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逝者已矣,來者可追

大概是一年前,我從微信上知道劉愛平校長其人,因為他堅持在校門口朗讀經典,且風雨無阻。我當時就覺得這個校長有點意思,我想學校的學生最開始也會覺得新奇,甚至駐足,時間長了,很有可能把他當作風景而已。

現在,劉校長死了,死於抑鬱症。一個如此熱愛學校,熱愛學生,熱愛教育的人竟然可以決然的離開人世,實在是讓人驚詫。然而,這是事實。

無端的,我想起了諸葛亮,他在北伐的時候事必躬親,據說二十棒以上的處罰都是親力親為。我不知道他是出於什麼心理,但他的屬下恐怕並不高興,因為這麼小的處罰本不應該他來執行的,也有的屬下很高興的,因為這樣的話就可以袖手旁觀了。看看漢高祖劉邦,他說自己只要管好韓信、蕭何、張良三人就可以了,多麼的自信從容。

劉愛平校長在世時曾堅持一個多月打掃廁所,他自己的說法是做義工,然而別人未必會這麼想。校長都自己打掃廁所了,那些打掃衛生的人會作何感想,再結合前面的校長都閱讀經典了,那些傳道受業的老師們該作何感想。少數人自然是很欽佩的,但大多數人恐怕只會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迂”。

如此看來,劉校長無疑是一個極端的完美主義者,他走上不歸路也幾乎是必然的了。他在最後的博客中有這樣的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便聖賢,也有過錯,更何況我這個普通之人呢。我這個人,最大的缺點就是性子很急,辦事過於追求效率,很多時候沒有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忽略了必要的民主和尊重,給同仁帶來不必要的工作壓力。身為校長,要十分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局面,怎麼珍惜呢?從改掉自己的壞毛病做起,不管有多難,我就不信改不了。”人最痛苦的不是不知道自己的缺陷,是知道自己的缺陷卻無法改變。吳剛是痛苦的,西西弗斯是痛苦的。然而吳剛和西西弗斯是神,不是人,他們是不可能失去生命的。如果可以放棄生命,面對著必然會隨砍隨愈的桂花樹,吳剛恐怕也要發瘋,因為他的任務就是砍倒桂花樹,西西弗斯同樣如此。

劉校長的抑鬱症並非從來就有,這恐怕跟他所處的環境有關,恐怕跟中國的教育大環境有關。讓全校的老師都讀《論語》,當作一個命令,然後把書發下去自然可以的,但劉校長恐怕不止於此,他應該還會希望老師們像他一樣朗誦給學生聽,希望能夠給學生施加影響。

又有多少老師願意這樣做呢,很多老師都知道《論語》是經典,但願意通讀的又有多少人呢?

不願意通讀的老師恐怕又會是牢騷滿腹吧,甚至就會有流言,說校長是為了賺媒體的眼球,接著就會有很多的牴觸情緒通過各種渠道發洩。這將給初衷極好的劉校長帶來極大的挫敗感。

對於一個連廁所都要親自打掃的校長來說,自己的教育理念不能夠實施,他的人生便不是完美的,教育的不完美是他不能接受的,這個時候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出走,一條是自毀。出走可以嗎?這裡有著他付出了心血的學校和熱愛的學生,他已經獲得了很多老師和學生的認可了,只是他們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理念實踐而已。剩下的也就只是自毀這一條路了,除此之外還能怎樣呢?

諸葛亮能放手讓屬下們去處理事情嗎?他的完美的心理不允許他這樣做,司馬懿料定了這一點,便耐心的等待他壽命的終結。劉校長會放棄他每日的早讀嗎?他的完美的心理不允許他這樣做,他會以一種平常的心境來看待教育嗎?我知道不能。

教育上的一廂情願是可怕的,對老師來說可怕,對學生來說可怕,對同事來說也可怕。深圳中學的馬小平老師經常向他的同事推薦他認為好的書籍和光盤,然而,接受他饋贈的老師領情嗎?我想更多的同事只會認為他是個熱心腸的人而已,除此之外,也沒有別的什麼了。書籍是思想的載體,贈予書籍即是贈予思想,贈予思想而不求共鳴,難矣!馬老師一定想聽到迴音的,不然,贈書何意?

想想近幾年頻發的對學生負責的教師被弒的事件,學生對老師的反感乃至反目多少都有老師強迫的成分,一廂情願的為學生好未必能有好的成效。同樣,校長強加的教學理念也不一定為所有的老師接受和理解。然而,知道這樣做不一定如己所願,卻又因為教育的情懷而無悔地做,這便陷入了無窮無盡的痛苦當中。

教育需要一個好的心態,我們總要允許部分學生聽完我們老師朗讀之後如痴如醉,但也要允許學生聽完我們朗讀之後的不屑甚至嘲諷,學生的素質不同,老師的素質同樣有別,如此,方能安心於學校。

總之,劉校長的死,也許我們所有人都脫不了干係。只是,教育,真的急不得。

逝者已矣,來者可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