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项羽分封天下如此公平,为何天下诸侯还要群起反对?

sunny__小点


乱世无义战,强者定章程。

项羽是强者,所以项羽定章程、分封天下诸侯。但是,既然是定章程,就不能任性,即便你是强者,任性也不行。

像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和晋文公,都能打遍中原无敌手,但他们是怎么定章程的:

一个是为中原诸侯定下了一个外部目标,就是大家都别往内看、得往外看,团结起来,道义上尊王而行动上攘夷,具体就是干楚国。

另一个是为了维护自身霸主的地位,不仅不能自私任性,而且还要与大家和平相处,甚至会出让自己的利益。

这才是定章程,定下的这个章程让别人在道义上无可挑剔、在利益上也能委曲求全。但是,项羽定的章程,就完全不是这个样子,他不是自私自利的问题,而就是在故意制造矛盾。

1.对刘邦:就是赤裸裸地公报私仇

刘邦趁着河北大战,第一个冲进了关中,虽然干得很苟且,但是,按照楚怀王的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就应该是关中王。

而且,项羽与天下诸侯会兵咸阳后,还专门派出使者请示楚怀王的意见,怀王的答复是:如约。就是按照约定办,刘邦必须得封为关中王。楚怀王给了明确答复。

楚国是天下诸侯的霸主,楚怀王是楚国之王,虽然既没权力也没实力,但天下诸侯,包括项羽,应该在这个问题上服从怀王诏令。

但是,项羽就是不。他公报私仇了:一是气不过刘邦,凭啥你捡了个打便宜;二是气不过楚怀王,凭啥宋义为上将军。

于是,项羽把刘邦贬到了巴蜀之地。你项羽这么办,稍有道义感的人都不认。但是,现在这个时候,道义让位于利益,如果得到利益,你项羽任性一点,别人也说不出什么,那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但是,项羽接下来对关东六国的分封,就不用再为刘邦鸣不平,关东诸侯自己都得打起来。

2.对齐国:公报私仇加挑事儿

项羽分封之前,天下诸侯已经在秦末乱世中打下了自己的地盘,也就是不用你项羽划定疆界,大家已经把疆界划定了。而项羽分封只是确认一下。

齐国就是这样,既没用陈胜张楚政权去攻略,也没用楚国集团去插手,田儋、田荣兄弟就已经复了齐国,而且还出兵襄助过楚国集团。秦国灭亡后,田儋的儿子田巿是齐王,田儋的堂弟田荣把持齐国大权。

但是,因为齐国与楚国集团的矛盾,所以项羽会战河北的时候,田荣的齐国没有出兵。将军田都和齐王建的孙子田安,却跑到河北帮忙,而且跟着项羽一起攻入关中。

这个时候,项羽开始公报私仇了,既然你田荣不出兵,那分封天下就没你啥事儿。而且,项羽还得挑事儿。齐国已经复国、权力格局已经奠定,但项羽非要把它一拆为三。

所以,齐地分了三个王: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胶东王田巿,就是没有田荣啥事。但是,田荣可是齐国最有实力的人,甚至可以直接说整个齐国就是田荣的。

所以,齐国田荣,比贬到巴蜀的刘邦更不满意。刘邦入关之前,啥也没有,项羽起码还给了块地方,虽然功大于赏,但毕竟是赏了,利益增加了。但是,田荣就不一样了。秦灭之前,就已经拥有了整个齐国;秦灭之后,却要交出齐地的三分之二。这也太不讲理了,所以齐国必须反,而且第一个反。

3.对赵国:搅进了张耳、陈余的私人恩怨

巨鹿之战的时候,张耳困守巨鹿、陈余城外筑壁,与张耳遥相呼应。巨鹿之战后,张耳责备陈余:你还是兄弟吗?我都快被王离干死了,你也不来救我。陈余也很生气:王离和章邯加起来几十万大军,我怎么救你,只能待援天下诸侯之兵。

然后,陈余负气,把将印扔给张耳,张耳没敢要。但是,趁着陈余上厕所的时候,张耳却把陈余的将印从坐席上拿走了,也就是夺了陈余的兵权。陈余立即就受不了了,也不管赵国、也不管天下诸侯、更不管灭秦了,直接带着三百亲随跑到黄河边上打渔去了。其实这个时候,也不用陈余管了,天下已经大体定了。

但是,必须得承认,陈余在巨鹿之战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张耳有坚守之功而陈余有野战之功,他还接应了项羽的楚国援军。

但是,对赵国,项羽是怎么分封的:一分为二,代国和常山国,故赵王歇被封代王,而张耳被封常山王。

那陈余能满意吗?不满意就得干,而且陈余也是乱世豪杰,就是跑到黄河边上打渔,都有三百亲随跟着。这是势力。

同时,赵王歇也不会太满意,本来好好的赵国已经全是我的了,虽然仅是一个名,但是你项羽硬是切出一块算什么?

于是,陈余和赵王歇,这两个落寞的人,就结成了同盟。陈余又从齐国田荣处借来了军队。然后就是空挂着常山王封号的张耳,被揍得的如丧家之犬,连一寸土地都拿不到。

4.对燕国、魏国、韩国:就是死命地折腾

巨鹿之战的时候,燕王韩广派大将臧荼带兵援助,就是燕国参加了巨鹿之战,比齐国仗义多了。另外,燕国大将臧荼跟着项羽一路杀到了关中,也就是燕国也参与了进击关中之战。虽然是臧荼带兵,但臧荼是代表燕王韩广的。

而分封天下的时候,项羽是怎么对待燕国的?把燕国一分为二,燕国和辽东国,而且臧荼为燕王,故燕王韩广徙为辽东王。韩广当然不答应,燕国灭秦有功,而论功不仅没封赏,自己反倒要割地被贬。但是,没办法,大将臧荼太厉害,你韩广不同意、就揍你,而且直接揍死,韩广占定了整个燕国。所以,乱世诸侯里面,韩广比刘邦惨多了。

韩国呢?韩国算是刘邦扣关攻秦的时候帮着复的国,主要是张良跟刘邦的关系好。跟刘邦关系好,那就不行,必须得欺负一下。于是,韩国一分为二,一块给韩王成、一块给了赵国将军申阳。然后,项羽又把韩王成给杀了,韩王成的地方给了郑昌。

然后就是魏国,也是一分为二的处理,魏王豹封为西魏王;赵将司马卬被封殷王。

魏王豹肯定不满意,但是不满意没用,因为他最怂。先是他哥哥魏王咎在陈胜势力的支持下恢复了魏国,然后章邯一到又给灭了国,魏王咎纵火自杀。巨鹿之战后,又在楚国集团的支持下,魏王豹再复了国。所以,这时候的魏国就是楚国集团的附庸,没啥发言权。所以,魏王豹也算利益增加了,也就不敢闹事了。

但是,魏王豹可以不闹事,魏国军阀彭越得闹事。

这个人帮助过刘邦扣关攻秦,刘邦是楚国集团的西路军(项羽是北路军),所以彭越对楚国、对灭秦都是有功的。更要命的是这家伙是白手起家打天下,有能力;手里面还有上万的军队,有实力。你项羽不封彭越,那彭越只能自谋生路,起码得给手下万余弟兄找饭吃,于是投靠了齐国田荣。

5.对关中、对楚地:算是维护自己的利益集团

关中本来应该分给刘邦的,但是项羽公报私仇就是不给。但是关中形胜,这地方太好,谁当王,项羽都不放心。于是,他给了三个最不可能造反的。就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这三个叛秦的降将,算是投降有功、得了回报。但是,这三个人带出去老秦人20万子弟,结果全被活埋了,所以在秦地也人设崩塌。关中给他们,也不会成什么大事,至少暂时没事儿。

对楚地,一分为四,九江王英布,这是项羽的贴现小棉袄,立功最多、干活卖力,得封;临江王共敖,楚国上柱国,打下了南郡,项羽爱封不封,这家伙肯定就赖在那不走了,那就封吧;衡山王吴芮,江西老军阀,而且直接支援过项梁项羽叔侄,同时还是九江王英布的老丈人,必须得封;再之后就是包括江东在内的西楚了,这是项羽的地盘。

所以,对关中、对楚地,项羽勉强还算是论功行赏,起码没怎么搞事情。

但是,楚汉争霸的时候,临江王共敖,基本没参与;衡山王吴芮也是看热闹,原因就是这俩人不欠你项羽的人情,自己打得地盘。而九江王英布,吊轨到逆天,直接叛楚归汉了。所以,楚国集团这点事,项羽也没搞明白。

至于关中的那三个王,人设全崩,当然不可能以关中制天下、造项羽的反。但是,他们也守不住关中,刘邦一来,也就章邯抵抗到底,司马欣和董翳直接投降。

6.总结:项羽分封没啥公平可言,就是任性搞事情

之所以没啥公平,就是因为项羽分封没有标准,也没有照顾既得利益集团和最有实力的利益集团。强者定章程,你得有个章程啊,而项羽就没个章程。

以灭秦有功为标准来分封,那刘邦被封巴蜀就说不过去。而且,章邯这三个人,都是秦朝降将,怎么也不可能还被封为王,因为灭的就是他们家。

以古战国为标准来分封,你把天下分的七零八落,楚国一分为四,秦国一分为三,齐国一分为三,赵国一分为二,就是燕国、韩国和魏国这种小国,都是一分为二。能封王的古战国后裔,也没几个。

以武力实力的标准来分封,最有实力的应该是三个人,分别是齐王田荣、汉王刘邦和楚上将军项羽,项羽对自己倒是挺好,但对田荣和刘邦就真得没啥公平可言了。

以自己打下来的地盘进行分封,也就是秦末乱世里,你们能打下多少土地就是你们的,田荣已经打下了整个齐国,韩广已经打下了整个燕国,赵王歇与张耳陈余打下了整个赵国,魏王豹与韩王成也都复了国,但是最后却都被分割了。

所以,项羽分封,并没有为天下输出秩序,而是给天下制造了矛盾,天下诸侯群起反对,不仅情有可原而且必然如此。


减水书生


项羽的分封公平肯定是谈不上的,不过倒是有一个大的原则,即打击现有成型的诸侯势力,扶植新的诸侯势力,并趁机取得最大的利益。


一、项羽分封前的诸侯势力

灭秦之后,项羽分封前,最主要的势力恰恰就是当初被灭掉的关东六国,即齐王田市(田荣势力)、楚怀王熊心、燕王韩广、赵王歇、魏王豹、韩王成。这里面除了燕王韩广以外,都是以各国宗室后裔的身份复国存在的。

二、如果项羽不分封,会如何发展?

很明显,如果项羽不分封,正常发展就是按照楚怀王的当初的约定,刘邦被封为汉中王,项羽必然是受打压的势力。六国按照现有的局势发展,很有可能再次形成战国七雄混战的局面。

很显然,这是对项羽最不利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项羽分封是为了恢复周朝,实际上是对项羽的一个最大的误解,项羽不分封才更容易造成倒退。

三、项羽分封的具体情况

项羽当时的身份是楚国的上将军,原本是没有权力分封的。但是,他利用了自己当时的威望,第一步先联合一同来的诸侯或诸侯代表,将楚怀王熊心推举为义帝,进而再自封为西楚霸王,最后再借义帝的名义分封诸侯。

分封的结果是:

1、拆分关中:三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和汉王刘邦

2、削弱关东五国:魏王豹—>西魏王、赵王歇—>代王、燕王韩广—>辽东王、齐国—>三王(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韩王成在分封后被项羽带回彭城。

3、分封六国旧将:赵将(河南王申阳、殷王司马卬、常山王张耳)、燕将(燕王臧荼)、楚将(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

四、项羽分封的结果

很明显,项羽的分封得利者是新封的十个王(三秦和六国旧将),受打压者是原六国势力(其中也包括楚怀王,他虽然名义上升为义帝,实际上却是被架空了),反而,刘邦在这里面比较例外,虽然也是得利者,但是由于期望者过高,反而分封他是不满意的。

这其中造成直接矛盾的就是六国内部矛盾,

1、齐国分封的三王与原有田荣势力之间的矛盾

2、改封代王的赵王歇与新封常山王张耳之间的矛盾

3、改封辽东王的韩广与新封燕王臧荼之间的矛盾

4、汉王刘邦与三秦和项羽之间的矛盾

这种既得利益者与新来的分蛋糕者之间的矛盾是一种必然的存在,也是项羽意料之中的事,当这种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爆发战争也是不可避免的。


可见,这种不公平恰恰是项羽的本意,项羽想要看到的也是这种诸侯混战的局面,这样才更有利于他各个击破,实现统一。只不过,项羽还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对手,反而让刘邦吃了最后的大蛋糕。


水一白聊历史


首先,项羽的分封并不算公平。他是怎么排挤刘邦的,就不用多说了。就拿后来推倒楚汉战争“多米诺骨牌”的齐国来说。当时的齐国有两派势力。一派是以田假、田安为代表的近支宗室势力,一派是以田儋、田荣兄弟为代表的齐国远支宗室势力。


在推翻秦朝的过程中,田假、田安都只是打酱油的角色,无尺寸之功。田儋、田荣才是齐国反秦的真正主力。立了大功。

结果,项羽分封时,为了削弱齐国实力,使齐国对自己不造成威胁,他就把齐国直接一分为三,分成了三个国家。

其中的两个王号给了功劳不大,但拍他马屁的田都和田安。另一个给了田儋的儿子,也就是性格懦弱的田市。而反秦功劳最大,同时也是齐国最有实力的田荣,则什么封号都没得到。

项羽排挤田荣,而田荣本身又有实力,后来田荣和项羽开打,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项羽对赵、魏、燕、韩等诸侯王以及实力派人物也进行了打压。

当时的赵国被项羽一分为二,原赵国大将张耳被封为常山王,原赵王赵歇封为代王,至于赵国的实力派陈余,则不予封王;

燕国也被项羽一分为二,原燕将臧荼被封为燕王,原燕王韩广被封为辽东王;

韩国也被一分为二,原赵国大将申阳被封为河南王,韩王韩成不变。不过项羽认为韩王成跟刘邦关系太好,就把他弄死了,又封了自己的部将郑昌为韩王;

魏地跟齐国一样,被一分为三,依附于楚国的魏王魏豹封为西魏王,原赵国大将司马昂封为殷王。至于魏国的实力派彭越则不予封王。并且项羽还把应该封给彭越的地盘直接划入了他自己的西楚国版图。

所以说,项羽的分封确实谈不上公平,他该封的不封,不该封的乱封。结果就是:分封不久后,田荣就在齐地起兵,先杀田巿,再诛杀田安,接着拉拢陈余、彭越二人,助他们一个击楚,一个乱赵,搅得项羽周围一圈诸侯王全乱了。

至于韩国,韩王成死后,张良投奔刘邦,为刘邦出谋划策。刘邦派韩国太尉韩信(与大将军韩信同名同姓)反攻韩国,项羽封的韩王郑昌根本就不敢抵抗,直接投降了刘邦。

截止到公元前205年时,当时凡是是项羽封的王,都站不住脚。能站住脚的,全都变成了不是项羽封的王。

第二,项羽“分封诸侯”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准确。准确的说,应该是:项羽承认了各地诸侯的政治地位。

项羽灭秦后,分封了: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韩成、殷王司马邛、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为十八路诸侯王。

在这十八路诸侯王中,除了田都、田安、司马欣、章邯、董翳等人的地盘是项羽分封给他们的外,其余诸侯的地盘,都是诸侯们自己打下来的。(刘邦也是被项羽分封的,但他是特殊情况,他被项羽排挤了)

比如,项羽为什么要发动巨鹿之战?

因为要救赵国。

赵国不是被秦国灭了吗?项羽要救的这个赵国是哪来的?

秦末大乱时,赵国遗民趁陈胜吴广起义,复国了呗。



除了赵国,齐国、燕国、韩国也都复国。韩国是刘邦帮忙复国的。

这些复国诸侯,当时有自己的国王,有自己的军队,不管项羽封不封他们为王,他们自己都会自立为王。而且,这些诸侯当时本来就已经自立为王了。

所以说,所谓项羽“公平”的分封诸侯,实际上只是项羽认清形势后,做的顺水人情而已。

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了。项羽当时干嘛要分封诸侯,分封前直接把诸侯灭了不行吗?

灭,是灭不掉。项羽没能力灭这些诸侯。

项羽的兵权是在巨鹿之战中杀了宋义之后才取得的,一共五万人。而巨鹿之战和鸿门宴两起事件之间又只间隔了几个月。如果不算战争损耗,项羽给刘邦摆鸿门宴时,他手上最多不会超过十万兵。现实点说,项羽当时手上可能也就5~7万兵。

而在《史记》中又说了,刘邦十万,项羽四十万,刘邦迫于压力,只得赴鸿门宴。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史记·项羽本纪》


所以这很显然了:项羽分封时,汇聚在关中的五十万大军中(包括刘邦),真正直属于项羽的嫡系兵力,只是少部分。绝大部分军队都是诸侯王的。这些人只是听说刘邦进了咸阳,要独吞关中,觉得气愤,才跟着项羽一起杀入关中,收拾刘邦而已。

他们跟着项羽,只能说明项羽有威望,并不能表明项羽是诸侯们的“主公”。他当时与诸侯们的关系应该是“盟主”和“盟友”的关系。

千万不要把项羽摆鸿门宴时的兵力,全部都当成是项羽的了。

总的来说,项羽的分封并不公平。田荣、彭越等人反抗项羽,就是不公平最好的证明。

至于项羽分封的性质,并不是项羽大方得给诸侯们赐爵、赏地,而是诸侯们本来就有兵有权,项羽的分封只是承认了他们的合法地位而已。

既然项羽没有那么“伟大”,那么诸侯反他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对于楚汉战争,其实只要把它看作是一场诸侯混战就可以了。项羽对部分诸侯有恩,但并不是对所有诸侯都有恩,这些诸侯并不亏欠项羽什么。


Mer86


如果当时的整个天下是一张大饼的话,这张饼谁来分,恐怕都不会公平,何况是项羽。

天下之所以是项羽来分封,凭借的是项羽灭亡秦朝的巨大功劳,项羽因此功劳而成为天下诸候之长。项羽分封的原则是什么呢?当然是功劳。

项羽不仅分封了18路诸候,甚至连楚怀王也封了,楚怀王可是当时天下名义上的共主,让一个名义下的诸侯,去封一个名义上的王,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的一幕。



项羽的分封如下:

1、楚怀王熊心封为义帝,分封理由:天下共主。以“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为理由将义帝迁到郴县(今湖南郴县),不久派人杀害义帝;

2、项羽封自已为西楚霸王,分封理由:灭秦首功,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

3、刘邦被封为汉王,分封理由:首进关中灭秦,都城南郑(今陕西汉中);

4、秦国上将军章邯被封为雍王,分封理由:率秦主力投降项羽,都城废丘(今陕西兴平南);



5、秦国长史司马欣被封为塞王,分封理由:投降项羽,都城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

6、秦国都尉董翳被封为翟王,分封理由:投降项羽,都城高奴(今陕西延安北);

7、西魏王魏豹被封为魏王,分封理由:抗秦诸侯之一,都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被项羽迁封;

8、赵国国相张耳部将申阳被封为河南王,分封理由:抗秦中攻取河南地,都城雒阳(今河南洛阳东);



9、韩王韩成被封为韩王,分封理由:抗秦诸侯之一,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县),被项羽扣押不能回封国;

10、赵国大将司马昂被封为殷王,分封理由,抗秦中攻取河内,数有战功,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

11、赵王赵歇被封为代王,分封理由:抗秦诸侯之一,都城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被项羽迁封;

12、赵国国相张耳被封为常山王,分封理由:参与抗秦,有贤名,随项羽入关,都城襄国(今河北邢台);



13、项羽部将英布被封为九江王,分封理由:抗秦有功,都城六县(今安徽六安北);

14、吴芮被封为衡山王,分封理由:参与抗秦,随项羽入关,都城邾县(今湖北黄岗北);

15、楚国上柱国共敖被封为临江王,分封理由:抗秦有功,都城江陵(今湖北江陵);

16、燕王韩广被封为辽东王,分封理由:抗秦诸侯之一,都城无终(今河北蓟县);

17、燕将臧荼被封为燕王,分封理由:参与抗秦,救赵,随项羽入关,都城蓟县(今北京西南);

18、齐将田市被封为胶东王,分封理由:抗秦诸侯之一,都城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



19、齐将田都被封为齐王,分封理由: 救赵,随项羽入关,都城临淄(今山东临淄东);

20、原齐王建之孙田安被封为济北王,分封理由:投降项羽, 都城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

除以上分封者,还有以下有功者,项羽没有分封到:

1、陈馀,原是赵国大将军,巨鹿之战后与张耳闹翻,救赵有功。

2、彭越,反秦的一支独立武装,参与反秦有功。

3、田荣,反秦诸侯之一,当初田荣被章邯攻击危急时,项梁救了田荣,后来项梁危急时,田荣去不救项梁,项羽因此而怨恨田荣。



而对项羽的分封明显不满意的,除了有陈余、彭越、田荣外,还有刘邦。刘邦是依楚怀王先入关中者为王,本来刘邦是希望分个关中王,毕竟在所有反秦诸侯中,除了项羽功劳最大外,就数刘邦功劳较大。

项羽分封结束后,各诸侯陆续回到封国,仅仅过去一个月,田荣因为不满意项羽的分封,率先在齐地造反,田荣还联络在分封中不满的陈馀与彭起一起造反,又没过多久,刘邦开始在关中造反,一东一西,项羽前往齐地平反,陷入齐地深陷,无法脱身。



项羽在分封中也并不是绝对的公平公正,项羽的分封是有异心的,对于田荣,明显是因为田荣不救其叔父项梁而没有封的,项羽封在齐地的三个王都不如田荣的功劳大,能力也不如田荣,田荣当然要造反了。并且项羽很顾忌齐地,因为齐地离项羽的都城彭城太近,项羽将齐地一分为三,互相制衡,防止一家独大。

项羽分封对于刘邦来说,也是有私心的。对刘邦的分封呈现堵截状态,三个秦国降将封在关中,围堵刘邦,秦军中最能打仗的章邯正对着刘邦的出川必经之路,而项羽手下最能打的英布在东边围堵刘邦,刘邦是项羽最大的防范对手,而且项羽还不给封刘邦最希望的关中王,所以刘邦要造反了。

当然了,天下诸侯主要是田荣、刘邦、陈馀、彭越这几人造反,其它诸侯并没有造反,而是被动的卷入后面的楚汉战争。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首先项羽分封并非是非常公平,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因素。对随项羽进入关中的人来说封赏比较高,而没有进入关中的人,封赏并不好,虽然这并非是项羽一己之力所造成的结果,但是项羽是主持者,他必须背锅。

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项羽率众诸侯兵破函谷关进入关中,此时项羽手握40万大军,是诸侯中实力最强的人,所以他密令英布、吴芮、共敖杀死义帝,自立为西楚霸王,并且以西楚霸王的身份主持分封了十八路诸侯。

十八位诸侯的具体名单如下: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韩成、殷王司马邛、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

主持分封是项羽做的最错的一项政治举措,从表面上主持分封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情,自己威风八面,但是实际上项羽所主持的分封其实更多想一个仲裁者的角色。因为各贵族后裔都是自己带兵打出来的底盘,都有各自的实力,项羽没有办法做到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分封,最后分封的结果其实是各个诸侯国用了半年时间讨论出来的方案。

自古以来分蛋糕就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项羽也是这种情况。因为分封之间总会有冲突,就会有人产生不满,由于项羽又是主持者,所以项羽就成为了矛盾的集中点,那些对分封不满意的人就要造项羽背锅;而项羽作为主持人,又必须维护分封的结果,所以对于反对分封的人项羽又要剿灭他们。

这样一来,一方不满,一方看不顺眼,双方就对立起来,所以项羽就要开始忙碌的征讨活动。对分封不满的主要有四个人,他们分别是:齐国田荣,赵国陈馀,九江王英布,彭越。而他们的不满是因为他们明确的发现了项羽分封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这一定陈馀说的很清楚:“项羽为天下宰,不平。今尽王故王於丑地,而王其群臣诸将善地,”,意思是说项羽封王不公,是项羽将故王都分到了不好的地盘,而将群臣诸将(跟随项羽入关的诸将)都分到了好的地盘。

陈馀说的是实时,虽然项羽说“按“破秦功劳”的大小而分”,但是所表现出来的近水楼台先得月现象非常明显,这也是项羽部下英布对项羽分封不满的重要原因,因为英布当时没有进入关中,所以封到位置不好的九江王。

由于项羽分封留下的后遗症,致使田荣、陈馀、彭越三人组成了利益同盟,田荣自立为齐王,而西杀击济北王田安,并王三齐。彭越将军反梁地,陈馀击张耳,大破之。项羽的分封体系也完全破坏,而项羽为了维护分封体系,不得已出兵讨伐田荣,这就给刘邦出川平定三秦的机会。


帝国烽火


不同于西周以亲缘、血缘简单明了的方式分封,项羽封侯面临着巨大难度,且是不得不分封,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他想成就大业,但是条件不允许。

一、武力不够强大。成为统治者必须在这战乱时代必须要有强大的武力,虽然他麾下的40万大军,绝大部分只是在巨鹿大战时摄于他兵威而暂时臣服,真正直属于他的嫡系兵力,只占联军总人数的一小部分。秦灭后,联军将领们都有他们各自不同的主君,他们和项羽的主从关系,同样也自此终结。

二、难以名正言顺上位。项羽地位之上还有一个楚怀王,项羽只是楚国的上将军,项羽没有办法以合法的方式,取得比西楚霸王更高的权力和地位。项羽此时称王,必导致各路诸侯讨伐。

为此,项羽只能通过分封方式先提升自己的地位,目的就是“我让你独立为王,你尊我天下霸主”。于是项羽以楚怀王的名义,分封天下各路诸侯。

这次分封是以“战功”作为分配原则,照顾手握重兵的实权派,损害原诸侯诸王的既得利益,首先就引起原诸侯诸王的不满。而对于那些实权派来说,项羽即便做的再公平,恐也无法满足胃口,诸侯们野心无穷。且那些新受封诸侯率军至封地,也和被项羽移封的旧君主、被项羽故意压制的实力派爆发激烈内战。此外,项羽曾和刘邦有过约法三章,谁先进入函谷关,谁就是关中王。项羽把刘邦封到了汉中为王(但为防止刘邦再出汉中,项羽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安排在刘邦附近,达到钳制和监视的目的),此举也让诸侯对项羽分封的不满。



云享历史


项羽分封天下,指的是秦朝灭亡之后,由项羽主持的分封十八路诸侯。在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威震天下的项羽在进入关中之后,就自封西楚霸王,然后就按自己的标准将天下分封给了十八路诸侯。自己则回到故乡,建都彭城。作为一个近乎于统一天下的人能够如此“慷慨”的与人分享天下,但却依旧惹的群雄并起,反抗不断,其原因究竟为何呢?

项羽的分封

项羽分封的时间是在公元前206年,当时他率领诸侯联军数十万进入咸阳,杀死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火烧秦王宫。随后开始与诸侯、部将和降将们分享胜利果实。他的分封主要有以下几个层次:

  • 楚王熊心:这个项羽名义上的老大,作为灭秦主力楚国的君王,也是项羽叔侄名义上的主公。本来分封应该由他来安排,但是他根本无力控制已经威震天下的项羽。项羽遥尊他为“义帝”,然后将他安排到了当时还可以算蛮荒之地的湖南郴县。


  • 西楚霸王项羽:搞定了自己头上的熊心之后,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将自己的家乡徐州一带分封给了自己。

  • 汉王刘邦:作为楚国派出攻秦的另一支主力部队的领袖,也是与项羽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对手,项羽没有遵守楚王熊心当初的安排。也即先入关中者王之的命令。转而让刘邦到汉中一带受封汉王,让自己的对手到了另一个偏僻之地。

  • 旧六国诸侯:这些旧六国诸侯中多数在反秦起义中就复国称王,也有的是追随项羽和刘邦参与灭秦立功受封复国。如项羽分封前的赵王赵歇,燕王韩广,齐王田市,魏王魏豹等等。

  • 项羽的部将兼盟友:这些人是与项羽在反秦起义尤其是巨鹿之战中并肩作战的部将,如项羽麾下的名将英布,如受诸侯国国君派遣到巨鹿救援随后跟随项羽入关的燕将臧荼等。

  • 秦朝降将:这些就是巨鹿之战后率领剩余秦军主力投降项羽的章邯、司马欣等人。

从上述分类来看,项羽的确做到了“公平”,几乎照顾到了方方面面,既有原来身居高位的旧诸侯,也有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部将和盟友,甚至连自己的对手刘邦也有一份。看起来似乎大家都应该满意了吧。但是事实上项羽的分封从一开始就激起了强烈的反抗。

项羽分封中的“原则错误”

项羽的分封看似公平,实则有许多原则性的错误,因此从一开始就激起了强烈的反抗,甚至项羽自己就带头破坏了自己分封。可以说项羽的分封几乎没有完整的实行过一天。

  • 把政治分封当成了战场论功:仔细分析项羽的分封,可以看出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跟随他参加巨鹿之战和之后的灭秦之战的人大都获得了较好的封赏或者封地。而那些派兵支持,但没有亲临战场的六国旧诸侯均没有得到什么好处,有的还吃了亏。例如:巨鹿之战时,燕国将领臧荼受当时的燕王韩广的命令率军支援被困巨鹿的赵国君臣。在战后的分封中,臧荼因为巨鹿之战和随同项羽入关的功劳,被项羽封为燕王,而原来臧荼的国君燕王韩广却被赶到辽东去做辽东王。这种打破政治常规的分封方式是显然不可取的,同时也为后来韩广与臧荼的兵戎相见埋下了祸根。

  • 不顾实际的分封:项羽在分封诸侯的时候虽然威震天下,可以说他的霸王之名是实至名归的,但是他的“霸”仅仅是类似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霸主或者盟主,并非后世帝王具备真正统一天下的实力。当时各地存在的势力并没有经过战争的整合,这些地方势力的根本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下必然会拼死一博以表达自己的不满。例如项羽对赵国和齐国的分封,齐国因为与项羽叔侄有个人恩怨,项羽带有个人偏见姑且不论。赵国作为巨鹿之战的主角之一,赵国君臣都可以算反秦有功。项羽却在战后分封的时候,将原来的赵王改封为代王,而赵国丞相张耳摇身一变成为了常山王,而另一个在赵国有较大影响力的陈余却没有被封王。这种不顾实际甚至是人为制造矛盾的分封又导致赵国在战后乱成一团。本来因为巨鹿之战将坚定的支持项羽的赵国被他自己弄得成了对手。

项羽的分封并没有从政治大局的角度去考量,他的分封最大原则是谁跟着自己在战场上立过战功就把谁封到好地方。正如陈余派人游说齐王田荣的时候说的:“项羽做为天下的主宰,却不公平,把好地方都分封给将军们去称王,把原来称王的都迁到坏地方。”这种仅凭个人好恶决定的分封必然会引发不满,也导致项羽分封之后天下并没有得到稳定,反而转瞬间就引发反抗,北方的诸侯几乎都陷入了战争,项羽也在为了平定这些反抗和维护自己的分封决策中疲于奔命。

瞬间瓦解的分封

因为项羽的分封没有从政治大局去考量,结果导致他的分封方案迅速瓦解,各地方势力陷入新一轮的斗争。

  • 首先破坏分封的是项羽自己:在分封之后不久,项羽就做了两件破坏自己分封的事情,一是不让韩王韩成回国,在项羽的分封方案中把韩成继续封为韩王,但是却因为韩成与刘邦的关系,始终不让韩成回国,而是把他带到自己的都城彭城软禁,随后降封为候,后来干脆一杀了之。这就使得项羽失去韩国的民心,尤其是使张良彻底投入刘邦阵营。二是被他尊为义帝的熊心,本就被他迁往偏僻的郴县,可项羽仍不满意,命人在路途中暗杀了熊心,使项羽背上了沉重的道德包袱,此事后来也成为刘邦号召群雄反击项羽的一个借口。

  • 齐国之乱导致项羽分身乏术:因为齐国的实际领袖田荣当年不肯救援项羽的叔父项梁,因此项羽与田荣之间结下了仇怨,在战后分封的时候,项羽不顾田荣在齐国的势力,直接将原来的齐王也就是田荣的侄子田市改封为胶东王,将跟随自己作战有功的齐国将领田都和田安分别封为齐王和济北王。田荣一看不仅自己和哥哥田儋打下的地盘被项羽一分为三,他田荣本人还没有被封王,因此田荣首先在齐国反抗项羽的分封,并且很快击败了项羽分封的田都和田安。项羽一看自己的分封决策被人挑战,于是开始与齐国作战,这一打就让项羽陷入了泥潭难以分身,最终让刘邦占了便宜。

  • 赵国与燕国的战乱让北方局势更加混乱:因为项羽的分封不公,导致各地方势力内部矛盾激化,赵国的大将陈余因为自己没有被封王非常不满,于是联系同样不满项羽分封的田荣,向其借兵之后攻击被封为常山王的张耳,于是赵国陷入内战。同样旧燕王韩广不满自己的燕王之位和好地盘被封给了自己原来的臣子臧荼,双方矛盾激化最终爆发战争。

  • 刘邦的渔翁得利:眼看项羽被困齐国无暇分身,躲在汉中的刘邦终于出手,在韩信的指挥下,汉军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奇袭关中,瞬间将项羽分封在关中的三名秦国降将击败,刘邦重新占据战略要地关中。随后刘邦一路东进,将西魏王魏豹、殷王司马昂和河南王申阳逼降。甚至大军一路攻入项羽的首都彭城时,项羽仍被困在齐国无法脱身。

从项羽分封,到刘邦攻陷彭城,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就被消灭的七七八八。其中关中三王除了章邯困守孤城,另外两个已经投降,山西河南一带的三个王全部投降刘邦。赵国的常山王张耳被陈余赶跑,陈余拥立赵歇重新成为赵王使得赵国成为了项羽的敌人,齐国本就与项羽作战,一时间北方除了鞭长莫及的臧荼全部成为了项羽的敌人。而南方诸侯始终保持中立,连英布都转而开始背叛项羽。由此可见项羽的这种看似公平的分封其实恰恰因为不公导致完全失败。


围炉品茗人


天下诸侯在项羽平分天下后之所以还要群起反对,主要还是项羽决策的错误。其实项羽的分封天下等于是告诉天下诸侯,秦国不该灭国,应该恢复到以前的战国七雄时代。

也就是说,项羽的分封天下就是让诸侯们原来是哪里人,还是占哪里的地,这样的做法就是又回到了周武王分封诸侯那个战国七雄18国的时代。但项羽和周武王的分封却有核心上的严重差异。

周武王姬发分封的是姬姓子孙和功臣为列国诸侯,等级为:公、候、伯、子、男,另外等级不到五等的为附庸,一共71国。而其中姬姓子孙就封了53国。

周武王分封有别于项羽:

  • 周王室占据了天下中心,关中和洛邑,占据这里的好处就是容易控制天下,当时的关中是天下政治和商业及文化中心。

  • 周姓王室加起来一共有14个师军队,大概有10万人。而诸侯国的军队被控制到只能有一个师或最多两个师,这样的情况下周王室有绝对的武力权威性。

  • 天下诸侯中姬姓诸侯国最多,而这些诸侯国在拱卫天子附近,天子监督全国,诸侯则互相监督。在这样的环境下,诸侯必须无条件服从周王室,并且一旦发生任何战事,诸侯们必须随王室作战,保卫王室。

项羽效仿周武王分封制,但却存在许多的问题:

项羽在分封天下后把楚地作为领地,但他没有意识到楚地面积虽大,可跟别的诸侯相比并没有优势。前面讲过,天下的政治、商业、文化中心在洛阳,而西楚是战乱之,并不适合作为修生养息发展文化的根据地。

项羽其实对刘邦一直存在疑心,而古人对于礼制却非常的看中,而因为义帝有约在先,先入关者为王,他只能遵守礼制分封刘邦一块土地。但恰恰这块土地给了刘邦壮大自己,对抗项羽的能力。

项羽一个很大的决策错误就是对巴蜀之地的了解不够,当他把偏远的巴蜀分给刘邦,以为那是一块贫瘠之地,却不知巴蜀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更有后来“天府之国”的美称。之后刘邦贿赂项伯,希望让他在项羽面前美言,分一部分关中土地,而项羽也竟然答应了。在得到巴蜀和一部分关中土地后,刘邦彻底就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

秦始皇是一代雄主,在他统一六国后意识到武王的分封制是因为生产力不发达,天子无法直接的管控太多领土,因此把土地分给诸侯让他们自己去发展和生产,为天子的权力中心效力。而到了秦始皇时代,已经统一了国家,权力中心可以有效的管理全国领土,所以出现了郡县制。

所以,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项羽应该学习秦始皇的郡县制,而不是重新复原分封制而出现战国七雄的局面,与自己争夺天下。

事实也证明了项羽决策的错误。

在他分封不到一年,原来的齐国、赵国就发生了冲突,每个诸侯因为都在自己的领土发展,拥有历史遗留下来的资本,于是所有人开始蠢蠢欲动,而刘邦也暗中起兵。

分封的缺陷在短时间内就立刻提现了出来,刘邦起兵后,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的领地合起来也抵不上刘邦那片领地。于是刘邦在没有花多少精力下就成功偷袭了汉中,占领关中,而函谷关、虎牢关这些极为重要的军事要地也是不战而降。

在两者对比中,拥有土地肥沃的巴蜀之地在萧何的努力下,为前线提供了大量的粮草、兵力及装备。相反,西楚作为战乱之地的存在,百姓生存本就困难,经济上一直低迷,在两军对峙时,项羽军队的物资供应不及,还一直被彭越、英布的骚扰,更是雪上加霜。

在这样的绝境下,垓下之战中刘邦赢了项羽,获得了天下。虽然在两方对峙中都受到阴谋、战术、物资的影响,但其主要的原因还是项羽的分封制出现的问题。

如果项羽不采用分封制而是学习秦始皇的郡县制,让天下都控制在自己的手里,那么刘邦从开始就不敢有任何反抗的念头。从一开始,项羽就应该把天下诸侯的野心扼制在襁褓中,或许这样历史就会改写。


大国布衣


谢头条!公元前206年,项羽派人杀了楚怀王,自封为西楚霸王,把彭城作为都城,并把全国分成十八个王国封给了十八路诸侯。

具体情况是:以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高奴;魏豹为西魏王,都平阳;申阳为河南王,都洛阳;韩成为韩王,都阳翟;司马卬为殷王,都朝歌;赵歇为代王,都代;张耳为常山王,都襄国;英布为九江王,都六;吴芮为衡山王,都邾;共敖为临江王,都江陵;韩广为辽东王,都无终;臧荼为燕王,都蓟;田巿为胶东王,都即墨;田都为齐王,都临淄;田安为济北王,都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

项羽此次分封,应该说也算合理,大部分人对分封比较满意,但还有两个人对分封有看法。一个是刘邦,一个是田荣。

首先说项羽分封的目的,可以说是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这个从项羽封自己为西楚霸王可以看得出来,其他都是这王那王,而自己却是霸王。

其次项羽此次分封,并不是完全按照功劳大小和大家意愿来分封,而是存在着很大的私心和不公。

按理刘邦首先攻入了咸阳,按照楚怀王当初的协议,“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不但没有被封为关中王,而且让项羽直接分到了地方偏僻的巴蜀之地,这还不算,为了防止刘邦进入关中,项羽把秦地一分为三,分别用三个秦国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来把守,明眼人一看项羽在分封上耍小心眼,打击报复刘邦率先进入咸阳。

此次分封还直接惹恼了齐王田荣。他把齐地一分为三,分别封给了田市、田都和田安,而田荣齐王被项羽直接就地免职,什么也没有封上,原因是田荣救援项羽叔父不力,导致项梁被秦朝上将章邯杀死。




也正是项羽在分封方面不能秉承公正,而且还打小算盘,直接把刘邦和田荣逼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但碍于项羽兵强马壮,刘邦和田荣当时并没有立即发作。

田荣回到齐地后,立即树起了反项大旗,他把项羽分封的三齐王要么打走,要么杀掉,尔后自称齐王,项羽得到消息后,立马到齐地平乱,他杀了田荣,还大量坑杀了田荣的手下,从而激起了齐地军民不满和反抗,田横(田荣弟弟)拥立田广(田荣之子)为齐王,继续和项羽对抗作战,从此使项羽深陷齐地而不能自拔。

与此同时,刘邦借项羽被陷齐地之际,拜韩信为大将,并用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骗过章邯,迅速消灭了章邯等人,占领了关中,从此拉开了楚汉争霸的序幕。

分封不公,让项羽处于东西两线作战、前后夹击的尴尬境地,也最终使韩信在楚汉争霸中完成了对楚军的四面包围和十面埋伏,为彻底打败项羽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可能。


知未是也


项羽分封十八诸侯公不公平不能只由别人的话来说,我们还要分析一下项羽到底分封了那些诸侯才好评价。

项羽分封十八诸侯的背景及其成分构成

在灭亡秦朝之后项羽准备凭借自己的军功来称王,结果遭到了楚怀王的拒绝,因为楚怀王的标准是"先入关中者为王"。入关的机会已经被刘邦抢到了先机,在指标上项羽吃了大亏。

在此背景下项羽只好绕开楚怀王的规定自己称王,为了不至于使自己显得孤立,项羽把灭秦战争中功劳最大的将相封了王。

按照司马迁的叙述,我们可以把十八诸侯王的成分成三种战功、六国王族、秦国降将。

  1. 三秦王由于是败军之将,加上两个还对项羽家族有恩,他们既没有政治上的号召力又没有反楚的动力所以只能依附于项羽而存在。
  2. 六国王族是恢复了原来的王位,虽然地盘缩小了但是并没有军事实力去对抗项羽,他们反楚的意愿也不是很强烈。

  3. 至于张耳、英布、共敖、韩广、臧荼等这些人都是战功派的代表,他们有的是在救赵迎楚过程中出了力、有的是在攻城略地中立下战功、还有的是跟随项羽入关中有过支援,或者三者兼而有之,对于这一群人来说封王是最好的奖赏。
  4. 不入流的诸侯 陈余封三县,梅鋗功封十万户侯。


透过十八诸侯王的构成,可以说项羽的分封是公平的,它是参考了山头、军功、六国王族等综合因素确定的结果,这是符合项羽当时的处境和人情的当然选择。

四个人掀起的战火,是谁在挑战分封的格局?

一、得利最大的刘邦

在这次分封中诸侯们都分到了大小不等的土地,可是最为不满的有三个人:刘邦、彭越、田荣和陈余,正是这四个人发起的反抗搅乱了项羽分封的格局,击垮了项羽的势力。

在这次分蛋糕的事件中,得利最大的是刘邦?因为他由一个不入流的小诸侯,既没有贵族的身份又没有太大的战功得以称王,实现了阶层的跨越。

在此之前刘邦的部队是由一群乌合之众组成的杂牌军部队,对付关中老弱留守军队还可以,对付秦军主力就很成问题了,所以楚怀王把他和项羽的任务对调让他去攻打秦国的关中这才让他得以首先入关获得称王的资格。

但是刘邦的野心不在称王,他要的是称帝。在刘邦入关以后有人就建议他守住关中,不让其他势力进入,这个举动引发了军事对峙以及后来的鸿门宴事件。这个失败的尝试证明了刘邦还没有称帝的实力,刘邦一直在等待机会。

二、王的盛宴,三个失落的候选人

由于在救赵战争与张耳产生的隔阂陈余一气之下摞挑子不干了,在入关的过程没能有精彩的发挥,所以项羽只给了他三县的待遇。与他名声相当的张耳都已经封了王,这样的奖赏不啻为羞辱,于是陈余有了反抗项羽的机会。

作为齐国地区的老资格,田广兄弟三人一直是个硬骨头。陈胜起事之初,他自成一国;项梁求救他不为所动,间接导致项梁失败;在反秦战争中,他既没有重大战功又没有跟随入关,于情于理项羽当然不能给他封王的待遇。

但是田荣的优势在于他是王族,资格又比三齐王要老,这让他轻而易举地推翻了三齐王的势力,在陈余的联络下他率先起来反抗项羽。

彭越的情况又是不同,他出身强盗,虽然统兵有方,可是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靠山。这让先是协助刘邦,接着归附于魏王豹,后来又接受田氏的任命反抗项羽,最终臣服于刘邦。

这样的背景让他极度渴望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所以当刘邦封他为魏相国后他积极出入项羽的后方,骚扰项羽的补给线,直到封王之后合力击败项羽。


梳理一下诸侯反楚的脉络:首先是田荣挑起战火,陈余响应,与此同时刘邦在西方发动攻势,项羽两面作战力量分散,其余诸侯选择强者,并没有明显的反抗项羽的意图体现。

待到刘邦"劫五诸侯兵"攻打项羽之后,诸侯又背汉投楚,刘邦只得一面抵抗项羽,一面派韩信剿灭黄河以北的诸侯对项羽实行包抄,直到胜利。

点评: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分封诸侯对于刘邦来说下策,对于项羽来说惠而不费的合理抉择。因为从秦灭六国到灭亡不过14年时间,郡县制实行的时间太短,项羽又不可能独自吞并天下,为了犒劳将领安抚人心分封是必要的手段。

楚汉相争的时候,诸侯王反对项羽和反对刘邦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打着公平的名义争取最大的利益,当刘邦胜利之后,"公平"依然是一个解不开的难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