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汪曾祺于人生通透后的大悲悯心

《大淖记事》是汪曾祺在80年代发表的作品,虽然年代已比较久远,但是常读常新,余韵悠远。

初读《大淖记事》,只是觉得好,无端的好,却一时说不清好在何处;重读《大淖记事》,依然觉得清新自然,美不胜收。

《大淖记事》| 汪曾祺于人生通透后的大悲悯心

汪曾祺的这个小说篇幅不长,也就一万多字,故事很简单。故事中的主角们都是社会中的小人物,也可以说是社会底层人物,汪曾祺也总喜欢写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和家长里短。

就写作初衷,汪曾祺曾这样说过:"我的小说有一些是写市民层的,我从小生活在一条街道上,接触的便是这些小人物。但是我并不鄙薄他们,我从他们身上发现一些美好的、善良的品行。于是我写了淡泊一生的钓鱼的医生,'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的岁寒三友。"

虽然汪曾祺的小说简单自然、朴实无华,但能从小说中底层人物的小,展现出社会的大。就像《大淖记事》,它整体上是一种去火气,去感伤,追求恬静、淡泊的审美格调,但是细细品读,却能从中读出很多东西。整个作品呈现出舒缓优美的叙述姿态,若要用一个字来评价概括的话,那就是"美",风物美、人情美、人性美。

1. 风物美

汪曾祺的小说之所以被称之为"诗化小说",这与他不注重写人物、写情节,却很重视写意境、写感觉有关。在《大淖记事》中,汪曾祺就用大量笔墨介绍了大淖这个地方的地理风貌和风土人情。

汪曾祺在开头就铺垫了一个大舞台,"这地方的地名很奇怪,叫做大淖。"这个可能源于元朝的名字,不像个正儿八经的名字,是那么的若不经意。"淖,是一片大水。说是湖泊,似还不够,比一个池塘可要大得多,春夏水盛时,是颇为浩淼的。"这个叫大淖的地方不大不小,有水,风景也是很美的。"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夏天,茅草、芦荻都吐出雪白的丝穗,在微风中不住地点头。秋天,全都枯黄了,就被人割去,加到自己的屋顶上去了。冬天,下雪,这里总比别处先白。化雪的时候,也比别处化得慢。河水解冻了,发绿了,沙洲上的残雪还亮晶晶地堆积着。"这里四季分明,交织着紫、红、绿、白、黄等多种明媚、鲜亮的颜色,随四时自然变化的沙洲美景像是一幅幅动人的风景画。

《大淖记事》| 汪曾祺于人生通透后的大悲悯心

汪曾祺以大淖为中心,慢慢向四面八方伸展着、发散着,读者跟着他的笔触把这个地方浏览了一遍。西面有"鸡鸭炕房",有"坐在树桩上负曝闲谈"的人们,有"毛茸茸,挨挨挤挤,啾啾乱叫的小鸡小鸭";东面有"一座浆坊","浆过的衣服,穿在身上会沙沙作响","附近还有几家买卖荸荠、茨菇、菱角、鲜藕的鲜货行,集散鱼蟹的鱼行和收购青草的草行",有"田畴麦垅,牛棚水车";南面"有一座漆成绿色的木板房",原本是轮船公司……除去卖东西的,这里还住着一群外来的讲义气的锡匠。

寻常事物在汪曾祺的笔下呈现出一种美感,富有一种诗意。这些寻常事物为后续的故事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2. 人情美

这里不仅风景美,连风土人情都是美的。

这里的人,都为讨生活而奔波劳碌,"这里的人,世代相传,都是挑夫。男人、女人、大人、孩子,都靠肩膀吃饭",他们什么都挑,稻谷、砖瓦、石灰、竹子、桐油……一年三百六十日,天天有活干,挣得不多,也饿不死。

《大淖记事》| 汪曾祺于人生通透后的大悲悯心

虽然生活不易,但是他们都很满足,把清苦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吃的,有消遣便知足了。"一到饭时,就看见这些茅草房子的门口蹲着一些男子汉,捧着一个蓝花大海碗,碗里是骨堆堆的一碗紫红紫红的米饭,一边堆着青菜小鱼,臭豆腐、腌辣椒,大口大口地在吞食。他们吃饭不怎么嚼,只在嘴里打一个滚,咕冬一声就咽下去了。"他们吃饭的样子让作者也发出感叹,"看他们吃得那样香,世界上再没有比这个饭更好吃的饭了"。

逢年过节时,他们有着更大的乐子——打钱,滚钱。"这种古老的博法使挑夫们得到极大的快乐。旁观的闲人也不时大声喝彩,为他们助兴。"他们过着贫穷、辛劳而又不乏快乐的生活,在匮乏的物质生活中,保持着充分的精神自由。

在汪曾祺笔下,这里的姑娘、媳妇们很美,个个"生得颀长俊俏,浓黑的头发上涂了很多梳头油,梳得油光水滑……她们的发髻的一侧总要插一点什么东西。清明插一个柳球,端午插一丛艾叶,有鲜花时插一朵栀子,一朵夹竹桃,无鲜花时插一朵大红剪绒花。"她们女人味十足,虽然像男人一样赤脚穿草鞋,但是"脚指甲却用凤仙花染红",走起路来,像是婀娜的柳树随风摆,"风摆柳似的嚓嚓地走过,好看得很!"这种纯朴、自然、清新之美扑面而来,让人不觉莞尔。

《大淖记事》| 汪曾祺于人生通透后的大悲悯心

她们独立自主,风风火火,"像男人一样的挣钱,走相、坐相也像男人。走起来一阵风,坐下来两条腿叉得很开。她们嘴里不忌生冷,男人怎么说话她们怎么说话,她们也用男人骂人的话骂人。打起号子来也是'好大娘个歪歪子咧!'——'歪歪子咧……'"。

她们荤素不忌,任性洒脱,"没出门子的姑娘还文雅一点,一做了媳妇就简直是'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要多野有多野。"她们可以为了打个赌,大白天就脱了衣服扑通扑通跳到河里洗澡;她们还敢扒男人的裤子……。

这里的习俗也不同寻常,"这里人家的婚嫁极少明媒正娶……媳妇,多是自己跑来的;姑娘,一般是自己找人。他们在男女关系上是比较随便的。姑娘在家生私孩子;一个媳妇,在丈夫之外,再'靠'一个,不是稀奇事。这里的女人和男人好,还是恼,只有一个标准:情愿。有的姑娘、媳妇相与了一个男人,自然也跟他要钱买花戴,但是有的不但不要他们的钱,反而把钱给他花,叫做'倒贴'。"

总之,"这里虽是城区和乡下的交界处,但是这里的一切和街里不一样","这里的颜色、声音、气味和街里不一样。这里的人也不一样。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风俗,他们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观念和街里的穿长衣念过"子曰"的人完全不同。"

《大淖记事》| 汪曾祺于人生通透后的大悲悯心

这些风物人情组成了如今的大淖,又围绕着大淖各各蔓延开去,铺展出一片片风情,而种种风情又反过来丰富了这个大淖世界。

3. 人性美

汪曾祺花费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大淖的风物美和人情美,就是为了突出这里人的人性美。《大淖记事》的主题还是写了一个爱情故事,一个似悲剧又不是悲剧的爱情故事。美轮美奂的风景图,自由随性的风俗人情,之前如此深铺厚垫,为男女主角的两情相悦提供了依托。

男主角是淖西的小锡匠,叫十一子,长得聪明又好看,"挺拔厮称,肩宽腰细,唇红齿白,浓眉大眼"。女主角巧云更是一个美人,"瓜子脸,一边有个很深的酒窝。眉毛黑如鸦翅。长入鬓角。眼角有点吊,是一双凤眼。睫毛很长,因此显得眼睛经常是眯皠着;忽然回头,睁得大大的,带点吃惊而专注的神情,好像听到远处有人叫她似的"。因为太美,她在门外结网时,"就有一些少年人装着有事的样子来来去去";她买东西分量比别人多;她看戏也有人让座,看戏的人都不看戏了,都去看她了。

《大淖记事》| 汪曾祺于人生通透后的大悲悯心

这俩人相识、相处,直到相互爱慕,但谁也没捅破这层窗户纸,就"像一片薄薄的云,飘过来,飘过去,下不成雨。"

在情节讲述中,巧云与十一子的相恋相爱是整部小说最美的部分,其中叙述墨浅情深、纸短情长。巧云落水,十一子相救和十一子重伤,巧云深情看护等章节令人感动。

巧云不慎落水,被十一子救出,本来可成就一番好意,但十一子跑了。不曾想,意外发生了,这让一个恶棍得了巧,这个趁虚而入的恶棍便是保安队的刘号长。

巧云喜欢十一子,但是被刘号长破了身,她心里乱糟糟的。但是"她没有淌眼泪,更没有想到跳到淖里淹死",因为"人生在世,总有这么一遭",而且"她还有个残废爹",她为了她爹也得好好活着呀。不然能怎么办呢?"拿把菜刀杀了他?放火烧了炼阳观?"不可能的事。她只是"非常失悔:没有把自己给了十一子。"十一子和巧云的事,邻居们都知道了,"姑娘、媳妇并未多议论,只骂了一句:'这个该死的!'"

无论是巧云,还是邻居们,都没有对这件事纠缠到底。对巧云来说,有什么理由要痛不欲生呢?一心向生、向爱才是正确的选择。对邻居们来说,只是可惜巧云这么个如花似玉的姑娘被一个恶棍破了身,其他再没什么了。

要是在大淖以外的地方,发生这种事就未必如此云淡风轻了。

"巧云"们要么以死明志,要么背负污名痛苦一生。而其他人呢,往往会成为施虐者的帮手,对"巧云"等不幸的女子落井下石。所以,住在大淖的那些任性又野性的女人与满口仁义道德却一肚子男盗女娼的"文明人"相比,不是活得更舒展自在吗?这不就是人该有的生活态度吗?这里的风气比以外的地方更差?确实"难说"。

《大淖记事》| 汪曾祺于人生通透后的大悲悯心

后来,当刘号长得知十一子和巧云的事,自觉失了面子,便纠集一伙人将十一子打成重伤,差点失去了性命。锡匠们和巧云用尿碱把他救了回来。十一子喝尿,巧云也喝了一口。汪曾祺说,"不知道为什么,她自己也喝了一口。"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巧云表明的一种态度:

不管这个男人如何,她愿意同生共死。喝一口尿怕什么,哪怕是毒药,她也跟着喝,她的男人喝了,她就陪着喝。十一子死过一回,巧云也死过一回;十一子被尿碱救了回来,巧云也被尿碱救了回来。

淖西的锡匠们很讲义气,他们要为十一子讨公道,"锡匠们上街游行","游行继续了三天","第三天,他们举行了"顶香请愿"。他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终于,公道讨回来了。

发生这样的事之后,邻居们是什么反应?"东头的几家大娘、大婶杀了下蛋的老母鸡,给巧云送来了","挑夫,锡匠,姑娘,媳妇,川流不息地来看望十一子。他们把平时在辛苦而单调的生活中不常表现的热情和好心都拿出来了"。她们这么做,是为这两个人骄傲,为他们之间不离不弃,威武不能屈的真情所感动。真情,是每个人都向往的、渴望的,无论他是谁,他在哪种地方。

巧云再一次"活过来"之后,她成人了,苦难让她坚强起来。"巧云没有经过太多考虑,把爹用过的箩筐找出来,磕磕尘土,就去挑担挣'活钱'去了。"她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汪曾祺赞叹道:"她从一个姑娘变成了一个很能干的小媳妇。"巧云此刻是温柔的,也是刚强的。十一子也是如此,为了心上人,打死也不求饶。终于,

他们之间的云彩下成了雨。

《大淖记事》| 汪曾祺于人生通透后的大悲悯心

《大淖记事》中故事的笔调温柔多情,意境优美恬淡,在自然平淡的叙述中折射出人性的风采。大淖人们的日常生活充满自由和快乐,他们在感情方面更是顺乎人的自然本性,敢爱敢恨。他们不受世俗戒律的束缚,敢于承担生活的重负,不惧强权暴力的威胁,勇于追求真挚的爱情。

4.对人世的大悲悯心

汪曾祺一生坎坷,历处时代大变迁的风头浪尖,心灵上困顿苦闷,身体上劳心劳力。他深深体悟到人生之苦难是与生俱来的,他曾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就算是居住在自由的大淖世界中的人们也同样受着人生之磨难。苦难是人类生命中的本然,无法避免,但关键问题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人生,面对人生中的诸多苦难。

读罢《大淖记事》,就会发现,最让读者不能忘怀的不是那些人生中的苦难和打击,而是居住在大淖土地上的人们所秉持的态度,那就是随遇而安,苦中作乐的生活姿态。

汪曾祺作为一个经受过生命大苦难的作家,他看透了人生的本质,他对在尘世间受苦的人们怀着一颗大悲悯心。"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这是他写作的最大目的。

他的笔,写就的重点不是生活中的丑恶和困苦,而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那就是超脱、乐观、优雅的心态。这也是人们对待生活应有的姿态。

而这种姿态,与他走过岁月之后沉淀出来的通透,通透之后对人世对生活的大悲悯心,关系尤大!

《大淖记事》| 汪曾祺于人生通透后的大悲悯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