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岳武穆含冤被杀风波亭,为何十万岳家军无动于衷?

抬头笑笑咯J


岳飞被杀之前,他就没有了职务,所以,不存在十万岳家军袖手旁观的事。

大家都知道岳飞是被秦桧和宋高宗两个人冤杀致死的。

岳飞之所以会被杀,是和他精忠报国的信念有关。因为当时他报国杀敌的心思,和宋高宗发生了冲突。

本来他最后一次和金兀术对峙在中原地区的时候,他想这一次一举歼灭金兀术带领的女真人。

奈何岳飞带领的士兵的兵力有限,不足以灭掉敌军,所以,他十万火急向宋高宗求援,希望宋高宗把韩世忠,张俊等能打得人都给派来。

宋高宗和秦桧两个人商议了一下。最后的决定,就是不出兵,不但不出兵,也不让岳飞打金兀术了。

因为不能违抗君命,所以,岳飞只好带着士兵,和信赖自己的百姓们南撤了。岳飞回去之后,很生气。于是,他就辞去了官职,在家休养了一年。

正是他在家休养的时候,他被秦桧派去的人,给捉走然后杀掉的。

秦桧和宋高宗想要除去岳飞,他们杀人的罪名是什么呢?

我们先说他们杀岳飞的罪名,然后再说他们杀岳飞的动机。

本来岳飞在家里挺好的,不问世事,开始过上了闲云野鹤的日子。但是,突然有一天,朝廷派来了几个总兵。

他们就把岳飞给抓走了。

当时,岳飞也可以不跟着他们走的。但是,最终岳飞还是去了。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会被杀。

毕竟他怎么说也是为朝廷立过大功的人。

但是,没有想到的一幕发生了,岳飞被抓走后,开始被审讯,这时候他连皇帝宋高宗都没有见,就直接被抓进了监狱当中。

审讯他的人,说是有人告岳飞谋反,总之,就是想把岳飞给屈打成招。

岳飞堂堂七尺男儿,他没做过的事当然不承认了。更何况是足以被灭族的造反的罪名。尽管他们用尽了各种歹毒的刑罚,让岳飞尝尽了皮肉之苦。

但是,也发最终也没有屈服。

没办法,他们有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岳飞谋反,所以,也就只好先把岳飞给杀了。

岳飞被杀之后,他的好朋友韩世忠就来兴师问罪,问秦桧凭什么要把岳飞给杀了?

秦桧说他可能要谋反。

所以,只好把他给杀了。也就是说岳飞是犯了“莫须有”的罪名被杀的。

秦桧这样说,韩世忠也就不能说什么了,毕竟谋反这种事,是不好界定的。说不定还会引火烧身。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韩世忠也就不在过问这件事了。因为他明白,狡兔死,猎狗烹的道理。

所以韩世忠就比岳飞活的长久。

那么,秦桧和宋高宗杀岳飞的动机是什么呢?

说实话秦桧的意见,就是宋高宗的意见。因为宋高宗是皇帝,秦桧是宰相,所以,秦桧做任何事情,都要先给宋高宗着想。

杀岳飞当然会对宋高宗有利了。

秦桧和宋高宗执意要杀岳飞有如下几点理由:

1、岳飞是武将,他的威望足够高,他的本事足够大,他的功劳足够大。无论是宋高宗还是秦桧,他们都怕岳飞会效仿赵匡胤,做一个开国君。这样的话,岳飞当了皇帝。基本上就没有宋高宗的什么事了。

所以,对于宋高宗来说,岳飞是不能留的。

2、岳飞每次和金国人打仗,都是像打了鸡血一样,并且每次喊的口号都是要杀到金国的老窝,把宋徽宗和宋钦宗给营救回来。

要知道宋高宗之所以能当皇帝,正是宋徽宗和宋钦宗被捉了。万一,他们两个被岳飞救回来了,你说这个皇帝到底有谁来当?

所以,这也是不能不杀岳飞的一个理由。

3、还有最重要的就是,那时候的金国已经开始走向了没落,他们也开始有了向南宋求和的夙愿.《绍兴和议》就是他们在这个时候签订的。既然金国和南宋,已经求和了。所以,也就更没有必要留着岳飞了。

因此,岳飞必死无疑。

最后,我们回答岳飞死的时候,他的十万岳家军,真的是袖手旁观吗?

说实话岳飞向宋高宗辞职之后,岳家军已经不属于他的了。尽管岳飞在被抓走的路上,他还去探访过自己的老部下。

他的老部队,劝他不要去。

但是,那时候这些人已经不是岳家军了,他们有了新的将领。他们这些人还都是驻扎在军营里。

岳飞被杀的时候,他们根本就不知道。

所以,也谈不上袖手旁观。

再说了他们知道了也没有办法,毕竟这是皇帝的命令,君命大如天,他们不可能为了岳飞一个人去造反的。

因为他们的性命也是性命,他们没有必要去为挽救不可能的挽救的人,白白的去送死的。所以,他们除了袖手旁观之外,真的是别无选择。

岳飞是被冤杀的,他的英勇事迹,却一直在流传。杀害他的凶手,秦桧却成了千古之汉奸。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我想岳飞的死是重于泰山的,因为他在人民的心理,是有一定的地位的。

他的名声与他当年抗金的事迹,都流传了下来,这就是世人对岳飞最大的褒奖与肯定。当然了杀害岳飞的秦桧,也被世人骂了将近一千年了。

秦桧因为坑害贤良,还被后人铸成了铜人,长跪于岳飞的脚下,被世人所唾弃着。

所以说还是那句话,人间总是会有公道的。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作为人还是要有点良心的,不能太秦桧了。

你说对不对?


汉史趣闻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的农历四月二十二日,刚刚引兵援救淮西的岳飞,被朝廷召回行在临安。

2天后,任命韩世忠、张俊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

又过了3天,罢淮东,西,湖北,京西宣抚使,所辖各军冠以“御前”之名,名为“御前诸军”,宣抚司被撤除。

请注意,岳飞的十万岳家军,就是湖北、京西宣抚使所辖的各军,类似于所谓的京湖集团军司令,下辖多个步兵师、骑兵师,而朝廷下令罢宣抚使,就相当于撤销了集团军司令部,将各个步兵师和骑兵师直属于中央管理。

也就是说,在这之后,岳家军已经不存在了,接下来,宋朝又下令解散了宣抚司的属官,也就是把司令部的参谋们都遣散了。

这之后,岳飞其实还没有完全投置闲散,儿子和亲信仍在军中,也有书信往来。

但是南宋朝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分化京湖军,比如王贵是岳飞入朝后留下的鄂州大军都统制,也就是看家的,秦桧先把党羽林大声任命为鄂州大军总领,节制诸军,这个职务是高于王贵的,可以控制他;再利用诸军统制轮替入行在的机会,以过失胁迫王贵屈从诬告岳飞;又任命抗金名将刘锜知荆南府,监视岳飞旧部,防备岳飞的爱将王贵、张宪发动兵变;

整个阴谋的触发是前军统制张宪的副手王俊出头诬陷张宪要造反迎回岳飞,这又打倒了仅次于王贵的岳家军的将领,等到王贵称病请调福建,枢密使张俊就举荐自己的爱将田师中接任鄂州大军都统制,拿下了岳飞旧部的军事指挥权。

其实这就是一步步去其羽翼的过程,同时在淮东、淮西、行在还有张俊的大军在外压迫,其实岳家军就算是有首脑要造反,成功几率也并不高。

所以害死岳飞的过程中,张俊作为大将所其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没有他要掌握所有兵权的贪婪,宋高宗和秦桧的削藩没有这么顺利,而当张俊解除了岳飞和韩世忠的武装之后,他自己也被投置闲散了,只能说他的目光太短浅了。


刘三解


岳家军以岳飞为魂,骁勇善战,更是有一批忠于岳飞的有过命交情的兄弟。

那当岳飞冤死风波亭时,岳家军十万兵众为何无动于衷?

其一:其实在岳飞逮捕以后,岳家军不是没有想过帮助岳飞,实在是他们有心无力,岳飞出事以后,皇帝把岳家军的将领全部更换,岳家军重要的部队,全部防守起来,将岳飞府上的幕僚全部遣散,杀害那些忠于岳飞的人。岳家军当时已经完全掌握在了宋徽宗的手里。

这样一来,让岳家军根本无力反抗,就算想帮助岳飞,他们也没有什么办法。因为他们手上没有兵力,没有兵力就没有说话的份。还有几个忠义之士,根本翻不起来多大的浪。

其二:岳家军也并不是“铁板”一块,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团结。其内部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一些矛盾。而且皇帝更是对此加以利用,直指人心,激化矛盾,更甚者背叛岳飞与朝廷勾结里应外合,分散了人心。朝廷当年岳飞的一帮兄弟们有的一路高升善终到老,有的就被无辜处死,其中悲凉可见一斑。

其三:岳家军营救岳飞那必然会被扣上欺君造反的罪名。株连九族亦是常事。十万岳家军,百万妻儿,又有哪个将士心中能无所波澜。岳飞面对这些昔日兄弟又于心何忍,索性不如一人赴黄泉。况且岳家世代忠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思想致使岳飞含泪赴死。





月夜孤狼


死于内政的英雄

就在岳飞北伐形式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宋高宗连下十二道金牌逼迫岳飞班师回朝,复国有望的赵构害怕岳飞直捣金军老巢迎回父亲 兄长导致自己皇位不保,而金国那边面对岳家军根本无力一战害怕己方亡国,就这样宋金双方秘密达成协议杀岳飞换和平

莫须有之罪

岳飞回京之后被逮捕入狱,贪生怕死的秦桧加上畏敌如虎的赵构,两人一唱一和之下来了个“莫须有”罪名冤杀了岳飞,南宋主动放弃大好局势只求偏安一隅,岳飞死后战无不胜的岳家军失去了灵魂再也没能焕发光彩,缺少了灵魂的军队更别提可以给岳飞报仇了,那时候当兵的地位都非常低下,是被人瞧不起的职业之一,换句话说谁给他们军饷他们就听谁的给谁卖命,纵然岳飞人格魅力无限,但是忠心于他的毕竟是少数,即使有心给他报仇也难以成气候。


历史小明王


公元1142年,岳飞被宋高宗赵构打入大理寺牢狱,而后又在秦桧的挑唆之下,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于风波亭,年仅三十九岁。

岳飞当时是抗金的主力,掌握着南宋最精良的军队,可是为什么岳飞被害后,岳家军没有任何动作?

首先,岳飞被捕之前,已经给岳家军下了命令,不可以擅自起兵闹事。这关乎到朝廷给岳飞安插的罪名,如果轻举妄动,则得不偿失。

其次,岳飞被十二块金牌召回临安时,他的许多得力干将也都被控制了,就连他的儿子岳云也被关了起来。这种情况下,岳家军就是一盘散沙,没有人带头当然难成大事。

最后,岳飞被迫害六个月后被杀,时间久了,大家就觉得朝廷肯定会查明真相,还一个公道给岳飞。可是没想到朝廷突然下手,这也让岳家军措手不及。最终岳家军也无法逃避被解散的命运。

------------------------------------------------------------


观雪一壶酒


宋末年的岳飞,别名岳武穆,麾下组建了一个战斗力非常强悍的岳家军,就连当时纵横北方的金兀术也败在岳飞手中,但是岳飞连战连胜之后却遭到了宋王朝的忌惮,连夜召集12道金牌,让他回京述职。

岳飞回到京城之后,直接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给害死了,但是岳飞在被捕的时候,为何他麾下的10万岳家军却无动于衷,自己主将被捕,那么作为士兵的岳家军肯定会愤愤不平,但最后也毫无建树,这是什么原因呢?

1.以关羽为榜样。关羽一生效忠刘备,对刘备唯命是从,后世将他作为忠义的化身。所以岳飞死后,部下尽管知道他是冤枉的,可还是相信朝廷能给个公道。岳父曾对岳飞说过,如果你哪天被国家重用,你肯定会为这个义字殉国,岳母更是在岳飞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字,让他以忠义为立身之本。  

2.岳飞遇害后,军队没有向心力,各自为战,一盘散沙,特别是部将王贵和王俊的反叛诬陷,让岳家军内部更不稳。尽管岳家军是岳飞一手组建训练的,但也是有贵贱之分的。岳家军有多方派系,如王贵、牛皋、李山、吴全、李横等等。岳飞在世时,可以通过个人威望和实力将他们凝聚起来,但岳飞一死,便各自为主。

3.当时的皇帝赵构暗中瓦解了岳家军,岳家军出现了几个叛徒,他在岳飞死后,将岳家军拆散,导致军队直接瓦解。在十万岳家军中,岳飞真正的嫡系只有儿子岳云和大将张宪,岳飞被害时,岳云及张宪也同时被害,岳飞的其他儿子都属文官,年龄也小,在军队没有影响力。而岳家军也被朝廷分化瓦解,就算有报仇之心,也无报仇之力。  

4.有心为岳飞报仇的将士被朝廷杀害,剩下摇摆不定的士兵,他们也有家庭需考虑,如果这时候出头则一家人不会有好下场,只能强忍伤痛,无动于衷。


爱汕美食


岳家军在岳飞被杀时为啥无动于衷呢?首先要从宋朝的军队组成有关,大家可以在史料和影视剧中看到,一些人犯了罪后,会在脸上刺字发配边疆或者充军,遇上天灾人祸时,只要体格好,也会想到当兵混饭吃,还有就算你跟着别人造反,只要不是带头大哥,也会被收编到军队里,大部分正规军也是合同工,一年或一月多少钱,只是一份工作而已!看看,军队的组成部分,罪犯,流民,叛军,合同工!初期,岳飞因为能征善战,又治军有道,有了岳家军的称呼,肯定也和高宗有段蜜月期,又是提拔又是奖赏的。可岳飞不懂恩威并济,皇上的赏赐一律不要,主将都不要,下面的士兵也就没有了,本来出来当兵打仗,除了吃饭都想攒点小钱,你倒好,风格高,啥都不要,这不把我们害苦了吗!只有军令,没有实惠,人在时,虽无恩却有威,人死后,无恩更无威了。

其次,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军队也是,或者同一年入伍的,或者一个地方的,岳家军的将领也不例外,也分好多派系,如李山、吴全、吴锡、李横、牛皋、王贵,王俊等等岳飞在世时,无论兵法,武艺或者他们都心服口服,能把他们拧到一起,岳飞死后,大家都老大不尿老二了,更何况还有直接的叛徒王贵!一盘散沙如何复仇!

最后,一直一来的愚忠思想,从岳母“精忠报国”刺字就可以看出,岳飞对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种思想的根深蒂固,或许有一天,就算高宗放过他,岳飞或许也会为以死明志!临死前肯定也会嘱咐岳家军不得反叛,破坏自己的忠心为国的形象!

好了,这就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如果觉得可以,欢迎你点个赞,关注我!


情系苍生心怀故土


岳飞含冤被杀,为何十万岳家军无动于衷?

按一般的想法,岳飞含冤被杀,部下应起兵造反。持这种想法的人一定认为岳家军是岳飞自己拉起的队伍,是私家军,完全忠于岳飞。

有这种误解是不了解岳家军的是怎样形成的,神功无敌的结果。实际上,他是赵构一路栽培的结果。

岳家军的成军大约是经过下列过程。

  第一阶段,是在跟随王彦北渡黄河时,拉起的队伍,这是岳飞的嫡系。主要将领是王贵、张宪。

  第二个阶段,就是杜弃投敌后,杜充旧部发生大火并,岳飞接收了刘经、扈成两部;主要将领是王万、庞荣。

  王万是刘经的小弟,有一天他告诉岳飞,刘经想火并岳飞,岳飞就在王万的配合下,先下手为强火并了刘经,并接管了刘经的部队。

  第三个玠段,就是围剿曹成前,赵构给岳飞调拨过的三支军队。一支是赵秉渊,另外两支是韩京、吴锡。

  第四个玠段,就是围剿曹成后,收编了杨再兴、赦晸支军队。

  第五个玠段,就是驻江州时,赵构又给岳飞调拨过的两支军队。李山、傅选。在此之前,这两个人都受高级文职官员节制。

  第六个玠段,就是岳飞收复襄阳前,赵构又把董先、牛皋、翟琮调拨给岳飞。此前,董先、牛皋、翟琮都是独当一面的大将。

  第七个玠段,就是围剿杨幺后,改编了大批军队。当时领衔围剿杨幺的人是张浚。张浚以宰相之尊坐镇前方,岳飞只是负责相关行动的军事

  ,从构成、编制来看,岳家军距私家军的距离差着很远。

  在说到岳家军时,有一种观点,似乎把岳家军中的高级文职官员,理解成为岳飞的下属。

  岳家军中的高级文职官员,都担任着类似政委、参谋长的职务,因为岳飞兼任宣抚使之职,这些高级文职官员,从理论上自然是岳飞的下属。

  王贵、张宪类似副司令;薛弼、李若虚则类似第二政委、参谋长。

  从理论上,薛弼、李若虚是岳飞的下属,但是这两个人都是对中央政府负责的,他们在岳家军的地位,大约还有监军类似的职责。

  岳飞第一次离军出走,张宪、薛弼留下来管军,王贵、李若虚负责请岳飞回来。

  赵构杀岳飞时,也是先把王贵拉拢住,然后拘捕张宪。王贵在关键时候和岳飞划清了界限,但是作为岳家军二号人物,也很难继续在军界混了;张宪在关键时候没有和岳飞划清界限,于是被杀了。

  当然了,在关键时候,薛弼与岳飞划清了界限,所以继续受到重用;李若虚和岳飞的界限有点模糊,所以被免了职。

  从这层意义上,赵构杀岳飞,也不是简单的因为害怕岳飞造反;也有树威的用心。

  赵构希望大家都看明白,不紧跟中央政府的步调,是看不到前途。

总之,岳家军的构成非常复杂,除了张宪、岳云等少数的嫡系外,牛皋、董先、李若虚都非岳飞嫡系,可能还是监督岳飞的,各自的诉求不一,没有造反的动机和能力。

岳家军中大多数将领,是忠于朝廷而非岳飞的。 二号人物王贵因担心受牵连,关键的时候,揭发了张宪,毕竟鼓动部队造反是大罪。

军队的主要人物没有造反的心,当兵的群龙无首,不可能造反。

  


园丁清渊居士


岳飞被杀时,十万岳家军为什么无动干衷。这也是后世许多人纳闷的事。其实,看似复杂的事,仔细分析一下,就都明白了。

首先,岳家军是一个军纪严明的部队,靠着严明的军纪,岳家军打了许多胜仗,在许多危险的情况转危为安。在岳飞没有明确命令的情况,岳家军是不会有所异动的。如果,谁都能指挥动岳家军的话,也就没有岳家军这个称号了。更不会有金军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的感叹了。

其次,岳飞刚离开岳家军时,并没有被直接下狱。而是,被调到枢密院,虽是名升暗降,但名义上却无可调剔。随之而来的动作是,以李若虚为首的文职幕僚被调出军中,分配的全国各地的政府机构。其间,岳飞又辞职回家为母亲守坟。然后,军队被分撤开来。这个过程时间长,赵构和秦桧的后续动作又很快。所以,岳家军没有时间反抗。

其三,当岳飞被下狱后,岳家军已被分撤的四零五散。岳云,张宪等灵魂人物被抓,王贵等高级将领被策反。这时从某种程度上讲,岳家军己不复存在了。

所以,岳飞被杀害时,岳家军己不可去救他了。


一叶小舟168521774


公元1142年1月27日,南宋绍兴十一年的腊月二十九日,我们不知道当时的杭州有没有下雪,但是风波亭下的一缕忠魂冉冉的飘向了天空,长歌当哭,山河悲恸,一代人杰立地成圣,化为了中华的图腾,默默地看着八千里路云和月,从此光耀千古,万世敬仰。

那么,那支追随着他的所向披靡,对敌人来说难于撼山,对百姓来说亲如子弟的“岳家军”呢,他们为何无动于衷,为何看着带领自己创造一个个不朽战绩的主帅蒙冤呢?



“岳家军”不姓“岳”

今天的有的人们老是拿事后诸葛亮的姿态对前人予以评判。说岳飞拥兵十万余众,战斗力及强,能多次拒绝皇帝的命令,妥妥的军阀,完全有造反的能力。那么,可知道,“岳家军”只是民间百姓和金人的称谓,其正式名称为“御营后护军”,是朝廷认可的正式编制的军队,军队的后勤、军士的俸禄都统一由朝廷发放,部分军官也由朝廷指派,岳飞也是朝廷的正式武将,而非军阀。“岳家军”和所有封建军队一样,是“忠君”而非“忠岳飞”,岳飞可以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得到军士的拥护,但不意味可以让全军走上“造反弑君”之路。



“岳家军”成分并不单一

“岳家军”初期由河北各路抗金义军为骨干,一路吸纳各种民间义军和降军,后朝廷又多次补充正规经制军队,特别在绍兴五年,军队由三万人扩充至十万人。由“背嵬军”、前军、中军、后军、选锋军等共计12军组成,士兵来源于河北农民、义军、降军、溃军还有南方补充的军士,军官也有开始跟随岳飞的河北人、招安的义军首领,朝廷指派的正规军官,成分极为复杂,即使以今天的眼光看,这样一只“杂牌军”,很难相信会有什么战斗力,可就是这样,“岳家军”也创造了多次击败金国的战绩,被敌人感叹“撼山易,撼越岳家军难”,而对内,严明的军纪,能在封建时代做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俘掠”,由此可见,岳飞本人的治军才华,不愧为“武圣”。但军队的复杂组成,即使岳飞,也不能保证如臂指使“岳家军”的每一个士兵或是军官,“岳家军”中也出现过叛徒,这里就不一一细说。



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永远也玩不赢政治家,赵构和秦桧“早有准备”

在1141年金军攻打淮西战争中,岳飞配合其他宋军击败金军后,赵构下令“岳家军”回驻地休整,单独招岳飞回临安“议事”,隔绝了其与部队的联系,一个巨大而丑陋的阴谋已经拉开了帷幕。

当毫无防备的岳飞回到临安后,赵构又马上对驻地的“岳家军”进行了整编,将部分部队划入了张俊名下。岳飞入狱后,将其精锐的“背嵬军”,划入御林军,又对其将领进行了分化瓦解,收买、治罪等政治手段并用。一支百战劲旅被政客的无耻手段分解得支离破碎,无异于自毁长城!而此时的“岳家军”在自己人的摆弄下,失去了那令金人胆寒的锋芒,在“君威”与“君恩”下摇摆不定,对于自己主帅的遭遇,他们只能等待赵构的裁决,没有丝毫抗争的能力和意志。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我们看到岳飞即使在被冤杀之时,也不愿背负造反的罪名,内心深处,他更不愿因为南宋的内乱从而给黄河对岸虎视眈眈的金人任何机会,所以他和儿子从容的走上了“风波亭”,留下了万世美名和一种至今仍然给我们以激励的民族精神,“武圣”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