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道德經!至理名言!精髓名句!

《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漢族,春秋時期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中國古代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老子的《道德經》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老子的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道德經》這本書。《道德經》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道德經》書中有著樸素的唯物主義的觀點。下面我們來一起賞析《道德經》中的50句經典名言。

01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出處:《道德經》第八章

【翻譯講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樣,水是天地間善的極致,給萬物提供滋養,而自己卻安居其下而不與之爭。

【感悟】水是生命的源泉。這裡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在日記中寫道:“做人應該像老子所說的如水一般。沒有障礙,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壩,停下來;堤壩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為方形;容器是圓的,它成為圓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強。”

02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翻譯講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瞭世事;不自以為是,反而能更彰顯自己;不自我誇耀,反而能成就功業;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長期有所長進;因為不爭,所以天下都難與之爭。

【感悟】“不爭”被道家視為一種天道自然準則,它實際上是一種以不爭為爭的君子之術和處世之方。

03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出處:《道德經》第七章

【翻譯講解】:天地長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其不是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感悟】天地不自生,故能長生,老子以天地體現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類社會。

04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翻譯講解】:狂暴的颶風颳不一早晨,傾盆大雨下不一天。

【感悟】老子主張“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於自然的。飄風、驟雨不能持久,故爾:暴政是不會持久的。

05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弛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出處:《道德經》第十二章

【翻譯講解】:五顏六色使人眼花繚亂,五音(鏗鏘)使人聽覺不敏,五味悅口使人口味敗壞,馳馬打獵使人心發狂,珍貴的財物使人偷和搶。

【感悟】“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老子並非主張禁慾,而是反對縱慾。

06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

【翻譯講解】:把持擁有得多多的,不如適可而止。錘尖了又從而磨得鋒利無比,不可能保持長久。滿堂都是金玉,卻無法永久的守藏。身處富貴而又驕縱無度,只能自取災殃。

【感悟】老子以盈滿、銳利為譬喻,說明金玉滿堂、富貴而驕者容易招來災禍,主張“功遂,身退,天之道”。

07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譯解】委曲反能求全,彎曲則能伸直,低窪反能充盈,破舊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貪多反而迷惑。

【感悟】 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語,老子主張用辯證的思想,來認識和把握社會生活的變化。

08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出處:《道德經》第十六章

【翻譯講解】:使心靈達到虛的極致,堅守住靜的妙境,就能從萬物的變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感悟】只有符合於自然,才能體現主宰萬物的道,只有符合於道,才能久遠。

09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出處:《道德經》第十九章

【翻譯講解】:保持本質淳樸無華,減少私心貪慾(就能為道無憂)。

【感悟】老子提出素樸、寡慾的主張。絲不染為素,木未雕為樸,見素抱樸謂:不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張人不能沒有慾望,但不可有貪慾,更不能縱慾。

10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翻譯講解】:誠信不足,就會失去信任。

【感悟】 人無信不立,一個人不講信用,就不能在社會上立足。

11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七章

【翻譯講解】:大道永遠順應自然而無為,但沒有一件事不是它所為。

【感悟】這是老子哲學思想的重要命題。無為並非什麼都不做,無不為是對無為的作用的最高評價。

12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四章

【翻譯講解】:踮起腳跟不能久立,跨步過大無法遠行。自以為有見識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見功,自高自大的人不會有長進。

【感悟】體現了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只有不違背自然,不去強以為意,才能達到目的。

13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翻譯講解】: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純任自然。

【感悟】 此句為老子理論的綱領,闡述了老子“道”的理論中與天、地、人之間的基本關係。“道法自然”,指出人類社會與自然界都必須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14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六章

【翻譯講解】:輕率就會失去根本,躁動就會失去主宰。

【感悟】《老子校詁》雲:“重謂寡慾自重,輕謂縱慾自輕,二者皆以治身言。靜謂清靜無為,躁謂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國言。”

15 物壯則老。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章

【翻譯講解】:事物達到強盛之時,也就走向衰老。

【感悟】 物極必反,盛極必衰。

16 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翻譯講解】:要讓其收縮,必先讓其張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強他;要廢除他,就先讓他興盛,要想奪取他,就先給予他。

【感悟】老子通過四對矛盾運動的分析,闡述了他的辯證法思想。他把這一原則歸結為“柔弱勝剛強”,並認為作戰和治國不能離開這一原則。

17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翻譯講解】:能瞭解別人的稱為機智,能認識自己的才叫聰明。能戰勝別人只能說明有力氣,戰勝自己才叫剛強。知道滿足者(總感到)自己富有,身體力行者(才說明)他有遠大的志向。

【感悟】此為老子精神修養論。瞭解自己,反省自己,戰勝自己,實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勝者強”實為千古名言。

18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翻譯講解】:最方正的東西卻看不到它的稜角,越貴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聲音聽不到聲音,最大的形象沒有形跡。

【感悟】此句老子意在解釋為什麼“道”的存在而常人難以理解。因為大道具有無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難以體察,是“無狀之狀,萬物之象”。

19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翻譯講解】:天下最柔的東西,反而能馳騁穿越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之中。

【感悟】“柔弱勝剛強”,這是老子對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20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四章

【翻譯講解】:過分愛惜名聲必帶來大的損傷,過多的積聚財物,必定給自己帶來不幸。知足的人就不會遭受恥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給自己帶來危險,這樣才可以長久平安。

【感悟】常人多輕身而徇名利,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應當成為人們在生活中奉行的一個原則。

21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七章

【翻譯講解】:以正道治國,以奇計用兵,與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感悟】治國須正,用兵須奇,順應自然,才能達到無為而治。這是老子關於治國、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22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二章

【翻譯講解】:察見幾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強。

【感悟】有為者當明察秋亳,而對外又能守持柔弱。

23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翻譯講解】:最完善的,總讓人感到有什麼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好像空虛,它的作用沒有窮盡。最正直的好似彎曲,最靈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辯的卻好像有理說不出。

【感悟】 老子認為,事物達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現形式將歸於自然。

24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八

【翻譯講解】:禍啊,福就依傍著它,福啊,災禍就隱含其中。

【感悟】 這是老子具有辯證思想的名言。要正確對待禍福,從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發現不利。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引用了這句話,說明了“好的東西可以引出壞的結果,壞的東西可以引出好的結果”。

25 治大國若烹小鮮。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章

【翻譯講解】:治理大國就像烹煮小魚(一樣的道理)。

【感悟】 這是老子關於治國的方略。毛傳雲:“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知烹魚則知治民矣。”

26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翻譯講解】:處理困難的事,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從細微處做起。

【感悟】只有由易入難,積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27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翻譯講解】:天下的難事,必定發生於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於細微。

【感悟】對天下大事難事,大處著眼,小處入手,沒有辦不成的。往往有為的人,從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卻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28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翻譯講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沒有發生之前,處理禍亂一定要在禍亂髮生之前。

【感悟】老子提出了事物變化發展的觀點。事物在量變之中,但還未形成質變之前,有的尚處於萌芽狀態,就要及早動手解決。

29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翻譯講解】:合抱的大樹,是從幼芽發起,九層的高臺,是用一筐筐土積累的;千里遠行,也是從腳下一步步走出來的。

【感悟】揭示了量變與質變的深刻道理,只有從實際出發,一點點積累,才能成就大事。

30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翻譯講解】:對待結束時的工作,還像開始時一樣認真,則做任何事都沒有不成功的。

【感悟】做事貴在堅持。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

3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出處:《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翻譯講解】:誠實的語言不華美,華美的語言不誠實,善良的人不會花言巧語,花言巧語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雜博,雜博的人不智慧。

【感悟】老子提出了“真善美”之說,這是《老子》五千言的精闢結語。

32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翻譯講解】:我有三件寶物永不放棄:一是慈愛,二是儉約,三是不逞強好勝。

【感悟】老子提出“三寶”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慈愛是“三寶”的出發點和歸宿;生活上節儉及為政簡約,是“三寶”的關鍵;“不敢為天下先”,才能處處爭先,這是老子“三寶”的核心。

33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八章

【翻譯講解】:善於為將帥的人從不誇逞勇武;善於作戰者不輕易衝動發怒;善於戰勝敵人的,不與敵人正面交鋒,善於用人的人對人謙下。

【感悟】“處下”與“不爭”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方面。此處結合用兵、用人,闡述了“不爭之德”,強調“柔弱勝剛強”的思想在軍事上的運用。

34 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九章

【翻譯講解】:兩軍勢均力敵,哀痛的一方勝利。

【感悟】哀兵必勝,軍隊在悲憤與壓迫面前,戰鬥力最強。

35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出處:《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翻譯講解】:當人民不再畏懼(統治者的)威壓時,那麼大亂的威脅將要到來。

【感悟】贏得民心,關注民生,是社會安定的根本。

36 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出處:《道德經》第七十二章

【翻譯講解】:聖人有自知之明而從不自我表現,有自愛之心從不自顯尊貴。

【感悟】自知自愛,是人的自身修養達到很高境界的體現。

37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出處:《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翻譯講解】:當人民連死都不怕時,還會怕你以死相威脅嗎?

【感悟】治理國家,當施仁政。以暴治民,民必反也。

38 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出處:《道德經》第七十六章

【翻譯講解】:堅強者屬於死亡的一類,柔弱者屬於富有生機的一類。

【感悟】弱可能轉強,而強還會轉向衰落。

39 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出處:《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翻譯講解】:柔弱勝剛強,沒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感悟】柔弱勝剛強。世人皆知而不能行。眾人難以做到的事,往往是品行高尚的人所追求的目標。

40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翻譯講解】:江海永遠處於(百川)最低處,能納百川,故能為河谷之王。

山海爭水,水必歸海。只有善於為下,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人們的擁戴和支持。

【感悟】老子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41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翻譯講解】:天下皆知美之所以為美,一定是因為有的醜惡;天下皆知善之所以為善,一定是有了惡。

【感悟】美與醜,善與惡相對立而存在。

42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翻譯講解】:深知本性雄強,卻守持雌柔,(將成為)天下所歸的溝溪。深知本性潔白,卻守持混沌昏黑的態勢,(將成為)天下的範式。深知身份榮耀,卻安守卑辱的位置,(將成為)天下歸附的川穀。

【感悟】此句成為歷史上眾多名士的訴求。

43 塞其兌,閉其門,終生不勤。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二章

【翻譯講解】:塞信私慾的通道,關閉情感的門戶,終身不會窘困。

【感悟】老子此語,道出潔身自好,抑欲生安的道理。

44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出處:《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翻譯講解】:大自然的規律,利於萬物而不加害萬物,聖人所遵從的原則,是給天下人帶來好處但卻不與之爭利。

【感悟】老子對“道”作了總結性論述。“天之道,利而不害”,是老子的自然觀。“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是他的政治觀。

45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翻譯講解】:孕育萬物而不據為己有,為萬物盡力而不自恃己勞,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感悟】器小易滿,海納百川。淺陋的人才居功自傲,做大事的人總是謙虛的。

46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翻譯講解】:輕易就許下諾言的人,必然容易失信於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想不到的困難。

【感悟】一諾千金,言出則必行。遇事思慮周詳,才能成竹在胸,成就大事。

47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翻譯講解】:天地無所偏私,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無所偏愛,任憑百姓自作自息。

【感悟】芻狗是古代祭祀時用草扎的狗,人們儘管把他裝飾得很漂亮,但用後就扔掉,不是愛他,也不是恨他,人們對待芻狗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態度。聖人無偏愛,還百姓以自然。

48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章

【譯解】天下萬物生於(看得見的)具體事物(有),而具體事物(有)由看不見的“道”產生。

【感悟】這是老子關於宇宙觀的診斷。

49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章

【翻譯講解】:天網廣大無邊,網眼雖稀,卻不會有一點失漏。

【感悟】這與“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是一樣的道理。

50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出處:《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翻譯講解】:天道對人無所偏愛,但其結果卻是常常幫助善人。

【感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道無為而任自然,但其結果卻是常常幫助善良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