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泉城》,一套堪称泉州版“清明上河图”的丛书

《泉城》,一套堪称泉州版“清明上河图”的丛书

时光倒溯126年,33岁的英国人坎布尔·布朗也第一次踏入泉州,他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这座古老的城市。此后,他将在泉州开启长达18年的羁旅生涯。

关于对泉州的印象,他这样写道:

这里的风景和当地的人民和文学作品一样,拥有巨大的魅力。初观之或许稍觉怪异,但接触得愈多,这份印象就愈加深刻,竟让人无法忘怀。粗糙又翠绿点点的山丘;随季节变化或嫩绿或深褐的稻田;灰白的城墙、小桥和佛塔;山中供奉神像的农庄;陈埭村一排排的红砖房……

——丛书《泉城》(《中国传奇》)

20世纪初,安妮·邓肯从苏格兰爱丁堡来到泉州传教。她站在泉州斑驳的古城墙上,描绘了泉州古城的风景:

从这里望向城内……大量的只见树冠的古树,尤其是榕树和龙眼树……城市就在下面,平房屋顶看上去波浪起伏,栉比鳞次……这些起伏的屋顶令人着迷……

——丛书《泉城》(《泉水之城》)

同样在20世纪初,德国学者埃克与法国学者戴密微在古城依稀窥见了过去东方大港的荣光:

今天,这个浪漫的古城依然残留着古代世界世界海港的气息。具有泉州特色的石板路混杂着刻有阿拉伯语的墓石;四处弥漫着地方特产熏香的香气,叫人怀念起刺桐古城昂贵的香料;商店里陈列着最古老的中国罗盘……

——丛书《泉城》(《刺桐双塔》)

这些一百多年前的精彩描述,就出自于我们今天要和大家推荐的丛书——《泉城》

《泉城》,一套堪称泉州版“清明上河图”的丛书

《泉城》是一套堪称泉州版“清明上河图”的丛书。它包含了《中国传奇》、《泉水之城》、《刺桐双塔》三本,都是由距今百年左右的英文书籍翻译而成。

它们的作者各不相同,但都曾在泉州古城“徒步”漫游,感受当时泉州城的风土人情与城市风貌,并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所见所思。

百年前的泉州“猴王”照片

除了文字描述,书中也刊印了许多珍贵的影像,有我们现今熟知的东西塔、开元寺等名胜,也有不复得见的魁星塔、古城墙等古迹,还有不同年龄身份的泉州人和当时的风俗人情,这些都让我们得以更加直观地一窥百年前的泉州古城。

《泉城》,一套堪称泉州版“清明上河图”的丛书

巍然耸立的东西塔

《泉城》,一套堪称泉州版“清明上河图”的丛书

商贩行客往来的清净寺

《泉城》,一套堪称泉州版“清明上河图”的丛书

河流上拥挤的船舶

在《刺桐双塔》一书中,更汇集了东西双塔上合计十层的雕刻。如今东西塔已无法轻易攀爬,这些照片便显得尤为珍贵。

有趣的是,这些雕刻其中几乎囊括了《西游记》中的神仙阵容,有观世音、释迦如来、文殊、普贤、八大金刚、降龙伏虎等,甚至《西游记》中向唐三藏“索贿”的阿难、迦叶都没落下。

《泉城》,一套堪称泉州版“清明上河图”的丛书

在西塔第四层上,还有孙悟空的原型“哈奴曼”(图左)

在所有的照片中,最让人触动的却是这幅泉州小孩吃饭的照片。在对相机镜头普遍陌生甚至恐惧的年代,这些泉州孩童们却天真地举著微笑,毫无做作或畏缩之态,镜头感十足。

《泉城》,一套堪称泉州版“清明上河图”的丛书

孩子们的清澈笑容仿佛可以穿透历史烟尘

折射古城异彩的三面棱镜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以为这是三本风格一致的见闻录式书籍,但实际上这三本书都有各自别致的视角。他们就像三面各不相同的棱镜,折射出古城百年前的异样光彩。

在《刺桐双塔》中,两位世界著名的汉学家以严谨而优美的文字,解析了东西塔石雕的美学及其背后的人文故事。通过它,我们将与高大耸立的东西塔有一次更为贴近的接触,从而生出更具深刻和温情的了解。

《泉城》,一套堪称泉州版“清明上河图”的丛书

《刺桐双塔》初版书影

《泉水之城》和《中国传奇》均为传教士所著,但《泉水之城》出于一位英国姑娘之手,她更多描绘了泉州古老的街道、市井、房屋、庙宇、城墙以及蕴含其中的风土人情,读之令人感觉古老的城市与人们仿佛历历在目。

《泉城》,一套堪称泉州版“清明上河图”的丛书

《泉水之城》初版书影

《中国传奇》则记载了一对英国夫妇在泉州十八年所听闻的种种传奇故事。阅读这些光怪陆离的故事,一个带着魔幻色彩的泉州古城也悄然向你开启。

《泉城》,一套堪称泉州版“清明上河图”的丛书

《中国传奇》初版书影

我们推荐大家看看这套书,在百年的光阴里,追随四位外国人的脚步,再来一次中西交融的“精神徒步”。

通过与古城的身心接触,我们将获得更为开阔与自信的眼光,去体悟这座有着千年辉煌的历史古城。

就像本书主编周焜民先生在出版前言中所写:相信透过这三本书,我们可以充满自信地穿越历史的风云,看到一个城市、一个时代的过去,看到它进步的必然——有忧郁的乡愁,也有永远不泯的家国情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