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清末軍閥混戰初期,國政無序,那軍閥們的軍費給養是從哪來的?

西遊161827039


清末軍閥混戰,為籌措軍費各顯神通,有的收茅廁稅有的學曹操

清朝末年軍閥混戰,一開始是袁世凱做大總統,此後北洋軍政府直系、皖系、奉系等軍閥輪流執政,誰的槍桿子硬誰就是老大。在那個混亂的年代,軍閥的軍費是不可能指望上級來出的,除非在北洋政府當差的就是自己的老大。軍閥的軍費,主要是靠各個軍閥自己,方法也可謂是五花八門。

以奉系軍閥為代表的,是大力發展經濟。奉系軍閥一度非常輝煌,在第一次直奉戰爭失敗後,張作霖痛定思痛,大力改革軍事,引進現代化的武器裝備,還建設了空軍學院。為了維護東北的軍事,張作霖任命張作相等人發展當地經濟。張作相對東北的經濟是有不少功勞的,他發展鐵路,修建公路,還發展教育,為東北的經濟和軍事提供人才儲備。經濟發展了,稅收自然就上來了,軍費問題也就不用愁了。

以四川軍閥為代表的,是徵收名目繁多的稅種,並且預徵收。四川這個地方,本身內部就有很多軍閥,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搶奪地盤,各軍閥以各種理由收稅,有些稅種真的很奇葩,比如農民撿馬糞要交糞稅,養豬要收豬仔稅、殺豬稅,如廁要收茅廁稅,甚至睡個山洞都要交山洞稅。而且還提前徵收,有的都徵收到了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苛捐雜稅再加上提前徵收,軍閥的軍費有了保證,可是百姓的生活卻更苦了。

以孫殿英為代表的,採取極端手段斂財。有些軍閥佔地人口少,地方經濟不行,稅收也收不上來,那怎麼辦?孫殿英是學曹操,炸了慈禧的墓穴,從裡面撈了很多寶貝,賣了換錢。也有一些軍閥種植鴉片,雖然不是當時的主流,但是鴉片確實是來錢非常快。當時清朝末年,鴉片在中國早就沒了限制。抽鴉片極容易上癮,為了鴉片可以傾家蕩產,所以一些軍閥就讓軍隊種植,賺取了大額軍費。

當時,這只是幾個軍閥籌措軍費的代表。如果軍閥入主北洋軍政府那就爽了,直接從國家稅收撥款。但是大部分軍閥,還是要靠自己的力量置辦裝備。為了獲得更多的人口和土地,軍閥之間互相爭戰;為了戰爭,軍閥又得從自己的地盤裡徵收軍費,從而造成惡性循環。終於,這種惡性循環引起了民眾的極大不滿與反抗,並爆發了針對軍閥的北伐戰爭。

讀者朋友們,您知道當時軍閥還有哪些收斂軍費的方式嗎?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你說的是民國初期軍閥混戰吧。

民國軍閥的軍費來源主要有三種:

第一,剝削老百姓。

剝削老百姓的方法就是收稅。

民國軍閥的稅收很多,以狗肉軍閥張宗昌為例,他在山東設立的稅捐類目眾多,光是有正式記錄的就有60多種。

當時山東老百姓養條狗也要交稅,甚至農民來城裡挑大糞也要交稅。

整個山東地皮都被張宗昌刮乾淨,大量山東人活不下去,被迫闖關東逃到東北。

當時老百姓怒罵:也有蔥,也有蒜,鍋裡煮的張督辦;也有蔥,也有姜,鍋裡煮的張宗昌,張宗昌,先吃肉,後喝湯。砸了電線杆,掀了火車道,殺了張宗昌,才睡太平覺!

第二,種植鴉片。

民國時期鴉片是重要的稅收來源,從北方的熱河省,到南方的雲南省,再到西方的四川省,到處都是鴉片和罌粟。

鴉片是暴利行業。

種植鴉片花不了多少錢,比種植莊稼要簡單得多。

但鴉片可以賣出高價,可以賺到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利潤。

所以,各省軍閥多鼓勵甚至強迫人民種植鴉片,然後由此抽稅。

在西南幾省,比如雲南、貴州、四川等地,鴉片收入是地方軍閥的財政支柱。

代價是,鴉片到處氾濫,全國大量老百姓吸毒成癮。

同時,大量良田種植鴉片導致頻繁出現饑荒,餓死了很多人。

第三,剝削商人。

從清末開始流行的厘金稅,也就是對商業貿易收稅。

商業稅無可厚非,最初的百分之一的收稅也可以理解。

隨後厘金稅就開始誇張,到匪夷所思的地步。

很多地方的厘金稅,高達百分之二十三十。

貨物只要進入軍閥的地盤,就要先交這麼多稅。如果進入其他軍閥地盤,還有另外收稅。

於是,最終稅收甚至超過貨物價值,商人無利可圖甚至賠本,只能放棄做生意。

同時,厘金稅是針對中國商人,對洋人無效。這就等於縱容洋貨在中國氾濫,中國民族企業則無法有效發展。

厘金稅演變下去,最終轉化為人民的沉重負擔。

因為厘金稅高了,人民又需要很多必須的日常生活品,商人只能將厘金稅轉移到購買者的頭上。

早在清末,厘金稅就已經成為危害商人和普通老百姓的禍害。

資料寫道:”以廣西為例,徵釐物品為二十九類,達一千九百四十二項,小至手帕、荷包、扇袋、及米粉、醋、蒜,均要負擔厘金。總之,凡市上之物,無一不徵。且卡局林立,一貨數徵。以至“所有行商坐賈,於發貨之地抽之,賣貨之地又抽之,以貨易錢之時,以錢換銀之時又抽之,資本微末之店鋪,戶挑步擔之生涯或行人攜帶盤川,女眷之隨身包裹,無不留難蒐括。”更兼稅吏敲詐勒索,營私舞弊,除公開課稅,層層盤剝外,勒索的名目多達十餘種。

第四,其他歪門邪道。

各地軍閥還有自己的辦法。

比如陝西軍閥通過走私文物賺錢,一些稀世國寶由此流落到海外。

一些軍閥靠拐賣婦女賺錢,將大量饑荒區的女孩廉價買來,再高價賣到上海等地的妓院。

一些軍閥則靠出賣境內國家利益賺錢,比如允許外國人修建鐵路,允許外國人僑居,允許外國人經營資源企業等等。


薩沙


吳佩孚:王總理,老吳最近手頭緊,幫我籌點款吧?

王寵惠:好,馬上。

吳佩孚:王總理,幫老吳任免下那誰誰吧。

王寵惠:好,沒問題。

別不信,還真就有這麼好說話的政府,軍閥說啥是說,被胡適稱為“好人政府”。

不過政府也沒啥錢,主要靠舉外債籌款和關稅,也不夠軍閥們塞牙縫的。

要論有錢,還得是商人。甭管大小商人,都得被軍閥敲詐。

吳佩孚就電令湖北商會籌款百萬,張作霖也曾電令銀行鉅商籌款。當然,錢不是硬搶的,是“借”來的。

老百姓更是脫不了,當然軍閥是“愛民如子”的,唯一的問題也就是各種苛捐雜稅數不勝數。比如你想吃糖就得有糖稅,想吃肉就得有屠宰稅,這還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還有團練費、國防稅之類的更多。另外還要老百姓負擔糧草運輸等等。這還不是搶,是“徵調”。

盜墓的行當古今有之,也就是孫殿英的動作大了點,免不了弄得天下皆知罷了。孫殿英以軍事演習為名,盜掘乾隆和慈禧的陵墓,收羅大量的珍寶。雖然搞得輿論一片譁然,但是在孫大帥“辛苦”行賄下,到最後就不了了之了。

總之,只要有能來錢的方法,軍閥們肯定不會放過,用一個詞形容就是“無孔不入”。


我是魔術掘史貓,下次再會。


幾葦渡當年


基本就是靠種植和販賣鴉片,在當時,鴉片是社會各階層的生活必須品,而軍閥獲取鴉片的成本非常之低,他們強迫管轄內的農民種植,以及低價收鴉片,如果不聽從者,會受到重罰,所以這其中的利潤可想而知。

而軍閥們的混戰,其實你也可以理解為爭奪鴉片利益的戰爭,這可不是我說的,而是民國唐紹儀所說,他的原話是:“民國十四年來之數次戰爭,均為鴉片,故可稱為十四年之鴉片戰爭。”

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其實中國的鴉片已經得到有效控制,無論是孫中山先生的臨時民國政府,還是後來袁世凱的北洋民國政府,曾多次發佈過禁菸(鴉片煙)法令,開展轟轟烈烈的禁菸(鴉片煙)運動。

如果沒有意外,禍害中國已久的鴉片,雖然不能保證立馬消滅,但至少會得到緩解,但這一切努力在袁世凱稱帝后灰飛煙滅。我們知道,打響反對袁世凱稱帝的第一槍是由著名的愛國將軍蔡鍔領導的雲南護國軍。

當時,與蔡鍔將軍一起發動護國戰爭的還有時任雲南督軍人唐繼堯,他們先是在雲南起事,然後揮軍北伐。我們知道打仗歷來是三軍未動糧草先行,但云南一直是個窮省,又怎能承擔如此龐大的軍費。

在此清朝時,雲南依靠種植和販賣鴉片獲得財政收入,過得很好。但在清末民初的時候,為了響應中央的禁菸運動,雲南開始大力開展禁菸運動,造成的結果就是導致雲南財政收入銳減,又陷入貧困之中。

沒錢根本不可能北伐,此時唐繼堯建議暫時在雲南採取開放煙禁的權宜之策,“設煙厘金,每百兩收滇幣五元,使鴉片運銷和吸食合法化”,得到全軍上下認同。就這樣,民國初期轟轟烈烈的禁鴉片運動就此功虧一簣,西南地區鴉片吸食和種植又重新氾濫。

此後,雲南在軍政的指示上,不僅在本省大量種植、販賣鴉片,還隨著護國軍的一起販賣到四川。根據資料,滇軍“屢運大批雲土入川”,以濟軍餉,“滇省煙販恃滇軍包庇,結隊而來,所過煙館林立”,導致“滇省大宗鴉片充斥各地”。

護國戰爭之後,各省軍閥陷入混戰,除少數幾個省份外,全國各省大小軍閥無不視鴉片為重要財源。一項關於13個地區種煙面積變化的調查顯示,1914年—1919年,種煙面積佔耕地面積的3%,到了1929—1933年,這個數字上升到20%。

根據1934年國聯第18屆禁菸委員會會議上的美國代表的發言,當年世界除中國外鴉片年產量為1770噸。當時中國的鴉片產量是多少呢?據當時中國全國海港檢疫管理處處長伍連德博士的估計,中國1930年的鴉片產量為驚人的12000噸,相當於世界產值的7倍。

當時的中國人口為4.74億,但全國吸毒人口達到8000萬人,佔總人口的16.8%。鴉片毒品如此氾濫成災的國度,又怎麼讓其他國家正眼相望。這一切直到新中國成立三年之後,我國才從摘掉了毒品大國的帽子,一起丟掉的還有“東亞病夫”這塊老招牌。


參考文獻:

歷史的傷痕:民國史上長達14年之久的第三次鴉片戰爭

中國毒品史


王醫生談精神病


還能怎樣來?從老百姓身上收刮唄!

衰老的“晚清巨人”被辛亥革命這把燎原之火焚燒殆盡之後,中華大地動盪不安,各路軍閥群龍無首,唯有控制著北洋軍師的晚清餘孽袁世凱一家獨大,近乎半個中國都被握在袁家手中。

不久後中國各方勢力發動“護法戰爭”矛頭直指袁世凱,袁世凱被迫下臺,最後鬱鬱而終。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群龍無首,內部明爭暗鬥,經過一段時間的分裂後,北洋軍閥內部出現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系,各自割據一方,中國正式進入長達十年之久的“軍閥割據”時期。

直係軍閥以馮國璋為首,馮國璋死後,曹錕、吳佩孚兩股勢力統治了直係軍閥。 盤踞在長江中下游一代的平原地區,北京、天津、河北、安徽等地都是直係軍閥坐擁的勢力。

奉系軍閥以張作霖為首,控制著黑龍江、奉天、吉林等地。 1920年,曹錕、張作霖打敗了皖系軍閥,控制了北京之後,二人將中央的財政大權一分為二,在國庫中各取了一千萬元。

不僅如此,曹錕、張作霖利用中央財政大權,掌握了長江中下游一代的關、鹽二稅的收稅權,以及“國家向地方政府借款的收款權”。

①鹽稅

受直係軍閥、奉系軍閥控制的地區鹽稅,每月可達到平均300萬左右,曹錕、張作霖、吳佩孚三大軍閥每人每月平均分到90萬元左右。

②關稅

全國的關稅每年可達到2400萬至2900萬左右,由於直係軍閥控制的省市較多,所以直係軍閥每年可以分到的關稅大約在1500萬左右。 直系與奉系之間存在“分贓不均”的問題,給以後兩大勢力的決裂埋下了導火索。

③借款敲詐:商會、銀行是各大軍閥的“金庫”。

1923年,吳佩孚與張作霖兩股勢力發生摩擦,吳佩孚立即向湖北商會、銀行索要數百萬軍費購買裝備,湖北直係軍閥督軍蕭耀南親自率部隊抵達漢口商會,逼迫商會出錢。 同年,張作霖向黑龍江各大商會、銀行“借錢”。


④收取保護費

直系與奉系管轄區域內的所有銀行、錢莊、紡紗業、向鹽業每年都要承擔鉅額的保護費。

⑤發行貨幣

張作霖曾在東北發行“奉票”,用普通的紙,換取商會的大量貨物。

⑥苛捐雜稅

拿直系來說,直係軍閥為了“合情合理的斂財”而添加了各種“奇葩稅”“奇葩捐”例如印花稅、鬥毆稅、木船稅、畜牲稅、石膏稅、妓捐、種花生捐、種瓜子捐……

⑦鴉片

馮國璋曾經以民國代總統的身份販賣鴉片,張作霖恨鴉片卻暗地裡將鴉片賣給直係軍閥的軍官,山東皖系軍閥張宗昌以鴉片抵作軍餉控制手下兵勇。

民國初期,各大軍閥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形成了一個“斂財網”, 軍閥吃銀行—銀行吃商會—商會吃工廠—工廠吃老百姓, 老百姓們一年的收入,可能都不如軍閥首領們一天的飯錢多,每個動盪的年代受苦的都是老百姓。


白話歷史君


以大小軍閥眾多、飽受兵禍之苦的四川為例,從民國初年到1925年不過短短10餘載,全省已有28個師、37個旅,兵額超25萬之眾,每年所需軍費粗略統計竟高達2610萬元,而當時四川全年稅收不過1700多萬元。

四川大小軍閥為擴充實力,此後繼續瘋狂擴軍,兵額很快達到40餘萬人。豢養如此龐大軍隊,耗費自然少不了,據統計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四川捐稅多達100餘種——田賦、鹽稅、契稅、厘金,乃至肉禽、菸酒、油糖都要納稅,其他名目還有諸如臨時軍費、國難救急費、安川費、印花費、剿赤費、保安總費,等等。

具體來講,民國年間四川軍閥的斂財手段主要有以下4種:

第一,濫發軍票。比如民國初年時任督理四川軍務的胡景伊,就發行了數額達1500萬元的軍用票。雖然前者面值1元,但等到民國4年廢止時,卻只能折換銀元0.45元左右,僅這一項胡景伊就撈走700萬至800萬銀元。更惡劣的是,因為無法填補由此造成的財政窟窿,胡景伊就下令在全省徵收田賦作為抵付,實際上是“取償於民”。

第二,徵收田賦。有資料顯示,從1912至1931年,四川軍費開支增長15倍,其中徵收的田賦總額就在3億元以上。各路軍閥竭澤而漁,甚至預徵田賦,一般是提前徵收8至10年,最狠的還有提前徵收47年的——《新繁縣誌》就記載,該縣被要求在民國23年(1934年)就把1974至1981年的田賦提前徵收上交,真是敲骨吸髓到了極點。

第三,徵收鹽稅。自古川鹽聞名天下,鹽稅也因此在民國時期的該省預算中長期佔據首要位置。比如1938年四川鹽稅達3309萬元,遠超田賦1582萬元、契稅121萬元和營業稅582萬元。

這樣一塊肥肉,自然會引來各路軍閥垂涎、搶奪——當時,川滇黔大小軍閥圍繞川鹽(特別是川南地區)展開激烈爭奪。比如1912年滇軍入川,短短3個月就攫取鹽稅60餘萬元,後來雲南軍閥羅佩金(曾任蔡鍔麾下參謀長)出任四川督軍才幾個月時間,就提取鹽稅高達700萬元。貴州軍閥袁祖銘入川不到一年,就從1個師數千人,迅速擴充為6師12旅擁兵10萬之眾,而其軍餉重要來源就是鹽稅,每年消耗達上千萬元之巨。

第四,徵收鴉片稅。1932年四川鴉片產量達4000萬斤,大軍閥劉湘、劉文輝的防區徵收的鴉片稅(包括過道稅、印花稅、每擔抽成)年收入都超過了1000萬元。而楊森防區更是“花樣翻新”,圍繞鴉片種植、運輸、銷售等環節又“發明”了煙苗捐、癮民捐、運費、秤費、護商稅等新稅種,僅從南充一地每年就能收入六七百萬。更荒唐的是,四川軍閥還以“掃毒”為名斂財,打著“禁菸總局”的旗號向鴉片商、大煙館徵稅,僅成都一地每年就能繳納這類稅款60萬元。


網言軍事


自1916年,竊國賊袁世凱死後,原本相對統一的局勢,分崩瓦解,這種分裂狀態一直持續12年,直到1928年底,張學良“東北易幟”,國民黨政府才算完成“統一”。

簡單說來,軍閥是指獨霸一方,擁有一方軍隊,能夠獨立行事,做事看心情,從某種意義上看,他們更像是佔山為王的土匪。


作為軍閥,一定要有自己的軍隊,一支“效忠”於自己的部隊。


軍閥手裡的兵,主要是招來的,大都是一些貧苦農民,當兵就是他們唯一的出路,當時從軍是終身制,沒有退伍一說,可說是“一日為兵,終身為兵。”民國年間,軍閥混戰不斷,今天為李大帥打,打輸了就成了張大帥的兵。對他們而言,打仗是假,發財才是真。他們攻下一城,首先要做的是大肆搶劫一番。比如“二次革命”時,張勳攻下南京,“三天屠城”後,點兵時,發現很多辮子軍秘密消失。他們並不是戰死他鄉,而是抬著戰利品“衣錦還鄉”。


但光有兵,還不行,還得有自己的地盤。對於軍閥而言,地盤就是他們的“提款機”!

當軍閥割據一方,首先要做的就是徵稅,稅分很多種,最基本的就是徵田賦,其次就是壟斷特殊商品專賣,比如閻錫山控制麵粉、火柴、鹽等商品生產和販賣,還有些軍閥發行自己的貨幣,例如:雲南土皇帝龍雲,就發行“滇幣”。


為了升級裝備,擴大地盤。軍閥們甚至鼓勵百姓種植毒品鴉片,在四川,百姓不種鴉片的,還要收“懶人稅”。他們暗地裡支持賭博、賣淫等犯罪行為,以便向他們收取“賭捐”、“花捐”。

當某個軍閥快要被敵方趕出某個城市時,軍閥們想盡辦法榨乾這一地區的油水,比如在1924年盧永祥撤離杭州時,就從當地商人那榨取了50萬元作為“跑路費”;湖南督軍張敬堯,出逃時逼著長沙商人交出80萬元,不然他要縱兵洗劫長沙,最後商人沒辦法打發他11萬元。急於逃命的張,只能接受!


本草百曉生


這個問題有個致命傷,清朝末年可沒有出現什麼國政無序的軍閥混戰時期,清王朝直到辛亥革命爆發,南方省份紛紛宣佈獨立為止,並沒有對地方行政失去控制。

近代真正的天下大亂,國家無序,是開始於民國初年。

軍閥們的軍費來源,主要是內、外兩個方面。

對內,民初的直系、奉系、皖西等軍閥,大都操控著一省或者數省的軍政大權,相應省份的租稅也都在他們控制中,軍閥的軍隊通常是依靠本省的財政收入來維持。

對外,軍閥通常會和列強勾兌,列強藉此保護、加強自己在中國某一地區的影響力,攫取更多的利益,為了籠絡相應的軍閥,會採取提供軍事援助、借款等形式,這種外來的金援,也是民初軍閥擴張軍力的重要財力支撐。


海研會


滿清朝廷時期,他們這些地方軍閥們私自收取哩金。


愛看愛思考


據資料統計,1912年全國有全隊100多萬,當年軍費預算是1.6億元,佔財政支出的1/4,而這些錢經過層層剋扣到每個士兵的口袋裡根本不顧人命死活,且作為直接統治者的軍閥,他們巧立名目,不顧人民死活,徵收各種苛捐雜稅,導致家破人亡的平民數不勝數。

清末至鴉片戰爭以來,鴉片就成為一危害人民健康和精神的最大毒品,但由於政府都不作為和鴉片的是極強的上癮性,使得鴉片在中國愈發流行。作為同志一方的軍閥,他們不但沒有遏制鴉片的流行,反而秘密或公開種植販賣鴉片,從而獲取鉅額利益。當時的軍閥大多數因種植鴉片那麼鴉片獲利。

一些軍閥也會發展其他產業,並依靠自己的權利形成壟斷,注入銀行,礦上,賭場,像張作霖在東北開礦無數,個人名下有許多銀行,錢莊,執掌山西的閻錫山比較重視發展實業,算是個另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