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塔山之戰:國軍雖佔有絕對優勢,但因為這四個原因,必輸無疑

第一個原因:頻繁換將實在不應該

1948年10月10日,塔山之戰打響後,蔣介石原本委任華北“剿總”第17兵團司令侯鏡如為指揮官,但由於此時他還尚未到任。因此,蔣介石臨時委任54軍軍長闕漢騫先行代為指揮。國軍很講究論資排輩,以闕漢騫一個軍長的資歷、威望、能力,指揮塔山這樣一個戰役規模戰事,應該說有些勉為其難。

塔山之戰:國軍雖佔有絕對優勢,但因為這四個原因,必輸無疑

11日,第17兵團司令侯鏡如抵達塔山前線後,便開始履行指揮之職。按說,以侯的資歷、威望、能力,應該能夠應付塔山之戰的指揮。但問題是,侯本人並不想到塔山來淌這個渾水,可以說是被蔣介石“趕鴨子上架”的。

錦州於15日被攻克後,蔣介石又作了新的部署調整。16日,他“改派已在葫蘆島的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陳鐵為第三任指揮”。陳鐵是衛立煌的嫡系,此時用他指揮,實在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21日,蔣介石又派杜聿明任第四任指揮。他是從徐蚌戰場上臨時被蔣介石拉來“救火”的。甚至他在東北的官職也是蔣介石臨時任命的。杜聿明深知,此時已無力迴天,他只能是幫著收拾殘局而已。

臨陣換將歷來為兵家所大忌。遼瀋大決戰塔山之戰如此重要,前後十多天時間,蔣介石卻換將達四次之多。不輸才怪呢!

第二個原因:休整一天實在不應該

塔山激戰兩日後,雙方均有不小的傷亡。按說佔據優勢的國民黨軍應該不給解放軍以任何喘息,接著發起第三日的進攻。但是,國軍卻作出了12日休整一天的決定。

休整的主張主要來自於戰地督查組長羅奇,他心裡有個“小九九”,以為憑藉國軍的綜合優勢,拿下塔山不成問題。他想把這個頭功讓給剛趕到戰場參加作戰的“趙子龍師”來拿。他曾是這個師的老師長。當時,“趙子龍師”剛到塔山前線,需要全面熟悉戰場情況。於是,羅奇向東進兵團總指揮官侯鏡如提議,第三天(12日)休戰一天,各部隊熟悉戰場情況,重新調整進攻部署。

塔山之戰:國軍雖佔有絕對優勢,但因為這四個原因,必輸無疑

羅奇畢竟是代表蔣介石的戰地督查組長,加上侯鏡如本身對塔山的戰事並不積極,既然羅此時提出休戰一天,侯鏡如自然是做個順水人情,欣然採納了他的意見。

兵家作戰,講究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國民黨軍這一天得到了休整和調整。而共產黨的軍隊恰恰利用這一天把已打壞的工事進行了重新加固,部署重新進行了調整,士氣重新進行了動員。

第三個原因:戰術愚蠢實在不應該

以13日擔任主攻的“趙子龍師”為例,他們的進攻採取“波浪式”的戰術,“以一團分成三波,一個營兵力為一波,一營傷亡了,二營接上衝擊,二營傷亡了,三營接上衝擊,並且另用一個團兵力施行側擊”。

守衛塔山的四縱一位團長後來回憶道:“第一個衝鋒隊上來全端著衝鋒槍,第二個衝鋒隊上來全端著輕機槍,一律使用輕武器。那些軍官好象是吃了刀槍不入護身符的紅槍會頭子,遠遠地跑在隊伍的前頭,拼死賣力,他們把屍體壘成活動工事,向我們陣地一步步推進,進攻的兇猛程度是幾年來沒有見到的”。

塔山之戰:國軍雖佔有絕對優勢,但因為這四個原因,必輸無疑

看起來,敵人的戰鬥作風和戰鬥意志極為彪悍,甚至一點都不怕死。但問題是這種戰術在冷兵器時代或許是個不錯的戰法,但在已經有了機槍、大炮作為支撐的防禦面前,這種所謂的不怕死,實際上等於白白送死,實在不值得提倡,甚至有些愚蠢。

兵家作戰,講究得當的戰略戰術,“趙子龍師”這個打法,不到兩天,就傷亡一大半,不得不由一個滿編師的編制縮編為幾個營的編制,可以說完全失去了戰鬥力。

第四個原因:協同太差實在不應該

協同要靠主動性、配合性。而國民黨軍派系林立,相互輕軋。加上塔山之戰頻繁地更換指揮官,這使得整個塔山之戰,國軍的協同配合始終不到位。本來,國軍有蔣介石親自督陣,陸海空三軍可以很好地進行協同配合,形成整體合力,打一個堂堂正正的立體進攻戰,但這種情形一直沒有出現。

如果僅是協同配合不到位也就罷了,關鍵是有時還出現誤傷自己,這就十分不應該了。14日的一次轟炸,“國軍空軍向塔山投下兩枚五百磅炸彈,一枚落在塔山村後高地斜坡,另一枚落到塔山河灘西岸國民黨軍陣地,傷亡連長以下數十人。當時官兵大罵空軍盲目投彈,炸到自己人頭上來了”。

可以說國民黨軍每次大的決戰會戰都存在指揮協同不到位的問題,這是個通病。塔山之戰也不例外。究其根源,還是國民黨蔣介石的軍隊將帥離心離德,派系相互輕軋所致。到頭來,儘管國軍有強大的海空軍做後盾支撐,但往往因為協同配合不到位,而使得這種作戰效能事倍功半、大打折扣。

塔山之戰:國軍雖佔有絕對優勢,但因為這四個原因,必輸無疑

主要參考資料:《遼瀋戰役:國民黨高級將領的戰場記憶》《遼瀋戰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