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中國傳統神祗中的基層幹部——灶王爺的歷史文化


中國傳統神祗中的基層幹部——灶王爺的歷史文化

在中國傳統神祗體系裡面,有一位傳說中等級最低,但也是民間老百姓幾乎家家戶戶都供奉的地仙——灶神,民間俗稱灶王爺,灶君,又叫做灶君司命,灶神星君,全銜是“九天東廚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在中國傳統民間神話中,每年臘月二十三晚(或者說二十四)灶神會上天彙報工作,並且於正月初四日返回人間。中國民間對於崇拜和祭祀灶神的歷史由來已久,祭灶神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十二月二十日就是灶神離開人間,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一家人這一年來所做所為的日子,又稱"辭灶",所以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黏的東西如糖瓜、湯圓、麥芽糖、豬血糕等,總之,用這些又黏又甜的東西,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讓他回上天時多說些好話,所謂“吃甜甜,說好話”,“好話傳上天,壞話丟一邊”一般家家戶戶都貼年畫灶君,兩邊貼有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論語》裡,就有關於祭灶的事情——“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犯了錯誤,拜大神,不如拜灶王這種小神)。宋代范成大《祭灶詩》即雲:“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酐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豬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中國傳統神祗中的基層幹部——灶王爺的歷史文化

灶神形象溯源

民間之所以祭灶,是火的自然崇拜(原始人從發現自然火,到學會保留自然火,到學會取火的過程中,火自然是神聖而令人敬仰的),所以最早炎帝,黃帝,祝融,都是灶神的對象。

宋代王茂《野客叢書》卷二十引《淮南子》曰:“炎帝主於火,死而為灶神。事始曰灶,黃帝所置。”《古史考》亦日:“黃帝始造釜甑,火食之道就矣。”東漢應勁著《風俗通義·祀典》引《周禮說》:“顓頊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當然這種說法,真的很難流行開。(難以流行的程度,大概類似於有的學者說灶王的崇拜來自灶臺上的蜚蠊——也就是蟑螂)。灶王畢竟是個日常跟大家打交道的神仙,日常打交道,自然就缺乏神秘感,說他們是上古大神炎黃與祝融,顯然老百姓從情理上難以接受。

中國傳統神祗中的基層幹部——灶王爺的歷史文化


中國傳統神祗中的基層幹部——灶王爺的歷史文化

其次,關於灶神的性別問題。古有不同說法,一般經學家以灶神為老婦,在唐代李賢注引《雜五行書》中則稱,“灶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披髮,從灶中出”。清代《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姓張,名單,字子郭,當屬男神

”。中國民間供奉的東廚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對老夫婦並坐,或是一男兩女並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畫像。中國民間供奉的東廚司命、定福灶君的紙馬,往往是一對老夫婦並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畫像。因此,中國傳統神祗中灶神還應當是男性形象。

至於灶神女性形象的說法,大概在秦漢時期,由於灶的真正作用——做飯,開始被造神的人注意,當然女性更適合這類角色。因此,就出現了灶王奶奶一類的角色。不僅是中國的文化,很多多民族的灶王都是女性,所以,在秦漢時期,灶神的形象多為“老婦”。

中國傳統神祗中的基層幹部——灶王爺的歷史文化

在發展下來,道教就有了一個重要的神仙——種火老母。《太上靈寶補謝灶王經》宣稱:“昔登崑崙之山,有一老母獨處其中……惟此老母,是名種火之母,能上通天界,下統五行,達於神明,觀夫二法在天則為天帝,在人間乃為司命。又為北斗七元使者,主人壽命長短,富貴貧賤,掌人職祿。又為五帝灶君,管人住宅,十二時辰,普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日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悉是此母也。凡人家灶皆有禁忌,若不忌之,此母能致禍殃,弗可免也”。《太上靈寶補謝灶王經》種火老母的介紹,顯然是將火神和灶神捏在了一起。而且,更重要的是,灶王最為老百姓熟悉的工作——督察人間,已經成為她正式的工作範圍,灶王可稱仙界錦衣衛了。

魏晉以後,灶神有了姓名。隋杜臺卿《玉燭寶典》引《灶書》稱,“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博頰”。

中國傳統神祗中的基層幹部——灶王爺的歷史文化

灶神的職責功能

漢武帝追求長生不老是有口皆碑的,司馬遷花了很大力氣,在史記上吐槽這個事。就因為漢武帝的努力和司馬遷的吐槽,祭灶這個事,在正史上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是時李少君以祠灶、穀道、卻老方見上,上尊之”。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李少君是一個非常會自我營銷的人,吃飯的時候,跟人說:“我和你爺爺是朋友,那時候你還小”,大夥都以為他一百多歲。他跟漢武帝說:“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為黃金”——於是漢武帝就親自祭灶。但是具體灶神是誰,職能如何,並沒啥明確的記載。

中國傳統神祗中的基層幹部——灶王爺的歷史文化

到了東漢,“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的傳說已在社會上廣泛流傳。更有甚者“陰子方祭灶得福”的“案例”更是被寫入《後漢書》。大概講的就是臘八節這天,陰子方在熬臘八粥的時候,看見灶臺上灶王顯聖,於是“黃羊祭灶”,此後一路發財。雖然這個說法可能就是陰子方不想喝粥,想吃羊肉又怕被媳婦打的一個說辭,但是此後,家家戶戶“事灶益謹”。——而且,自此,臘月祭灶就成了祭灶的主流。再早先似乎沒有非要臘月祭灶,夏天也不是不可以。

東晉時,民間又傳灶神“常以月晦之夜(每個月的最後一天)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三百日;小者奪算,算一百日”,就是說如果家中某人犯了錯,被灶神告到天上去,情節嚴重的折壽三百日,情節較輕的也要折壽一百日。這下灶王爺可就獲得了類似御史一樣的權力——雖然品級不高,但是可以直達天聽。而且,就算犯個小錯,也讓你少活一百天。

中國傳統神祗中的基層幹部——灶王爺的歷史文化

當然,老百姓還很為灶王爺操心,擔心他記不全,給他配了一些法寶:灶神左右隨侍兩神,一個捧著惡罐,一個捧著善罐,隨時將一家人的行為記錄保存在罐子裡,年終總結之後向玉皇大帝報告。人們想要祈福免災,自然必須多做善事,而且對灶王爺恭恭敬敬——不能用灶火燒香,不能敲擊爐灶,不能把刀斧之類銳利器物放在爐灶上;更不可以在爐灶前說怪話、發牢騷、哭泣、呼喚、唱歌,也不能把髒東西放進爐灶裡面焚燬等,名目繁多。當時著名煉丹家葛洪對此還將信將疑,他在《抱朴子·微旨》中說:“吾亦未能審此事之有無也。”

如何祭祀灶神

在祭灶神之時,擺齊供品,焚香祭拜,接著第一次進酒,此時要向灶君誠心禱告,完畢後再進行第二次進酒,進第三次酒之後,將舊有的灶君像撕下,連同甲馬及財帛一起焚燒,代表送灶君上天,儀式便順利完成。而焚燒一個箴扎紙糊的馬,是作為灶神上天的坐騎,還要準備一點黃豆和乾草,作為灶神和馬長途跋涉所需的乾糧、草料。此外還要焚香、叩首,並在灶坑裡抓幾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並喃喃叮嚀“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之類的話,目的是祈禱灶王向玉皇大帝奏報這家一年來的種種善事,不要講壞話。

中國傳統神祗中的基層幹部——灶王爺的歷史文化

送走神明後,可別忘了把神接回來,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接灶或接神。接灶神的儀式很簡單,只要在灶臺上重新貼一張新的神像即可。那什麼時候接就是個問題了!灶王爺上天呆多長時間呢? 這也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灶王在除夕之夜,偕同其他神仙一起從天而降,灶君為諸神作嚮導,給千家萬戶帶來吉或兇、福或禍。一種說法是正月初四灶神回到人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到了正月,諸神都返回天上,只有灶君還留駐人間,居於小小的灶頭之上,繼續伺察人們的善惡。

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載:民間則二十三日更盡時,家家祀灶,院內立杆,懸掛天燈。祭品則羹湯灶飯、糖瓜糖餅,飼神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羅拜,祝以遏惡揚善之詞。婦女於內室,掃除爐灶,以淨泥塗飾,謂日掛袍,燃燈默拜。這些記載表明,在清代以後的祭灶禮儀中,祭品全都為素食,同時以糖黏灶神之口。

綜上所述,其實對於灶神這一形象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灶神作為和民間百姓“朝夕相處”、息息相關的一位神祗,承擔了重要的職責和作用。在眾多神仙當中,灶神應該是和民間百姓聯繫最為緊密的一位了,對於灶神的祭祀,其中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以及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

中國傳統神祗中的基層幹部——灶王爺的歷史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