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吕后打破了白马之盟,成功地封吕氏为王,却也将吕氏置于绝境

非刘不王

刘邦有生之年,始终没有解决汉王朝政权合法化问题。所以,刘邦临死之前非常担心刘氏政权旁落,担心自己建立的汉朝再一次出现新异姓王,也担心皇帝受到功臣牵制。为了巩固刘氏政权,刘邦想到了盟约的方式。刘邦与大臣们订立了白马之盟,史载: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白马之盟的内容非常简单,总结起来就是两句话:非刘不王、非功不侯。此后两汉统治者基本上都严格遵循白马盟誓,尤其遵循“非刘不王”。

刘邦去世之后,吕后掌握了汉朝大权,汉惠帝成为傀儡皇帝。汉惠帝在世的时候,吕后还有些顾忌,尚且不敢太过分。汉惠帝去世之后,吕后失去了最后的掣肘力量,开始临朝称制。吕后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太后。大权在握的吕后,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吕后希望吕氏家族和刘氏家族一样既富且贵,成为诸侯王。

吕后打破了白马之盟,成功地封吕氏为王,却也将吕氏置于绝境

吕后剧照

汉惠帝时期,吕氏家族已经成为仅次于刘氏家族的第二大家族。吕后之父、兄弟吕泽、兄弟吕释之、妹夫樊哙都已封侯。但是吕后并不满足,吕后希望吕氏跟刘氏一样可以封王,最终达到刘吕共治天下的局面。所以吕后便挖空心思地想封吕氏为王。

吕后若想封吕氏为王,必须突破刘邦的白马之盟。白马之盟中“非刘不王”是誓词早就已经流传甚广,吕后若想突破这个束缚并不容易。吕后将自己想封诸吕为王的想法抛在朝堂时,立即引来右丞相王陵的反对。王陵明确地说:

“高皇帝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


吕后打破了白马之盟,成功地封吕氏为王,却也将吕氏置于绝境

刘邦剧照

吕后第一次尝试便被王陵挡了回去。但是吕后也并不是一无所获,最起码她看出周勃和陈平的态度比较“暧昧”。吕后把同样的问题抛给周勃和陈平的时候,他们则这样说:

“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

此次朝会,吕后分封诸吕的尝试虽然以失败而告终,却也看到了希望。朝会之后,吕后架空了王陵,扶正了陈平。吕后任命自己的心腹大臣审食其为丞相,任命自己信任的任敖为御史大夫。吕后通过调整三公,建立了听命于自己的中枢机构。王陵被架空之后,白马之盟的最大支持者失去了权力,吕后开始有计划地分封吕氏为王。

吕后打破了白马之盟,成功地封吕氏为王,却也将吕氏置于绝境

吕后剧照

投石问路

吕后清楚分封吕氏的舆论压力,也知道刘氏宗亲和功臣集团的力量。所以吕后想到了投石问路这招。吕后首先把两个死人搬出来。吕后搬出了已故父亲吕公和已故兄长吕泽。吕后追封吕公为吕宣王,追封吕泽为悼武王。吕后其实打了一个擦边球,许多人一般认为白马之盟中“非刘不王”指的是活人,很少有人会抓住死人不放。史称:

“太后又追尊其父临泗侯吕公为宣王,兄周吕令武侯泽为悼武王,欲以王诸吕为渐。”

吕后这一招非常高,果然朝堂之上反对之声特别小。大部分功臣都没有提出任何反对意见,大部分人接受了吕后追封已故吕氏为王的现实。吕公和吕泽虽然已故,但是他们却可以让世人知道吕氏可以为王。人们印象中逐渐会有吕氏曾经有人为王的印象。吕后分封吕氏为王的第一步取得了胜利。

吕后打破了白马之盟,成功地封吕氏为王,却也将吕氏置于绝境

鲁元公主剧照

吕后赢得了这个回合的胜利。这个胜利鼓舞了吕后,鼓励吕后大胆地实行自己的下一步计划。

公元前187年4月,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病死。面对女儿去世的事实,吕后并没有太伤感,而是看到了实施自己阴谋的机会。

鲁元公主此前嫁给了赵王张敖,生下一个儿子张偃。赵王张敖因为贯高事件被削去王爵,改封宣平侯。张敖死后,由其子张偃继承爵位。吕后决定利用鲁元公主的死封张偃为鲁王。史载:

张敖,高后六年薨。子偃为鲁元王。以母吕后女故,吕后封为鲁元王。

张偃的身份非常特殊,他的父亲是前赵王,曾经为异姓王;他的母亲为公主、外公为汉高祖刘邦、外祖母为吕后,等于半个“刘姓”。吕后封张偃为王一是可以打擦边球,二是减轻封王的阻力。

吕后打破了白马之盟,成功地封吕氏为王,却也将吕氏置于绝境

吕后剧照

由于张偃特殊的身份,所以吕后此举的阻力也比较少,张偃顺利地被封王。张偃被封为鲁王的意义非常重大,吕后完成了从死人王到活人王的转变。张偃被封为鲁王之后,天下人就会逐渐习惯有异姓王存在,等于“非刘不王”盟誓已经被打破。时间一长,这个异姓诸侯王是谁就无所谓了。

吕后非常聪明,她并没有立即分封吕氏为王。如果分封张偃之后,立即分封吕氏为异姓王的话,就会给人留下话柄,之前的努力也会白费。吕后也要看看立张偃为王的后继反应。

吕后开始按照计划实施第三步,吕后大力拢天下百姓、功臣派和刘氏宗亲,减轻封吕氏为王的阻力。在封吕氏为王的前夕,吕后废除三族罪和妖言令,并且减轻老百姓的赋役负担。

吕后打破了白马之盟,成功地封吕氏为王,却也将吕氏置于绝境

吕后剧照

吕后又封赏了一些功臣,用爵位和金钱收买功臣。收买了功臣之后,吕后又开始拉拢刘氏宗亲。先是封汉惠帝的儿子刘山为襄城侯,刘朝为轵侯,刘武为壶关侯。接着又封汉惠帝的儿子刘彊为淮阳王,刘不疑为恒山王。吕后用三个娃娃侯和两个娃娃王稳定了刘氏宗亲。吕后这么做无外乎是想告诉所有刘氏宗亲,自己没有多少私心,天下依然是刘氏占据主导。

吕氏封王

前面三步走好之后,吕后决定实施最后一步,分封吕氏为王。在吕后的授意下,一些溜须拍马的官员在朝堂之上“恳求”吕后分封吕氏为王。吕后趁势封吕泽之子吕台为吕王。吕台在吕氏比较年长,算是吕家嫡长孙。如果吕台是块扶不上墙的烂泥,极有可能搅乱吕后的计划。吕台应该也具有一定才华,吕后才放心封他为王。吕台被封为吕王,也没有遇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吕后再一次获得了胜利。

吕后打破了白马之盟,成功地封吕氏为王,却也将吕氏置于绝境

吕后剧照

吕台封王之后,第二年便去世。吕台之子吕嘉即位成为新一代吕王。吕嘉把整个吕国搞得乌烟瘴气。吕后废黜了吕嘉,改立吕台的弟弟吕产为吕王。吕国在当时只能算是一个小诸侯国。公元前181年改封吕产为梁王,梁国是一个实打实的大诸侯国。吕后完成了从小诸侯国到大诸侯国的转变。吕后又立刘泽为琅琊王,以安抚刘氏宗亲。

公元前181年,吕后逼死赵王刘恢之后,改任吕释之的儿子吕禄为赵王。赵国也是一个大诸侯国。由于此前已经有了两个吕姓诸侯国出现,当吕后再立吕禄为诸侯王的时候,天下人已经见怪不怪。公元前180年,吕后又立吕通为燕王,封吕庄为东平侯。

从吕后元年到吕后八年短短七八年间,吕后先后封了四个吕氏王,一个张姓王。吕后去世之前,刘姓诸侯王还剩下代王刘恒、楚王刘交、齐王刘襄、淮南王刘长、吴王刘濞、琅琊王刘泽等,吕氏诸侯王有梁王吕产、赵王吕禄、燕王吕通,还有一个依附于吕氏的鲁王张偃。吕后、吕禄、吕产占据中央优势。刘吕之间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均势。吕后认为她实现了刘吕共享天下的局面。

吕后打破了白马之盟,成功地封吕氏为王,却也将吕氏置于绝境

吕禄剧照

吕后分封带来的后果

吕后分封吕氏的时候,也遗留一系列问题。吕后犯了两个大忌。吕后所犯的第一个大忌是违反了白马之盟。吕后的计划非常完美,一步步执行地也非常完美。大部分功臣没有反对,并不是他们认同吕后的做法,而是迫于吕后的淫威。他们不敢反对吕后,吕后也给了他们好处。所以他们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如陈平和周勃就对吕后阳奉阴违。

一旦吕后去世,吕氏失势,这些功臣又会成为白马之盟的坚定拥护者。后来陈平和周勃等功臣成为铲除吕氏的中坚力量。

吕后在分封吕氏过程中还犯了第二个大忌。吕后分封吕氏的时候,践踏了刘氏的利益。

吕后打破了白马之盟,成功地封吕氏为王,却也将吕氏置于绝境

陈平剧照

吕后分封的吕国土地原本属于齐国,直接损害了齐国的利益。吕后分封吕产的时候,先整死了赵王刘友,改封梁王刘恢为赵王,空出梁王的位子给吕产。吕后等于整死了一个刘姓王,分封了一个吕姓王。

吕后封吕禄为赵王之前,又整死了赵王刘恢。等于逼死了一个刘姓王,封一个吕姓王。

吕后封吕通为燕王之前,派人杀死了原刘氏燕王的继承人。等于又整死了一个刘姓王,封了一个姓吕姓王。

吕氏分封吕氏的过程,也是残害刘氏的过程。当时朝局表面上形成了吕后希望的刘吕共享天下、刘吕和谐的均势局面。实际上,这样一种所谓的均势之下早就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刘吕双方在吕后死后,必将展开一场残酷的屠杀。

吕后打破了白马之盟,成功地封吕氏为王,却也将吕氏置于绝境

刘章剧照

吕后所犯的两个大忌,为吕氏灭亡埋下伏笔。吕后去世之后,功臣集团和刘氏宗亲联合起来剿灭了吕氏,将吕氏满门斩杀殆尽。

汉朝建立之后,吕氏已经既富且贵。但是吕后却不满足,非要让吕氏享有和刘氏一样的地位,最终导致家族被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