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如果世道不亂曹操是一個治世能臣嗎?

江名丹


曹操是三國吋朝魏國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政治上,曹操唯才是舉,發佈"求賢令",不論身份貴賤,只要有才,就可提拔。打擊豪門大族,緩解社會矛盾。

軍事上,實行屯田,改善了軍隊後勤狀況,曹操本人也有很高的軍事才能。官渡之戰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

文化上,曹操開創了"建安文學",所著的"短歌行","龜雖壽","觀滄海"氣勢磅礴,顯示出很高的藝術素養。

綜上所述,說曹操是"治世之能臣"是不為過的。他也說過"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如果放在太平‘盛世,他可以有更大的作為。


雨過天晴20190820


唉,沒有高深的見解嗎,那這個我來回答吧:

世間的英雄分為兩種,一種是英雄造時勢,另一種是時勢造英雄。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講世之英雄,唯備與操爾!說的就是英雄造時勢,其它劉表孫權袁紹他們,他們是因為在那個位置上,擁有兵力和地盤才被稱為英雄,倘若變成一個一無所有的平民,那就什麼都不算了,他們是時勢造就的英雄!而曹操劉備卻是英雄造時勢,無論兵力多寡,環境如何,出身如何,都能百折不撓,攻堅克難,成就一番事業,曹操失敗過多少回,劉備失敗過多少回,但最終卻都能成功,其它人失敗過一次就不行了,因為沒有時勢了!

你問我曹操能不能成為治世之能臣,回答是能,因為他屬於那種能造就時勢的英雄,這種人無論出身如何,成長環境如何,社會形勢如何,都能一往無前,百折不撓,不達目的不罷休,成就一番偉業!哪怕在承平的治世,曹操劉備也能評價自身才華手腕權術成為一方權臣。看曹操創作的詩歌和個人事蹟,簡直就是簡化版的毛主席啊,這種人無論在什麼時代什麼環境都不會被埋沒的!




前丐幫幫主蕭峰


很難!

東漢國體已經是:宦官專權與外戚專權的模式,文官政府得不到皇帝支持,根本無法對抗,即使讓諸葛亮來,讓張良來,劉基來,也徒勞無益!兩漢帝王根本就不相信文官政府,相信的不是宦官就是外戚,西漢多外戚,東漢多宦官,曹操作為閹宦之後,不為文官所容是可想而知的,要想做宰輔,沒有文官集團支持是不可能的,而一旦控制了文官集團,就會稱為皇帝眼中釘肉中刺,也很難發揮的,漢代並不是你想象中得那麼美好,黨禍可從來不缺的!


金微大都護


不是亂世,曹操能成為治世之能臣嗎?

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曹操的背景足夠。父曹嵩官至太尉,祖父曹騰為中常侍。無論哪個都能給予曹操提供足夠的上升通道。

而曹嵩是過繼給曹騰的,原是夏侯家的孩子。

曹家是曹參的後裔,夏侯家是夏侯嬰的後裔,可見曹操背景足夠他成為漢朝的高官。

既然能獲得高官的位置,那麼就要看曹操的能力了。

熹平三年(174年),曹操被舉為孝廉,入京都洛陽為郎。不久,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

洛陽為東漢都城,是皇親貴戚聚居之地,很難治理。曹操一到職,就申明禁令、嚴肅法紀,造五色大棒十餘根,懸於衙門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殺之”。

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將蹇圖用五色棒處死。於是,“京師斂跡,無敢犯者”。

曹操也因此得罪了一些當朝權貴,礙於其父曹嵩的關係,明升暗降,曹操被調任頓丘(今清豐縣)令。

光和三年(180年),曹操又被朝廷徵召,任命為議郎。此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謀劃誅殺宦官,不料其事未濟反為宦官所害。曹操上書陳述竇武等人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奸邪之徒滿朝,而忠良之人卻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辭懇切,但沒有被漢靈帝採納。爾後,曹操又多次上書進諫,雖偶有成效,但東漢朝政日益腐敗,曹操知道無法匡正。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皇甫嵩等人合軍進攻潁川的黃巾軍,結果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級。隨之遷為濟南相。濟南相任內,曹操治事如初。

濟南國(今山東濟南)有縣十餘個,各縣長吏多依附貴勢,貪贓枉法,無所顧忌。曹操之前歷任國相皆置之不問。曹操到職,大力整飭,一下奏免十分之八的長吏,濟南震動,貪官汙吏紛紛逃竄。“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以上幾件事是曹操起兵之前的事情,由此可見,曹操最少擔任郡國國相之職毫無壓力。

再結合以後發生的事情,如果真的不是亂世,那麼以曹操的能力足以勝任三公之位,雖然曹操本人喜歡大將軍的位置。

綜上所述,治世之中,曹操足以勝任治世能臣的稱呼。

以上。


書麟


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辯論,到底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有人說是影英雄人物造就了歷史,也有人說是歷史成就了英雄人物。我覺得此二者應該結合起來看,影響一個人物成長最大的因素就是他所處的環境,東漢末年,漢室衰微,群雄並起,戰亂不斷,這才給了諸如曹公這些有志者建功立業的機會。如果當時是一個大治的盛世,他們必然有志難伸,無非還是按部就班地走傳統的“學而優則仕”的道路,對社會的改變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力!


古月今塵夢


是的。如果世道不亂,曹操會成為一個治世能臣。

首先,從主觀上,曹操有這個意願。在《述志令》裡說的,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

其次,從行動上,曹操有這樣的踐行。當初,他為洛陽北部尉。洛陽為東漢都城,是皇親貴戚聚居之地,很難治理。曹操一到職,就申明禁令、嚴肅法紀,造五色大棒十餘根,懸於衙門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殺之”。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將蹇圖用五色棒處死。於是,“京師斂跡,無敢犯者”。

最後,從能力上看。曹操統一北方之後,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所以,倘若天下安定,曹操作為一方郡守,是一定有能力成為“治世之臣”的。



文士野


如果世道不亂的話,很顯然曹操不會有這麼大的成就。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一生征戰,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最終完成了統一北方的大業。同時,他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

但是我認為這一切成就,都建立東漢末年亂世的基礎上。一切推倒重來,一破一立,才有他發揮的餘地。如果不是亂世,憑他出身宦官之家的社會地位,不見得能有施展才華的舞臺。

東漢末年,政權基本被外戚和宦官把持。曹操曾經做過洛陽北部尉,管理首都洛陽的治安。他到任,申明禁令、嚴肅法紀,他竟然把違禁的大宦官蹇碩的叔父殺了,得罪了權貴,不得不貶官去職。所謂“時勢造英雄”,如果不是亂世,曹操真不見得能有多大成就。


hh1185977001


曹操不一定就能成為治世之能臣。有道是時勢造英雄,正是因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曹操憑著自己目光銳利,意志堅定,行為果斷,敢於拼殺成就了自已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王業,充分展示了曹操作為亂世英雄的鮮明特點。但如果曹操生活在政通人和的清明朝代,沒有了慷慨悲歌的大時代召喚,缺少了風起雲湧的戰場硝煙的洗禮,極有可能曹操會在平淡的官場消磨了稜角,與其父輩一樣度過衣食無憂卻毫無建樹的一生。


佐基


公元220年,三國一代梟雄曹操在洛陽病逝,終年65歲。曹操作為三國時期最強大的霸主,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名義,統一了北方,建立了巨大的功業。但也因此在史書上留下了奸雄的罵名。

曹操臨死前說“死不可怕,死是涼爽的夏夜,可供人無憂地安眠。世人,昨日看錯我曹操,今日又看錯了,也許明日還會看錯,可是我仍然是我,我從來不怕別人看錯我。”

如何正面評價曹操

毛澤東對曹操持正面評價,他不僅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的詩句,還在1954年公開讚揚曹操說:“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那時黃河流域是中國的中心地區。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這些難道不該肯定?難道不是了不起?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那麼寫,戲裡這麼演,老百姓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所製造的冤案,還有那些反動士族,他們是封建文化的壟斷者,他們寫東西就是維護封建正統。這個案要翻。”

魯迅說:“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

曹操做了哪些貢獻

曹操是一代軍事大家,對中國軍事思想作出重大貢獻;曹操謀求集權,禮刑並用,唯才是舉,不信天命等主張,和行屯田以資軍食、抑刑並用,唯才是舉,不信天命等主張,和行屯田以資軍食、抑兼併無令弱民兼賦等諸多經濟主張,以及力除社會陋習、以先王之道為教和文學主張,都是對中國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一、政治方面

1、懲辦豪強。2、穩定局面。3、唯才是舉。4、尚禮重法。

二、軍事方面

1、統一北方。2、精通兵法。3、治軍嚴整。4、愛惜將才。

三、經濟方面

1、施行屯田。2、改革戶籍。3、興修水利。4、提倡廉潔。

嚴格來說,曹操雖然挾持漢獻帝,依然是維持了最基本的君臣之禮。曹操晚年,手下有很多大臣勸進,慫恿其稱帝。曹操卻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如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周文王姬昌是商朝最大的諸侯,他死後,兒子周武姬發取代商朝,建立大周天下。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曹操死後,兒子曹丕即位魏王。不久之後,他逼漢獻帝把皇位禪讓給他,建立了魏國。如果按照正統歷史觀唸的話,是魏國終結了大漢四百年王朝。

曹操為什麼能成功

曹操,終其一生奮鬥在自己理想的道路上,並且,越走越遠。

漢臣的忠心

漢室將傾,諸侯割據,亂賊紛起,37歲的曹操坐守兗州,亂世之中,自保尚且不易,曹操金戈鐵馬,揮斥方遒,南征北戰,擊潰黃巾軍,擊敗黑山賊,擊退南匈奴。

當聽到漢獻帝逃出長安,落難洛陽,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時候,41歲的曹操,第一個星夜連馳,策馬奔騰,趕去護駕,而袁紹卻嗤之以鼻,眾諸侯側目斜視。

掌舵人的果敢

官渡之戰,袁紹潰敗,但勢力猶存,格局分散。本該一清餘勢,曹操卻看到了漢室更大的威脅——望中原紛爭,想趁火打劫,恢復祖上榮光的烏桓。

曹操的軍隊無視環境的惡劣,無視道路的艱難,直逼烏桓老巢,斬殺蹋頓單于,使得大漢北境百年無憂,征戰途中,興致所來,留下千古名篇《步出夏門行》,此時曹操,52歲。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鼎盛時期的曹操,將目光望向中原,將中原一統作為己任,甚至不惜赤壁之慘敗。

子女的教誨

曹操雖征戰沙場,家教卻一刻可沒有落下,他頒佈《諸兒令》

兒雖小時見愛,而長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兒子亦不欲有所私。

曹操一生有25個兒子,雖偏愛曹植,但任然理性看待問題,從公正公開公平的原則上唯才是用,並最終選擇曹丕繼位。

曹操臨死前的遺囑,沒有大談攻謀之策,卻在遺孀上大做文章,想改嫁者均可改嫁,並建議她們

勤習女工,多造絲履,賣之可以得錢自給。

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懊悔,這就是曹操。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回望歷史的青年


不能,曹操雖然愛才,但他是一個剛腹自用、疑心很重的人,在亂世中,他可以憑藉自己的智謀和手段來獲取一片天下,但是在和平環境中,他的性格缺陷會把局勢攪亂,使得官場中充滿惡鬥,一些不能被他左右的人會有殺身之禍,從而導致官場鬥、社會亂,何談治世能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