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乾隆每次下江南为何总要见一个“拾破烂”的老头杭世骏?

小小嬴政


题主说的乾隆下江南想见一个老头杭世骏,确实有这回事。

不过,他不是“拾破烂”的,而是“买卖破烂”的,而且有一次乾陵南巡,问了一句,杭世骏尚未死么?结果当天晚上杭世骏就死了。

杭世骏是谁?真的是“卖破烂的”平民百姓吗?

杭世骏是浙江杭州人,是一个文学家,曾经考取过清朝有名的“博学鸿词科”,他的朋友曾经评价他“博览精核,所为文词高旨深”。是个大学问家。

杭世骏雍正二年考中举人,后来却再怎么考也中不了进士,没办法,年龄也大了,他就委曲求全,做了主编,考官之类的小官。

乾隆朝的时候,他考取了博学鸿词科,才真的进入仕途,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负责校勘史书。进了翰林院,他这才有了外放地方官的资格。

然而,由于杭世骏性格耿直,直斥时弊,最后又被“免死革职回乡。”

回到老家,杭世骏只好著书立说,买卖破铜烂铁度日。

乾隆下江南,为何一定要见杭世骏呢?因为杭世骏得罪过乾隆帝,乾隆帝记着仇呢!

乾隆皇帝号称“十全老人”,好大喜功,啥事都喜欢自己被捧为最好的。

这不,他又想学唐太宗李世民,做个能“从谏如流”的明君。于是,乾隆八年,按照惯例,乾隆帝又要求文武百官直言敢谏,从而塑造自己“从谏如流”的唐太宗第二的形象。

当时在翰林院编书的杭世骏也是傻,自己写了一篇《时务策》,上给了乾隆帝。

这《时务策》里,主要抨击责朝廷用人存在偏见,存在“满汉畛域”的现象,其实就是开了个比较大的地域炮,说朝廷用人不平等,他的家乡浙江那么多英才,朝廷为啥不用,非用不懂“三坟五典”“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满人。

意思很明白,你这个皇帝是满人,所以你偏袒满人,轻视汉人。不过,杭世骏说的倒也是事实,只是当时没人敢摸这个老虎屁股而已。

乾隆帝一看到这篇奏折就火了,也不装唐太宗的“从谏如流”了。

乾隆帝勃然大怒说:“满汉远迩,皆朕臣工,朕从无歧视。国家教养百年,满洲人才辈出,何事不及汉人?

最后,杭世骏免死革职回乡了。杭世骏这手,堪比海瑞对嘉靖帝的《治安疏》。

乾隆帝下江南,见过杭世骏,说他是开旧货摊的。当乾隆再次下江南,问了一句杭世骏还活着吗,杭世骏当晚竟然死了!

清朝皇帝很多爱下江南的,康熙乾隆都多次下江南,有人说他们是为了巡视江南的民生,河流治理,也有人说他们是到江南采集美女,寻花问柳的。

乾隆帝下江南,有一次到了杭州,杭世骏也去接驾了。乾隆帝还记着上次杭世骏“直言敢谏”的仇呢,于是想贬损杭世骏一番。

乾隆帝问杭世骏,你现在还摆地摊,卖旧货吗?

杭世骏也不客气,直接说道:“什么旧货摊,也就是把买来的破铜烂铁陈列在地上卖掉。”

后来还演变成杭世骏“奉旨收卖废铜烂铁”。

这就是题主说的,乾隆每次下江南为何总要见一个“拾破烂”的老头杭世骏。

但是,诡异的是,乾隆帝再次下江南的时候,据龚自珍记载:

“癸已岁,纯皇帝南巡,大宗迎驾湖上,上顾左右曰:‘杭世骏尚未死么?’大宗返舍,是夕卒。”

巧合的是乾隆就这么一问,杭世骏就死了。不知道是他自己被吓死的,自杀的,还是当地官府害死的。

这让人想起了,明朝大才子解缙的死。

解缙也是因为明成祖问了一句“缙犹在耶?”,然后被锦衣卫指挥使纪纲给弄死了。


西堤君


乾隆南巡到杭州,杭世骏也参与迎驾,乾隆见了他问道:“你靠什么生活?”杭答:“臣世骏开旧货摊。”皇帝不懂,问道:“什么叫开旧货摊?”杭解释道:“把买来的破铜烂铁陈列在地上卖掉。”皇帝听了大笑,写了“买卖破铜烂铁”六个大字赐他。

据传杭世骏为 人耿介,敢于直言。时值天下大旱,乾隆特开“阳城马周科”,测验翰林院官。意在选拔人才,帮他治理国家。杭世骏在这次试卷中直言不讳,条陈建议,提出“朝廷用人”不要以满汉划线,应该泯灭“满汉之见”。“满州贤才虽多,较之汉人十之三四。天下巡抚常满汉参半,总督则汉人无一也。何内满而外汉也?”还说:“三江两浙,天下人才渊薮,边隅之士,间出者无几。今则果于用边之人,不计其才,不计其操履,不计其资俸,而十年不调者,皆江浙之人,岂非有意见畛域?”话说得恳切。

实际乾隆开科,取治国干才,却是叶公好龙,一旦真的听到“直言”,就怒不可遏:“怒抵其卷于地者再,复取视之”。传说人家帮他说话:他是狂士。乾隆便说:“这种狂士,只能收卖废铜烂铁!”杭世骏由是罢归田里。他回到杭州,在闹市摆了一个地摊,布招大书:

“奉旨收卖废铜烂铁”。一时观者如堵。

据记载,乾隆问杭世骏说:“你性情改过么?”世骏回答:“臣老矣,不能改也。”乾隆问:“何以老而不死?”回答说:“臣尚要歌咏太平。”笑了笑。龚自珍则说:“癸已岁,纯皇帝南巡,大宗迎驾湖上,上顾左右曰:‘杭世骏尚未死么?’大宗返舍,是夕卒。”不知是真是假。


诗境笙音


必须纠正一下题主,杭世骏即使在被迫辞官之后也没有“捡破烂”。


杭世骏是谁?杭世骏,按今天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来算他应该是浙江杭州人,生于康熙年年,雍正年间通过科举中了举人,乾隆年间乾隆皇帝看出了他有才,授予他翰林院编修一职。杭世骏算得上是学问一流,在书画、经学、诗文、史学等领域的水平都不是一般的高,现在经常看到的武英殿本古籍中的《十三经》和《二十四史》就是他主持校对的,还带人编纂了一部《三礼义疏》,自己其他的著述也是相当的丰富。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杭世骏当了一段时间的编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能是感觉自己已经完成修身齐家过程,可以进一步参与治国平天下了,于是就给乾隆皇帝上书一封,其中一句话差点要了他的命,他说:“我朝一统久矣,朝廷用人,宜泯满汉之见”。也就是说,我大清朝已经平安统治这么久了,大家既然都是大清子民,在用人方面也不要有什么满汉之别了。另外还提到,可以说是抱怨性的说到很多满人才能不及汉人,但是当得官却比汉人大得多。尤其是为自己的老家江浙一带鸣不平,说江浙一带人才辈出,江浙人才反而在大清朝不得重用了。

确实,这是当时清代中央政府在用人时存在的一个明显的问题,但这种问题是在于清代中央统治者,作为少数民族一直存在的一个心理问题,那就是“民族融合”与“华夷之辨”。虽然作为曾经的“夷”的满人入主中原已经很久了,而且接受了传统中国文化,满汉之间文化逐渐趋于同质化。但是“华夷之辨”仍然是统治者心中的一个不可触动的心结。或者说,他们并不敢相信满汉真的已经到达了高度同质化的阶段。在心中对满汉的看法仍存在隔阂。

另外,杭世骏也不明白,唯才是举没错,但是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庞大帝国的统治者,政策的施行不仅要照顾到“才”,更要顾及到民族、顾忌到地域的平衡,其实这种并不公平的举士政策早在明代初年就已经开始施行了,那就是“南北榜”。

同时乾隆皇帝或许被戳中了本身作为满人的自尊心,只得训斥说:“国家教养百年,满洲人才辈出,何事不及汉人”。杭世骏因此被罢官还乡。

至于说他“捡破烂”,其实并没有这事,不过书中记载,杭世骏还乡之后相当清闲,读读书不再关心外部烦心事。他又懒,几个月不洗头,邋邋遢遢,又好财,拿到铜钱就穿起来藏到床底下,搞得两手全是铜钱锈的铜绿。

当然后来的故事是乾隆南巡,又想起了他,于是就来看看,汪曾唯《道古堂集外诗文轶事》,当然不是正史,看做一笑就好,其中记录了这样的对话:“上顾杭世骏而问曰:‘汝性情改过么?’世骏对曰:‘臣老矣,不能改也。’上曰:‘何以老而不死?’对曰:‘臣尚要歌咏太平。’上哂之”。


于史他说,用脚步丈量历史,欢迎关注~


一盘拉条子


俗语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那要是被皇帝惦记呢?在清朝,就有这么一个叫杭世骏的老头,乾隆每次下江南,都必见此人。

杭世骏乃何许人也?

峨峨越秀山,千古阅兴替。台隍夷夏交,月表秦楚际。

后时夫何忧,望收身亦到。沿缘委巷穷,四顾绝邻保。



这些经典诗句出自杭世骏之手。说到这里,你可能会一头雾水,这些诗句我听都没听过,杭世骏入流吗。

说一个与杭世骏同时代的名人:郑板桥。郑板桥,“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因一生只画兰花、竹子、石头这三样东西,且画出来的兰花、竹子和石头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而被后人所熟知。在当时,杭世骏的名气并不亚于郑板桥。



杭世骏因诗而出名的史学家,雍正二年考取举人,后锲而不舍、连续赶考十多年,均未考取进士。反倒是因为写得一手好诗,在民间名气很大,而被浙江总督程元章破格推荐,考取了丙辰博学鸿词科,在翰林院编修历史。乾隆八年,因直言进谏而被贬官。



乾隆手中的烫手山芋

乾隆八年,久旱无雨。古人在碰到解释不了的问题时,就用迷信来解释。乾隆爷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了,是否自己有失德失政的行为,老天在提醒自己。一向非常自恋的乾隆,于是下达谕旨,开御史考试,广开言路,一方面选拔人才、谋求治国之良方,一方面听取天下人对自己执政的评价。

杭世骏天真的认为乾隆是纳谏入流,洋洋洒洒写了数千字的谏言,直陈己见,针砭时弊,好不痛快。这下乾隆可不干了,哪受得了这顿数落,也顾不上姿态,一怒之下判了杭世骏死刑。好在刑部尚书豁出去的求情,连头都磕肿了,才保下一条小命。乾隆判了杭世骏个革职还乡,还不解恨,还气愤地说道:这种人,只能买卖破铜烂铁。

杭世骏拿着鸡毛当令箭



乾隆发火时说的脾气话,杭世骏倒是当真了。回到杭州后,不识趣的杭世骏竟大张旗鼓做起了买卖破铜烂铁生意。杭世骏打的招牌就是奉旨买卖破铜烂铁。这简直就是金字招牌,吸引了不少人来跟他做生意。

听惯了好话的乾隆,经杭世骏这一顿数落,可谓印象深刻。因此,乾隆每次南下江南,杭世骏就成了必见之人。得罪了我乾隆的人,怎会有好下场。 来到江南后,乾隆得知杭世骏的近况后,异常窝火,心想怎会有如此无耻之人,一种无名火上来了,又不好发作,不经意的问道:杭世骏还活着吗? 第二日,杭世骏便死了。

杭世骏的死因成了千古之谜。

贼惦记只要点钱,皇帝惦记则要命!


波波戏说历史


乾隆在历史上是个好大喜功的皇帝,他曾效仿祖父康熙六下江南,晚年自诩“十全老人”,实际上乾隆远没有康熙的宽宏大量。比如他对待江南名士杭世骏就显得小肚鸡肠,杭世骏最后落魄到“拾破烂”的地步,乾隆都不放过他,六下江南,有两次召见,在第六次下江南召见后,杭世骏回家后,当夜暴毙身亡。乾隆为什么要屡召“拾破烂”的杭世骏?他的死和乾隆有关吗?



▲乾隆

杭世骏(1695~1773),字大宗,浙江杭州人。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名士。杭世骏以博学多才显赫一时。

乾隆元年(1736年),40岁的杭世骏授翰林院编修之职,校勘武英殿《十三经》、《二十四史》。这和当时的纪晓岚的官职是一样的,纪晓岚是《四库全书》的主编。杭世骏和纪晓岚没有交集。但他和纪晓岚一样耿直,都是宁折不弯的直臣。

乾隆八年,天气久旱无雨,古代人们迷信,认为这是老天示警。此时皇帝要下罪己诏,要招贤纳士,广开言路。乾隆按照惯例征求群臣意见。其实不过是故作姿态罢了。谁知杭世骏认真了,洋洋洒洒上了一份“万言书”。书中指出了乾隆的种种为政弊端。其中有一条是选官不重用汉人。其原文如下:

满州贤才虽多,较之汉人十之三四。天下巡抚常满汉参半,总督则汉人无一也。何内满而外汉也?”又云:“三江两浙,天下人才渊薮,边隅之士,间出者无几。今则果于用边之人,不计其才,不计其操履,不计其资俸,而十年不调者,皆江浙之人,岂非有意见畛域?



上书大意是说皇帝用人存在偏见,天下十个人中,满洲人才占两三个,然而朝中总督没有一个是汉人。江浙人才辈出,但在政府中没有人升调。

讲真杭世骏说的这些都是事实,并且针砭时弊。可是乾隆最忌讳的是汉人掌权,满人本来就少,他害怕汉人夺了大清的江山。乾隆勃然大怒,下旨处死杭世骏,幸亏他的老乡刑部尚书徐本极力为他求情,称杭是狂生,不识时务”,徐本不停的叩头,直到把额头磕肿了,乾隆才消了气。把杭世骏免死革职赶回了老家杭州。

话说杭世骏被削职为民,他倒落得无官一身轻。闲来无事养养花种种草,侍奉老母。乾隆却一直惦记着他。

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第四次下江南时,下榻浙江海宁陈氏为他修的官邸。有一天,他想起了召见杭世骏,意思是看看他还活着没,杭世骏接到圣旨急忙见驾。这时杭世骏已70岁的高龄了。乾隆见他活的挺硬朗,于是问道:“你现在怎么过活呢?”杭世骏回答道:“臣开了个旧货摊。”乾隆不解道:“何谓开旧货摊?”杭回答:“收购些破铜烂铁,摆在地上卖给别人。”乾隆听罢大笑,亲手书写了“买卖破铜烂铁”六个大字赐给他。其实这里面有讥讽杭世骏的意思。



▲杭世骏

杭世骏是个狂放之人,根本不在乎乾隆贬损之意,回到杭州,在闹市摆了一个地摊,用一布幡大书几个大字: “奉旨收卖废铜烂铁”。老百姓觉得好奇,一时观者如堵。我估计乾隆知道这情况,还不气个半死!本来想羞辱他,反过来让他利用了。这和三国时,诸葛亮送给司马懿女人衣服有异曲同工之妙。

时间如流水般的过去了。到了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第六次下江南时,依然在下榻的陈氏官邸召见了杭世骏,此时杭已是78岁的耄耋老人了。

乾隆见到杭世骏气色不错,于是问道:“你还是那么狂放不羁吗?性情改过了么?”世骏回答:“臣老矣,不能改也。”乾隆紧接着说道:“何以老而不死?”杭回答说:“臣尚要歌咏太平。”乾隆笑了笑。

杭世骏说的这些话本没有毛病,可乾隆认为杭世骏有讥讽之意,当时乾隆重用和珅,朝中多有不满言词。乾隆晚年朝政并不太平,乾隆为儿子嘉庆留下的是个烂摊子。



杭世骏回到家,当天晚上就去死了,他的死一直是个谜,是不是乾隆派人谋杀了杭世骏,史书没有记载。也许这个谜底永远不会揭开。


秉烛读春秋


据说那是乾隆的生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