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疫情”过后,墨子的这个主张,我们该重新考虑了

最近一段时间,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关注着一组数据,那就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变化;这几天,当我们眼看着“确诊数字”越来越小,“治愈数字”越来越大,而多少感到庆幸和喜悦的时候,却又突然发现,“新冠肺炎”折磨的不仅仅是我们中华大地,它已然成为全世界的公敌了。


“疫情”过后,墨子的这个主张,我们该重新考虑了


​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是如何防控的,我们不甚了解,不过,在我们自身的周围,我们显然早已强烈地感觉到了国家对这次“疫情”的高度重视,和铁腕手段。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我们全民隔离,全民都宅在家,只因这个该死的病毒传播起来,实在是太容易,哪怕简单地和人打个招呼,就有被感染的可能。

“疫情”过后,墨子的这个主张,我们该重新考虑了

由于病毒传播起来太容易,所以我们全都宅在家里,不外出,更不聚会,就算是本该要举行的“红白喜事”,也要特殊对待了。除了“丧事”(安葬逝者)之外,其余的“结婚”、“满月酒”、“周年忌”等一切事宜,都要推迟或者取消,以免病毒的急剧扩散;而且,就算是安葬逝者的葬礼,也是要求以最简单的方式去料理,最少量的人去参加,葬礼过后,还不许安排聚餐;这个特殊时期的葬礼,恐怕是多少年来最简单的葬礼了。

“疫情”过后,墨子的这个主张,我们该重新考虑了

说到葬礼的简化,其实很早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人提出来了,这个人,就是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记得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学到春秋战国的历史,我们知道墨子有三个最出名的主张,那就是“兼爱”、“非攻”和“尚贤”,其实,除此之外,墨家还有许多主张,而“节葬”就是其中之一。

“疫情”过后,墨子的这个主张,我们该重新考虑了

我们都知道,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孔孟”是“儒家”的代表人,“墨家”和“儒家”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学派,甚至一度还出现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不过,这两个学派在对待安葬逝者的问题,却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简单来说,“儒家”主张“厚葬”,而“墨家”则主张“薄葬”。

如果你生长在农村,那么你一定注意过这样的细节,就是当某一家有老人去世的时候,子女就会在家门口贴上三个字——“当大事”。“当大事”这三个字出自《孟子· 离娄下》,原文是这么说的:“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它的意思是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侍奉他们还称不上是什么大事,只有他们去世之后安葬他们,才可以看作是人生的大事,总之,这句话突出的就是两个字——“厚葬”。

“疫情”过后,墨子的这个主张,我们该重新考虑了

儒家讲究“厚葬”,但墨子却并不这么认为,墨子主张的是“薄葬”,也就是“节葬”。关于“节葬”,在《墨子》一书中还有专门的论述,用今天的话说,墨子的大概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死了,重要的是寄托哀思,而完全没有必要再去花费太多的钱了,把这些钱留作去办其他事情则更好。

墨子的主张是有道理的,而且从客观上对人们也是有益的,不过,占有主导地位的却是“儒家”,所以,墨子“节葬”的提法也就好像是“发发牢骚”罢了,后世的人们显然并没有按照他的主张去施行。

“疫情”过后,墨子的这个主张,我们该重新考虑了

如今,受“疫情”的影响,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人们显然已经捡起了墨子的“节葬”主张,不过,这却是迫不得已的。既然按照墨子的主张,同样也能安葬逝者,寄托哀思,那么,难道我们不应该重新考虑一下墨子的“节葬”吗?我们或许没有这方面的统计,但是我想,全国每年多花费在“厚葬”上的钱,一定不是个小数目。

如今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与其把钱用在“厚葬”上,倒还真是不如用在人还活着的时候,让自己的父母过得更好一些。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认为,“厚葬”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因为让父母生前过得更好,满足的是父母,而当父母去世,再去厚葬他们,这满足的却是我们自己!

“疫情”过后,墨子的这个主张,我们该重新考虑了

以上就是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从不得已进行的“节葬”而想到的,亲爱的小伙伴们,关于这个问题,你又是怎么看的呢?快来发表你的想法吧!

欢迎关注文化新篇,谢谢你这么漂亮还来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