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為何韓國和湖北很多地名相近,但韓國無隆中地名?


為何韓國和湖北很多地名相近,但韓國無隆中地名?

韓國為什麼會有襄陽郡?簡短截說,韓國襄陽郡人的祖先,是宋末元初南宋王朝最後一批勇士——襄陽生券軍,這批勇士驍勇善戰,襄陽城破後被元軍捕獲安置於韓半島,以備東征日本之用,後東征未成,就在當地繁衍生息至今。出於思鄉情結,這批生券軍及其後人‘’僑置‘’了故土襄陽城,在當地建立起襄陽郡。

韓國襄陽郡境內也有漢江、峴山、墮淚碑、鹿門寺、襄陽古城、太平樓、石橋等許多與今湖北襄陽相同的地名,兩處襄陽習俗相近、文脈相通,節慶相仿。至今韓國襄陽郡仍流傳唐朝李白所寫《襄陽歌》,是韓國優秀傳統歌曲《李朝十二歌》之一。當地政府舉辦一年一度的峴山文化節。

看到這裡,讀者是否產生這樣一個問題:韓國襄陽郡‘’克隆‘’了古襄陽城到宋末(生券軍所處時代)為止幾乎所有名勝地標,獨缺號稱當今襄陽古蹟之首、當地人堅稱是諸葛亮躬耕地的‘’古隆中‘’,是不是匪夷所思?

其實這並不奇怪。因為從三國時代到清中葉為止,襄陽‘’隆中‘’只存在歷代典籍文獻中,東晉襄陽人習鑿齒《漢晉春秋》記述的‘’亮家於南陽之鄧縣……號日隆中‘’,也僅僅是從清康熙年間開始落戶現址,與襄陽隆中並存的還有一處隆中——南陽臥龍崗。襄陽隆中於1893年(清光緒)改名‘’古隆中‘’(同名牌坊也立於1893年)。

為何韓國和湖北很多地名相近,但韓國無隆中地名?

古建史專家孫筱祥先生認為:襄樊隆中現有古蹟和文物是‘’後世帝王和文人墨客為紀念諸葛亮而建的一些歷史文物……一切諸葛亮故居的傳說,至今提不出任何考古學證據,因此根據這些紀念性的文物古蹟,要想重建或修復諸葛草廬,也是不足為憑的。)

‘’古隆中諸葛亮故居‘’這個名字起得相當討巧,就象初生嬰兒取名‘’老頭子‘’一樣迷惑人——承載‘’故居‘’名號的‘’隆中十景‘’中,疑似偽刻的江匯‘’草廬碑‘’把古隆中‘’年輪‘’從清康熙提前到了明嘉靖年間;最早的‘’三顧堂‘’建於清康熙年間;‘’古隆中‘’牌坊立於清光緒年間(1893年);直到近年,古隆中對面的小山包,還被莫名其妙地取名‘’臥龍岡‘’,貌似要與諸葛草廬所在的南陽臥龍崗和光同塵。——襄陽隆中文化‘’克隆‘’生生不息,有人戲稱之為‘’古蹟克隆中心‘’,與韓國‘’硯山申遺‘’如出一轍,令人激賞。


為何韓國和湖北很多地名相近,但韓國無隆中地名?

(國家文物局公佈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認定襄陽‘’古隆中‘’是明清建築。


在這裡再舉兩個例子做旁證:

一、盛唐詩人李白寫《襄陽歌》,吟遍襄陽風物名勝,對襄陽隆中隻字未提,而《襄陽歌》也隨漢江、峴山、墮淚碑、鹿門寺、襄陽古城、太平樓、石橋這些地名一起,被宋末生券軍帶到了韓國襄陽郡成為當地文化元素;同一時期李白過南陽時寫下的五言詩《南都行》則一直‘’留‘’在中國,成為南陽著名的歷史文化符號。李白在這首詩裡用‘’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以孔明自況,既是對孔明隱居求志的敬仰,亦是自對仕途坎坷的憂思。

二、再晚上幾百年,宋末元初大詩人元好問在《豐山懷古》裡有‘’炎精昔季興,臥龍起隆中,落落出奇策,言言揭孤忠‘’的詩句,講的是後人津津樂道的《草廬對(隆中對)》故事,豐山是南陽第一名山,詩中的‘’隆中‘’是指南陽臥龍崗。

其它例子還有很多,感興趣的讀者可查詢這方面史料,筆者不一一列舉。

這些實例至少證明:①至少在宋元之前,襄陽不存在‘’隆中‘’這處古蹟;②‘’隆中‘’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指向南陽臥龍崗。③古隆中之‘’古‘’純粹是噱頭。與襄陽古隆中相比,始於魏晉的南陽臥龍崗武侯祠,是不是該被稱為‘’上古遺蹤‘’?

回到正題。(韓國)襄陽郡和(湖北)襄陽市百姓同為南宋末襄陽生券軍後代,可以說是雙城同宗,同氣連枝。有此淵源,兩地名稱相似,風俗相近,甚至百姓習性相同,也就不難理解了。

事實上自1993年湖北襄陽縣與韓國襄陽郡締結友好城市開始,身處不同國度的兩個‘’襄陽‘’,如久別重逢的兄弟,文化歷史再次糾纏到一起,剪不斷理還亂。尤其是韓國‘’峴山申遺‘’成功,中韓兩個‘’襄陽‘’的百姓,前者目瞪口呆,徒呼負負;後者彈冠相慶,得意忘形。

祝福襄陽。

為何韓國和湖北很多地名相近,但韓國無隆中地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