小腸經,有利水消腫之功。

中藥利水滲溼藥藥性彙總,附經典處方及背記歌訣

赤小豆

17.赤小豆,甘,酸,平,歸心臟,小腸經,有利水消腫,解毒排膿之功。

18.澤漆,別名,貓兒眼睛草,心,苦,微寒,有毒,歸大腸,小腸,肺經,有利水消腫,化痰止咳,散結之功。用法,可外敷膏供內服或外用。

19.扁蓄,苦,微寒,歸膀胱經,有利水通淋,殺蟲止癢之功。

20.燈心草,甘,淡,微寒。歸心,肺,小腸經,有利水通淋,清心除煩之功。

用法用量,1.5-2.5克,或入丸散,治心煩驚癇,硃砂拌用,處方寫朱燈心,外用煅存性研末。

21.冬葵子,甘,寒。歸大腸,小腸,膀胱經。有利水通淋,下乳,潤腸之功。

中醫處方

五苓散《傷寒論》

中藥利水滲溼藥藥性彙總,附經典處方及背記歌訣

茯苓

處方:茯苓9克 豬苓9克 澤瀉18克 白朮9克 桂枝6克

上藥共研為散,每服3—5克,日服2—3次,用酒或米飲調和服,服後多飲溫開水取汗。

現臨床多改用飲片作為湯劑水煎服,澤瀉常用量為9克。

功效與主治 功能通陽化氣,利水滲溼。主治外有表證,內停水溼,發熱、煩渴、飲水即吐、小便不利。

清肝解鬱益陰滲溼湯

中藥利水滲溼藥藥性彙總,附經典處方及背記歌訣

處方:白菊花9克,木賊9克,蟬蛻9克,銀柴胡9克,羌活9克,生地9克,女貞子9克,蒼朮9克,白朮9克,防風9克,赤芍6克,菟絲子15克,甘草3克。

功能主治:清肝解鬱,健脾滲溼。主肝經鬱熱,溼蘊於脾。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利水滲溼藥背記歌訣

滲溼利水退腫藥,小便不利服之消。

安神健脾用茯苓,只攻不補豬苓好,

澤瀉清利下焦熱,除痺排膿薏米高。

利尿通淋有殊功,善治血熱石淋證,

車錢明目止咳喘,下乳通草與木通,

滑石化溼解暑熱,萆薢利溼還祛風,

中藥利水滲溼藥藥性彙總,附經典處方及背記歌訣

地膚子

地膚萹瞿止瘙癢,涼血金沙石韋靈。

清熱利溼退黃藥,溼熱黃疸服之妙,

退黃要藥屬茵陳,還有排石金錢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