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黑色1847》:饑荒之下,被掩埋的不僅是屍骨,還有活人的罪惡


《黑色1847》:饑荒之下,被掩埋的不僅是屍骨,還有活人的罪惡
《黑色1847》:饑荒之下,被掩埋的不僅是屍骨,還有活人的罪惡

19世紀,日不落帝國的艦隊遍佈全球,印度成為殖民地,清朝被大炮轟開了大門。對外肆意入侵的英國似乎是那麼的不可一世,但很少會有人提及在英國統治下的愛爾蘭卻在那時遭遇了一場人類歷史上罕見的一次饑荒。1845年至1852年,在愛爾蘭的土地上,共有100萬人被奪走了生命,200萬人無家可歸。這便是電影《黑色1847》的歷史背景。

《黑色1847》:饑荒之下,被掩埋的不僅是屍骨,還有活人的罪惡

故事講述了主角費尼在為英國打完仗後逃回家鄉,但悲痛地發現家人早已離世,但奪走他們生命的不僅是這場饑荒,還有擁有這片土地的地主以及支撐地主得以生存的制度和法律。天災的降臨、制度的壓迫、以及人性的扭曲,這些都促成了費尼走上覆仇之路。

饑荒之下,被掩埋的不僅是屍骨,還有活人的罪惡。

《黑色1847》:饑荒之下,被掩埋的不僅是屍骨,還有活人的罪惡

這是人間煉獄,而他成為了生死之間的幽靈

儘管沒有那時的影像資料,但電影《黑色1847》還是在過往的報紙插圖上找到了當時的相關史料。冰冷陰暗的色調、瘦骨嶙峋的農民、以及一望無際的荒地,這些都構成了這部電影的大多數畫面,導演力圖按照前人的描述來還原當時的真實情況。

我想最令人驚愕的一個場景,便是一隻狗在路上啃食一隻骨頭,不知道是來自於人還是動物。這裡已然成為了人間煉獄,而費尼回到了這片土地並親眼目睹這種慘狀之後,他已分不清自己是活著還是已經死亡,在憤怒之中,他成為了介於生死之間的幽靈。

《黑色1847》:饑荒之下,被掩埋的不僅是屍骨,還有活人的罪惡

從故事主線來看,這的確是一部講述復仇的電影,但導演在宣洩殺戮這一點上還是保持了一定的剋制。因為單純的復仇以及奪去他人的生命,並不是導演或者說這段歷史背景所要表現的主題。

費尼始終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他作為一名為帝國出生入死的軍人,但仍不能保護好自己的家庭,而摧毀這個家庭的,一部分來自於天災,而另一部分則應歸咎於源於國家制度的人禍。當災難發生之時,當地的地主們為了規避濟貧稅的重負,他們選擇驅逐生活在那裡的貧民。沒有土地,沒有救濟的糧食,沒有躲避風雪的房屋,他們只有在飢餓中等待死亡的降臨,公平、正義以及上帝的憐憫都與他們無關。

《黑色1847》:饑荒之下,被掩埋的不僅是屍骨,還有活人的罪惡

這是一段泯滅人性的歷史,而為了喚醒人們對這段歷史的記憶,導演塑造了費尼這個心懷怒火與悲憫的復仇者。一路上,他殺死了唯利是圖的農場主,他又殺死了滿口法律但絲毫不反思這一法律是否合理的法官,最後他還殺死了支持拆除貧民住所的土地管理人。而這些死於費尼之手的人,其背後身份完整地組合成了一套壓榨貧民利益以及生命的制度。費尼是一名犧牲者,《黑色1847》通過還原其犧牲的過程對這樣一段歷史進行了一次毫無保留的清算。我想,我們能看到的幽靈不僅是費尼,因為那些於無聲處痛哭的遠遠不止費尼一個。

《黑色1847》:饑荒之下,被掩埋的不僅是屍骨,還有活人的罪惡

貴族的傲慢與底層的悲鳴

就在當地的貧民等待被解救的同時,那些在這片土地無法繼續攫取利益的土地所有者們卻想著怎樣快速撤離,而陪他們一起離開的還有這片土地僅剩的糧食儲備。在土地所有者的眼中,即便這些糧食是源於他們的勞動,即便這可能是他們最後的救命稻草,這些已被拋棄的流民在法律上沒有任何機會獲得一絲的補償和救濟。《黑色1847》赤裸地展現了這樣一種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而在這背後,實則存在著愛爾蘭人與英國人之間的民族隔閡。

《黑色1847》:饑荒之下,被掩埋的不僅是屍骨,還有活人的罪惡

當英國地主聲稱英國的女人比在莊園中工作的任何一位愛爾蘭女人都要美時,一位愛爾蘭的男人這樣反駁:如果讓英國的女人在愛爾蘭的小屋住上三個月,只吃吃土豆和穿破舊的衣服,讓她每天都跋山涉水、穿越沼澤,然後奪走她的任何希望,你還會認為她是美麗的英國少女嗎?

傲慢的英國人理所當然地輕視那些每日每夜為他們工作的愛爾蘭貧民,用毫無公平可言的制度來約束他們的行為,並以一種合法的方式佔有他們的利益。誰能在意他們的悲歡?誰又能尊重他們的生命呢?當上帝的僕人唱著聖歌、講著道義的時候,他們是否注意到,那些在饑荒中受難的貧民在意的只是能否喝上一口救命的熱湯,至於是否會下地獄,那是他們死後應該關心的事。

費尼會下地獄嗎?也許吧,但如果上帝真的存在的話,那麼為什麼他會拋棄在這片土地上受苦受難的愛爾蘭人呢?如果費尼的復仇是這出戏劇的主線的話,那麼推動這出悲劇走向高潮的便是來自於底層絕望的悲鳴。

《黑色1847》:饑荒之下,被掩埋的不僅是屍骨,還有活人的罪惡

這是他的叛逃,但也是民族意識的自救

費尼是一名從戰場上逃離的軍人,這並不是一個討喜的設定。但結合這一故事本身,他的叛逃所印證的則是愛爾蘭對英國脆弱的歸屬感。他是愛爾蘭人,接受英國軍隊的徵召,然後前往了一個異國他鄉的戰場。而當他回到家鄉時,看到的不是一個帝國的榮耀,而是一個國家對其所統治區域的無情。

《黑色1847》通過塑造費尼這個帶有復仇情緒的個體來控訴英國在歷史上對愛爾蘭曾造成的種種傷害。費尼是一個無法得到公平以及正義的男人,而在歷史上與費尼遭遇過同樣不公的愛爾蘭人又有多少呢?現實無法給出答案,但這不是這一段歷史應該被忘掉的理由。費尼存在的意義並不在於他完成一次多麼壯烈的復仇行動,也不在於他手刃了多少負罪之人,而是他作為一名愛爾蘭的戰士,他用他的悲劇撞響了回溯歷史的鐘聲,來喚醒沉睡的民族意識。

《黑色1847》:饑荒之下,被掩埋的不僅是屍骨,還有活人的罪惡

在反抗的過程中,費尼終究還是倒下,在他臨終之際,他對他唯一的同伴以及戰友說:不要和他們打,去美國。那時的美國是眾人信仰的自由之地,費尼將這場悲劇的希望之火寄託在了另一個國度之中。在他眼中,英國統治下的愛爾蘭將失去一個民族應有的意志以及自由。

但我想,民族的意識與民族的土地永遠是牽連於一體的,無論如何遷移,這終將是悲劇的某種延續。而導演也在結尾對這一建議做出了回應——沉默,這比任何一個確切的答案都要很沉重許多。

《黑色1847》:饑荒之下,被掩埋的不僅是屍骨,還有活人的罪惡

《黑色1847》最為成功的地方在於,它運用了一個俗套的復仇主題,但將整個故事的重心從復仇的表象中剝離出來,它並不滿足於一種殺戮與暴力的情感宣洩,而是全景式的還原那樣一段殘酷而又悲壯的歷史。

《黑色1847》:饑荒之下,被掩埋的不僅是屍骨,還有活人的罪惡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可以將這部電影視為一部歷史科教片,也可以將其視為對那段歷史的當事人所呈上的一份訴狀,即便無人坐上被告席,但只要能讓眾人提供一個瞭解那段歷史的契機,我想這部電影就已經完成了一份民族的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