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解析《肖申克的救赎》:漫漫救赎路,何处获自由?

“真正能困住一个人的,不是钢铁铸就的牢笼,而是心中矗立的高墙。”

——《肖申克的救赎》

有这样一部电影,影片全程男性出演,没有一个出镜的女性角色;

在它诞生初期,没有斩获高票房,甚至在奥斯卡颁奖礼上,被如日中天的《阿甘正传》遮掩了光芒;

大多电影需要贯穿爱情,以此来支撑情节发展,但它不需要,也没必要;

没有刀光剑影,没有恩怨情仇,没有炫酷特效,一个纯粹的人,讲着一个纯粹的故事。

我想,大家早已猜到了这部电影的名字——《肖申克的救赎》。

解析《肖申克的救赎》:漫漫救赎路,何处获自由?

资本经济下,电影的更新速度快得惊人,可即便如此,还未曾有谁能撼动《肖申克的救赎》的地位。有人说,它的存在,是资本与艺术的一次完美结合,放眼一众好莱坞电影,能做到两者兼顾的,寥寥无几。

1849年7月31日,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在瑟克什堡大血战中同沙俄军队作战时牺牲,年仅26岁。 在离世前,他给世人留下“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壮志诗句,也让我们感慨生而为人自由的意义。

1994年,在肖申克监狱里,一个名叫安迪的银行家遭人误解,身陷囹圄。他被局限在监狱里,却从未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最终,经过漫漫数十年的等待和谋划,他用一把小铁锤挽救了自己,回归自由。

自由的气息令人向往,可被禁锢久了,很多人再没有为之一战的勇气,这也是肖申克监狱大多数人的写照。只有安迪,他一直把自己浸泡在自由的想象中,沉浸在他内心建造的自由大厦。

漫漫救赎路,何处获自由?

解析《肖申克的救赎》:漫漫救赎路,何处获自由?

起初,通过一瓶啤酒,他换来了男性的自尊,得到了最初的肉体自由;后来,贝多芬萦绕在脑海,充盈了他的精神自由;最终,他站在碧海蓝天下,等来了瑞德,救赎了自己,同时普度了他人。

一步步,这路,他走得坚定,这自由,他从未放手。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探讨安迪的救赎和自由之路。

一:一瓶啤酒的身体自由:劳有所得,解放了肉体,挽救的是男性自尊

“我们坐着喝啤酒,阳光洒在肩头,仿佛是个自由人。”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经典的一幕:在一次外派工作时,安迪偶然听到狱警缴税太多的烦恼,身为前银行总裁的他,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安迪利用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知识,帮其省下了一大笔钱。

他唯一的要求是,让狱警请大家喝啤酒。

解析《肖申克的救赎》:漫漫救赎路,何处获自由?

就这样,我们看到了电影第一个温馨镜头。早就被剥夺自由的狱友们,散坐在修缮的屋顶上,午后的阳光斜射下来,打在他们握着啤酒的手上,映照着他们无比满足的微笑。

阳光洒肩头,仿佛自由人。

为何一瓶简单的啤酒,就能给大家带来如此大的享受?仅仅是因为监狱伙食太差,他们太久没喝过吗?他们有办法买烟,真的就难以逃脱监视,去买酒喝?

除了酒精能麻痹神经,获得一时的快感,我认为,更让狱友们沉溺其中的,是那短暂的肉体自由和身为男性的自尊。

这次外勤任务,基本被瑞德的一众监狱好友包揽,他们年轻气盛,爱开各种无厘头的玩笑,喜欢打赌,以几支烟下注,同时,他们讲兄弟义气,无论吃饭亦或是工作,总能看到他们集体出行的身影。

而这些表现,恰恰是普通青年的日常,也就是说,狱友们还未到被监狱体制同化的地步。不像年老的图书管理员布鲁克斯,

他们内心深处,仍然存着一丝对自由的渴望,仍然会反感这种无偿的体力劳动,仍然生出一种被压榨和被剥削的耻辱。

布鲁克斯把监狱当成了家,他早已忘记自己囚犯的身份,但这些狱友们并没有。

解析《肖申克的救赎》:漫漫救赎路,何处获自由?

所以,当在屋顶上劳累了一天,他们能坐下来,静静享用一瓶啤酒时,可想而知,这将激起多大的情感波动。或许在那一刻,狱友们能暂时忘掉自己的卑微身份,而只是一名普通的劳苦大众。

“修缮屋顶之后,阳光洒在肩头,仿佛是自由人,像是在修缮自家屋顶,我们像是造物之主般存在。你可以说,他想拍狱方马屁,或想博取狱友的友谊,但我呢?认为他只是想重温自由,即使只有一刹那。”瑞德如是说。

一瓶啤酒,表面上是狱警的馈赠,但换个角度看,又何尝不能看做是他们经过一天体力劳动的等价交换?劳有所得,啤酒的冰凉抚慰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此时他们不是阶下囚,不是被监管的犯人,他们是值得被尊敬的劳动者。

一瓶啤酒,成全了他们的自尊,释放了肉体的自由。

而这些,是安迪带来的。

解析《肖申克的救赎》:漫漫救赎路,何处获自由?

众人喜滋滋享用啤酒时,安迪没有喝,他说他早就戒酒了。在我看来,安迪确实没有喝酒的必要,不是为了彰显他跟别人不一样,而是狱友们需要从啤酒那里换取自尊和自由,而安迪,早比他们先一步得到了这些。

马拉默德说:“自由的目的是为了他人创造自由。”

帮朋友获得自由,是安迪最大的自由。

暗无天日的牢狱生活,他们都能为自己享受自由的高光时刻,何况身处天地间的我们呢?所以啊,如果你觉得现在的状态难以接受,如果你觉得被拘束而失去了自由,而你又不得不屈服于当下的环境,那么不妨换个立场考虑问题,尝试着给自己赢得一瓶“啤酒”,在“酒”里,去感受自尊和自由。相信我,你会发现,它们看不到,却是可以用心感受到的。

还有,可以的话,你可以努力去那个给别人自由的人。我想,那才是最大的自由。

二:一首音乐的精神自由:灵魂无法被禁锢,自由之歌永远在内心唱响

曾经,我定义的音乐,是小资情调,是闲时小憩,是放松,是伤心时的自我麻痹,亦是歌舞升平的催化剂。直到后来,当我看到了肖申克监狱的歌声弥漫,即便隔着屏幕,我也深深为之所悸动。

原来,音乐的涉猎绝非如此狭窄,它在娱乐我等的同时,甚至可以透过重重围墙,拯救一个个无处安放的灵魂。它带着他们,穿破云霄,重获自由。

电影中,当安迪不顾一切在监狱的喇叭里播放《费加罗的婚礼》时,镜头缓缓划过正在广场上放风的犯人们和狱警。所有人感动得静立当地,抛却愤懑、不争和绝望,沐浴在前所未有的自由阳光下。

他们周身被莫扎特和音符包裹,谁也听不懂,却深深沉浸在那一刻,时间像是被定格。那种虔诚,仿佛超越了《圣经》。

解析《肖申克的救赎》:漫漫救赎路,何处获自由?

“到现在我还不知道那两个意大利人唱些什么,其实,我也不想知道。有些东西还是不说为妙。我想她们该是在唱一些非常美妙动人的故事,美妙得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美妙得让你心痛。告诉你吧,这些声音直插云霄,飞得比任何一个人敢想的梦还要遥远。就像一些美丽的鸟儿扑扇着翅膀来到我们褐色牢笼,就那些墙壁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在那一刹那,鲨堡监狱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自由。”

这是听完《费加罗的婚礼》后,瑞德面对镜头的独白。谁能想到,这个在监狱占有响当当地位的老大哥,竟会被音乐折服。可打动他的仅仅是一首听都听不懂的曲子吗?震撼他的,是乐声降临时,那瞬间的精神自由。

当然,瑞德不知道缘由,其他狱友们也不知道,他们只能表达那份激切,像尚未学会开口说话的孩子,咿咿呀呀地吵着。

好在,安迪在,这种精神上的解放和自由,对于长期监禁在肖申克监狱的他来说,再清楚不过了。

为什么监狱长和狱警们竭力遏制安迪播放音乐的举动?为什么安迪要冒着如此大的风险,去播放一首大家听都没听过的曲子?监狱长仅仅是为了扰乱公共秩序吗?安迪只是为了让广场上更加热闹吗?

我们都知道,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音乐释放了人们天性的自由之声,一首音乐,打开了人们封闭已久的心。想象的自由国度里,他们自由自在地徜徉。这首曲子,是象征自由的声音。试问,长期以往,这样的囚犯该如何去管理?又怎么能管理?

安迪带给了大家,第二次的自由,一场关于自由的精神之旅。

解析《肖申克的救赎》:漫漫救赎路,何处获自由?

还记得,因为想通过汤米曝光真相,洗刷自己的罪名,安迪被幽闭了两个月。暗冷的小黑屋,连身子都无法站直,因为面积太小,会碰到头。除此一个马桶,其间别无他物。没有朋友,没有工作,吃喝拉撒就在这一角解决。连阅历丰富的老狱友们都感慨,这真是史上最严酷的惩罚。禁闭结束后,他回归集体,有着这么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

“欢迎回来,不过很奇怪,你为什么没有疯掉?”


“因为有莫扎特陪着我。”


“莫扎特?他在哪里?”


“在这里。”安迪指了指自己的脑子。

正所谓“胸中有丘壑,腹中有乾坤”,音乐已经内化到他的精神世界,别人看不到,也夺不走。它支撑他度过一个个暗无天日的日子,让他内心变得充盈,变得极致强大。这是音乐的力量,更是安迪自身的淡定与从容,何时何地,他有给予自身自由的底气。

解析《肖申克的救赎》:漫漫救赎路,何处获自由?

一首音乐,带给狱友们从未体验过的精神自由,伴着安迪坦然走过那些不堪回首的日日夜夜。灵魂无法被禁锢,乐声唱响在每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心中,久久激荡。

身体被约束,我们还可以掌控自己的精神自由。其实在我看来,所谓音乐,只是一个符号,一种隐喻,它可以是一幅画,一本书,一个人,可以是知识,是任何可以给你希望和能量的万事万物。当你外在被束缚时,不妨去找寻这样一件精神依托,他会在你绝望的时候,带给你自由,带给你新的希望。

或许你会幡然发现,自己超脱了肉体,实现了精神的自由。

三:一湾碧海的终极自由:带着希望之光,强者救赎自己,圣人普度他人

希望是件美丽的东西,甚至在自由面前,它是最好的东西。当你在黑暗中挣扎、在无奈中求生存时,请不要忘记,给自己留下一抹希望之光。

监狱生活逐渐熟悉后,安迪便委托瑞德,让他想办法从外面搞到一个小铁锤。瑞德当时有几秒钟的迟疑,随即自己也笑了:靠这么一把小锤就想逃出去,那少说也得挖六百年!

瑞德永远不会想到,这个他口中需要六百年方能凿穿的隧洞,安迪只用了不到二十年。

解析《肖申克的救赎》:漫漫救赎路,何处获自由?

在那个雷电交加的夜晚,当他终于爬出五百码恶臭的污水管道,安迪张开双手,紧紧拥抱着自由。自此,他回归到了他的大千世界,他的身体和灵魂再次合体,他以一个崭新的人、崭新的身份,享受着作为个体的真正自由。

这一天,安迪真的等了太久,他在狱中从没有虚度,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播撒希望,都是在救赎自己,并尽力普度他人。

他会在修屋顶时,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大家争取来啤酒,同时为大家争取到那种像修缮自家屋顶一般自在的感觉;

他会不顾一切地广播《费加罗的婚礼》,让乐声飘荡在肖申克监狱的广场上,让自由之声铺洒在每个人的心间;

他顽强抵抗着“鸡奸三姐妹”的无下限骚扰,寡不敌众的安迪大多落得一身伤痕,最终熬到了鸡奸头目被狱警打到半身不遂的那一天;

他违背自己的本心,去协助监狱长洗钱做假账,却偷梁换柱,暗自打造出一个压根不存在的人,为自己未来的生活铺路;

他写信申请经费,把原来无人问津的小书架扩建成大气的图书馆,他教狱友们识字,帮助他们考取能力证书;

解析《肖申克的救赎》:漫漫救赎路,何处获自由?

他一边刻着棋子,一边打通隧洞,棋子的爱好从未停止,隧洞也在一天天变长……

很多次我在想,为何安迪从下水道爬出的那一刻那么令观众动容,甚至屡屡让我湿了眼眶,除了我们欣喜他重获自由之身,我想更重要的,是感动于他在监狱里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

他永远保持着一腔热忱,从未放弃自己生的希望,他渴望自由,也努力去为他人争取自由。

你知道,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与安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个叫布鲁克斯的图书管理员。他大半生埋葬在监狱,待到古稀之年,终于熬到了别人翘首以盼的自由,刑满出狱。可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他为了留下,竟然企图行凶刺杀狱友,即便被及时制止,可到底还是在旅馆房间悬梁自尽。

“Brooks was here.”临死之前,他在房梁上刻下了这句话。由此不难看出,他把外面的世界当做一场游戏和游历,内心的家,依然在肖申克监狱停留着。

解析《肖申克的救赎》:漫漫救赎路,何处获自由?

是啊,时间太久了,久到他习惯把灵魂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监狱,久到他习惯清汤寡水的日子,久到他忘记了自由。

《肖申克的救赎》有一段经典,让人常读常新。

“监狱真是个怪地方。起先,你痛恨它;慢慢地,你习惯它;最终,你离不开它。这就是体制化。”

老布死在了体制化的獠牙下,而安迪向往着自由,他从未对这个大监牢有过归属感。心中熊熊燃烧着希望烈火,反把体制化吞噬。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安迪真正的伟大之处,是在他逃离深渊的同时,不忘给自己的老大哥瑞德留下希望。安迪知道,倘若他不出手,瑞德将重复着布鲁克斯的老路,同样走上体制化的不归路。

解析《肖申克的救赎》:漫漫救赎路,何处获自由?

在安迪在给瑞德的信中写道:“有希望是件好事,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事情,好的事情从来不会逝去”。瑞德面带微笑读完了这封信,他的救赎和自由之路也由此开始。

最终,他们相遇在碧海蓝天下,一叶渔船,一间旅馆,站在天地间,自由自在。

那一湾碧海,是安迪的希望。安迪凭借着一抹希望之光,照亮了自己的自由之路,同时解救了摇摇欲坠的瑞德。的确,生存需要自由,生活需要希望。无论现状有多糟,不管活得多动荡,你要相信有一块地方是无法锁住的,这个地方叫做希望。即便始于黑暗,也该心系光明,心系希望,我想总有一天,希望可以让你自由。

结语:

真正好的作品,虽然某些时刻会被误判和忽视,但时间总能证明它的价值。《肖申克的救赎》领跑着世界电影高分榜,1994年至今,虽时隔二十多年,仍有大批观众不时重温,津津乐道。

每当我对生活失望时,想想安迪,再想想我自己,那些想不开的愁,化不开的怨,慢慢地也就随之飘散。

解析《肖申克的救赎》:漫漫救赎路,何处获自由?

人们之路漫漫,哪里找寻我们的自由?

他说,试着转换立场,想象解放身体的自由;找到所爱之物,寄托我们的精神自由;播撒希望,去创造身体和灵魂合二为一的终极自由。

自由之路,就在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