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4 提前23年预言出靖难之役的明朝牛人,为什么被朱元璋活活饿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明朝之患始于靖难,靖难之由源自封藩。”这个因果关系后世皆知,怎奈,英明一世的朱元璋却未能预见到。不过,朱元璋未能预见到的隐患,有人却早已下过断言,此人便是明初最有先见之明的一代奇人叶伯巨。


叶伯巨,字居升,浙江宁海人。早在元朝末年,刚刚弱冠之年的叶伯巨便因学贯古今而闻名天下。明朝建立后,叶伯巨进入国子监学习,洪武八年,学有所成后赴北方任职,期间,宣政教化,改元末轻文陋俗,扬民间读书风气。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闰九月初九,钦天监奏称天有异象,五星紊度,日月相刑,此为星变,封建王朝时期认为这是上天给予的警示,预示君有大过或国有大难。这种情况下,朱元璋按照惯例下诏求直言书,请天下人指出政治弊端和皇帝过失。

提前23年预言出靖难之役的明朝牛人,为什么被朱元璋活活饿死?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叶伯巨闻诏洋洋洒洒写下了著名的《奉召陈言疏》,友人劝他不要上书,以免招祸,叶伯巨却说:“如今天下有三事可虑,其中二事易见而患迟,一事难见而患速。即使没有求直言的诏书,我尚且要讲,更何况皇帝已下明诏。”于是,毅然呈上奏疏 。


这封《奉召陈言疏》的历史影响力极大,因为其中指出了明朝的三大祸端:“分封太侈也 ,用刑太繁也,求治太速也。"不仅如此,叶伯巨还详细分析利害关系,准确预言了未来隐患。


收到如此奏疏,史载当时朱元璋的反应是破口大骂:“这小子竟然敢离间我骨肉,速速逮来,我要亲手将他射死!”

提前23年预言出靖难之役的明朝牛人,为什么被朱元璋活活饿死?

(朱元璋剧照)


从朱元璋的言辞中不难看出,最令他恼羞成怒的是其中的第一条,也就是分封藩王的事情。明初的分封,其典型特点就是不设异姓王,25个藩王24个是朱元璋的儿子,另外一个是朱元璋的侄孙,无一例外都是朱家子孙。所以朱元璋认为,叶伯巨直指“分封太侈”就是在“离间骨肉”。


“分封太侈”是朱元璋最忌讳的一点,同时也是叶伯巨最引以为患的一点。叶伯巨认为,未来能酿成大患的三件事中,两件容易看清但爆发迟,一件难以看清却爆发早,这件难以看清却爆发早的事情,指的就是“分封太侈”。


对于“分封太侈”的危害,叶伯巨在《奉召陈言疏》有详细阐述:“国家裂土分封,使诸王各有分地,以树藩屏,以复古制,盖惩宋元之孤立、宗室不竞之弊也。然而秦、晋、燕、齐、梁、楚、吴、闽诸国各尽其地而封之,都城宫室之制广狭大小,亚于天子之都,赐之以甲兵卫士之盛。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则起其怨,如汉之七国,晋之诸王。否则恃险争衡,否则拥众入朝,葚则缘间而起,防之无及也。”


这段分析,在当时看来无异于危言耸听,造谣生事,但后来却全部成为事实。叶伯巨的观点是:宋朝和元朝皇室力量薄弱,固然令国家不稳定。但朱元璋“分封太侈”,也是过犹不及,藩王们既有封地又有军队,和独立王国没什么区别,以后必然会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到时候,朝廷又不得不削藩而一旦削藩,则必然招来怨恨,引发大的动乱,藩王们甚至会“拥众入朝”。

提前23年预言出靖难之役的明朝牛人,为什么被朱元璋活活饿死?

(靖难之役中的朱棣剧照)


回看叶伯巨的这段分析,可谓是丝丝入扣,字字珠玑,不愧为明初最有先见之明的一代奇人。更牛的是,叶伯巨写《奉召陈言疏》是在洪武九年,彼时朱元璋虽然制定了分封制度,但皇子们尚且年幼,无一就藩(年纪最大的秦王朱樉于洪武十一年就藩西安),尚未形成后来的拥兵自重之势。


如果说叶伯巨的预言尚有不够准确的地方,那就是他认为尾大不掉的局面会发生在“数世之后”,而实际上祸患来得要更早,用不了数世,第一代藩王就直接“拥兵入朝”了。


但是,这并不是叶伯巨的失算,而是后来发生的重大变故加速了这一过程。

提前23年预言出靖难之役的明朝牛人,为什么被朱元璋活活饿死?

(朱允炆与朱棣剧照)


变故一:朱标病故


朱标的死是朱元璋毕生之大不幸,却也是其他藩王的大幸。朱元璋驾崩后如果是朱标继承大统,作为长兄,在诸位藩王面前他有绝对的威望,无人敢反他,也无人有能力反他。但朱允炆的境遇则大不相同,作为叔叔,诸位藩王对这个乳臭未干的侄子充满了不服与不屑。这为后来朱棣谋反埋下了伏笔。


变故二:朱棣北征


燕地靠近北元,洪武末年,朱棣多次奉命出塞北征。因为要抗击北元,朱元璋给予了朱棣巨大的军事支持和经济支持,朱棣的实力因此不断增强,甚至达到了威胁中央的地步。这是朱棣篡位成功的关键因素。

提前23年预言出靖难之役的明朝牛人,为什么被朱元璋活活饿死?

(明成祖朱棣画像)


就这样,叶伯巨预言的明朝大患提前到来了。而这一切,叶伯巨却无缘亲眼看到,因为,他没活到那一天。


上文提及,朱元璋看了《奉召陈言疏》后大发雷霆,决意杀之而后快。叶伯巨被捕后受尽酷刑,最终瘐死狱中。(注:瘐死,音yǔ sǐ,指在狱中因饥饿而死。)


23年后,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起靖难之役,历史证明了叶伯巨的英明。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