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你们对上海人的印象和上海这座城市有什么看法?

笑脸赢明天


关于上海人能包容的观点:其实说白了就是见怪不怪,奇怪的事见多了也就不稀奇了,既然不稀奇了也就能用平常心去看待很多东西!

关于上海人生活节奏太快的观点:都怪房价惹的祸,很多人已经被逼搬到很远的郊区了,上下班三个小时是常态,谁还有闲情逸致停下脚步来管管闲事啊!

关于上海人怕老婆的观点:与其说是上海男人怕老婆,不如说是上海男人对于老婆命令的执行速度是全宇宙最快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上海男人打女人的行为是会被全社会仇视与唾弃的,上海女人在自身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加上优良的教育资源和开阔的眼界,势必会拥有能说会道的技能,在家庭生活中长期运用此技能锤暴击LG,上海男人在不能动手的情况下又想要这个女人马上把嘴闭上,上海男人通过多年斗争与摸索找到了最有效的解决之道就是女人训话就默默忍受、女人有指令就迅速行动!而且现在已经形成代代相承之势,儿子学老爸,女儿学老妈……

关于上海男人娘娘腔的观点:因为上海女人在家庭里的绝对领导地位,所以已有恢复母系氏族之势,上海家庭里男孩要想快乐成长能不使劲巴结母亲吗!?巴结母亲的最好方法就是乖乖听话,做个好妈宝,试问一个成功的妈宝能不带点娘炮嘛!

关于上海人精明的观点:说白了一句话“我不想占你便宜,你也别来占我便宜”

关于上海优点的观点:核心优点“讲规矩”政府办事很讲规矩,人民生活很讲规矩,而这种讲规矩又不像小日本社会那种死讲规矩,具有一定的温度及包容性!


易风云22932524


我小时候住在虹口,隔壁邻suo大家都很团结,家里大人加班,没人烧菜,山芋阿哥就叫我到他家一到吃,山芋爸妈重来不会拿好菜藏起来。大家就算有矛盾,红双喜兜一圈,立马搞定。

现在住进商品房,对过一家外地人,吃香烟在楼道碰到,一些侬做啥个行当的,一些侬赚几滴,我怀疑他是做刑警的。我楼道放了一个铁皮盒子放香烟灰的,对过一次香烟灰没到过,咯就算了,香烟盒子(外头的大包装),用过的餐巾纸,不管的,都往里向丢。

现在蛮想念山芋依拉额


翱翔在天空200


来上海也第15个年头了。好像早已习惯上海的快节奏和自己的急性子了。

就说说比较吧。

第一印象是友善,毕业当天来上海,刚到上海就有好心人帮助我,第一印象很好 。

城市的话,比较下来,上海新城素质相对来说确实是几大城市里面比较高的一个,习惯了上海的排队有序,清洁地面,礼让,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也是相对快一些。魔都为什么魔,我也不知道,但真的是适合奋斗 高效的城市,不会荒废青春的城市。也没有那么多官僚的城市。新上海人比较朝气。

上海本地人也分两种,不过这个情况别的城市也一样存在,一部分是务实的,奋进的;一部分是小市民的。


Athena范


上海人为什么通常都看不起外来的人? 这是有历史原因的。大家都知道上海是外来移民构成的城市,照理不应该歧视外来的移民。但恰恰就是老移民歧视新移民。大多数外来移民都是从农村土里土气的来到上海谋求新生活,所以刚开始面对这个十里洋场陌生而有自卑。等到站稳脚跟生活改善,融入上海市井生活后,变得趾高气扬,扬眉吐气了。所以,当他们看到更新一代移民踏入上海,一看就知道是乡下来的。顺口就用上海话说:乡下人! 以显示自己已经不是从前的穷瘪三了。

那么上海人什么时候认可新移民呢? 就是新移民会说上海话,这时你就是地道的上海人了。


VictorZZLSpeed


魔都就是魔都,许多人都着魔了,什么事都爱"琢磨"上海人。其实上海人和全中国人民一样,需要一日三餐,打工赚钱,养家糊口;都要吃喝拉撒,生老病死;都会喜怒哀乐……。只是历史原因而产生的人文不尽相同,经济发展产生的生活环境差异,也可能因地理气候饮食习惯还产生个性化不同,基本上完完全全是一个中国人。说上海人小气,真不知道某些人大气在什么地方,是因为没夸海口说句:你有事我包了吗?说上海小男人,其实上海男人都乐于做小男人,让自己的亲人能感受更多的温暖。上海人排外吗?不是许多人都说上海是移民城市吗?海纳百川才是上海真实写照。上海人冷漠吗?走进每个城市农村,你问路,最不会乱指路和伤害你的和.高热情度,上海一定排在前列。许多人说上海食物难吃,是否知道上海是全世界菜系最集中最丰富的地方,当然有点贵,阿拉也难承受。很难全面表述上海与外省市的太大差异,但有些东西可能略显不同:诚信和对家乡的热爱。


食鳄不舍


首先要确定一下谁是真正的上海人。曾经有人认为以身份证310开头的是上海人。其实真正的上海人在城郊结合部。如闵行。宝山。嘉定。浦东新区南汇。奉贤等地的本地人才是真正的上海人。他们也有各自的生活特性和方言。但上海本地人的共性是很务实勤劳。现在在城郊结合部菜场旁边。卖蔬菜的老年人70岁以上的还很多。如果在外地这种情况是很少见了。


手机用户70834153089


“我是上海人,我爱上海”

作为上海人,自来就有一种优越感,这种情怀来源于经济,人文以及城市化进程等领域。上海的这种自带光环是特定的地缘历史造就的,洋人租界内讲求契约精神,所以上海人讲诚信。上海市民来自五湖四海,所以上海人包容。移民都具有勇敢开拓精神,所以上海人敢为天下先。所有种种,形成了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作为上海人,感受着城市的飞速发展,感受着上海领先于各地的市民素质,感受着上海领导雷厉风行的魄力,内心有一种莫名的自豪和自信。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随着领导的人事调整,上海渐渐地不是原来的上海了。好高骛远,高调务虚,不作为……正充斥着上海滩。举一个现成的例子“垃圾分类”,作为一个上海人,我爱上海,我双手赞同一个创造城市美的活动,至今我也一直按规定这样实行的。然而,如今我越来越担忧,这个活动是不是还能进行下去。在推行宣传期间,我就想问政策推行者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抓住乱扔垃圾的人,二是如何对乱扔垃圾的人进行即时的处罚。上海之所以交通秩序好,是因为有无法想象多的电子警察,以及处罚的严厉和高效,如果不遵守交通,很可能驾驶证会吊销。反观垃圾整治,垃圾分类,垃圾定时收取,种种措施与市民生活习惯有冲突,相信大部分市民是自觉的,也不可否认有一部分市民,特别是外来人口是不自觉的。拎着垃圾去扔,一看垃圾桶没有,或者倾倒时间没到,就直接扔在地上了。以前一直说政策制定要便民,当然垃圾分类定时倾倒,可能处于更高层次的目的,但在不便民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约束管理?把不遵守规则的人定位,并进行让他不敢再犯的重罚,这才能矫正市民的观念。而现在,坏分子得不到甄选,更无从谈起处罚,乱扔垃圾的人在从众心理作用下,必然越来越多。眼看着轰轰烈烈的垃圾分类即将成为又一个笑话,作为上海人真的不是滋味,就像是被人刮了一个耳光。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从内心来讲,现在我对上海领导的能力是及其不满意的,一个低调高效的城市怎么沦落到了需要进行表演秀了?而且整个秀演策划又破洞百出,完全不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呜呼哀哉!上海已经不是以前的上海了……


清浦闲人


上海人不是看不起外地人,只有素质好的我们也都敬佩,只是看不惯某些素质差外地人,他们总是自卑的觉得上海人看不起他,并不思考自己的缺点。

最可恨的是,明明是看不惯他个人,但他却代表他们家乡,说上海人看不起他们。这是自卑者惯用的伎俩。你只能代表你自己,代表不了你家乡。


施伟上海物供


如果觉得上海人不行,就把整个上海人迁出上海;如果觉得上海这个城市不行,就把它夷为平地。我们这个问卷调查不是闲得没事做,闹着玩的。


定粮二十五斤


上海的兴起源于1843年因第一次鸦片战争所签《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城市之一。因此上海市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契约精神与当时绝大多数依赖土地产出而生活的农耕文化群众产生了极大的不可避免的冲突并延续至今。上海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大部分秉承尽量不要给他人添麻烦和最好他人不要来麻烦自己的原则。这和他们从事的工作——工厂流水线操作(一道工序出问题影响整个车间甚至工厂的生产任务完成)有关。这种想法贯穿着上海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始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