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唐太宗为何派几波人请打杂的马周?

流泪谷


唐朝大诗人李贺写过一首《致酒行》——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内容呢?

在唐朝,没有家世背景的读书人要想做官出头,基本只有一条路可走,先过科举独木桥,然后慢慢爬、慢慢熬。可李贺因为老爹的名讳中有个“晋”字,跟进士的进谐音,为了避讳,他不能考进士。

出头的路被堵死了,借酒消愁的李贺于是想到了初唐的传奇人物马周——想当年,马周只是个整日醉酒的流浪汉,困居新丰时,穷困潦倒,天荒地老无人赏识,可后来他竟然凭借纸上的几行字,就博得了唐太宗的垂青,从此在官场飙升,一发不可收拾。

对于马周创造的官场奇迹,大才子李贺在为自己的境遇哀叹之余,也觉得马周是无法模仿,没法比的。

有朋友可能要问了,这马周是何方神圣?怎么就能创造这样的奇迹呢?

马周是清河茌平(今山东茌平县茌平镇)人,家境贫寒,年少时双亲就死了。混迹乡里时,马周好读书,但更好酗酒,因为这个毛病,在世人眼中,他就是个放浪形骸,让人生厌的酒鬼。

武德年间,马周好不容易谋到一个博州助教的差使,可他根本不把这个差使当回事,整日依旧喝得醉醺醺的,隔三差五就要遭到刺史的责骂。

挨骂的次数多了,马周一点没有痛改前非的意思,而是直接拂袖而去,辞职不干,流浪去了。

在曹、汴两地游荡期间,马周身无分文,又不肯卖苦力,走到哪里都是一身酒气,令人厌烦,时常遭到地方县令的羞辱。

在哪儿都混不下去,马周一气之下,直奔京城长安而去,据说两千多里地,他是徒步走去的。

在京城长安边上的新丰地界,马周投宿在一家客栈,见店主只顾招待来往客商,不待见他,他手一伸,直接要了一斗八升酒,悠然独饮起来,这阵仗大概是镇住了客栈店主,待他后来发迹,这一段也就成了佳话。

到了京城长安后,马周不知用了什么法子混进了中郎将常何家中,做起了整日混吃混喝的门客。此时,玄武门事变已经发生,得位不正的李世民急于振兴大唐,证明自己,要求文武百官都来进言,给他出主意。

常何是个武将,目不识丁,为进言一事大犯其愁。

马周知道后,很嚣张地对常何说,这有什么难的,交给我,看我给你办个漂亮。

说完,马周提笔洋洋洒洒地替常何长篇大论起来,一共说了二十几件事。

待这些长篇大论奏上去,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唐太宗看了马周的东西,欣赏得近乎到了拍案的程度。

他召来常何问,你怎么可能写出这样的东西?

常何老实回答,我确实没这本事,这是我家门客马周写的。

于是,唐太宗连忙派人去请马周,据说三顾茅庐,这才把马周请出山。

说到这,有的朋友可能会困惑,马周一个粗野的流浪汉,怎么初论政事就能有让明君拍案击掌的道行?

古人已经无法深究这个问题了,只说他是仙官下凡,受上天指派来辅佐大唐明君,照现在的说法,这就是个天才,根本没道理可讲。

而如果理性下来看,马周的确是个罕见的大才,他不仅能一针见血地看清大势的根本,而且极其懂得唐太宗的心理,智商情商非常高。

不妨来看看他给唐太宗都提了哪些建议?

一、劝李世民休养生息,不要瞎折腾;二、劝李世民勿以宗室勋臣为藩镇,将兵在外;三、慎选州县官,少用武人;四、将高祖寝宫从城外挪到城里,方便孝道。

史家评价,马周给初唐给唐太宗抓的药方,深沉大智,更关键的,能治李世民心病。

还有史家评价,马周的建言之功当在魏征之上,魏征建言是声色俱厉,而马周提的都是建设性的意见,而且每个意见都很委婉,都很中肯。

另一点也能看出马周比魏征有境界,魏征临死时,将所有奏章解集,打算传之后世,但马周临死时,却将所有的奏章付之一炬,他的说法是不能留下来彰君之恶。

换成现在的说法,马周不仅有大才,懂领导,能跟领导相辅相成,而且极其爱惜领导的名誉。

这样的聪明人,不跟领导如漆似胶,关系却能始终牢固。

事实上也是如此,唐太宗对马周的宠信始终未改。

只是这样的天才也有短板,那就是天妒英才。

马周只活了四十八岁。


黑句本


贞观五年,太宗令百僚上书言得失,何以武吏不涉经学,周乃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答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具草也。每与臣言,未尝不以忠孝为意。"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遣使催促者数四。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

周有机辨,能敷奏,深识事端,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不见则便思之。"

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

中书侍郎岑文本谓所亲曰:"吾见马君论事多矣,援引事类,扬榷古今,举要删芜,会文切理,一字不可加,一言不可减,听之靡靡,令人亡倦。昔苏、张、终、贾,正应此耳。”

毛泽东:①傅说、吕望何足道哉,马周才德,迥乎远矣。②马周《陈时政疏》乃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

国之兴亡,不由积畜多少,唯在百姓苦乐。



A莲


三国时期有刘备三顾茅庐,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也是求贤如渴,他周围聚集了很多能臣武将,马周虽然不及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名气大,但却是唐太宗四请才来的人才,官居中书令,相当于宰相。


马周何许人呢?竟然这么大架子!说来他只是给常何打杂的一个常卿。马周出身贫寒,但是饱读诗书,自恃奇才。一开始只是一个小小的文官,自己觉得“位不配德”,丢下小官去长安谋取高职,结果钱花光了,高职也没落着,好在被常何收留做了常卿。

常何有一次被唐太宗要求上书言事,愁坏了只懂得战场杀敌的武夫常何,聪明马周立刻看到了天机,于是洋洋洒洒写了一篇署上常何的名字交给常何完成任务。唐太宗当然一眼看穿不是常何所做,就问是谁写的?常何老实人啊,就把马周这么交代出去了。


唐太宗要立即召见马周,派人去请了一次又一次,直到第四次的时候马周才不慌不忙的来了!其实这是马周在向唐太宗表示“我不媚俗,如果总是我,一定会好好效劳!”唐太宗也确实做到了“不急不怨”,最后马周备受信任。

马周的很多观点都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管理和人伦的关系处理,更让唐太宗称赞重视。


墨梅逸清寒


唐太宗是个千古名君,尤其是他与魏征这对黄金搭档,一唱一和,成为君臣之典范。

曾经,雍正也学李世民,也想与年羹尧搞一对君臣之典范,结果搞砸锅了,搞成了君臣之坏榜样,画虎不成反类犬,可笑!

其实,算是魏征运气好,倘若遇到了雍正这样睚眦必报的领导,估计也没好果子吃的。


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不管什么场合,不管什么地点,不管皇帝心情如何,魏征就一个字,谏,谏,谏,哪怕你李世民要砍了我,我还是谏。

有几次,李世民气的骂娘,当然是在心里骂的,毕竟他要做一个千古圣君,口吐脏话是万万不能的。

魏征死了之后,李世民为了发泄愤怒,派人砸烂了他的坟墓,唾弃他的坟墓。

比起魏征,马周就要聪明的多了。

说起马周,许多人不认识他,因为他的名气比魏征小多了,不过,马周也是个言官,而且官职比魏征要大,人家还是个宰相。

李世民曾经这样评价马周,“我一天不见他,便分外思念他”,看看!这是赤裸裸的“秀恩爱”,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他俩有啥不正当关系呢!


马周究竟有何魔力,让李世民火花四射呢?

马周是个传奇,他出身贫寒,他的人生有两大爱好,一是喝酒,二是读书。

马周有大多数读书人的通病,即恃才傲物,感觉自己特了不起,目空一切,头永远抬的高高的,钱包掉在地上都不捡,一路踢着回家。

后来,马周不知托了什么关系,找了个博州助教的工作,但他丝毫不知珍惜,迟到早退,上班睡觉打呼噜,领导一气之下,把他炒鱿鱼了。

马周又混荡了几年,穷困潦倒,身无分文,后来游荡到了长安城,家乡离长安两千多里,据说还是徒步走来的,体能不错!


马周到了京城之后,不知通过什么途径,又混入了中郎将常何府中,成为常何的一位门客。

其实,马周毕竟是个读书人,腹有诗书,出口成章,稍加拾掇一下,也人模狗样,所以找份工作并不难。

恰好这时,李世民做了皇帝,他为了急于证明自己,要求每位官员建言献策,提意见,谁意见提的好,提拔;没有意见的,不够真诚。

接到通知之后,常何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他是个武将,冲锋陷阵,上阵杀敌,这没问题,你让他写东西,实在憋不出来啊!

马周看到了这一幕,自告奋勇地说,主公,这事我擅长,我帮你搞定!马周一个晚上,洋洋洒洒,提了二十多条建议。


几天之后,太监火速赶到常府,要常何速速进宫,说有要事相商,常何吓了一大跳,难不成写的东西惹麻烦了?

常何战战兢兢入了宫,行了礼之后,李世民把材料摔在桌子上,厉声问道:“这些是你写的吗?”

“这……下官……是……不是……”常何吓得瑟瑟发抖,语无伦次!

李世民见常何那怂样,眉头舒展,哈哈一笑:“写得好啊,说到朕的心坎里了,可是朕一想,你老常大字不识一个,肯定写不出来呀,快告诉我谁替你写的?”

常何如释重负,悬着的心落了地,长舒一口气道:“皇上,这是臣的幕僚写的,这人叫马周!”

“好,马周,快派人宣马周觐见!”李世民急忙说道。

太监去了,过了一会儿,回来了,回复说没找到人。接着,李世民又派了一个太监去,结果马周还是不愿意出来。

李世民哈哈一乐,这人才啊,都是犟驴,再派一个去,结果又没请来,一而再,再而三,直到第四次,马周才洗了一把脸,跟着太监来到了皇宫。


李世民问了马周几个问题,马周对答如流,滔滔不绝,看问题既全面又有深度,李世民龙颜大悦,这不就是朕的小诸葛吗?

李世民立马让马周干了监察御史,后来又干了给事中、中书舍人、谏议大夫。

可惜的是,马周活了48岁就死了,据说得了糖尿病,大概是因喝酒不知节制,天天开喝,喝成了糖尿病了。


一半秋色


从马周的角度分析,首先马周本身实力过硬,确实是有才能的。新唐书记载马周“少孤,家窭(ju,贫)狭,嗜学,善《诗》、《春秋》”,说明马周虽然家境贫寒但非常好学,因此是很有学问的。

其次马周很有抱负,一心想成就一番事业,至于一些小事他是不屑一顾的。从记载“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很清高的人,他不想跟别人一样一步步的通过正常途径升迁。

再次,马周到达长安后选择到常何家等待机会可能也是有意为之。常何喜武不喜文,但性格豪爽,自己的治国见解有很大机会通过常何进入太宗耳中。

贞观五年太宗下令各官进谏,趁此机会马周就替常何写了奏束。因为马周本就志在治国又常居京城,对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有很清晰的认识,而这些谏言必定也早就是深思熟虑过的,因此立马引起太宗注意。也正因为这些谏议的分量,太宗才三番两次派人来请马周。也正因为马周知道自己谏议的分量才敢摆架子让太宗多次派人来请。

而从唐太宗方面分析:当时正是贞观初年,国家刚刚结束战乱,一切百废待兴,正是太宗求贤若渴,国家急需人才的时候。也是太宗在治国方面树立个人形象的关键期,所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有如此有才能的人才,又有这么好的机会,此时太宗的行动可以取得一箭三雕的效果:即网罗了马周又树立了自己仁君的形象,还同时传递给外界自己真心求贤的信号,使更多有才能的人心甘情愿的为新政权服务。当然,能够做到这些最重要的还是太宗心胸豁达,有容人的气度,有立志成为一代明君的抱负。


锦鲤小毛球


李世民是篡位的,心中总有抹不去的阴影,他只有表现出惜才爱才纳谏,才能洗刷自己的罪恶!


夜色242860990


因为只有马周可以胜任


王者界李元芳


成为千里马难,成为伯乐更难,成为一位能识人用人的伯乐帝王难上加难。所以纵观中华几千年封建史,也就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几个伟大王朝出现了几段伟大时代。其他大多数都是外戚专权,宦官当政。


李氏君语


唯才是举,不论你的身份是否低微。


分享到:


相關文章: