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唐代中後期經濟逐漸衰落,寓言賦反而繁榮發展,如何解釋該現象?

古往今來,寓言有其特殊的作用。它以比喻性的故事來寄託意味深長的道理,從而給人以深刻的啟示。字數不多,言簡意賅,具有詩的特質。陸機曾在《文賦》裡言,"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認為詩用於抒發主觀情感,要寫得華麗而細膩;賦用於描繪客觀事物,行文要寫得爽朗而通暢。其實,這樣的表達還不全面,詩也往往描寫事物,抒發情感亦常常離不開賦。

寓言賦就是將寓言散文與寓言詩歌屬性熔於一爐的特殊文體,雖然唐代以詩文見稱,不過辭賦的創作盛況也不容小覷,加之唐代科舉考試以"詩賦取士",這就進一步推動了寓言賦的發展。藉助寓言或歷史故事對人進行勸誡或諷喻,收效明顯。唐人將寓言與賦融於一爐,這樣思想內容更具深刻性,寓言也就不侷限於作為一種修辭方法及文體形式而存在,而是與賦的"鋪採摛文,體物寫志"特色相融合,從而形成唐代在思想內容和行文表達上別具一格的寓言賦。

然而,寓言賦創作的高峰並非集中在鼎盛時期的初唐及盛唐,恰恰相反,出現在中唐及晚唐的衰敗期,這是怎麼回事呢?就讓我們循著歷史的軌跡去一探究竟。

唐代中後期經濟逐漸衰落,寓言賦反而繁榮發展,如何解釋該現象?

一、唐代寓言賦發展概況

歷史上沒有哪個朝代比得上唐朝的繁盛,這從唐詩的巨大魅力看出端倪。然而唐朝不止於詩歌的成就,唐賦也別開生面。在《讀賦卮言》中,清人王芑孫表示,"詩莫盛於唐,賦亦莫盛於唐"。顯然唐代能取得長足發展並保持帝王基業的繁榮穩定,唐賦功不可沒。寓言賦作為唐賦之一種,文學性強,並且將敘事、抒情巧妙地融於一體,這種行文策略新穎別緻,值得細究。那麼唐朝各個歷史時期寓言賦發展狀況如何?

  • 初唐、盛唐復興階段

與唐代上百篇寓言賦相比,唐高祖李淵至玄宗朝的160年間僅有13篇賦作,可見初唐及盛唐時期的寓言賦發展比較沉寂。不過,儘管整體數量不佔優勢,寓言文學卻呈現出復興跡象。

唐太宗是一位積極有為的君王,他以文治國,進一步完善科舉制度,社會上重視人才選拔任用的風氣逐漸形成。武后當政後繼承並發展了這一舉措,至玄宗時,很多底層寒士及庶族子弟得以出仕,他們建功立業的熱情由此得到激發,於是寓言賦自然成了抒發抱負、展示理想的工具。

在此背景下,楊炯、盧照鄰等初唐四傑自覺擔負起革新的重任,他們聯合其他文人開始對六朝以來的綺豔文風進行大刀闊斧地變革,於是賦這種文學體式所表現的領域得到拓展,除客觀鋪排、潤飾宏業外,抒情色彩也更加濃郁。基於傳統"詠物",賦的創作開始結合寓言來寫,內容表達上沿襲古辭風格,現實主義傾向較為顯著。

唐代中後期經濟逐漸衰落,寓言賦反而繁榮發展,如何解釋該現象?

以盧照鄰《窮魚賦》為例,這是一篇模仿東漢趙壹《窮鳥賦》的賦作,開首以序言表明創作之由,"餘曾有橫事被拘,為群小所使,將致之深議,友人救護得免。竊感趙壹窮鳥之事,遂作《窮鳥賦》"。作者藉助賦序闡明創作動機,並以趙壹寓言古題為仿照對象,所要抒發的思想感情由此點出。

東漢桓、靈之世,朝政往往由宦官、外戚把持,為害忠良。趙壹恃才傲物,對小人嗤之以鼻,故而屢遭打擊。對此,他自比無助之鳥,"思飛不得,欲鳴不可。舉頭畏觸,搖足恐墮。內懷怖急,乍冰乍火",以此表達當時處境之艱難,抒發內心憤恨之情,揭露社會醜惡現實,批判奸佞害人不淺。

盧照鄰與趙壹經歷相似,故而對"窮鳥"困境有著一定的感受,他以"枯魚之肆"這個寓言故事比作自身走投無路的絕境,有效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

無獨有偶,在《大鵬賦》一文中,李白寫道:

"若乃足縈虹蜺,目耀日月;連軒遝拖,揮霍翕忽。噴氣則六合生雲,灑毛則千里飛雪。貌彼北荒,將窮南圖;運逸翰以傍擊,鼓奔飆而長驅。燭龍銜光以照物,列缺施鞭而啟途。塊視三山,杯觀五湖;其動也神應,其行也道俱。任公見之而罷釣,有窮不敢以彎弧;莫不投竿失鏃,仰之長嘆。"

文中,李白自比鵬鳥,氣概非凡,用詞灑脫俊邁,境界闊大,富於氣勢,藉助寓言賦,個性才情一覽無餘,盛唐文人樂觀自信的精神風貌躍然紙上。

寫作手法上,浪漫主義抒情方式使得作者的豪情逸致豐富多彩。寓言使用上,接近莊子的"逍遙"思想,而"未若茲鵬之逍遙,無闕類乎比方。不矜大而暴猛,每順時而行藏。參玄根以比壽,飲元氣以充腸。戲暘谷以徘徊,馮炎洲而抑揚"的結尾,神遊之思畢現,其中隱含的道教思想濃厚。

由上觀之,寓言賦在唐初及盛唐處於復興階段,為抒發抱負、寄託理想,行文中多以古題中動物形象作比。除此而外,先秦諸子及其他史書中的寓言故事亦被用於寓言賦的架構,以賦的形式重新鋪寫,其間看法或意見往往見諸於文中所述及的個人修為及政治時態。

總體而言,唐初及盛唐時期的寓言賦創作還殘存著前代寓言賦的範式,諷刺意味極少,寄託美好願望的居多。

唐代中後期經濟逐漸衰落,寓言賦反而繁榮發展,如何解釋該現象?

  • 中唐勃發階段

縱觀歷史上寓言賦創作的高峰,即春秋戰國時代、中晚唐時期、元末明初及明中葉以後四個階段,無不與社會矛盾加劇、人們無法直抒胸臆有關,基於此,寓言被深深地打上了時代及政治的印記。

"安史之亂"是唐代盛極而衰的標誌,原先穩定繁榮的大好局面不再,代之以藩政割據和官僚黨爭,經濟凋敝,社會矛盾惡化,在此情形下,中唐文人的愛國情懷如火如荼,他們一心要挽救國家於水火,極力希望表達一己之見並得到重視,這樣寓言創作便伴隨古文運動的開展而勃興。

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等中唐詩文大家便是寓言創作的有力推手,作為文壇領袖,他們紛紛以寓言的形式對社會黑暗予以無情揭露,並對當局的倒行逆施進行諷刺。

若對這一時期的寓言賦加以觀察,不難看出其內容除了寄寓個人仕途不幸的感慨,託物、借事諷刺事態的成分大為增加,對現實的批判幾乎無所不包,文學干預政治的功能明顯增強,故而該時段的寓言賦創作往往夾雜著政治、文學及思想,綜合性很強。

唐代中後期經濟逐漸衰落,寓言賦反而繁榮發展,如何解釋該現象?

就數量而言,中唐寓言賦比起初唐、盛唐,整整多出40篇,幾乎佔唐代所有寓言賦作品的五成。而思想內容較之於初盛唐也更加豐富,其寓言的深刻性、諷刺性都無以復加。

具有代表性的當屬託物喻志類,這些作品借用象徵和暗喻手法,在直接鋪陳進行諷刺或讚頌的同時,還另有所指,一面就中唐社會的黑暗、藩政割據下所面臨的各種激烈矛盾等加以揭露,一面就小人得志、有識之士遭到構陷,含蓄地表達了封建士大夫所處的艱難境地,諸如《牛賦》、《砥石賦》等都是當時富於典型意義的寓言賦作品。

在唐代諷刺性寓言賦中,柳宗元的作品可謂是瑰寶,像《種樹郭橐駝傳》、《哀溺文》等都是名揚四海的力作,其形象塑造、情節設置、藝術手法都可謂上乘。

誠如今人陳蒲清所言:

"他的寓言不是為了建立一種體系服務,而是為了多方面地揭露社會的病態,嘲笑和諷刺黑暗腐朽勢力的代表人物,從而充分發揮寓言的諷刺特長,集中勾勒出了一批富有現實氣息的寓言形象。陰險的宦官,跋扈的藩鎮,無能的官僚,糊塗的皇帝……都在柳宗元的寓言中留下了形象。柳宗元的寓言是中唐那個時期的現實的藝術結晶"。

唐代中後期經濟逐漸衰落,寓言賦反而繁榮發展,如何解釋該現象?

以《牛賦》為例,這是一篇詠物短賦,文中通過牛和驢的形象化對比,作者憤世嫉俗的思想情感得到了有力表達。聯繫柳宗元所處的中唐,當時正直內憂外患,中央政權岌岌可危,在此背景下,他參與了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團,未曾想招致各方面打壓,這些勢力無非來自以宦官和藩鎮為代表的沒落貴族。在是非不分的社會,有識之士飽受災禍,而壞人卻黑白顛倒,不可一世,於是作者以如椽大筆將他們的醜惡靈魂及卑劣伎倆毫無保留地刻畫出來。將有識之士及社會上的醜惡分子分別比作"牛"和"羸驢",實質上就是將批判的鋒芒劍指封建統治階級,一種激烈而深沉的諷刺與鞭撻由此得到了淋漓酣暢地表達。

不僅柳宗元,劉禹錫的寓言賦作品同樣蜚聲唐代文壇。在參加永貞革新運動失敗後,他接連遭到貶謫,由此寫下了不少寓言詩,如《養鷙詞》、《昏鏡詞》等。這些作品對藩鎮割據下統治階級專橫跋扈、無意接受忠言進諫以及朝廷官員養尊處優、粉飾太平的醜惡行徑進行了有力鞭笞。

《傷馴鳥》是權德輿的寓言賦力作,該文寫雉子在園中游玩偶然得到一隻雛鳥,於是對其進行飼養並馴服,由此成了娛樂賓客的工具以及失去本性的寵物,結果卻成了狸狌的犧牲品。從而含蓄表達出封建士大夫堅守自我與為宦所累的尷尬處境。

除此而外,王履真的《目無全牛賦》、張仲素的《千金市駿骨賦》等是以歷史故事或古代典籍中的寓言為題材寫就的寓言賦,文中作者都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在寓意及情節設置上有所創新。

唐代中後期經濟逐漸衰落,寓言賦反而繁榮發展,如何解釋該現象?

  • 晚唐成熟階段

由中唐安史之亂引發的藩鎮割據、朋黨之爭等社會弊政,使得大唐逐漸趨於沒落,加之農民揭竿而起,唐朝氣象由此搖搖欲墜,而此時君王也愈發昏聵,吏治更加腐朽,對於這樣的境況,文人不能不感到憂傷,而詩歌、寓言小品文等文學體式就成了他們懷念歷史、痛惜現實的最佳表達工具。

晚唐寓言作品數量僅次於中唐,如羅隱的《讒書》、皮日休的《皮子文藪》、陸龜蒙的《笠澤叢書》等語言小品文抒發了對時代的激憤與抗爭之情。而林慎思的《伸蒙子》等以寓言的形式批判了封建禮法,並強烈呼喚"仁政"。

這時期的寓言賦不再對統治者歌功頌德,代之以諷諫,這就切合實際地發揮了賦的功能。以李商隱、謝觀、徐寅等為代表的作家,他們的寓言賦作品或以故事為題進行諷諫,以寄託悲傷,或以尋常之物加以構思想象,敘寫時充滿揶揄口吻,從而達到強烈的諷刺效果。

在《蝨賦》中,李商隱寫道,"亦氣而孕,亦卵而成,晨鷺露鶴,不如齊生。汝職惟齧,而不善齧。回臭而多,蹠香而絕"。全篇字數屈指可數,為短賦中的表率。作者以蝨子為書寫對象,實則是對社會上有著蝨子秉性之人的有力刻畫和剖析:他們專門對窮人下手,吸其膏血,而對於有權勢的達官顯貴則不敢觸碰,這種欺軟怕硬的做法受到作者的嘲諷與憎惡,憤懣之情和消除醜惡之願望得到了強烈抒發。

晚唐時期,文人多以律賦來抒發感情和發表議論,賦干預現實的功能得到有力發揮,其中當屬王棨、徐寅及黃滔為最。

王棨的《貧賦》對漢代揚雄的《逐貧賦》和中唐韓愈的《送窮文》有所借鑑,賦中虛構了"宏節先生、溫足公子及繁華少年"三個人物,通過對話形式,對迷惑加以開解,由此道出君子對貧窮的態度,體現了晚唐封建士大夫的人文價值觀:身處亂世,應保持高尚情操。

取材於《戰國策》的《驥伏鹽車賦》是謝觀的賦作,他寫道:"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大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潰,漉法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通過寫作此賦,作者表達了這樣的思想:儘管置身於末世,不過依靠自身力量救時濟世的心情依然強烈。

唐代中後期經濟逐漸衰落,寓言賦反而繁榮發展,如何解釋該現象?

二、唐代寓言賦的社會功效

  • 政治上的教化作用

所謂寓言賦的政治教化,即文人藉助文學創作,暗示行政弊端,影射駁斥社會不合理現象。唐代中後期矛盾特別尖銳,寓言賦的諷刺意味也愈發濃厚,作家希望以此來刺激統治者採取措施,挽救王朝於水火,而賦中奇妙的比喻、熟悉的典故以及精彩的情節便於揭露敏感的政治和社會問題。

《左傳·成公十年》記載了晉景公病入膏肓而無法醫治的故事,柳宗元借古事而寓國事,創作了政治寓言賦《愈膏肓疾賦》。作者依託史傳在賦中敘述了兩大場景,即"晉公夢疾膏肓"和"秦緩候問",作者對前一部分進行了簡寫,突出景公與秦緩、忠臣間的對辯。辯論主題包括景公病情危重、膏肓之疾的可治性以及衰亡治國可否治理的問題。賦中寫道:

"予今變禍為福,易曲成直。寧關天命,在我人力。以忠孝為幹櫓,以信義為封殖,拯厥兆庶,綏乎社稷。……佐荒淫為聖主,保夭壽而長年,皆正直之是與,庶將來之勉旃!"

這裡,作者把經歷戰亂的國家比喻成病入膏肓之人,將醫者喻為救國之政,指出衰敗的國家需要賢哲之人來匡扶,他們為國效力的忠肝義膽並非膏肓之疾者所能羈絆。國家頹敗時,勿要坐以待斃,而應在有識之士輔佐下力挽狂瀾。作者積極用世、匡扶社稷的精神由此得到了有力彰顯。柳宗元曾參與永貞革新,失敗後遭到排擠貶謫,但即便如此,依然心繫國家,矢志不渝,以膏肓之疾可救、衰亡之國可治的歷史典故,借古諷今,政治教化作用明顯。

《勾踐進西施賦》是晚唐律賦作家徐寅的賦作,作者在賦中融入歷史故事,以寄寓對現實社會的思考。該文在使事用典過程中,表述生動,渲染有力,還為史事注入新的意蘊,這樣事件本身的文本內涵及表現領域得到豐富、擴大和深化。晚唐君主無能,在位不謀其政,人臣尸位素餐,極度貪婪,藩鎮擁兵自重,社會政治環境讓人憂心。寓言賦以歷史事件為題,以嚴肅的筆調總結歷史教訓,對統治者進行勸誡,希望其能勵精圖治,勿要重蹈前人覆轍,此賦為規諷時世的政治教化有力之作。

唐代中後期經濟逐漸衰落,寓言賦反而繁榮發展,如何解釋該現象?

  • 勸誡啟示功能

寓言賦不僅可以起到政治的公共教化作用,對於世俗中某種行為的看法,還可將其轉化為對身邊親友或一般百姓以道德層面的勸誡和啟迪。

《由鹿賦》是中唐呂溫的賦作,該賦在創作時首次將"賣友"問題作為寫作主題。文中所述"由鹿",乃經過獵人馴養,長大後用以誘捕捉拿其他野鹿的引鹿。作者在賦序中點名寫作主旨:因"南出襄樊之間"偶遇由鹿,遂產生感嘆和思考,"虞之即鹿也,比以其類致之;人之即人也,亦比以其友致之,實繁有徒,從古然矣"。

在正文處,該賦對鹿之單純平和、與世無爭的本性進行了描述,指出"由"是受到獵人訓育之故,其本性因馴養逐漸改變,最終淪為陷害同類的幫兇。遺憾的是此時由鹿依然"無情於誠偽",壓根沒料到自己已經成了獵人的幫兇,可憐那些受到引誘而上當的野鹿,倉促間受到捕獲與傷害。這裡,作者在以由鹿的身份抒情時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展示了由鹿"野心而仁"之特點,用以揭示現實中"賣友者"之"野而不仁"。作者描述生動真切,情感質樸而深沉,以物喻人、代物抒情的表現手法可謂應用的極為精妙。

在賦文末尾,作者雲:

"物誠有儲,人亦宜乎。摭事或比,原心則殊。借如淮陰構禍,冤在神理。通說且拒,豨謀寧起。堂堂蕭公,實曰知己。紿致鍾室,胡寧忍此。……微獸傷類,如不自容。忍人賣友,而享其功。滅交道兮墜義風,曾麋鹿之不若。何仁信之可宗,已焉哉!諒此世之茫茫,吾未見其始終"。

唐代中後期經濟逐漸衰落,寓言賦反而繁榮發展,如何解釋該現象?

從表面看,作者在寫鹿,其實每一步都是在為寫人鋪墊,由獵人利用由鹿捕獵引起對現實中"賣友求榮"者行為的聯想,過渡自然,取譬貼切。對由鹿傷害同類感到無地自容,而現實中賣友者卻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甚而居功自傲,足見世風墮落的程度。自古以來,賣友問題一直存在,儘管歷史上不同時期交友標準有所變化,較為複雜,不過人間的不仁不義現象並不少見,特別是中唐時期謀求共同利益的朋黨社會表現更加露骨,那麼該賦的現實意義和針對性也就顯而易見。

作者在寓言中以自身視角觀察社會,辛辣地諷刺了賣友者的不仁不義之舉,與此同時,對世人予以告誡,勿要輕而易舉地被圖謀不軌者所利用,以致於後果無可挽回。

除此而外,崔損的《冰壺賦》及薄芬的《直如朱絲繩賦》也都具有勸誡之意,"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意在勸誡世人要正直純潔,光明磊落。另有裴度的《歲寒知松柏後凋賦》,勸誡君子要有節操,就像松柏那樣,諸如此類,都顯示了寓言賦不同凡響的勸誡啟示功能。

唐代中後期經濟逐漸衰落,寓言賦反而繁榮發展,如何解釋該現象?

三、唐代寓言賦的藝術特色

  • 功能化的敘事方式

寓言賦這種韻文體故事性和寄託性較強,通過鋪採摛文的語言運用,自然物象、人文事象及假想意象皆得以描述,這樣抒情的優勢便得到恰如其分地發揮。

這種特殊的文體熔敘事與抒情於一爐,敘事中間雜比喻、擬人、寓情於景等表現技巧,並在其中直接或間接描述事物,由此引人探索、思考事物背後所蘊含的哲理,這樣世間萬象、社會歷史變遷及人物形象都可在賦中得到更好的反映。

《全唐文》輯錄了王起的一篇律賦《煉石補天賦》,賦中故事源自《淮南子·覽冥訓》所講有關女媧煉石補天的神話,該文敘事性強,細緻地描繪了神話寓言,人物形象刻畫得生動逼真。

該賦首先就女媧補天之功加以敘述:

"成乎圓像,故資可轉之功:定彼乾儀,蓋俟至堅之主。所以脾覆燾,仰周普。磨礱入鍛,成功豈濫於宋人;緝綴為勞,至德何慚于山甫……。眄悠遠而求則,象規圓而作程"。

女媧拯救生民功不可沒,此處對其進行了極力頌揚。

唐代中後期經濟逐漸衰落,寓言賦反而繁榮發展,如何解釋該現象?

繼而述及女媧補天的物質基礎"石","小大寧遺,俾隨行以溥;嵯峨不墜,皆投質於輕清","若乃元造呈材,神功效技。他山以綴,象帝自邇",材有大小,但在女媧妙手煉化下,都能在宇宙天地間物盡其用,此處作者借補天之石要盡其所能,來闡述這樣一個道理:將國家於危難中救出也要發揮個人的才能。

篇末,作者就女媧辛苦煉石補天的過程展開想象,並對其補天成功後的情景加以敘述:"想夫取鍛之日,排剛之時。齟齬不安,或表艱難之步;清明於外,猶生錯落之姿。正圓虛之廣矣,下長風而悽其。是知補上天於煉石,蓋虛實之相資焉",這就生動地刻畫出女媧補天整個過程所呈現出來的磅礴氣勢,其生民萬物的偉大功績得到了有力歌頌。

《起廢答》是寓言賦中較為特殊的賦作,本文以答為"賦",緣於辭賦的行文方式多以設問、設答的形式展開,這樣"答"也就成了一種文體。該賦以敘事為主,作者假借與"黧 老壯齒"的談話,將兩個富於喜劇色彩的故事"躄浮圖"與"病顙駒"呈現出來。

這篇寓言是柳宗元於元和年間創作的,當時他已貶謫永州多年,儘管朝廷曾多次大赦,但始終沒有起用他,其心情之鬱悶、幽怨乃至激憤可想而知。該文敘事流暢,以寓言的形式諷刺了統治階級,抒發了內心強烈的憤恨之情。

唐代中後期經濟逐漸衰落,寓言賦反而繁榮發展,如何解釋該現象?

  • 表達上的迂迴曲折

在對某個完整故事或某個典型情節進行敘述時,寓言賦很少平鋪直敘,而是注重言說策略,如將其中的事件設置成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以使其呈現出錯綜複雜的特徵,這就推動了故事的發展進程,強化了生動性與戲劇效果。不僅如此,行文時還會在某人、某個情節的細節化描寫中滲透進敘述的曲折性,以使人物形象立體化,事件更趨合理性,從而達到寫作之目的。

《晏子賦》屬於唐代俗賦,該文寫的精彩絕倫。在《晏子春秋》中有關於晏子本事的記載,只是過於簡略:"從狗門入"、"無人問耶"。而在本賦中作者將使楚改為使梁,且借大臣之言把晏子刻畫的醜陋不堪:"使者晏子,極其醜陋,面目青黑。且唇不依齒,發不附耳,腰不附踝,既貌觀瞻,不成人也",欲揚先抑之感油然而生。

就故事情節而言,其戲劇性更為豐富。賦中設置了梁王與晏子的對話,形象生動鮮明。為使晏子難堪,梁王從才智、身形、膚色等方面折辱他,從而進一步折辱齊國,這樣梁王鄙陋、傲慢的卑劣品行便一覽無遺。

不過,一無是處的梁王反而襯托出晏子的正面形象,晏子作為齊國的外交官既保住了本國的體面,亦讓自身免受其辱,他不卑不亢的回答,富於幽默且辯駁有力,甚至於反客為主,令對方無地自容。辯論中,晏子淡定自若,其博學、聰慧、機警的形象躍然紙上,而辯論的精彩也扣人心絃。

賦中描繪了多個回合的爭鬥場面,時而重巒疊嶂,時而峰迴路轉,驚心動魄,精彩紛呈,終以晏子滔滔雄辯收場,意味無窮,耐人尋思。縱觀全文,幽默詼諧為其主色調,春秋戰國時期爾虞我詐的外交關係得到有力彰顯,作者的民主思想完美呈現,與此同時,尖銳地諷刺了統治者的不學無術和妄自尊大。

當然,除了《晏子賦》,中唐何諷的《夢渴賦》其迂迴曲折的藝術特色同樣值得稱道,箇中虛構事件被描述得細緻傳神,波瀾起伏,酣暢淋漓,頗有神來之筆味道。限於篇幅不再贅述。

唐代中後期經濟逐漸衰落,寓言賦反而繁榮發展,如何解釋該現象?

結語

大唐盛世,一個"盛"字道出唐代綜合國力的無比強盛,不僅表現在政治、經濟及軍事上,更反映在其瑰麗的文化上,除了詩歌卓爾不凡外,作為唐賦的寓言賦同樣閃耀著燦爛的光芒。

不過唐代寓言賦的發展明顯受到政治的影響,以安史之亂為界,此前初唐、盛唐賦作較少,正處復興階段,多以頌揚太平盛世為主,之後中晚唐由於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加上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使得國力逐漸衰微,具有諷刺勸誡功能的賦作便如雨後春筍,這個時期是寓言賦的勃發成熟階段。

唐代寓言賦與其他文學樣式一樣,有其鮮明的藝術特色,表現為功能化的敘事方式和表達上的迂迴曲折,這給讀者以強烈的閱讀體驗。儘管寓言賦數量比起唐詩微不足道,但近百篇的精品力作彌足珍貴,對於透視唐朝尤其是衰落的中晚唐不啻為一面明亮的鏡子,這對於我們總結經驗,汲取教訓,開闢未來大有裨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